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发展与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校论文,文化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发展,应该是水乳交融的关系,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个文化建设的问题。学校文化是学校成员关于教育的哲学思考,关于教育的价值取向,关于教育的言语行为、言语方式,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
“提出口号非常容易,但是把口号转化成我们教育的话语、教育的行为、教育的细节,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在一片学校文化建设声中,有些学校提出各种各样的办学口号,什么成功教育、愉快教育、快乐教育、责任教育、人格教育。口号不能代替学校的办学个性,口号只有转化成为这个学校教师、员工的教育行为、教育细节、教育话语,才有它的价值和意义。提出口号非常容易,但是把这个口号转化成我们教育的话语、教育的行为、教育的细节,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有的校长、教师,在不断地追风逐浪。我们要追问一下,校长的风、教师的风是从哪里来的?我说是教育理论家们在“兴风作浪”,他们借助于教师培训,借助于校长培训,借助于各种教育媒体,向我们的校长灌输、传播了许多时尚的概念。我们再追问一下,他们的风从哪里来,他们的浪从哪里来?答案是:“西风紧,满地黄叶飞。”这些理论很多都来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其中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内容,但是也潜藏了一种隐忧,因为这里有一种话语霸权,也就是西语霸权。向发达国家学习,是必经之路。过去我们是封闭的,一朝国门打开,各种各样的思想就会扑面而来,冲击我们陈旧的观念,开阔我们的视野。我们过去不知道研究型学习,不知道学习型组织,不知道小组合作式、体验式,不知道多元智能理论,今天知道了,把它拿来作为学习的榜样。但是我们也要反思,没有反思就没有发展,没有批评就没有前进。
到一个城市去,你听到一个校长谈论他的办学理念、办学经验,你觉得这个校长真的了不起,你听两个校长说,你觉得这两个校长确实很不错,你听第三个校长说的时候,你就开始有点想法了,当听到第十个校长在谈论办学经验的时候,你就会发出一个疑问,怎么这里的校长讲的都是一样的。我们再看看当今的中国教育媒体所发表的各种各样的论文、办学经验,你就会发现,很多话语、概念在不断地组合。换句话说,就是这几个概念组合在一起,成了一个新的经验,那几个概念组合在一起,又成了一个新的经验。在这潮起潮落的过程当中,淹没了学校的核心,淹没了校长的个性。校长原本是有个性的,学校原本是有个性的,但现在是流行什么,我们谈什么;时尚什么,我们就说什么;流行什么概念,大家都谈这个概念。至于这个概念是不是读懂了,是不是理解,是不是适合学校,一概不问。我们追逐时尚,但在追逐时尚的背后,代价是什么?代价就是校长的个性没有了,学校的个性没有了,在这大浪淘沙的过程当中,淘尽了校长的思想,淘尽了教师的原创能力。我们的教师原本是有原创能力的,我们的校长原本是有原创能力的,但是在这个浪潮不断涌动的过程当中,我们只培养了一种能力:追逐潮流,追逐时尚。
“学校的文化特色是什么,我认为是一种文化个性,是这所学校的文化内涵,是这所学校的办学特色,是这所学校的精神积淀。”
如何形成一所学校的文化特色?
首先是“寻根”。学校的办学经过了多少代人、多少校长、多少教师、多少辛勤的努力,慢慢地一点点流传下来。一任校长,他所能做的十分有限,我最反对的是后一任校长不分青红皂白把前一任校长全部推翻。推翻了前任校长,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推翻了这所学校的文化传统。事实上,文化传统是推翻不了的。
第二,应该“觅泉”。中小学校长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天天在学校,天天和孩子们在一起。我们应该觅现实生活之泉,来自于现实生活的、来自于草根的、来自于生命的泉水。这个泉水太重要了,它能够让我们独立生活,让我们了解什么是真实,什么是现实,什么是我们应该做的东西,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时尚。
第三,建立制度并超越制度。现在大家都在讲要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对外,理顺学校和政府的关系,理顺学校和社会的关系,理顺学校和家长的关系;对内,建立内部管理制度,规范校长和教师、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和校长的关系等,建立规范的管理流程。但教育是复杂的,教育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还是一个复杂的生活问题。学校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学校是动态的,管理要重视动态的管理程序。程序错了,结果是正确的,也是错的。流程对了,结果是错的,也是对的。制度总有不到的地方,制度总有不能的地方,制度的本身、制度的背后、制度的执行靠什么?靠文化。
第四,借助外力。建设有特性的学校文化,要借助外在的动力特别是政府的力量,推动课程改革,推动学校的发展。但是现在的问题是,过分依赖外力,扼杀了内在的力量。借助外在力量目的是为了激发内在的力量,激发学校办学的内在的力量。学校应该由工具性存在转换为文化存在。学校应该成为自主发展的文化主体,它是自主、自为、自立的文化主体。
“课程不能仅仅视为学科,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课程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进程,是一种实践状态的教育。”
学校的文化特色,学校的个性,首先体现在学校的培养目标上。国家规定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普遍适合于所有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同时,每个学校还应该针对实际情况将培养目标具体化。
培养目标确定之后,就需要围绕培养目标建立课程体系。学校的培养目标必须通过课程来实现,学校一切教育活动都是课程。课程和课程文化建设,支撑着学校文化建设,课程如果不和课程文化的再造结合起来,根本无法实现学校文化。那么靠什么支撑课程呢?支撑课程的是教师队伍,这支队伍的素养直接决定着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环境文化,包括人际环境、物理环境,间接支持了培养目标的实现。学校的管理文化是课程管理实施的纽带,它把诸多要素组合起来,依靠管理来实现办学目标。通过课程重构与课程文化建设把德育与教学,把学校一切东西都纳入到课程范畴建设当中,把学校德育活动、学科教学、课外活动、社区活动、体育锻炼等一系列活动,全部纳入到课程范畴当中,以学分制评价为纽带,以活动为载体,来建构学校的课程,培育学校的课程文化,建构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系统。
课程不能仅仅视为学科,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课程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进程,是一种实践状态的教育。课程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他们是课程的开发者、知识的建构者,在师生平等对话、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有效地指导,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地探究,自主地建构。
课程文化的特性是开放性、选择性、综合性。
所谓开放性是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评价标准的多元开放。凡古今中外的人类文明财富都可以选择作为课程内容,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凡有利于建构知识的学习方式、学习手段都可以为我所用,无论接受式的,还是探究式的,无论是文本的,还是网络的;承认个体智能是多元的,因而评价学生的标准也是多元的,改变划一、僵化的评价标准,强调评价标准的多元性,倡导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统一,改变“选拔为本”的评价体系,力主“发展为本”,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所谓选择性是基于开放性形成的,除了课程内容与学习方式的选择,还有课程进程中的选择,教材的选择,教师的选择,基础型必修课不同层次的选择,拓展型选修课科目、模块的选择,研究型课程课题的选择,活动课程社团的选择,是否参与某次考试的选择,考试层次的选择,考试科目的选择。给学生充分选择的自由,就是给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给学生发展特长的自由。
所谓综合性是基于未来需要全面发展的复合性人才而形成的,全面发展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所以课程的每个模块都是德育与教学的综合,课程的每一次活动都是德智体美诸因素的综合。综合的另一个含义是改变学科门户独立毫不相干的现状,学科之间加强沟通,建立学科联系,组织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本文是作者在全国中学“校长引领与学校创新”校长论坛的发言节选,根据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