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学生质疑的“桥”
陈秀桃
摘 要: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能力,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本文主要以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桥》为例,从三个方面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架起学生质疑的桥梁:创设质疑情境,教给质疑方法,养成质疑习惯。
关键词: 质疑;方法;习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要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指出:“……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笔者以《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谈谈在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变教师的问为学生的问。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不断摸索和钻研,董松江终于找出了制服“炮老虎”的方法:“四勤一准”(勤观察、勤巡回检查、勤调节、勤分析思考,准确记录数据)成为扼制事故的准则;针对室外操作,他还总结出点面结合、严控关键部位的办法。他在聚合岗位干了12年,创造了没出一次大小事故的纪录,极大程度减少了“放炮”现象,避免经济损失在300万元以上。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人民日报》以《在易出事故的岗位上不出事故—董松江安全操作八年》为题,介绍了他的事迹,董松江还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第一组5个风叶第一层焊道焊完后,开始焊接该组位置对称组焊缝,同样焊完第一层焊道后依次焊接剩余两组焊缝,直至完成所有焊缝的打底焊。打底焊结束后进行风扇尺寸复检,根据检查结果调整下一步的焊接顺序,原则上仍采用圆周对称焊接的方式将所有焊缝焊接至图纸要求焊角尺寸,最后再进行尺寸校检,保证后续有充足加工量后转下一道工序进行圆角打磨。
一、创设质疑情境
(一) 培养质疑意识
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今的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平时要向学生传递这样的理念:会提问题比会解决问题更重要;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爱动脑的孩子。而教师也应该善于引导,不断启发、鼓励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促使他们养成不懂就问,疑惑会问,怀疑敢问的意识。学习《桥》之前我就告诉学生这篇文章要让他们在不断的质疑中学习理解课文。教学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问,每读完一段话就停下来想一想,多问几个为什么,当发现一个小问号,学生就会急于想知道答案,越好奇,兴趣就越浓。学习就变成了一种自觉主动的行为。与此同时,在老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一个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此时,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注意力是集中的。
(二) 营造质疑氛围
教学中,当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时,教师都应该及时给予表扬;对提得好的进行具体明确的夸奖,比如所提的问题好在哪里,号召学生学习;对不爱提问的,老师可创造机会多点名回答问题,允许他们回答错误重新回答,启发他们去发现问题;对在旁边笑话的同学要进行严肃的批评,私下再进行教育,引导他们向敢于提问的同学学习。这样让每个提问的同学都能品尝到被重视的成就感,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既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能够进一步促发富有创见的问题的提出。
(三) 给足质疑时间和空间
只有教师课堂上少讲点,学生才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质疑和提问。质疑不应只局限在课堂上,课前预习可布置学生质疑,课后可鼓励学生再问或以纸条的方式提问等。而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不提一些没思考价值的问题,多设置一些开放性的有探究意义或有一定挑战性的题目,不将一切都标准化、格式化、绝对化。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质疑的空间。
二、教给质疑方法
“授人于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教以渔。”课堂上,我们会发现学生或提不出问题,或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或提出的问题偏离主题,抓不住要点。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也就是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问。那么,我们可以从哪几方面引导质疑呢?
(一) 紧扣课题,引导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不管是一篇文章的开始还是一节课的开端,课题无疑都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在《桥》这节课堂教学的一开端设置一个学生质疑的学习活动。
出示句子: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试验原料为四川会理地区红土镍矿,主要成分见表1,矿中铁以三氧化二铁、针铁矿等形式存在。将红土镍矿与硫酸铵进行混合焙烧,焙烧后铁以可溶性硫酸铁盐形式存在于熟料中。
师:同学们,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我们思考问题就应该从读课题的那一刻开始,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你发现这个课题有什么特点?只有一个字,你有什么疑问?
坡降较大的入库河道,汇流流程较短,水流流速较大,水位暴涨暴落,在雨季,水流对河床、河岸的冲刷和侵蚀强度较大,极易出现崩塌、溃岸等洪灾。在旱季,河道容易出现断流。坡降较小的入库河道,汇流流程较长,水面变宽,流速较小。在雨季,流失的土壤进入河道后容易发生水土流失,且在降雨量较大时,还易发生涝灾。在旱季,由于来水量较小,河道易出现长期不流动情况。
生:我想知道这是什么样的桥?
师:还有什么?
《太空“清洁工”》可以引导思考:这是什么文体的文章?说明文可以提哪些问题?太空“清洁工”有什么特点?是什么样子?有什么功能?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的?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生:这桥有什么特点?
师:还有吗?
生:这个桥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生:课文主要是在写桥吗?
这一定是一个从上至下的过程,要从企业领导层开始构建起企业品牌建设和价值管理的认知。只有在公司的整体发展层面真正认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企业发展理念上的转型升级。
生:为什么用桥做题目?
(教师小结提问的方法:在阅读文章之前,我们可以在课题处尽可能展开相关联想,进行自问。文章为什么要取这个题目?既然取这个题目,文章都写了哪些内容?又是怎么写的呢?也就是写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从这三个方面来问个为什么,这样我们的阅读就会变得有方向了。)
普通小球藻生物质购买自山东无棣绿奇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经过收获和离心脱水后,得到的浓缩藻液含固率为10%~13%。
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应及时归纳、梳理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促使学生深入文本,在文本细读中寻找答案。在实践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根据课题提出的问题都比较单一和较为相似,大多只是对课文内容提出了质疑,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我觉得可以让学生在了解文章的文体后就顺着文体特点提问。
比如《刷子李》是写人的文章。写人的文章可以提哪些问题?刷子李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么写出他的特点的?为什么这样写?以此类推,《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还可引导质疑:文章通过哪些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
淋巴癌属于恶性肿瘤的一种,临床临床治疗方案多选择化疗治疗,化疗药物中美罗华应用比较广泛,可是用药后,患者临床不良反应较多,患者不易耐受,从而不依从治疗而影响了治疗效果[1]。本次研究中,选择我院收治的淋巴癌患者48为研究对象分组配合不同护理措施,对比如下。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议论文,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读题质疑:作者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他是怎么证明自己观点的?
