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起“井喷”事故看政府危机管理_危机管理论文

从两起“井喷”事故看政府危机管理_危机管理论文

从两次“井喷”事故看政府危机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次论文,井喷论文,事故论文,危机论文,政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案例]

3月25日,中石油重庆开县高桥镇罗家2号并发生天然气泄漏事故,泄露的天然气从河底及附近山体缝隙冒出。近五千民众被疏散,事件并未造成人员伤亡。

这次发生泄露事故的罗家2号井位于开县高桥镇小阳村一组,该井和2003年发生“12·23”特大“井喷”事故的罗家16号井处在同一井场。在2003年12月23日的那场灾难中,导致243人因硫化氢中毒而死亡。

通过对两次“井喷”事故的比较,我们就可以看出政府在公共危机来临时应该如何应对。

[解读]

危机管理四大要素

信息——危机事件通常都具有突发性特征,来势凶猛,整个事件的发展变化迅速,有时甚至无章可循或无先例参考,而且由于信息不畅、不全面、不及时,其发展与后果往往带有不确定性。所以,危机事件发生时,保证信息及时通畅,就可以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2003年“12·23”特大“井喷”事故发生时,正值冬夜,老百姓通常都睡得比较早,有的村民可能没有听到晚上的动静;有的听到动静时已有中毒迹象,全身动弹不得;有的还不知道怎么一回事,就在一瞬间被强烈刺激的毒气夺取了无辜的生命。2003年的特大“井喷”事故导致大批人员中毒死亡,而且距离井口越近的村庄死亡人数越多,就是因为信息不畅,群众获知信息不及时造成的。

2003年井喷事故之后,开县大力改善受灾区域的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在今年井漏事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井场周围40%以上的村民都装上了有线电话,也实现无线通讯覆盖;路修好后,从井场所在的高桥镇到开县县城由3小时缩短为1小时。

今年3月25日8时,高桥镇政府接到井场天然气泄漏的通知后,立即通知周围群众转移。正是信息及时通畅,群众在第一时间得到通知,才使得这次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预案——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在危机处理的时候,政府有组织优势、信息优势、强制优势,所以在危机管理中,政府需要发挥核心作用。

在对2003年“12·23”特大“井喷”事故的调查中,《瞭望东方周刊》发现,当地中石油公司人员在讲述事故气井抢险的过程中,“预案”两个字从来没有出现过,甚至没有出现在抢险情况的汇报材料上。

而2006年3月25日上午,重庆开县政府获知井喷消息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分别成立了应急指挥部和现场指挥部,疏散民众1万余人。包括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局长李毅中、重庆市委书记汪洋、市长王鸿举、中石油、重庆市的主要负责人赶赴事故现场;以及钻井、打捞、泥浆、灭火等方面的五六十位专家赶到现场进行压井技术方案的论证,这一切努力有效遏止了事态的扩大。

反应——危机管理的快速反应机制要求,一旦发生危机,时间因素极为关键,对于政府的危机管理和决策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果断采取措施,动用各种所需的社会资源,迅速控制危机局势,尽快恢复社会秩序。

2003年的“12·23”井喷时间是晚上9时55分,但开县县政府证实,他们接到钻井队的报告已是晚上11时25分,中间间隔了1个半小时。钻井队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里,也没有通知距离仅仅不到1公里的高桥镇镇政府,直到晚上11点多钟钻井队才派人来告诉他们。

事故发生后,钻井队先是通知自己所属的单位,然后打电话给重庆市政府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之后重庆市将这一消息再告之开县县政府,开县县政府再通知事故所在地——高桥镇镇政府。如此一来,距离灾难现场最近的镇政府反而最晚获知灾情。显然,如果井喷后,钻井队能向当地政府快速通报,使群众尽早撤离,便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事故伤亡人数。

2006年3月25日事故发生后,7时左右,重庆开县政府迅速将井口附近方圆1公里内7千多名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疏散到了邻近的乡镇。1公里之外的部分群众也自发进行了撤离,没有发生人员中毒死亡情况。

协调——危机管理研究表明:中国目前危机处理系统中的最大问题是部门协调问题。其中既包括横向部门的协调问题,也包括纵向部门间的协调问题。只有完善协调机制,才能把危机事件对公共利益的损害程度降低到最小,从根本上改革和完善我国现有的公共治理结构。

2006年的“3·25”井喷事故发生后,开县政府组织80辆大型客车疏散转移群众,疏散到县城的群众被集中安置在5个安置点,每个安置点都设立了食宿、医疗、安保小组,确保群众在吃、住、医、安全等方面得到保障。这次不仅详细通知了事故核心区,危险区和安全区的范围,还设了医务室,看病拿药都不用钱,有问题也随时找得到干部解决。

重庆市卫生局及时组织专家和医务人员参与事件处置工作;市环保局、气象局组织专门人员,加强对环境、水质、空气的监测;有关部门同时对开县其他安全工作进行了全方位部署。

[启示]

预警教育与防范机制

研究危机管理的目的,就是“使用少量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的钱治疗。”预警教育就是为危机所做的准备。其中社会情景模拟练习是预警教育的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要培养政府和公众的危机意识,以及应对危机的心理和物质准备。

2003年的“12·23”特大“井喷”事故,井口附近的居民丝毫不知道这口井喷出来的气体会带来灭顶之灾,钻井队从来没有告诉当地群众如何防范有毒气体。井口周围的居民也不了解这个天天伴着他们生活的高高井架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2003年的“井喷”事故中,死难者绝大多数是当地居民,总共243位死难者中,当地居民有241人。这些无辜群众生前没有受过任何毒气污染防护教育,遭到毒气侵袭后没有人及时帮助他们采取自我保护措施。直到组织撤退时,当地还有部分居民因不知事态而不愿离开家园。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教育,是这起事故损失惨重的重要原因。

有关资料表明,当问及“你知道天然气有危害吗?”只有一个居住在离井口十多公里的村民表示,知道天然气有毒,因为听说天然气中毒熏死过人。其他村民皆对此一无所知。

那么,在危机过程中,普通民众应该怎样确定自己的角色呢?一是积极了解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以及实时的信息,并理解自己在这个事件当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采取自己的行动:一方面配合政府,帮助国家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第二方面根据自己的情况采取有效行动,保护自己同时又帮助政府。二是在平时就应该多了解各式各样的危机事件。

2003年12月23日的一场井喷事故,夺走了高桥镇243条生命,但这并没有阻止高桥境内天然气井增长的速度。目前高桥境内的天然气井已增加到8口,而且近几年还有更多的气井要钻。所以政府应该将防范危机作为经常性的工作,要构建良性激励机制,不能“默默无闻避免危机得不到奖励,轰轰烈烈解决危机成为英雄”,一定要采取切实措施完善预警机制,使其落到实处并加以执行。

标签:;  ;  ;  

从两起“井喷”事故看政府危机管理_危机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