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工作者及其科学管理逻辑_科学管理理论论文

知识工人及其科学管理逻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管理论文,逻辑论文,工人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在阐述知识工人的出现使现代管理基本对象由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的偏移,而现行知识工人概念又含混不清的基础上,界定了知识工人。进而,就知识工人现行管理逻辑进行了分析,揭示了通过前馈与后馈控制中间作业过程的黑箱管理现象,结合科学管理与软件工程的分析,指出欲提高知识工人的作业效率与管理效率,必须坚持通过作业过程控制作业结果的科学管理逻辑。

一、问题的提出

托夫勒在《力量的转移》中揭示:“当代经济方面最重要的事情是一种创造财富的新体系的崛起,这种体系不再是以肌肉(体力)为基础,而是以头脑(脑力)为基础”。美国就业者结构变化正说明这一点:上世纪末体力劳动者只占总就业人数的20%,预计到2010年将减少到10%;数据工作者当前为40%,10年后将减为20%~30%;知识工作者当前为40%,以后将增加为60%-70%。知识工人(knowledgeworker)、白领工人(white collar)等概念正反映了当今世界人类劳动已从以体力为支撑的操作性作业发展为以脑力为支撑的知识作业(knowledge work)。知识作业已成为现代作业方式的主流,并代表了未来劳动方式的发展方向。著名管理学家Peter Druker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中提到:“今后50年内,能最系统最成功地提高知识工人生产率的国家将占据世界经济的领导地位。”对知识工人的管理也必定要突破经典管理理论以及工业文明所确立起来的法则。

从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角度看,知识经济使人类劳动方式产生了质的变化,也必然使基于人类劳动的管理面临系列问题,其中基本的问题是管理基本对象由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的偏移。对知识工人的管理使传统管理理论体系面临深刻危机:传统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人的体力输出效率,而现代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人的脑力输出效率,因此,建立在人体肌肉骨骼作业效率研究基础之上的传统管理理论与技术已经不能适应脑力劳动管理的需要与要求。作为人类脑力劳动、知识作业结晶的新兴技术,已给现代管理提出一个崭新的前沿研究领域:新兴技术管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技术具有创造新行业和改变已有行业的巨大潜力。发展和管理新兴技术与传统技术有着显著的不同,因此管理新兴技术需要不同的思路、技巧和方法,其中基本的问题还是脑力输出效率的科学管理。

国内外关于知识经济的书籍和介绍文章很多,但深入研究知识经济具体问题内容的论文较少。强调知识工人管理重要意义的多,但研究具体问题的少,对“知识工人”的涵义并未做深入的研究,多数仅限于一种提法,甚至把知识工人等同于脑力劳动者。知识工人概念的泛化,必将导致管理的泛化,而降低管理的效率。知识工人的特点决定了对知识工人的管理有别于对传统工人的管理,甚至相悖。因此,本文集中讨论知识工人的含义与知识工人科学管理逻辑两个问题。

二、知识工人的含义

1.知识工人的外延与内涵。

1994年,温斯洛和布拉马共同出版的《未来工作:在知识经济中把知识投入生产》一书中,提出了“知识工人”的概念。1999年,盖茨在西雅图与一批企业界人士座谈时也提出了“知识工人”的概念,他认为:“知识工人”不仅仅是指那些坐在办公桌后面的员工,而是包括公司各部门,从总部到具体岗位的各种工作人员。按照盖茨的说法,“知识工人”包括“各种工作人员”。有人认为,“知识工人”是“软件从业人员”。还有人将直接从事创造财富的操作人员定义为工人,认为在学校,操作人员是教师;在餐馆,操作人员是厨师和服务人员;在医院,操作人员是医生和护士;在办公室,操作人员是那些直接处理业务的人员;在软件公司,操作人员是程序设计员;在军队,操作人员是士兵。这些操作人员都属于“工人”范畴。

工人的概念是与工业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按照韦氏大词典,工人是在工业、商业、贸易、机关、农场、牧场等领域中为了挣工资生活而受雇来从事体力或脑力劳动的人。这是一个政治经济学的解释,在其他词典里还可查阅到类似的解释。从管理的角度讲,在不同的生产环境与条件下,工人工作的内容与任务有质的差异。在工场手工业时代,生产工具简单,在生产过程中工人主要凭借体力与技能进行生产。到了机器大工业时代,机器取代了工人的部分体力操作(机器成为人体力的延伸),工人主要不是靠体力干活,而是通过操纵机器来工作。没有一定的机械知识就不能操纵复杂的机器设备,技能的重要性下降,知识的重要性上升。到了信息社会,机器的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工人靠操作电脑(电脑成为人的大脑的延伸),通过编制指挥机器动作的指令控制机器进行工作。例如:计算机数控、柔性制造系统。

显然,从管理的角度看,知识工人是指直接参与产品工厂化、规模化生产的脑力劳动者。如:从事软件开发、数控机床操作、监控作业等人员,可进一步作如下的说明。

第一,知识工人是脑力劳动者的子集。脑力劳动者并不都等于知识工人,知识工人只是脑力劳动者的部分。知识工人的特点在于脑力劳动支撑作业过程,并且脑力劳动的形式主要是思考与判断型,而不是反应型。例如驾驶作业的脑力劳动主要是反应型,其作用表现于建立行车的道路情况与方向、油门、刹车之间的反应性连接。

