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融资难与证券市场融资_国企论文

国有企业融资难与证券市场融资_国企论文

国企解困与证券市场融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证券市场论文,国企论文,融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有企业当前面临的困难,从表象看,无非是消耗大、成本高、养人多、盈利减少、亏损增大、产品积压多、各种负担重、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等等。这些问题是长期积累起来的,既有客观原因,更有主观原因。企业不同,情况各异。国有企业的困难实质也是银行和财政的困难。可以说国企、银行、财政“三位一体”,共损共荣。国企困难更深层次的原因,我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

1.重复建设严重是国企困难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我国投资体制在部门、地区、企业利益驱动下,乱铺摊子、乱上项目,小而全、大而全、重复建设、盲目建设比比皆是,举不胜举;不按程序办事,“先斩后奏”、“三边工程”屡见不鲜;有的可行性报告成了“可批性”乃至“可骗性”报告也不乏其例;“概算超支”、“工期拖长”十分普遍,其比例高达80%乃至90%以上。还有各种“吃基建”的不合理负担,难以承受。其结果只能是生产能力大量过剩,产品大量积压,市场销售不畅,损失浪费惊人,亏损严重,财政、银行包袱越背越重。有些项目建成之日就是停产之时,投产之日就是亏损之时,甚至少数项目投产之日就是破产之时。这决不是危言耸听。总之,人民的血汗钱被上亿几亿甚至几十亿地白白浪费,实在令人触目惊心。这样高昂的“学费”何时才能不交或尽量少交?下决心彻底改革投资体制,坚决防止和制止重复建设,是使国企摆脱困境、步入健康发展的首要环节。

2.企业管理普遍松弛是国企困难的内部主要原因。企业管理本身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不同行业有其不同特点。如,成本核算、定额管理、节约工时费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物的和货币化的)、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严格质量检验、财务会计监督以及“两参一改三结合”等等最基本的内容,也是五六十年代不少国有企业所做的,现在不少企业讲得少了,丢了。或者空喊一通,根本不落实。现在,不少企业不讲核算、不讲成本、不问盈亏,一味追求产值,甚至不惜弄虚作假。所谓“书记成本”、“厂长利润”,财务人员放弃职守奉命作假。

3.配备好企业领导班子(尤其一、二把手)是国企经营好坏的关键所在。应该说,在国企领导班子中,有一批企业的领导班子是好的和比较好的,他们政治、业务素质较强,思想观念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懂管理、会管理,为国企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有相当一部分国企的领导班子比较弱,不太懂或不善于管理,尤其是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观念陈旧、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意识。比如有的已改制的上市公司,不按公司法和上市公司要求运作,仍按老一套办法我行我素,“穿新鞋,走老路”,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等形同虚设。至于有些尚未改制的企业状况更可想而知。此外,还有少数企业领导班子中有些人以权谋私、不务正业、胡作非为、内外勾结、甚至侵吞国家财产。当然这是另一性质的问题。看来,切实加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尤其是配备好一、二把手及财务主管人员是当务之急。

4.逐步妥善解决国企“无本经营”(或者说无资本金)的问题是缓解国企困难的外部条件之一。办企业要有一定的资本金(固定的和流动的),这是惯例也是常识,国企更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财政、银行、国企作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成效卓著。但国企资本金的问题,经过10多年来的实践,需要总结、剖析,兴利除弊。70年代末、80年代初,财政、银行有三项改革措施:(1 )经营性基本建设投资由原来国家财政拨款改为贷款(即通称“拨改贷”)。这种贷款利率比银行贷款利率要低一些,但项目建成投产后必须要还本付息。这部分形成的本息约七八千亿元,企业已经还了一部分,但相当大的部分是拖欠的。这个问题现已着手解决,即改为“贷改投”(作为资本金)。(2 )国有企业所需流动资金经清产核资核定定额后,定额内30%由财政预算拨款,70%由银行贷款。80年代初改为“全额信贷”,取消财政拨款,全部由银行贷款。当时为了解决每年新投产企业的流动资金需要,开始时,财政预算每年仍安排数十亿元,后来鉴于财政困难基本取消了。这样以来,老企业自有流动资金严重短缺,大部分靠银行贷款,新投产企业几乎全部靠贷款过日子。截止1998年年底,仅国家银行发放的流动资金贷款余额已达49748亿元。企业的利息负担大大加重, 造成成本构成中的财务费用一项猛增。(3)过度依赖银行信贷资金搞基建, 财政预算安排的基建投资大幅度减少。计划经济年代有一条禁令,财政、信贷资金严格分开,信贷资金不准用于基建。改革开放冲破了这一禁令,应当说是一大进步,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财政预算安排的基建投资大幅度下降。从第一个五年计划至第五个五年计划,国家财政用于基建和技改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为40%以上,“六五”仍占30.85%, “七五”下降为26.02%,“八五”下降为19.98%;“九五”的1996 年为18.02%,1997年为17.61%,1998年年初预算安排只占16.23%, 后来增发国债,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年末为19%,也只恢复到“八五”水平,仍然偏低。截止1998年年底,仅国家银行向企业发放的中期固定资产贷款余额已达18102亿元。正是由于上述三个因素, 造成了近十几年办起来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基本上是在做“无本买卖”(或者叫做负债经营),靠银行贷款建成和过日子,加之降息前利率较高,企业负担难以承受,困难重重。目前有的行业产值利税率、资金利润率还达不到银行贷款利率水平,别说还本,就连利息也还不了(有的大企业建成投产后,利息已超过本金)。这是目前国企困难的客观因素之一,也是银行逾期贷款过高的基本原因。

