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研究生挫折教育略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期论文,挫折论文,研究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挫折,是指个体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或自以为难以克服的阻碍或干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1]这种挫折反应是否产生或产生的强度大小,一般不主要取决于挫折障碍的大小,而往往取决于主体对挫折障碍的主观认知——即使是严重的挫折障碍,如果主体能正确地认知和处理,其反应也可能是微弱的;反之,对挫折障碍认知不正确,即使是轻度的挫折障碍,也会引起强烈的挫折反应。所以,挫折往往是主体的一种主观感受。只有当主体将情境认知为是挫折障碍时才会产生挫折反应。挫折教育就是采用理性和感性的方式,引导受教育者正确认识和处理挫折,提高其对挫折的耐受力和对挫折的超越力,以及对各种不利因素的适应力的教育活动。
世界进入21世纪,非智力因素在人才成功过程中的作用日趋突出,高层次人才不仅应具有适应时代需要的智能素质,而且应具有良好的心理意志素质,具有积极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合作精神。而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价值观念的交锋碰撞以及工作与生活方式的迅速变革,又极大地增加了人们的心理压力。由于人们的抗挫能力存在差异,因此,不同的人对相同的挫折因素所产生的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会有很大不同:有的人“泰山压顶不弯腰”,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对挫折的打击泰然处之;有的人一蹶不振甚至轻生自杀,或者引发各种心理疾病。因此,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提高人才的抗挫折能力、培养其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我国高校以往对本专科大学生的挫折教育比较重视,而较少关注研究生的挫折教育。究其原因,主要是过去研究生群体总人数还不多;同时,研究生中的独生子女生源比例还不高。然而,近年来,研究生教育已进入一个新时期,这一新时期的特征至少包括以下两点:一是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每年以26.6%的速度递增,2005年全国研究生在校生已达97万人,有些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年招生数甚至已超过本科生。[2]二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出生的新一代年轻人已进入研究生年龄段,使研究生群体中的独生子女比例迅速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生因抗挫折心理脆弱而引发的各种问题已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
(1)现实挫折——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使其原先的理想受挫。(2)学习挫折——对研究生阶段注重研究和创造性学习难以适应,产生悲观、失望和厌倦。(3)社交挫折——人际关系的不协调而产生羞怯与孤独心理。(4)经济挫折——因继续依附家庭尤其是经济困难家庭而产生负疚、自卑心理。(5)恋爱挫折——因失恋而绝望、自弃。(6)就业挫折——研究生就业期望值较之本科生更高,一旦达不到预期目标则遭受的挫折打击可能更大。(7)健康挫折——因长期苦读或其他原因,有些研究生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由此悲观失望。
按理说,较之本科生,研究生的心理更为成熟,挫折耐受力更强。然而,目前的研究生中有不少人从小由校门到校门,一帆风顺,一路顺利升学,几乎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独生子女们更是从小在各种呵护关爱和赞赏中长大,形成“先天”的心理缺陷。可以说,当前研究生中的“骄”“娇”二气较之本科生更为严重。同时,由于始终处于平静温馨的校园,未能经受艰苦复杂的社会实践的磨练,因此年龄的增大,不一定使其心理更为成熟,反而成为其凡事迫切求成而害怕失败受挫的重要因素——在学业、事业、恋爱、经济、就业等方面,都有因年龄增大而产生“输不起”的心理压力。
基于这样的现实,研究者认为,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较之大学生更差,校园心理健康步入“学位越高,心病越重”的境地,大学生和研究生正成为心理咨询工作的主要对象。华东师大心理研究所教授叶斌指出,心理问题在学生中呈倒金字塔排列状态,到了研究生阶段竞出现了“井喷”现象。由于许多研究生只会读书,甚至把升学读书作为自己的避风港,面对激烈的竞争,他们很容易产生自卑的情绪。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情感障碍,这些严重的心理疾病在当代研究生身上几乎都可以找到踪迹。[3]因此,加强对研究生的挫折教育,已成为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的一项非常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1.培养研究生树立良好的挫折观,正确认识挫折
要形成坚强的抗挫能力并战胜挫折,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学校要帮助研究生认识到:人生历程中,困难和挫折在所难免。胜败不仅是兵家常事,也是所有人群的寻常之事——在竞争型社会中更是如此。同时,身处逆境、遭遇挫折也不完全是坏事,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事实上,挫折可以磨砺人才,人才需要挫折的锤炼。孟子曾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不仅大丈夫能伸能屈,而且只有能伸能屈才堪为大丈夫。古今中外,在逆境中百折不挠不断奋斗并取得成就的楷模不胜枚举。英国著名科学家威廉·汤姆逊说:“我坚持奋斗五十五年,致力于科学的发展,用一个词可以道出我艰辛的工作特点,这个词就是‘失败’。”巴尔扎克说:“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者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万丈深渊。”这说明,能否正确对待挫折、战胜挫折,也是评价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