第二,工厂化、规模化生产过程的限定。知识工人指的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脑力劳动者,是与产品工厂化、规模化生产过程相联系的。教学过程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才培养过程,因此,教师不能列入知识工人的范畴。脱离了工厂化、规模化生产过程中的脑力劳动者都不应列入知识工人的范畴。

第三,产品的界定。知识工人生产的产品具有较高的知识含量,这种知识含量可能凝结于生产过程,也可能凝结于产品。

2.体力与脑力的管理学特征比较。

从表面上看,体力劳动的管理与脑力劳动的管理都是对人的管理。但两者在管理理念、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管理内容上都存在本质的差异。这些管理差异源于两者自身的差异(请参见表1)。

表1 体力与脑力的管理学特征的简明比较

三、知识工人的科学管理逻辑

从系统论和经济学的角度看,可以把管理视为“投入——产出”系统,如图1所示。进而,可根据有无中间控制把管理的逻辑分为两大类:无中间控制过程的“黑箱”管理与坚持中间过程控制的科学管理。

图1 知识作业黑箱研究与管理思路

1.缺失中间控制过程的“黑箱”管理。

知识作业的管理是知识工人管理的基本内容。由于知识作业监控难(请参见表1)等特点迫使研究者们把脑力劳动过程,视为黑箱,采用如图1所示的黑箱研究与管理思路:或从输出(绩效)探讨相应关系的输入特征(人员胜任特征,如:各种任职要求),从而预测、前馈控制输出结果(绩效);或直接基于输出结果(绩效),通过激励机制反馈控制作业过程。不管是输入端的胜任特征(管理科学,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较多)的前馈控制,还是基于输出端结果(经济学研究激励机制较多)的反馈控制,两者都未能直接深入作业过程进行监控与管理,两者都视中间的作业过程为研究与管理的黑箱。

由于这种缺乏过程控制的前馈与后馈控制的管理造成道德风险、效率低等管理问题,因而引起了人们对现代管理科学性的质疑。从严格意义上讲,缺失中间控制过程的目标管理、项目管理、年薪制等都属于黑箱管理的范畴。人既是管理的客体,又是管理的主体,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与思想不仅蕴涵着对视人为机器的“螺丝钉”而必然采用的“肌肉骨骼”管理的否定,更重要的是指明了提高脑力劳动效率必须遵循的技术思路。但是,从管理的现状来看,以人为本的管理注重图1所示的两端,即任职资格与激励的管理,而对中间过程缺乏管理。以人为本并不意味着削弱对作业过程的控制。在知识工人的管理中,缺失过程控制的管理,已经造成了软件生产的危机,而且还在制造新的软件危机。为避免软件危机,软件开发的管理已从目标管理转向过程管理。

2.坚持中间过程控制的科学管理。

科学管理奠基于对生产过程的“动作——时间研究”和微动作研究。通过作业过程控制作业的结果(科学定额),在科学的、标准化的作业程序与作业方法基础上制定科学的管理目标。科学管理的基本逻辑是:通过作业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控制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中间过程的管理控制是科学管理的关键环节。

软件开发是典型的知识作业(脑力劳动),其生产率和质量一直是困扰软件企业的关键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些企业的基本问题不在于新技术是否使用,而在于软件过程的管理问题。软件开发发展的程序设计阶段和程序系统阶段,其生产方式是个体手工方式,带有很强个体化特征的开发模式,导致较大规模的软件开发变得十分困难,开发出的软件质量难以保证而且极难维护,从而导致软件危机的产生。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工业界和政府的组织曾对“软件危机”作了分析,对软件开发团体提出了务必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是要规定一个适合软件开发团体的软件开发过程;二是要对软件开发过程加以控制。

软件业如同其他行业,实现工业化的基础是标准化与规范化。通过以人为本的激励作用,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无疑是有效的管理思路,但是,如果每一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的发挥都是个体化的,这与科学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逻辑相悖!正是这一点造成了软件危机甚至灾难性的后果。因此,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必须与科学管理的逻辑相结合,使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在科学管理的基本逻辑之上。为了提高软件开发过程的标准化与规范化,软件行业也制定了一些国际标准或事实上的准则,软件开发已经从注重技巧发展为注重管理,软件开发过程从目标管理转向过程管理,力图追求个人和组织的能力的提高与改进。因此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for Software,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TS(Team software process,小组软件过程)、PSP(Personal software process,个人软件过程)这些用于评估和改进个人和组织能力的规范就被提了出来。CMM、TSP和PSP从组织、群组和个人三个层次来实施软件过程改进。

虽然,经典科学管理与现代管理研究的对象有着质的差异,但是,经典科学管理深入作业过程和管理过程“细分→简化→标准化”的研究与管理思路,是研究和管理知识作业(脑力劳动)须臾借鉴的基本逻辑思路。著名的麦克唐纳(McDonald)公司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把操作性作业中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思路拓展到服务性作业,从人员资格到服务作业过程再到服务业绩进行全面管理控制。因此,知识工人管理的科学化,必须深入作业过程进行知识作业的“微动作”和“动作——时间”研究,建立作业规范与标准,通过过程控制输出结果,使结果建立于科学控制作业过程的基础上。这是知识工人管理研究与实践都必须探讨并解决的问题。

标签:;  ;  

知识工作者及其科学管理逻辑_科学管理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