践行“三个代表”发展碾子山特色经济

践行“三个代表”发展碾子山特色经济

一、实践“三个代表” 发展碾子山区特色经济(论文文献综述)

龚斌芳[1](2013)在《宜丰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宜丰县全县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全县党组织建设的全局和农村的改革与发展。因此,宜丰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意义重大,它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重要保证;是落实上级部门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组织保证;是推进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以及全县基层党建的现状使加强农村基层党建更为迫切。当前,宜丰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形成了一些比较有典型意义的农村基层党建模式,从思相上加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有了一定的发挥、基层民主建设和创新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无庸质疑,由于受地域和经济条件等各方面的影响,还存在许多的问题的制约发展的因素,亟待研究和解决。通过调查和总结当前,笔者认为在宜丰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模式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基层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二是部分党员干部党性观念和服务意识弱;三是基层党组织作风建设面临挑战;四是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相对滞后,而集体经济薄弱、农村主题文化还未形成、村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尚未理顺则是制约当前全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展的主要因素。上述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是综合性的,错综复杂的,所以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加强全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一是优化党员和干部队伍结构;二是强化党组织的领导地位;三是健全党组织的民主监督;四是创新活动载体和工作机制;五是以城带乡促进基层党建共同发展。

陈希[2](2012)在《浅谈新世纪十年珠影岭南农村题材电影创作观念之转变》文中认为本文以珠影在2000年以后十年中创作的岭南农村题材电影的主要作品:《赛龙夺锦》《荔枝红了》《等郎妹》为对象,初探了在新世纪十年间珠影岭南农村题材电影在创作观念上的发展与转变,并尝试分析其发生转变的原因:不同时期下的政策因素、受众的环境与心理因素以及珠影本身的体制变化等,希望通过分析可以为此类题材影片今后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与借鉴。

杨泽龙[3](2012)在《毕节模式研究》文中提出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与成就相伴生的区域发展差距等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尤其是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倍加贫穷落后,越来越制约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现,越来越阻碍我国区域整体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越来越制约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伟大目标之实现。因此,深入地研究、科学地处理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区域发展问题尤显重要。本文以形成于1988年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倡导并建立的毕节试验区之基础上的毕节模式为研究对象,进行探讨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区域社会发展问题。进一步来说,通过深入而系统地研究毕节模式,力求为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破解恶劣困境、实现区域快速发展提供借鉴,为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的发展提供参考,为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现甚至我国区域整体的协调运行与科学发展添砖加瓦。关于本课题的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程度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相对较强的现实意义。全文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及结论:第一章包括了课题的研究缘由、研究意义、相关概念、研究现状及其述评、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等。经过文献分析,涉及毕节模式的文献侧重于研究某一领域;尽管有的研究是从社会整体领域进行,但是较为粗略、不全面。因此,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对毕节模式进行深入而系统地分析。第二章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基础及理论借鉴。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人的社会发展思想,着力地研究胡锦涛社会发展思想。胡锦涛社会发展思想包括了科学发展观、贫困山区区域发展思想等。胡锦涛同志通过建立毕节试验区这一载体较早地提出了科学发展的思想或科学发展观的前期思想,提出了改革是西南岩溶贫困山区开发扶贫和生态建设动力的社会发展思想,提出了毕节模式的思想等。从另一种角度来看,毕节模式的建立、形成、发展及其成效,实证了当时胡锦涛同志关于岩溶区域社会发展的思想是科学的、符合实践需要的。第三章研究新时期区域发展模式理论。区域发展模式观至今历经了经济要素模式观、经济机制模式观、经济经验模式观、发展方式模式观、全面可持续发展模式观的逻辑性演进;区域发展模式就是构成整个区域社会的有机体及其体系的历史、现在、未来所演绎的社会全面持续运行与协调科学发展的逻辑过程及其状态;影响区域发展模式形成的条件有政策、区位、资源、文化、区域性辐射、互动与仿效等;考量区域发展模式进步性的标准有实践及“三个有利于”、科学发展观、事物内生性及特色性等。第四章是论述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发展条件和独特性。基于1988年时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自然环境的分析,本文认为,西南岩溶贫困山区资源虽然丰富,但是该区域与生具有石漠化、水土流失、岩溶气象、岩溶植被和岩溶水系水文等独特的自然环境、贫困落后的社会现实,这与我国非西南岩溶贫困山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现实存在相对较大的差异。基于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落后原因的历史性人文分析,本文认为,西南岩溶贫困山区由于地域性的思想观念、国情之下的苟安心理、封闭性的制度文化、民族性的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生态性的贫困文化、山文化等人文环境原因而凸显了极为落后的社会现实。通过历史性分析,本文认为,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开发与发展的教训有过度开垦之后的生态恶化、传统生育观念下的人口膨胀、边缘化形成的贫困落后和非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社会畸形发展等。第五章研究了毕节模式如何破解西南岩溶贫困山区发展困境。通过比较,本文认为,毕节试验区在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中具有先天的恶劣自然地理、边缘化的区位条件、相对更加复杂及突出的恶化生态、过度增长的区域人口、极为落后的区域经济、恶性发展的深度贫困等典型性。基于中央特殊性政策所形成的毕节模式,在胡锦涛同志、贾庆林同志、杜青林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长期支持与直接关心下,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专家顾问组、中央统战部等中央有关部委局、贵州省委省政府、深圳市等社会多方力量长期的帮扶下,充分地利用自然、政治等优势资源,发挥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求实进取、无私奉献的试验区精神,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的试验主题,全力地推进本土化的农村综合改革试验,经过本土化的五次探索,相继地推进了毕节模式的初步形成与阶段性成效的取得,一定程度地破解了西南岩溶贫困山区发展困境并具有典型示范功能。第六章论述了毕节模式的主要内容。经过23年的试验与发展,毕节模式在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逐步地实现了经济、人口、生态的互动发展,一定程度地凸显了人、自然、社会的本土化区域整体的协调发展态势。第七章侧重于毕节模式与我国地方区域发展模式之比较及其特点的研究。通过具体区域发展模式的比较,本文认为,毕节模式基于其独特的背景凸显了中央特殊性政策的政策响应与区位创造的有机结合、统一战线唯一长期地帮扶的地方性区域、毕节试验区内因性的本土化演绎、胡锦涛社会发展思想的前期性实践、西南岩溶贫困山区人、自然、社会有机协调运行与全面发展的典型展等特点。第八章论述毕节模式意义。经过20多年改革试验的毕节模式取得了阶段性的巨大成就,凸显了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典型的示范辐射功能,具有一定程度的重要意义。从现实意义来说,研究和统筹西南岩溶贫困山区协调发展,是落实党中央关于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政策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推进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破解发展困境,为我国区域多样性的地方发展提供借鉴;社会多方力量参与支持毕节模式建设与发展,一定程度地凸现国家、统一战线、毕节试验区“三方”共赢局面,推进统一战线自身价值和功能的创新;促进国家生态安全和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有利于推进人、自然、社会的有机协调发展,等等。从理论意义来说,毕节模式拓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实践平台,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及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区域发展理论,等等。