事实上,在强者眼中,挫折更多的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挫折不是不可以战胜的,只要能正确把握挫折,分析挫折,就能战胜挫折,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抗挫能力。因此,高校要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使之充分认识挫折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将挫折视为人生经历中的一大财富,视为前进道路上的动力源、推进器;并有意识地利用挫折来磨砺其意志,促使其改进方法,提高能力,不断进取。
2.打破传统单一的远大理想观,帮助研究生将远大志向与正确的短期目标有机结合
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往往具有更远大的志向和更高的成就期望值。这种期望,往往不仅源自个人,而且还源自家庭、学校。多方面共同的期望,常常使主体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诚然也形成强烈的进取动力。但与此同时,期望值越高,主体遇到挫折时受到的打击伤害就越大。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优胜劣汰的社会,优胜者不大可能永远优胜。因此,高校应帮助研究生客观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抱负水准,综合考虑个人、家庭、社会的各种现实情况,制定适度的短期奋斗目标,形成切实的成就期望值。同时,要帮助他们根据个人学习、身体和家庭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情况,及时调整目标期望值,力求使之更加贴近实际,避免由于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而造成心理上的焦虑不安。随着社会就业竞争的加剧,高校尤其应注意研究生择业前的心理指导,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制定切实的职业目标。
3.研究生导师要将挫折教育作为自身工作的重要职责和内容
目前,高等学校已普遍开设了心理健康的专题讲座、开展心理咨询等。应该说,这不仅是本科生挫折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研究生挫折教育的有效途径。但由于挫折渗透在个体成长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因此,挫折教育不可能只在某一方面由某些单一固定的人员采用单一特定的方法就可万事大吉。挫折教育的开展,应以渗透性综合教育为主,而集中性专门教育只能为辅。挫折教育应该渗透在受教育者的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研究生挫折教育除了专门的挫折教育外,研究生导师还应承担挫折教育的职责,在渗透性综合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随时随地以自身的言传身教、示范作用、人格影响对研究生进行必要的挫折教育。以往一些研究生导师认为,研究生的生理和心理已臻成熟,这阶段的教育主要是对研究生进行专业能力的培养。其实,如前所述,近年来研究生生理虽已成熟但心理仍很脆弱——存在“先天”的心理弱点和性格缺陷。同时,年龄的增长,反而使他们急于求成的心理期望和压力加大,更容易产生挫折反应。
众所周知,当今时代所需的高级专门人才,不仅应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而且必须具有包括良好心理素质在内的全面素质。因此,研究生导师决不能仅仅关注研究生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而也应将挫折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自身导师工作无可旁贷的重要职责。同时,在渗透性综合教育中研究生导师还具有独特的优势条件,即较之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更为密切,研究生对导师也更为尊重。
研究生导师进行挫折教育可着眼于以下方面:要树立正确的挫折教育观念,形成鲜明的挫折教育责任意识;要有爱心、细心和耐心,要把握每个研究生的性格特点,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对症下药及时施教;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科知识和挫折教育方法,以科学的教育方式将挫折教育的内容渗透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及时宣泄,并通过倾听、分析和指导,帮助研究生战胜学习、社交、恋爱、择业等方面的挫折;第四,有意识地挖掘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挫折教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向研究生渗透挫折教育影响,防患于未然;不断加强自我修养,以自己良好的示范作用、健全的人格去感染研究生,共同创设良好的挫折教育氛围,使研究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
4.创设挫折情境,加强实践体验
任何挫折,都具有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其消极作用不言而喻;其积极作用则是,挫折具有砥砺功能,使人在磨练中形成顽强意志和坚韧毅力,并使人“吃一堑,长一智”,增长经验和才干,有效提高人的抗挫能力。实践证明,经受过挫折体验、在逆境中成长的人,往往具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可以说,挫折是一种磨难,带给人以心理创伤,但磨难也能给人以锻炼,使人在磨练中走向成熟。
