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和”思想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李环宇
(淮阴工学院军事教研室,江苏淮安223003)
摘要: 周恩来“和”思想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源泉,是国家和平发展、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助推力量,是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的有效手段,也是擘画国防和军队建设蓝图、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保障。其中的“和处”“和立”“和生”理念内涵丰富,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高度契合。通过对周恩来“和”思想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研究和思考,不仅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周恩来精神的科学体系,有利于把握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丰富内涵与核心指向,更将有利于实现以“和”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华文明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新的超越。
关键词: 周恩来“和”思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求同存异
周恩来“和”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高度契合。目前该领域研究层次不断深入,当代以来国外学者以英国威尔逊、加拿大柯让、日本鸟居民、苏联沃洛霍娃等为代表,其中《日本人の中の周恩来》以及《周恩来与他的世纪》等较为系统地挖掘、整理了周恩来从事对外友好交流活动的原始资料。此外《周恩来与中国传统文化》系统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周恩来的影响。然而,对周恩来“和”思想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这一崭新命题,目前学界尚缺乏对二者的融合,在宏观层面和战略层面上还需有针对性的阐释与全面解读。新时代深刻总结周恩来“和”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可使其释放丰富的正能量。同时,深刻把握周恩来“和”思想的历史意义、理论意义、现实意义,无疑也为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后仲裁时代”我国南海政策主张、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以及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贡献新的更多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这咖啡馆门口想必有人望风,看见他在汽车里,就会去通知一切提前。刚才来的时候倒没看见有人在附近逗留。横街对面的平安戏院最理想了,廊柱下的阴影中有掩蔽,戏院门口等人又名正言顺,不过门前的场地太空旷,距离太远,看不清楚汽车里的人。
一、周恩来和平外交思想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周恩来同志视野开阔,胸怀博大,学贯中西,智慧超群。”同时指出学习周恩来“精神永不过时,传承永在路上。纪念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要创新传承他们的精神风范,切实将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周恩来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和精神楷模,他以宏阔包容的国际视野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有力地拓展了建国初期我国的国际交往空间,为新中国和平稳定发展铺平了道路。对周恩来“和”思想内涵的梳理,主要吸收借鉴了张立文教授和合学的基本原理,重点从三个维度具体分析(图1)。
进入11月下旬,上周又充满博弈,主产区报价跌幅在10-30元/吨,内销方面仍无进展,农业推迟采购,工业按需适量采购,磷复肥会议带来的需求点也在尿素跌势行情中未见动作。印标不及预期结果,令市场重新定位出口利好,集港新单价下调。业内继续关注行业开工率及尿素出口后续跟进,市场本身下滑趋势将继续。
图1 周恩来“和”思想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的基本框架、内涵
(一)和处:以“和平共处”、兼收并蓄为涵养的开放精神
周恩来同志既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创者和倡导者,也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积极探索者和忠诚实践者。在1954年印度新德里记者招待会上的谈话中,周恩来同志指出:“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1]作为指导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超越了社会制度以及意识形态的鸿沟,又体现了中华文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协和万邦”的传统,以及现代国际关系独立平等的本质。故而顺乎人心,合乎潮流,一经提出便得到众多国家的响应和支持,充分体现了兼收并蓄、自信开放的中国智慧。在20世纪50年代,根据对当时国际局势的研判,针对如何争取最广泛的国家和平统一战线,周恩来同志曾提出:“世界存在两个阵营——社会主义阵营、资本主义阵营,同时还存在三种力量——社会主义力量、帝国主义力量、民族主义力量。此外,即使是集反动、霸权于一身的帝国主义力量,事实上也并非铁板一块,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以新独立的国家和正在进行独立运动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组成的‘和平中立派’、以英国、法国为代表的‘维持现状派’、以美国为代表的‘主战派’。”[2]这些都是可以团结、争取、分化的对象和因素。因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本质,一方面是坚持自我的价值、规范、标准和理念,同时也承认彼此多元化的分歧、矛盾、对立的存在及其合理性,因而更加具有开放、包容的价值取向。
(二)和立:以“求同存异”、独立自主为准则的包容意识