栗战书[4](2012)在《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后发赶超 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文中提出(2012年4月15日)同志们: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在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贵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奋力后发赶超,为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奋斗。

霍冬冬[5](2011)在《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个重要论断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也为我们不断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指明了方向。城市社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加强城市和谐社区建设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在这样的前提和背景之下,研究我国城市和谐社区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采取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分析了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存在问题和不足之处,依据“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理论指导,借鉴国内其他城市以及国外的有效办法和成功经验,从以下几个角度,即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经济角度,从促进教育发展、居民终身学习、社会道德风尚良好的文化角度,从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城市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角度,从更加关注民生的社会角度以及从如何加强基层党的建设角度,尤其从引导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进行科技创新、自主创业带动社会就业的角度,探讨了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的对策,希望这些建议和对策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罗文孝[6](2006)在《在全市人大换届选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中提出同志们: 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以及中发[2006]12号、黑发[2006]6号文件和《中共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我省市县乡三级人大换届选举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我市市、县(市、区)、乡(镇)三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工作即将启动。这次换届选举,是全市市县乡三级人大第

本刊编辑部[7](2003)在《《贵州政报》2003年目录索引》文中指出

麻绍敏[8](2003)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县域经济强大的动力》文中指出 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中功能和产业门类健全的基础层次,是以县域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性经济系统,是省域经济的基础和支撑。"郡县治则天下安",生机勃勃的县域经济是省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源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们党执政兴目的伟大纲领,它不仅把保持党的先进性与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统一起来了,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是实现新世纪奋斗目标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必须从政治的层面上深刻地认识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欠发达地区加快县域经济的不竭动力。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潍新时期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付胜利[9](2002)在《实践“三个代表” 发展碾子山区特色经济》文中提出

廖晋雄[10](2002)在《争当实践“三个代表”的模范》文中研究说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全国人民进行开放改革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民进会员要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为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先进文化的积极传播者、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的积极奉献者,争当实践“三个代表”的模范。

