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传播事业中把关人的地位和要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位论文,事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出版事业在信息化社会即将到来的今天其社会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然而,从我国出版界来看,就出版编辑学是否能成为学科,是否能从科学的角度加以研究并对出版业进行宏观的调控和有效的指导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一、我国现代出版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曾经走过一段弯路,再一次发展繁荣是从本世纪80年代开始的。二、出版行为的企业化,一方面为出版编辑学科的建立提供了研究的方向和基础,但另一方面也使出版界人士将其时间和精力大量用于出版生产经营之中,造成出版编辑理论研究的薄弱。出版界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只停留在向社会呼吁的层面上,真正的行动者并不多。三、出版编辑学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人们对其研究往往忽略了对其深层次理论依据的研究,更多的只是就其出版编辑过程中各个业务环节和工作程序进行研究,这样的研究往往不能将其作为真正的学科为社会所认同。
出版事业作为社会文化传播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理论、方法、技术手段、传播工具、信息载体等方面与传播学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西方学者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就对传播学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发展到今天已是相当成熟的一门学科,其理论的影响在与传播有关的各个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82年西方传播学奠基人、美国著名学者韦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访问我国时,我国学术界还很难找到熟知传播学方面的学者与之进行学术交流。现在美国著名的高等院校一般都设有传播学方面的系所,开设了众多传播学方面的课程,而我国在这方面相应地却寥寥无几,这就导致我国研究出版编辑方面的人士对传播学相对比较陌生,较少有人将传播学作为其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我国出版事业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除了离不开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发展的支持外,更重要的就是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编辑人才。本文拟借鉴传播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对出版编辑作为出版传播活动中信息的把关人应具备的素质要求进行较深入的探讨。
二、有关的概念
“把关人”(Gatekeeper)是传播学中西方学者普遍使用的对信息制作、筛选和发布三方面控制传播的传播者的名称。西方传播学家将把关人对信息的制作、筛选和发布又称之为“把关行为”(Gatekeeping )。把关人的把关行为在传播通道上决定着何种信息可以通过传给受传者。施拉姆在明确信息网上布满了把关人的前提下指出“出版编辑决定着出版哪些作家的作品,对他们的手稿作哪些删节”,这就明确了出版编辑是出版传播活动中重要的把关人,肯定了把关人的地位和作用。
出版传播活动中对把关人的理解并不仅仅局限于出版编辑部门的编辑人员,处于信息传播网上的出版社、编辑部门同样具有把关人的性质;本文所提及的把关人是编辑人员。
人们通常将传播分为四个层次, 即自我传播(PersonalCommunication)、人际传播(Inter—Communication)、 群体传播(Group —Communication)以及大从传播(Mass—Communication),其中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为大众传播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证,其发展之快令人惊叹,而大众传播的迅猛发展又打破了信息传播时空的限制,难怪在本世纪60年代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就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大众传播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和期刊等各种媒体、媒介将大量信息快速传递给大众,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但其缺憾之一就是对信息的反馈难以把握。
国外有些传播学家针对出版部门出版物(主要指图书)相对以上各种媒体、 媒介覆盖面小的特点, 提出了相对于大众传播的小量传播(Mini Communication)的概念。这个概念是对图书在社会文化传播中作用和地位的评价,也就是说传播学家已经注意到图书这种媒介在传播中的重要意义。在这里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图书、音像出版物、电子出版物究竟属于大众传播还是小量传播目前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随着出版界日益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通讯网络技术等而使其更加难以区分,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相对于大众传播的出版传播已作为传播学当中的重要内容,而且由于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其社会的地位和作用将会日益加强。
三、出版编辑的地位和作用
为了对传播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西方传播学家提出了众多的传播模式,如美国著名传播学家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 )提出了著名的以5W为传播核心要素的传播模式。美国学者韦斯特利(Westley )——麦克莱恩(Mac—Lean )传播模式以其全部以人或传播机构构成要素而更适合描述大众传播以及出版传播过程中把关人的地位和作用而闻名。这个模式简明地说明了传者、把关人、受传者三者之间的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选择机制、反馈机制和调剂机制,对理解把关人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有较好的把握。