周恩来同志是一位既富有深厚学识与涵养又有着高尚品德与善行的外交家、政治家。他精当阐释了“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睦邻友好”的科学要义,其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符合当前人类文明发展的要求和愿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周恩来同志半个多世纪奋斗的人生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是新中国孕育、诞生、成长和取得崇高国际威望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是中国人民在自己选择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上艰辛探索、不断开拓、凯歌行进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周恩来同志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巨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周恩来同志身上展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将激励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程上奋勇前进。”[8]纵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必然会遇到重重险阻与考验,但正是这些考验和压力的存在,才愈加激发了中华民族与海内外华人的爱国热情。同时,以周恩来“和”思想为引领,永续传承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也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进力量。
目前,针对边境、机场等位置的防务感知是非常必要的。[1]传统以电信号为基础的检测方法存在维护成本高、可靠性低等缺点;[2]光纤传感以光纤为媒介,利用光纤的一维空间连续特性来感知和传输外界测量信号,适用于强电磁干扰和环境条件恶劣的场合,该技术成为安防领域的研究热点。[3]
饮水思源,周恩来“和”思想具有强大的包容力,作为新中国外交的决策者以及对外关系格局的开拓者,周恩来同志积极与周边国家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坚持以“求同存异”“淡化分歧”“灵活建交”的方针同亚非欧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搭建友谊桥梁,创造了多层次、宽领域、多元化的建交方式,实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此外,周恩来“和”思想中“求同”“开放”的精神与海洋文化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特质一脉相承,亦与互联互通、合作共赢、开放包容等饱含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主张的未来海洋新秩序交相呼应。立足新时代,“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精准推进,应继续坚持“不限国别范围、不论行为体类型、不以意识形态和文化画线”[11]的交往理念,同时要照顾各方舒适度,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具体来看,在纵向上比如国家层面、区域层面、产业层面、企业层面、产品层面,在横向上比如非传统安全领域、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产业领域、科技领域、教育领域、社会服务领域、海洋开发与环境保护等领域,均应与沿线国家一道,精准攻克发展难点、精心打造合作亮点,进而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互联互通、合作共赢、开放包容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周恩来同志是人民军队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是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考验的杰出领袖,他对推动新中国国防现代化、人民军队建设以及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功勋卓著。在军事革命实践中,周恩来同志“具有多谋善参的特点,同时,他在军事思想和军事理论中的思考也十分深邃,这些思考建立在以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为指导的基础上,同时印上了周恩来个人经历及独具魅力的痕迹”[9]。早在1922年,周恩来同志曾在其发表的《评胡适的“努力”》一文中深刻指出:“‘在世界帝国资本主义和军阀的支配之下’的中国,不打倒帝国主义和军阀的统治,而想建立‘好人政府’,实现其政治主张,这不是做梦么?真正的革命非要有极坚强极有组织的革命军不可。没有革命军,军阀是打不倒的。”[10]可以说周恩来同志较早认识到了建立革命军队的重要意义,足见其高超的战略眼光和远见魄力。鉴往知来,新时期我国改革强军的战略目的不是为了谋求霸权,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和”思想活的灵魂指导下,周恩来同志的军事实践不仅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更对新时期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改革、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的实现具有永恒的历史意义和实践启示。
(三)和生:以“睦邻友好”、和谐共生为理想的秩序构建
和生理念原本是生物学概念的范畴,意为两种不同生物间所形成的和谐共生的互助关系,即双方彼此均提供给对方以有利于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和帮助,以此达到互利共生的目的。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处理国与国的关系。1955年8月,周恩来同志在会见日本新闻界广播界访华代表团时,曾提出:“亚洲国家彼此之间应该进行协商,以互相承担相应的义务的方法,共同努力维护亚洲的和平和安全。我们所主张的这一个集体和平公约,它的目的不是要在各国间制造分裂和对立,而是要谋求各国之间的和平相处和友好合作,以代替目前存在于这个地区的对立性的军事集团。”[6]合则两利、斗则两伤的中华智慧深入人心,可以说周恩来同志在处理中日邦交正常化、建国初期中国与东南亚外交政策过程中,都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中“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价值理念与文化品格。
尽管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和客观因素的制约,周恩来“和”思想的价值与效能在一段时间内暂未全部释放,但其所努力构建的和平发展、合作开放的格局是意义深远而重大的。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长期保持中高速持续增长。伴随中国的和平崛起,除了鲜花、祝福和掌声,甚嚣尘上的还有不断加深的战略防范以及“中国威胁论”“新帝国主义列强论”等对我国的恶意诋毁。面对充斥敌意的试探与挑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要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从世界汲取发展动力,也让中国发展更好惠及世界。”[7]因此,在面对菲律宾南海仲裁、中美贸易摩擦以及现阶段我国重点领域国家安全及海洋安全所面临的种种形势和挑战时,中国非但没有把视野局限在你进我退、有你没我、你死我活这种紧张的地缘政治博弈中,反而从周恩来“和”思想中不断汲取智慧力量,秉持以和为贵、开放包容的原则,继续探索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时代内涵,希望能够与世界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发展,在开放中分享成果和机遇,形成彼此互利共赢的新格局。
二、周恩来和平外交思想的时代价值