二、实践“三个代表” 发展碾子山区特色经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践“三个代表” 发展碾子山区特色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1)宜丰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理论基础
2 宜丰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2.1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
    2.2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迫切性
3 宜丰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成效以及党建模式
    3.1 近年来宜丰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成效
        3.1.1 从思想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
        3.1.2 全力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
        3.1.3 基层党内民主建设逐步提升
        3.1.4 农村基层党建创新的发展
    3.2 宜丰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建模式
        3.2.1 “支部加协会”模式
        3.2.2 “支部加合作社”模式
        3.2.3 “三级联创”模式
4 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模式的制约因素
    4.1 基层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
    4.2 部分党员干部党性观念和服务意识弱
    4.3 基层党组织作风建设面临挑战
    4.4 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4.5 集体经济薄弱影响了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发挥
    4.6 村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尚未理顺
5 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模式的对策建议
    5.1 优化党员和干部队伍结构
        5.1.1 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教育
        5.1.2 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机制
    5.2 强化党组织的领导地位
        5.2.1 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党性观念
        5.2.2 要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
    5.3 健全党组织的民主监督
        5.3.1 加强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和党建责任制
        5.3.2 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5.4 创新活动载体和工作机制
        5.4.1 强化农村党员激励保障机制
        5.4.2 切实理顺村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
    5.5 以城带乡促进基层党建共同发展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毕节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概念及其界定
    四、研究现状及其述评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及不足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基础及理论借鉴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发展的思想
        一、全面发展观
        二、社会协调发展观
        三、区域发展理论
    第二节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社会发展思想
        一、毛泽东的社会发展思想
        二、邓小平的社会发展思想
        三、江泽民的社会发展思想
        四、胡锦涛的社会发展思想
    第三节 西方社会发展理论
        一、多元文化发展理论
        二、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理论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
第三章 新时期区域发展模式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 区域发展模式观的历史演进
        一、模式的来源及词典性界定等
        二、“形形色色模式”后面的“模式”观逻辑性历史演变
    第二节 新时期区域发展模式的涵义
        一、新时期区域发展模式的涵义
        二、模式与试验区的关系
    第三节 影响区域发展模式形成的条件及进步性的考量标准
        一、影响区域发展模式形成的主要条件
        二、考量区域发展模式进步性的标准
第四章 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发展条件和独特性
    第一节 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一、岩溶、我国岩溶及其西南岩溶山区概况
        二、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石漠化概况
        三、我国西南岩溶山区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四、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气象、植被概况
        五、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水系水文等概况
        六、西南岩溶贫困山区贫困县概况
    第二节 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独特的人文环境
        一、地域性的思想观念
        二、国情之下的苟安心理
        三、封闭性的制度文化
        四、民族性的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
        五、生态性的贫困文化、山文化
    第三节 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开发与发展的教训
        一、过度开垦之后的生态恶化
        二、传统生育观念下的人口膨胀
        三、边缘化形成的贫困落后
        四、非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社会畸形发展
第五章 破解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发展困境的毕节模式
    第一节 毕节试验区在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中的典型性及创新价值
        一、先天的恶劣自然地理和边缘化的区位条件
        二、相对更加复杂、突出、典型的生态问题
        三、比较中过度增长的人口
        四、极为落后的经济落后现状
        五、恶性发展的深度贫困
        六、毕节试验区的创新价值
    第二节 贵州毕节试验区资源概况及历史文化
        一、贵州毕节试验区资源概况
        二、贵州毕节试验区人文概况
    第三节 毕节试验区精神
        一、毕节试验区精神产生
        二、毕节试验区精神的内涵及作用
    第四节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毕节试验区发展的探索
        一、第一次探索
        二、第二次探索
        三、第三次探索
        四、第四次探索
        五、第五次探索
    第五节 中央和贵州省对毕节试验区的支持与帮扶
        一、中央对毕节试验区的政策性支持
        二、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毕节试验区的长期支持
        三、中央有关部委局对毕节试验区的帮扶
        四、贵州省对毕节试验区的帮扶
    第六节 统一战线对毕节试验区的帮扶
        一、1988年至2008年统一战线的帮扶概况
        二、2009年以来统一战线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同心工程”
    第七节 毕节模式的形成
        一、毕节模式的形成
        二、现阶段毕节模式涵义
第六章 毕节模式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科学合理的开发扶贫
        一、政策响应:走适宜本土化发展的开发扶贫之路
        二、开发扶贫的政策效应
        三、本土化开发扶贫的基本经验
    第二节 积极有效的生态保护
        一、政策响应:走适宜本土化发展的生态建设之路
        二、生态建设的政策效应
        三、本土化生态建设的基本经验
    第三节 稳健有力的人口控制
        一、政策响应:走适宜本土化发展的人口控制之路
        二、人口控制的政策效应
        三、本土化人口控制的基本经验
    第四节 顺应时代的人文观念变革
        一、解放思想逐步推进
        二、科学发展深入人心
        三、生态环境建设贯彻始终
        四、人口控制理念得以普及
        五、教育为先的发展理念形成
    第五节 经济、人口、生态互动运行的发展模式
        一、把生态建设置于经济发展中
        二、将人口控制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
        三、人口控制与生态建设协调运行
        四、经济、人口、生态互动发展
第七章 毕节模式与我国其它区域发展模式之比较及其特点
    第一节 毕节模式与我国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等模式的比较
        一、相同点
        二、不同点
    第二节 毕节模式的特点
        一、中央特殊性政策的政策响应与区位创造的有机结合
        二、统一战线唯一长期帮扶的地方性区域
        三、内因性的本土化演绎
        四、胡锦涛社会发展思想的前期性实践
        五、西南岩溶贫困山区人、自然、社会有机协调运行与全面发展的典型
        六、西南岩溶贫困山区区域发展模式的创新
第八章 毕节模式的意义
    第一节 重大成就
        一、毕节试验区取得重大成就
        二、毕节试验区凸显区域协调发展态势
    第二节 现实意义
        一、为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破解发展困境及区域多样性的地方发展提供借鉴
        二、推进统一战线自身价值和功能的创新
        三、推进人、自然、社会的有机协调发展
        四、促进国家生态安全和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
    第三节 理论意义
        一、拓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实践平台
        二、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三、丰富了我国区域发展理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相关的主要科研成果(第一作者)

