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杨柳雪镇中心学校 康 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得 到广泛应用。其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颠覆传统课堂教学方 式,将传统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重新划分为课前和课中两 个大的阶段。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完成知识 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 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 果。
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尝试运用“翻转课堂模式”对人教版八 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重力》的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新课标要求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 通过对日常物体的运动观察和分析,知道重力的存在,知道重 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通过观察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 的运动方向,或悬挂物体静止时悬线的方向,认识重力的方向 是竖直向下的,能运用公式 G=mg 计算有关问题。探究物体受 到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方法,提高信息 处理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通过观察在重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 了解重力,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 理问题的思想,从而激发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 理学原理的兴趣。
一、课前设计
课前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生活实例及自身感受得出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了解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3.通过动手小实验了解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能应 用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4.阅读课本或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重力的由来。
【课前学习活动】
活动一:请认真阅读本节课本内容。
动动手做一做:让橡皮从高处由静止落下,再把它竖直向 上、沿水平方向、向任意方向抛出,观察并描述橡皮的运动情 况。
思考:视频和实验中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产生这 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归纳:图片和实验中物体最终都落回到了地面,与这些物 体有着共同联系的物体是 。产生这些现象,是因为地球对其附 近的物体有吸引的作用,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的力叫做, 用字母表示。地球表面的所有物体都受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施 力物体是 。
活动二:一块橡皮与一把椅子相比,谁受到的重力大?
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有关。
活动三:①将一块橡皮举高后自由下落,观察橡皮下落方向,并结合生活经验和感受可知重力的方向是。 ②如图所示小明和小红同学在一个斜坡上植树。请你判断谁的植树方案合理?为什么?
活动四:自学课本 P12“重心”。 学生对重力的认识和感受并不陌生,身边的许多生活现象都体现重力的存在。
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和体验可知物体质量不同所受 重力也不同,重力大小与质量大小有关。这只是对重力与质量 关系的定性认识,并不是定量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定量关系必 须通过实验探究得出。课前学生在没有专业仪器的情况下是无 法进行探究的。
二、课中学习环节设计
(一) 小组交流与评价(用时 5 分钟)
学生以课前学案为载体,分小组进行交流与评价。在小组交流中每位成员说出自己对课前学习的感受,相互交流课前学 案中的问题,并提出有疑惑的问题,由小组长整理汇总。
(二) 实验探究(用时 20 分钟)
各小组利用桌面上的器材探究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在探究前小组讨论设计探究方案,合理分配各成员在探究活动中 的任务。在探究中各成员密切配合,按照各自的任务完成仪器 安装、表格设计、探究操作、数据记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三) 小组间交流反馈(用时 10 分钟)
在此前小组内交流评价和实验探究的基础上,由各小组代表展示本组学习成果,并提出小组仍存在的疑惑。然后以各组 提出的疑惑问题为对象展开小组间大讨论,此时教师也参与其 中。通过共同的交流讨论解决遗留问题,同时各组完善本节知 识树。
(四) 课堂达标训练(用时 10 分钟)
在此环节中,学生利用本节达标训练题或配套练习册等习题进行专项训练,应用本节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夯实巩固 新知识,以求当堂达标。
论文作者:康辉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9
标签:重力论文; 物体论文; 课前论文; 小组论文; 方向论文; 质量论文; 橡皮论文; 《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