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课堂活力 焕发语文光彩论文_叶宛清

激发课堂活力 焕发语文光彩论文_叶宛清

叶宛清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实验中学 318020

语文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开展双边活动的场所,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的舞台。但近几年来,许多从事一线语文教学的老师都深有感触,本该形式生动、气氛活跃的语文课堂出现了可悲的景象:课堂上,教师讲得头头是道、眉飞色舞、口干舌燥,学生却心不在焉、无精打采、昏昏欲睡。

由此我想起德国著名学者斯普朗格说过的话:“教育就是唤醒。”如何唤醒课堂上学生沉睡的心灵、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刺激学生活跃的思维、焕发课堂应有的光彩,成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当务之急。

为此,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翻阅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成功的课堂教学案例,提出以下四个激活语文课堂的措施:

一、力求刺激的新颖性,保持课堂的新鲜感

刺激的新颖和变化能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语文课堂中经常保持刺激的新颖和变化,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那么怎样才能保持刺激的新颖和变化呢?

1.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调动学习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动力。”语文课本的每个单元都有综合性学习活动,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有选择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如针对某个专题采取查阅资料、上网搜索、构思设计图文并茂的语文知识集等活动,这样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语文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语文学习的意识。此外,我们也可通过游戏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诗歌积累比赛、成语接龙比赛、文学常识(名著知识)大比拼、课本剧表演等,这样的学习形式,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富有激情,对文本理解会更深刻,记忆也更牢固。

2.运用动静相生的教学方式,保持学习的热情

课堂教学方式间隔变化,有助于学生消除疲劳、保持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组织教学时,要巧于安排教学方式,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比如把教师讲解学生倾听、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动脑教师辅导等教学双边活动,按照科学顺序有机地组合起来,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我在教学《钱塘湖春行》时,先点拨各诗句的关键意思,然后鼓励学生在音乐伴奏中想象西湖春日的美丽景色,之后因势利导让学生展开“说美”,男女生分组比赛,看谁能把西湖春日美景描绘得更加生动形象。“想美”为静,“说美”为动,动静变换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更深入地领会春天西湖独有的美。

3.合理运用教学手段,激发快乐的情绪

教师得体的教学语言,常常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教师若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自始至终用同样的腔调,平铺直叙地上完一节课,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心理,上课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重要的创造工具。”教师在讲解重点、难点、疑点需要学生思考时,应稍作停顿或拖长语音、提高语调,通过手势、眼神、面部表情引导学生重视并诱导思考。语文教学的感召力也来自教师语言的风采,教师如能运用精练准确、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运用脍炙人口、内涵深刻的谚语警句,往往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录音、录像、投影、漫画、多媒体等电化直观教学手段,能够提供丰富、真实、生动、感人的素材,能强烈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快乐情绪,这些都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好方法。

总之,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想方设法确保刺激的新颖和变化,保持课堂的新鲜感、直观感,让学生对语文课堂产生期待心理,这样,语文课堂一定会被激活。

二、学用结合,沟通课堂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生来自社会,更是要走向社会的,社会生活是真正的语文大课堂,所以教师在组织语文课堂教学时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

课堂教学不能仅满足于书本知识,更要多一点生活知识,更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去积累知识、运用知识。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时,有些教师只重视讲析说明文文体的特点和物候知识,而不愿去拓展延伸课外知识,我却认为这篇课文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走进自然,向身边的长辈请教搜集各种物候谚语;通过网络了解近几十年来地球上的物候变化,然后把自己的收获拿到课堂上交流。我记得在教这篇课文时,学生收集到许多的物候俗语、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头伏萝卜二伏菜”,“春雾暖,夏雾热,秋雾凉风,冬雾雪”等等,也展示了家乡当地和地球物候变化的典型例子,组织课堂教学时几乎每个学生都作了发言,交流心得时都特别踊跃,都想展现自己的知识收获,课堂氛围非常热烈。凭着这样的学习热情,运用生活中的常识补充文本知识或解答语文疑难,学生一定能水到渠成地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源于生活,更应回归到生活中去。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还应指导学生把文本学习的收获服务于生活,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真正展现出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后,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运用课文所学的物候知识理解“立春、惊蛰、芒种等”二十四节气的意思,理解、学习《生物入侵者》课文后,把所了解的生物入侵的途径、危害和预防措施等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参与宣传和清理“水葫芦”等活动。