尽管周恩来思想研究的成果浩如烟海,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理论研究的结束。以共建海上丝绸之路、深化中国-东盟合作为背景,以周恩来“和”思想所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作为逻辑起点和分析框架,通过对周恩来“和”思想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研究和思考,不仅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周恩来精神的科学体系,有利于把握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丰富内涵与核心指向,更有利于实现以“和”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华文明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新的超越。
(一)周恩来“和”思想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源泉
经过几代中国人的不懈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换发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得到显著提高,并实现了从大到强的深刻转变。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的提出与繁荣发展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思想的伟大探索与实践,其中周恩来“和”思想所主张的和平共处、合作发展、和谐共生、求同存异等理念越发彰显出独具魅力的时代价值,给当前国际和平稳定、全球发展治理、国际秩序维护以深刻启示。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周恩来同志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中汲取智慧,善于进行实事求是的理论思考和深刻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等领域都做出了理论建树,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思想启迪。”[4]215-216可以说周恩来“和”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源泉。挖掘整理周恩来“和”思想的丰富内涵,必将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理念的深入探索与实践注入蓬勃动力。
(二)周恩来“和”思想是国家和平发展、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助推力量
周恩来同志在外交实践和理论中,始终选择合作而非对抗的道路,坚持以发展、普惠、互利的原则处理对外关系,一方面既是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值得注意的是,周恩来“和”思想的丰富内涵是有机的统一体,其中“和处”理念是理解彼此存在关系的基石和底色,“和立”理念是化解矛盾冲突的原则和底线,“和生”理念则是对彼此未来发展的终极思考和未来展望。三者相互促进与融合,共同构筑起周恩来“和”思想的品格与特质。
(三)周恩来“和”思想是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的有效手段
1946年在上海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周恩来同志在提到当时中国内战无法停止的局面时,曾指出:“中共始终为中国的和平、民主、独立、统一而奋斗,将来仍然如此,但绝不屈服在一党独裁、内战和外国奴役之下。”[3]可以说,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的鲜明底色,是周恩来“和”思想中的一贯主张,时至今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依然是中国对外交往的基本准则。具体来看,周恩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交往理念,是基于以下逻辑前提,即“承认、赞成、允许彼此有所差异、有区别、有分歧,然后使这些差异、区别、分歧调整、配置处理到某种适当的地位、情况、结构中,于是各得其所”[4]。这与费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16字箴言所倡导的彼此互相尊重、互相包容的“和而不同”精神是高度契合的。正如周恩来同志所指出的:“人心不同,人们的智慧、才能、性格各不相同,相互之间有时是有矛盾的。团结就是在共同点上把矛盾的各方统一起来。善于团结的人,就是善于在共同点上统一矛盾的人。如钢铁和水泥本来是性质不同的物质,但如果把它们结合起来,就变成钢骨水泥那样强有力的东西。统一矛盾并不妨碍个性的发展。”[5]因此,周恩来“求同存异”以及独立自主的思想和主张,两者具有内在一致性与共通逻辑,即在秉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底线下,既“求同”——尊重彼此达成的共识,又“存异”——承认彼此存在的差异,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辩证统一。
(四)周恩来“和”思想是擘画国防和军队建设蓝图、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保障
今年5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就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明确意见和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央、省委、最高法院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系列文件精神,充分发挥人民法院职能作用,妥善审理化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各类矛盾纠纷,助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云南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意见》指导全省法院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作出人民法院的积极努力和应有贡献。
三、周恩来和平外交思想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启示
目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进入新时代,唯有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不忘本来才能面向未来。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思想遗产,周恩来“和”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历久弥新,无疑为面向未来提供丰富滋养,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和价值。
(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精准推进需要因国施策、一国一策