目前,我国在校的研究生,许多人都是在顺境中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一代,心理多非常脆弱。之所以如此,缺乏社会实践的磨练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所以,创设挫折情境,加强实践体验,是培养研究生抗挫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要把提高研究生对挫折的理性认识与实际的挫折磨练结合起来。既要善于利用学习、生活中现成的磨练机会,又要有意识地创造挫折情境,并引导研究生自找磨难,增加实际磨练的机会,以提高其抵抗挫折的能力。
第一,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各种磨难机会,帮助研究生积累挫折经验,逐步培养其正确的挫折认知和良好的抗挫能力。研究生在校园内的学习与生活活动过程也是锻炼意志、培养坚强意志品质的过程。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内学习、生活的各种挫折情境,经常性地对研究生施加教育影响,引导他们充分调动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和战胜各种困难与挫折,使之得到磨练,增强抗挫能力。
第二,积极提供社会实践平台。抗挫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的磨练。可以说,有着大风大浪的社会实践是研究生磨练意志品质的最为生动有效的大课堂。在这个可能经受多种挫折磨练的大课堂中,研究生面对挫折,自我感受将最为深刻,自我认识也最为透彻。这一社会实践平台,一方面,要鼓励研究生主动去寻求、去投身,另一方面,学校应努力为之创设和提供。
5.在研究生中积极开展抗挫互助活动
在研究生群体中,同学的抗挫互助是战胜挫折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手段。研究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家庭成长背景,曾经历过不同的个人挫折,存在着不同的个性特征,有着不同的学习与工作经历(相当部分研究生曾工作过或仍在职工作),所有这些,都使研究生群体对挫折的理解认知和对挫折的耐受能力有着十分良好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为研究生的抗挫互助活动提供了相当有利的客观条件。同时,较之本科生,研究生的互助能力和相互教育能力更强。
研究生抗挫互助活动的内容主要有二:一是对具体受挫的研究生予以实质上的帮助和精神心理上的安慰、鼓励与支持。二是经常开展抵抗挫折的相互教育,包括经验交流和方法探讨。这种抗挫互助活动可在两个维度展开:
第一,在研究生非正式群体间自发进行。这种自发行为可渗透在研究生非正式群体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非正式群体多由朋友、室友、同乡及其他志同道合者构成,一般都有较强的团队精神,有较好的相互信任基础。某一研究生受挫时,往往更愿意告诉自己群体中的同伴,而同伴们也更真心更乐意从多方面帮助他走出心理困境。
第二,校、院的研究生会成立抗挫互助中心。抗挫互助中心的任务主要有三:一是及时对具体受挫者进行实质性的以及精神上的支援、鼓励和疏导,积极进行危机干预,帮助受挫者战胜挫折,走出困境。二是经常组织研究生开展抗挫互助的挫折教育活动。例如,经常组织研究生开展关于抵御挫折的专题讨论,让参与者交流受挫的经历体会,以及抵抗挫折、战胜挫折的经验方法。讨论交流中,同类人群中的现身说法式的相互教育,往往更使人感到亲切贴近,也更具有感染力和穿透力。三是中心的研究生干部要带头发扬互相关心、助人为乐的精神,主动关心和接近性格比较孤僻自卑的研究生,与他们多交朋友,帮助其敞开思想心灵的大门,正确对待可能出现的挫折。
6.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帮助研究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超越、自我教育
挫折反应是一种心理状态,因而具有很强的主观性。面对挫折,主体如果正确判断认知挫折情境,及时妥善调整自身心态,积极主动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方法或行动,改善和消除挫折情境中的障碍因素,则最终将可能战胜挫折。而这需要主体具有良好的抵御挫折的心理调节机制。学校应帮助研究生积极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使之学会自我调适、自我超越、自我教育,提高其对抗挫折的心理调节能力。
第一,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豁达大度的良好心理,保持对自己充满信心、对他人充分理解、对社会主动适应的积极心态。提高其交往沟通能力,使之善于与他人融洽相处,在学习与生活中自觉融入群体之中。
第二,帮助研究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自我调适。自我调适的内容之一是努力做到自我超越。其方法有:升华法,即遇挫后转移情感和精力,及时将“小我”的个人目标升华到“大我”的崇高社会目标上来。代偿法,即在某方面受挫后及时转换途径以达到目标,或用新的目标代替原有目标。弱化法,即看淡挫折,将受挫看成人生寻常的必修课,或降低目标要求。幽默解嘲法,即自开玩笑,自我减压;在特定情境下,即使“阿Q”精神胜利式的解嘲也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自我调适的内容之二是积极进行自我宣泄。当遇到挫折时,主体将心中的焦虑、郁闷等向导师、同学、朋友、同乡等讲述乃至倾诉,或以日记、文章的方式进行自我倾诉排解,以减轻心理压力。
第三,帮助研究生学会利用他人挫折经历进行自我教育和调适。一是用正面榜样激励自己——以杰出人物、英雄模范百折不挠并获取成功的事迹来激励、鞭策自己,将之作为自己效仿的楷模,从而增强战胜挫折的决心与信心。二是用反面教训警示自己——以古今中外及现实中因挫折而一蹶不振、功败垂成、遗恨终生的反面教材来告诫警示自己,防止蹈其覆辙[4]。三是用他人挫折宽慰自己——与生活中同类群体中他人更大的挫折遭遇相对照,进行设身处地的换位体验,从而看到自己并非孤立的、唯一的和最不幸的,以此缓解自己的挫折打击,从容冷静地对待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