我们还要告诉学生:有了问题怎么办?接下来就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文章,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查找资料,同桌交流,看看解决了哪些问题,又发现了什么问题?这样,学生在质疑解疑过程中逐渐提高阅读能力。
如果我们每篇课文都能在课题处引导学生多质疑,教给质疑方法,那样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自然会养成一种习惯去质疑去思考。而且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章中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其实也是在教学生写作文如何布局谋篇,如何选取材料。
(二) 于矛盾处,激发质疑
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时,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这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课文的好机会。很多文章在高潮处都有一些看似矛盾的点,教师就要紧抓这些矛盾点,指导学生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句子、段落、进行质疑。如《桥》这篇文章看似矛盾的地方有很多,我紧紧抓住关键的两处矛盾点来激发学生质疑。
片段一:
朗读的文本是100年前的一个叫做顾杏卿的中国人写的。这个中国人不会想到他的一封信会载入史册——一个百年前的极其普通的历史细节,却蕴含有极其丰富的历史内容,让世界没有忘记中国人为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做出的贡献。
生:这是一位面容清瘦的老汉,但为什么却说“他像一座山”呢?
本研究基于所提出的考虑VSC-HVDC校正控制的交直流电网安全约束潮流模型,采用C++语言开发出了安全约束最优潮流软件,并用于对测试系统进行仿真测试。仿真环境为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计算机硬件配置为Intel(R) Core(TM) i7-4710MQ CPU@2.5 GHz,8 GB内存。仿真中,采用直流潮流法计算分支系数及潮流转移关系,原对偶内点法的向心参数取0.2,精度要求取为1.0~5。
师:反复地读读这句话,你发现什么问题没有?
生:这里的“一座山”指什么?
接着引导学生读文思考体会,这里把老汉比作“一座山”,写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片段二:
出示两个句子,进行对比。
为促进微生物制剂在酿酒行业应用的交流和发展,拟开展第二届“微生物制剂在酿酒生产中的应用技术论文大赛”并举办“多菌种纯种微生物应用技术论坛”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2.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读了这两句话,你又有什么疑问呢?
生:老汉为什么将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又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呢?
平昌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建设成效及经验………………………………… 陈卫华,唐天星,李光才(20.54)
生:一揪一推,老汉的言行怎么前后矛盾呢?
接着引导学生走进老汉的内心世界感受到“揪”是作为一名党员的要求,老汉不徇私情,把生的希望让给了村民。“推”是作为一名父亲对儿子的爱。
抽屉里,除了一支老式钢笔——可能是从垃圾堆里拣回来的,一瓶新买的墨水,几粒感冒药,一双棉线手套,几张已经挥发得看不清人样的照片,什么也没有。一杭便有些失望。老太太留下了钢笔和墨水,其它的都扔进垃圾桶里了。老太太又打来一盆水,仔仔细细地将字台连同抽屉抹了一回。
(三) 品悟写法,延伸质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的质疑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与文本的对话过程。而一节课学完后,学生在整合已学的内容或全篇课文内容,又会产生新的疑问,学生此时的质疑,是对课文内容的反思深化,教师应鼓励学生学完课文后积极质疑。
(教师小结提问方法:抓住文章内容的矛盾点问个为什么,就能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就能够感悟到老支书的形象。)
师:《桥》这个故事还有这样一个结局: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这一时期以同治大婚用瓷、大雅斋用瓷、慈禧太后万寿庆典用瓷为代表的盖碗茶具美则美矣,造型和装饰僵化,功能较前代并无优化。当权者偏好的主导控制,在规范产品样式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成为生产者和“设计师”们在创新上的阻碍。直到民国时期,时局变化,才有了新的发展。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师:课文学到这里,看到这样的结局,你会产生什么疑问呢?
生:为什么文章结尾才点明他们是父子?这样表达起什么作用?
延伸质疑:文章中还有多处环境描写,这对人物刻画起到什么作用呢?
(教师小结提问方法:在阅读时就可以在这样极具特色的写法上问个为什么。)
再如《学会看病》在品读完母亲和儿子的对话后,了解到母亲因为觉得儿子长大了,应该让他学会看病,所以在儿子发烧后狠心地让儿子独自上医院看病。此时,引导学生再读课题《学会看病》,按理说文章接下去应该写什么?(儿子怎样学会看病。)可是文章却重点写什么?(儿子出去后母亲的心理变化。)相信此时学生一定能深入思考为什么文章却接着写母亲的心理变化呢?
三、养成质疑习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质疑问难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长期、反复、系统的指导和训练才能逐步形成。教师要努力在每堂课中都给予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通过不断地指导、实践,使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善问”“好问”,是我们追求的最理想课堂教学目标。只要我们坚持不懈,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大胆发问,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提高。学生爱动脑、爱思考的习惯一旦养成,将终身受益。
总之,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但是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对教材深入钻研,一定要想清楚:哪些问题才具有探讨的价值和意义?怎样引导学生质疑?不要为了质疑而质疑,而且,不管哪种形式的质疑,在整个课堂教学中都不能占用太多时间。只有恰到好处的质疑才能够极大地激发起学生学习与研究的乐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陈秀桃,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市集美区侨英小学。
标签:质疑论文; 方法论文; 习惯论文; 厦门市集美区侨英小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