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是密切联系东西方、贯通亚非欧的重要通道,沿线区域内齐聚四大文明古国以及三大宗教发源地,历来是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博弈的重点区域与必争胶着之地,也是国际战略博弈的敏感区域,结盟与纵横更是成为几个世纪的交往常态。区域内各国比肩而邻,在发展程度、国家规模、资源禀赋、历史传统、民族宗教、文化信仰等方面差异巨大。冷战结束以来,各国利益诉求相应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等显著特点。在差异如此巨大、分歧如此之多、关系如此复杂的沿线区域内深入、全面、精准的推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需坚持因时因地因势实践“一国一策”的理念,其中周恩来“和”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历史来看,15世纪的西方人充满了一种敢于冒险的精神,以超乎寻常的方式探索着未知的世界。葡萄牙人航海探险的规模虽然难以与东方世界郑和下西洋的规模相比较,但它也是那个历史性的时刻,一个海上技术与通道迅速发展、连接整个世界的时刻,一个西方亨利王子紧抓机遇、东方皇帝拒绝机遇的时刻,成了决定西方主宰世界的时刻。西方的冒险迸发了诸类治理文明,而这些文明又迅速扩展,成为其主宰世界的有力工具。
(二)践行正确义利观,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彰显大国使命与担当
周恩来“和”思想中饱含着厚重而深邃的中华底蕴与道德感召,彰显了高度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周恩来同志的“我的修养要则”以及“十条家规”至今熠熠闪耀着传统文化中克己藏拙、推己及人、已立立人、己达达人、舍利取义、见利思义、立德立功立言、自谦自省自信以及利他利群利民的中华气质与品格。改革开放40年来,中华民族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以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时期(诸如16世纪的葡萄牙和西班牙、17世纪的“海上马车夫”荷兰、18—19世纪的“日不落帝国”英国、20世纪的“世界霸主”美国)的和平崛起之路、海洋强国之路。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中国同时也是全球发展的贡献者,中国始终“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并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一起实现共同发展”[12]。多年来,“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中国“朋友圈”在不断扩大。而与此同时,民粹主义、单边主义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暗流涌动,基于历史猜忌和现实考量,一些国家奉行零和博弈思维,妄图抹黑中国,客观上增加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风险和阻力。面对猜忌和误解,一方面要发扬周恩来“和”思想中重诺履责、实干笃行的务实作风,做到身体力行倡导正确义利观,同时在相关项目推进中,从思想理念到标准方法,即要有利于促进沿线国家的发展建设,也要惠及当地普通百姓,不断深化战略互信。另一方面要外塑形象,讲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故事,向沿线各国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文明大国、东方大国、有担当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可亲、可信、可敬,不断提升沿线各国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认同感、信任感和支持度。
(三)坚持“底线思维”,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处理好“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关系
日本学者梨本佑平在其所著《周恩来》中,对周恩来同志的性格有过这样的评价:“周恩来的性格,是非常复杂、丰富而多面的。他待人接物的彬彬有礼和恰如其分的温和迷住了任何一个见过他的人。但他在拥有人品中的精华的同时,也是尖锐严厉的。人们都说,鹰和鸽的极为不同的双重性格潜伏在他的体内。”[13]可以说,周恩来同志是斗士,也是完美的调和者,他将中国传统儒士的温文尔雅与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铿锵激越集于一身,既坚持原则,又足智灵活。值得注意的是,周恩来“和”思想中纵然有“以和为贵”与“和平共处”的价值诉求,但“慎战”绝不代表“惧战”,保持克制并不意味着退让软弱,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更不等同于放弃武力的使用。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不论过去的一穷二白还是如今的飞速崛起,中国始终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基于“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提出了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构想。但是,无论是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还是倡导合作共赢的理念,都不是毫无底线的退让妥协。同样道理,和平稳定的发展机遇期绝非是仅靠退让和妥协就能轻易获得的,而基于道德与实力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与共建,也绝非是一厢情愿的情感牺牲和利益输送。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利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14]因此,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既不能盲目地“韬光养晦”,也不能对敏感问题表达过激,一味地将小型问题扩大化,经济问题政治化,政治问题安全化。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表达应该更清晰、更开放、更细腻,同时还应以更加客观、冷静、务实、进取的态度展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力量和决心。
四、结语
历史的涤荡与时代的变迁不断印证了周恩来“和”思想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新时代,深刻把握周恩来“和”思想的历史意义、理论意义、现实意义,以发展着的思想理论指导新的社会实践,无疑将为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后仲裁时代”我国南海政策主张、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以及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贡献新的更多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同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综合了中国传统战略文化、自身先天禀赋以及新的时代背景与条件等多方因素,是对西方传统海上崛起道路的合理扬弃。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思想遗产,历史上周恩来“和”思想就在不同地缘板块、不同利益诉求、不同生活方式的接触与互动中发挥了良好的润滑与沟通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外传播好、展示好、宣介好周恩来“和”思想,以周恩来“和”思想夯实相互尊重的思想基础,筑牢合作共赢的经济基础,巩固和平稳定的政治基础,增厚开放包容的文化基础,必将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强大的凝聚力和驱动力,也必将会增进国际社会和公众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理解、信任与支持。让所有致力于推动这一倡议的国家,能够在周恩来“和”思想的助力中,释放丰富的正能量,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和沿线各国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祉。