总之,语文课堂与生活的联系若能得到真正的沟通,能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让封闭的语言文字教学变成开放的、生活化的教学。语文教学也将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学生也将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语文。

三、运用情感教学,让课堂焕发光彩

“文章不是无情物。”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教材中的大多数课文往往蕴含丰富的情感,这是语文学科的优势所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一改传统课堂单向、线性、程式化的僵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力求身临其境、眼观其人、耳闻其声、心感其情,从而在教学的动态流程中营造出心理共振的效果。那么,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让语文课堂焕发光彩呢?

1.创设情境,引发情感体验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借助音乐、课件、图片等辅助手段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让学生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审美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体验。

比如在教学聂华苓《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时,我先播放南京大屠杀的悲惨画面,渲染气氛,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然后由学生自读全文,找出作者具体描写人们冒雨纪念战争死难者的文句以及当年成人、孩子面对死亡的画面,让学生领会战争中孩子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对死亡的恐惧、对亲人的呼唤。肃穆的课堂氛围,奠定了学习课文的感情基调,学生痛苦着课文的痛苦,愤怒着课文的愤怒,忧愁着课文的忧愁……情感因子在潜移默化中积淀在心理深层,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受到陶冶,从而自觉而轻松地完成了自己的课堂角色。

2.深情朗读,拨动学生心弦

比如教学《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歌时,为了避免诗歌教学时出现老师解说得十分具体、学生听得却很乏味又不得要领的局面,我先指导学生按照诗句的节奏准确朗读诗歌,接着我用饱含感情色彩的语气、抑扬顿挫的语调示范朗读,把诗人对祖国深沉而强烈的爱缓慢、深情地展现出来,从而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当然除了课堂朗读,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简单的示意都会对学生产生或大或小的情感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恰当运用富有情感的、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学生觉得课堂是生动多情的,自然就喜欢语文、愿意学语文了。

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才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性。语文教学如果能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打开学生心扉,能使语文课堂焕发出耀眼的光彩,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运用留白艺术,让想象力在课堂上展翅

艺术钟情于空白。国画中有“计白当黑”之法,意在创造空灵之境、无穷之趣;音乐中有“休止”之符,意在显示节奏、刺激情绪,以奏“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诗文中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说,意在显示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法,给读者以再创造的余地。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也应该留点“空白”给学生。总是处于紧张的听、读、答状态会阻滞个人思维的拓展。在课堂教学中适量留点“空白”给学生,将会大大发挥学生的再创造能力。

教师分析课文时有时不必说破说尽,把内容“一览无余”地讲解透彻,也可以藏头隐尾,留点“包袱”让学生自己抖开,进而领悟那种“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例如教学《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等小说,可以留出十来分钟时间,让学生展开想象,如“奥楚蔑洛夫离开广场后不久遇见了狗的主人——将军的哥哥,他会有怎样的表现”、“如果我和家人们在轮船上碰到的是富翁叔叔,结果会怎样”、“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后……”,学生一定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老师适时指导他们要结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展开想象,要借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等来表现任务形象,想象要合情合理、不可异想天开,这样的语文课堂一定会多一些活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要奢望学生45分钟都会全神贯注,给他们点放松或者是自由支配的时间,学生可以利用这段“空白”,填上自己的课堂收获,或梳理知识,或整理笔记,或回味咀嚼,这样使课堂教学张弛有度、有收有放、虚实相间,呈现出一种动态的节奏感,从而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叶圣陶语)的目的,这样不仅课堂能充满活力,而且语文教学效率自然就得到了提高。

总之,激发课堂活力、焕发语文应有的魅力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常想,我们的每一堂语文课,都应是师生和谐的配合,是学生人生美好的记忆。语文教学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能否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从而营造学生好学、喜学、乐学,教师善教、爱教、乐教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

[2]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

[3]郑友霄《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论文作者:叶宛清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5月总第15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7

标签:;  ;  ;  ;  ;  ;  ;  ;  

激发课堂活力 焕发语文光彩论文_叶宛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