如何补充国有企业资本金是当前面临的难题,但又是必须逐步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重等方面探索出一些路子。具体想法:(1)继续选择一些效益好的国有企业(大、中、 小)上市(包括到海外上市),筹集一部分低成本的资金用于补充企业资本金不足和调整产业结构;(2)选择一部分已经上市、信誉高、 潜力大的大型国有企业,在不影响国家控股的前提下,将国有股出售10%~15%,甚至更多一点,所筹集的资金由国家财政集中(不能分散)统筹安排,用于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命脉的大型企业的发展需要和补充资本金;(3)选择一些有发展潜力的国有企业发行企业债券, 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或者选择以后有条件上市的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等;(4)在试点的基础上,积极稳步地发展各类投资基金,如证券基金、产业基金、高科技基金等,同时加快基金的立法工作;(5 )各级财政预算安排要逐步提高基本建设投资和新投产企业的流动资金比例,必要时可适当增发一部分国债;(6)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国有企业, 可以按股份合作制的方式筹集一部分资金。

扩大企业直接融资与证券市场的培育和规范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证券市场过度投机,不能规范健康发展,那么,企业直接融资就会落空或者造成严重恶果。

中国证券市场时间短、 发展快, 取得了很大成绩:上市公司已有800多家,筹措资金(包括外资)3000多亿元人民币, 在促进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增加国家税收、带动相关企业发展等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应当清楚地看到,我国的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不少,有的还比较突出。例如,法规不健全,监管力度不够,市场存在过度投机现象;股民风险观念淡薄,缺乏自担风险意识;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动作不规范,信息披露不及时,甚至不准确;有的中介机构自律不够,管理松弛以及人才不足,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等。这些问题尽管是发展中的问题,但必须认真对待,切实加以解决。

就中国证券市场来说,《证券法》经过各方面多年努力已经正式出台,今年7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可以说,证券法的出台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走上了一个新阶段。这部证券法既借鉴了国际惯例,又结合了中国的实际情况,并且总结了10年证券市场的经验教训,具有中国特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证券市场也将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变化,十年八年后,对证券法做某些修改也是很正常的。可以这样说,这部证券法又体现了阶段性的特点。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证券法》。依法治市,规范发展,“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监管者、筹资者、投资者、中介机构及新闻机构都是证券市场的有机组成者,缺一不可,一定要共同努力,坚决维护“三公”原则(公开、公平、公正),这是证券市场的基本准则和健康发展的前提。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应做好服务和监督。中国证监会应依法监督上市公司和各类中介机构,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利。要把住发行关,对上市公司,一定要坚持效益好、有发展前景这个原则。我的看法是,非国有集体、私营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中小企业,也应该支持其上市。

上市公司自身要严格按章程动作,依法律规定办事,切实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及时准确披露信息。不能再象过去那样,钱到手就万事大吉,我行我素。

股民要有风险意识,自主决策,自担风险,不要赚了钱就笑,赔了就哭、就闹,怨天尤人。

中介机构要依法办事,加强自律,严格内部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要对广大股民负责,对自己做的事承担法律责任。

另外,新闻媒体在做舆论宣传时,也应遵守职业道德和工作规范。个人怎么讲都可以,但发表到报纸、电台、电视上,就一定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不能误导。

总之,对证券法的认识要全面,而不应各取所需。证券法的贯彻实施,必将给我国证券市场的规范与健康发展,带来美好前景。

标签:;  ;  ;  ;  ;  ;  

国有企业融资难与证券市场融资_国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