参考文献:
[1]杨洁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与实践[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186-187.
[2]袁正清宋晓芹.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传播:国际规范扩散的视角[J].国际政治研究,2015,36(5):66-81.
[3]胡长明.大智周恩来[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社,2008:51-52.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答问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80-181.
[5]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中华书局,2015:256-257.
[6]王进,蔡开松.共和国领袖大辞典:周恩来卷[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3,465-466.
[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154-155.
[8]习近平.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8-03-11)[2018-04-16].http://www.xinhuanet.com/2018-03/01/c_1122473470.htm.
[9]陈答才,吕越颖.周恩来对人民军队创建与发展的卓著贡献[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9):162-171.
[10]刘焱.周恩来早期文集:一九一二年十月—一九二四年六月:下卷[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485-486.
[11]胡波.2049年的中国海上权利[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5:55-56.
[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525-526.
[13]梨本祐平.周恩来[M],東京:勁草書房,1967:12-13.
[1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72-273.
The study of Zhou Enlai thought of“harmony”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Li Huanyu
(Military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aian 223003,China)
Abstract: Zhou Enlai thought of“harmony”is the important sources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the important boosts of China's peaceful development and the new pattern of comprehensive opening up,the effective tool of firming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condensing the spirit of national,and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of drawing a bluepri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defense and the armed forces.The concepts of"harmony in place","harmony in position"and"harmony in life"are rich in connotation and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Through the study and reflection of zhou Enlai thought of"harmony"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is not only beneficial to further enrich and perfect the scientific system of zhou enlai spirit,is conducive to grasp the core and the rich connotation of the maritime silk road construction,more will be conducive to realize"harmony"thought a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in the"maritime silk road"in the 21st centur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transcendence.
Key words: Zhou Enlai thought of“harmony”;construction of the“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seeking common ground while reserving differences
中图分类号: D8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55X(2019)05-0052-07
DOI: 10.16595/j.1671-055X.2019.05.009
收稿日期: 2019-03-15
基金项目: 2018年度江苏省学生军事训练专项课题“普通高校军事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基于对江苏10所高校的调查分析”;2018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新时代周恩来和平外交思想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18SYC-065)。
作者简介: 李环宇(1984-),女,黑龙江伊春人,讲师,主要从事国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张俊英)
标签:周恩来"论文; 和"论文; 思想论文; "论文;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论文; 求同存异论文; 淮阴工学院军事教研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