(5)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构建社会主义城市和谐社区的时代背景
        1.1.2 研究社会主义城市和谐社区的意义
    1.2 关于城市社区建设研究的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城市社区的状况
        1.2.2 国内研究城市和谐社区的状况
    1.3 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本研究的主要思路
        1.3.2 本研究的主要方法
2 社会主义城市和谐社区基本理论研究
    2.1 社区的概念
    2.2 城市社区的概念
    2.3 城市和谐社区的概念
    2.4 社会主义城市和谐社区
        2.4.1 和谐社区的范畴
        2.4.2 城市和谐社区的内涵
        2.4.3 城市和谐社区的特征
3 当前我国城市和谐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城市和谐社区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
    3.2 我国城市和谐社区政治建设存在的问题
    3.3 我国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4 我国城市和谐社区社会建设存在的问题
4 科学发展观内涵及对建设城市和谐社区的意义
    4.1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4.1.1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4.1.2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4.1.3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4.1.4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2 科学发展观与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的关系
        4.2.1 构建城市和谐社区对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4.2.2 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城市和谐社区的理论指南
5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城市和谐社区建设
    5.1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和谐社区的经济建设
        5.1.1 社会主义城市社区经济建设的作用
        5.1.2 加强社会主义城市社区经济建设
    5.2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和谐社区的政治建设
        5.2.1 社会主义城市和谐社区政治建设的主要目标
        5.2.2 加强社会主义城市社区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
    5.3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和谐社区的文化建设
        5.3.1 社会主义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5.3.2 加强社会主义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5.4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和谐社区的民生建设
        5.4.1 发展社会主义城市社区的教育事业
        5.4.2 实施多方面扩大就业措施
        5.4.3 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5.4.4 完善城市社区基层管理制度
    5.5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和谐社区党的建设
        5.5.1 加强新形势下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
        5.5.2 城市社区党的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5.5.3 切实加强社会主义城市社区党的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
        5.5.4 建设学习型社会主义城市和谐社区党组织
        5.5.5 切实加强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争当实践“三个代表”的模范(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进会员要成为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积极参与者
二、民进会员要成为先进文化的积极传播者
三、民进会员要成为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的积极奉献者

四、实践“三个代表” 发展碾子山区特色经济(论文参考文献)

  • [1]宜丰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模式研究[D]. 龚斌芳.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6)
  • [2]浅谈新世纪十年珠影岭南农村题材电影创作观念之转变[J]. 陈希. 电影文学, 2012(22)
  • [3]毕节模式研究[D]. 杨泽龙. 陕西师范大学, 2012(03)
  • [4]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后发赶超 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栗战书. 当代贵州, 2012(12)
  • [5]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研究[D]. 霍冬冬. 武汉纺织大学, 2011(12)
  • [6]在全市人大换届选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 罗文孝. 齐齐哈尔日报, 2006
  • [7]《贵州政报》2003年目录索引[J]. 本刊编辑部. 贵州政报, 2003(24)
  • [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县域经济强大的动力[J]. 麻绍敏. 贵州政报, 2003(15)
  • [9]实践“三个代表” 发展碾子山区特色经济[J]. 付胜利. 理论观察, 2002(05)
  • [10]争当实践“三个代表”的模范[J]. 廖晋雄.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2(03)

标签:;  ;  ;  ;  ;  

践行“三个代表”发展碾子山特色经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