我们主要以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将把关人的地位和作用概括如下:
1.编辑是社会文化信息的传播者。
编辑对社会文化信息的传播是双向的,一方面他将著译者的文稿传递给读者,另一方面又肩负着反馈社会文化信息的重任,起着不断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
2.编辑是优化净化社会文化信息的把关人。
编辑对社会文化信息的传播又是主动的。编辑出版是将人类精神物化的重要手段,这就意味着编辑应对文稿进行鉴定、选择和加工,不断提高文稿的质量,保证文稿的出版质量。
3.编辑是出版传播活动中的调节者。
编辑调节着出版物的种类和数量。编辑应密切关注社会的发展动态,及时调整出版计划,出版和再版社会所需的各种出版物,满足社会的需求。出版行为的重复性是出版传播的特点之一,及时了解社会对已出版的各种文献的需求情况,适时地加以重印、再版等是编辑的职责。
4.编辑是联系著译者、读者的桥梁。
编辑在著译者和读者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是不言自明的。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出版社出版和编辑并重,往往编辑又兼着出版者的身份,国外与我国有所不同,编辑和出版者往往是分开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编辑又是联系著译者、出版者、读者的纽带。
四、编辑素质的要求
编辑素质即编辑应具有怎样的基本功和修养。有关编辑素质的问题是当前出版编辑学研究中较重要的问题之一,其中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编辑素质直接影响到出版物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出版事业的繁荣兴旺;二是据此可以帮助高等院校出版编辑专业制订出较为完善的教学大纲,明确培养目标,使其培养出的人才适合社会的需要,从而推动我国的出版事业向前发展;三是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出版业面临着又一场巨大的变革,如何能够迎接时代的挑战,如何能够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关键也还在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
编辑应从哪几方面加强其素质呢?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编辑应具有很强的政治思想水平和把握国家方针政策的能力。
编辑工作有着很强的社会舆论导向的作用,在阶级社会中不可避免地有着很强的政治倾向性。西方国家尽管采取所谓“出版自由”的政策,但大多还要采取“事后审查”的制度加以限制,所以在编辑工作中没有很强的政治思想水平和把握国家方针政策的能力就很容易犯政治性错误,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造成社会的不安定。
2.编辑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学科知识。
编辑人员应把握编辑业务活动中的理论和方法,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编辑活动。编辑工作的特点决定了编辑人员应具有广博的学科知识,由此进行选题、组稿、加工文稿等。
3.编辑应具有敏锐捕捉有关信息和不断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编辑具有很强的职业敏感性,善于从各方面、各种场合捕捉有关选题、出版、作者等方面的信息,为编辑出版文稿奠定良好的基础。编辑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应学会利用检索工具,如书目、索引、文摘、百科全书、字典、词典、年鉴和手册等。二是应具有对信息资源再开发利用的能力,如把握时机出版一些已出版的出版物,及时地对有参考价值的古籍进行整理和出版等。
4.编辑应具备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编辑工作从各个方面与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捕捉出版信息、开发选题、寻找作者、完善文稿、出版发行、出版物的宣传以及出版信息反馈等决定了编辑要与社会中的人、机构、部门等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所以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交往和实际的工作能力。
5.掌握现代技术在编辑出版工作中的应用。
这是现代衡量编辑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之一,纸质型传统出版物的出版受到以光、电、磁等为介质的出版物的重大冲击,电子出版物良好的发展势头说明了这个问题。电子出版物以其价格低廉、存储量大,便于携带、图文声并茂、形象直观、出版速度快等,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这也就意味着编辑工作的方法、手段等要向现代化技术转变。
6.编辑应具有过硬的文字能力。
它主要包括处理文稿的文字能力和对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外语的把握。编辑如果受到文字能力的局限,就无法对文稿进行不露痕迹的加工润色,就无法对文稿进行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的修改,也就无法确保文稿达到出版的质量要求。
7.编辑应当了解和把握与出版传播密切相关的各项法规政策。
社会各项法律法规日益完善的今天,编辑如果不懂得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法律法规,也无法完成其把关人的职责。
8.编辑应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崇高的职业道德。
编辑出版工作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这也是编辑当好把关人的关键所在。编辑不应当以任何方式影响信息在传播通道上的传递,同时还应保证信息传递的顺利性、可靠性、优化性,确实起到把关人的作用。
编辑在社会文化信息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事情。我们应把对编辑的研究放在社会传播系统中加以分析,这样才有助于全面地把握编辑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借鉴传播学的研究成果,站在把关人的高度全面把握编辑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对编辑素质的研究,从而推动我国出版事业的发展。
标签:传播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