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广西贺州市的调查
黄启明 扈中平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31
摘 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人性化与实效性是德育的关键。从广西贺州市的调查看,其农村小学生德育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也严重阻碍着德育人性化的体现和实效性的提高。为此,设置复归人性的德育内容、实施饱含人性的德育方法、营造维护人性的德育环境有利于农村小学生人性化德育的构建及其实效性的提高。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 人性化德育 贺州市
德育即为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品质和法制的教育,坚持德育首位并充分体现德育的人性化与实效性,不仅有利于德育教育质量的巩固与提升,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农村小学生德育虽然取得了较大成效,但目前的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环境等方面也存在诸多欠缺,从而导致了人性化含量低和实效性差的德育效果。笔者在对广西贺州市农村小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人性化德育的基本设想,以期为农村小学生德育实效性的提高有所启示。
一、贺州农村小学生的德育现状
为完成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与任务,广西贺州市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各中小学、各教育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展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成绩斐然但也问题重重,特别是农村小学生的德育,其存在的问题令人堪忧。
1.重智育轻德育现象明显
当前,贺州市农村小学一般每班每周安排有1~2节的思想品德课,但约95%的学校没有思想品德课专职(专业)教师,其课程教学一般由班主任或本班任课教师来完成。更为糟糕的是,90%左右的思想品德课基本上是被授课教师用来讲解所谓主科的语文或数学内容,致使德育课有名无实,形同虚设。在贺州市农村,孩子文化课程成绩好、考试排名靠前、能升上重点初中仍是众多家长最大的夙愿,对子女的德育健康成长问题关注不够,有的甚至持有“只要成绩好其他事情都包办”的错误做法。受传统教育观念和现有教育制度的影响,小学生只有分数考得高才是好孩子、才能进好学校、才有好未来的社会认知在贺州依然占主导地位,重智轻德的现象比较突出,如社会对关涉农村小学生德育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足,忽视校外德育实践基地(如少年宫、博物馆、科技馆等)的有效建设,德育实践活动开展少等。
2.德育内容不切合学生实际
《小学德育纲要》(1993年版)、《小学生守则》(2004年版)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04年版)集中反映出了我国小学生现行的德育内容与任务,其主要包括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热爱集体、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的教育以及文明礼貌、遵纪守法、意志品格、辩证唯物主义启蒙的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等。然而,这些内容与任务部分违背了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因为6~12岁的小学生身体还处于幼儿基础上的继续生长发育时期,感性认识占主导地位,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这样的发展阶段要求他们掌握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抽象概念,不切合小学生身心发展实际。另外,部分德育内容空洞无物,且脱离农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德育教材虽然介绍了一些生活常识,但多为空洞的说理性内容,与贺州农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差距较大,从而导致德育部分内容“不接地气”,可操作性差。
3.德育方法单一陈旧
贺州市农村小学教师课堂上对学生传授德育知识多以空洞地说教、被动地灌输为主,当学生上学迟到、不按时完成作业、课余不守纪律等思想与行为出现偏差时,班主任、任课教师通常采用简单粗暴的训斥、体罚或变相体罚来代替本应深入细致的德育教育工作,如谩骂、呵斥或批评(约占55%)、打耳光、敲脑袋或脚踢学生(约占20%)、罚站、抄作业或跑步等(约占25%)。为不过多占用学生学习时间和规避学生人身安全风险,贺州只有15%左右的农村小学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校内趣味性活动,约3%的学校能组织学生开展丰富性、趣味性、益智性、公益性的课外或校外活动,学生参与校内或校外德育实践活动的机会被严重削减。在家庭方面,部分家长对孩子比较溺爱,其对子女采取听之任之、一味满足的做法;有的家长道德、文化与教养品位低(如言语粗俗、好吃懒做、不尊敬长辈甚至虐待父母等),未能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有的家长在孩子达不到预期要求、行为有过失或犯了错误时,通常采用呵斥、打骂的教育方式。从社会角度看,贺州一方面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正能量,一方面却不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大众传媒(主要是电视、电影、互联网)散播各种垃圾信息、有损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容(如暴力、色情、欺诈等)等,因而50%左右的贺州农村小学生迷恋网络游戏、拉帮结派、行窃、早恋等,极个别学生小小年纪就有了性行为,令教育者痛心疾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家校社德育环境滞后且不成合力
良好的德育环境是农村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而良好德育环境的营造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通力合作形成德育合力才能完成。然而,当前贺州农村小学教师平时不积极、主动保持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通常是学生在校出现严重不良的思想或行为后才会电话告知家长(约占73%)或进行家访(约占18%),只有5%左右的学校每学期能组织召开一次家长会,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家长开放周、家长开放日等在贺州农村小学闻所未闻。部分学生的家庭气氛欠佳,如夫妻不和谐,婆媳关系紧张,常因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大吵大闹甚至大打出手,在孩子面前也不避讳。一些家长也不主动向教师了解孩子在校的日常情况,当被告知其孩子在校做了错事或严重违反校纪校规时,常以质疑的态度回应教师,对家访的教师也不理不睬,回避责任,对孩子的德育教育工作不给予积极的配合。极小部分家长则更为极端——把孩子的德育责任完全交给学校,自己成“甩手掌柜”。此外,贺州农村小学生大部分为留守儿童,由于负责照看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只管留守孩子的吃饱穿暖,对其思想与行为监管的不力,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留守小学生的德育滑坡。在贺州农村,拜金风、攀比风、赌博风等社会不良风气严重充斥着小学生的德育成长问题,33%左右的小学生已养成以金钱为中心、用钱处理事情的陋习以及花钱巩固同学情谊等行为,45%左右的小学生在购物、办生日宴等方面相互攀比,约10%的小学生有参赌的记录,而校园周边屡禁不止的黑网吧、电子游戏室、小书摊、小卖部、流动摊点等也极大冲击着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农村小学生人性化德育构建的对策思路
基于广西贺州市的德育现状,农村小学生人性化德育的构建及其实效性的提高有赖于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德育合力,并优化出以人性健康发展为核心的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与德育环境。
1.设置复归人性的德育内容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定位于“培养人”,其在德育目的方面即为“立德树人”。德育目标是德育目的的具体化和规范化,而德育培养目标是德育目标对不同教育阶段、对象德育活动的具体努力方向,且不同教育阶段、对象的德育培养目标的完成必须依托相应的德育内容。当前,我国小学生的德育培养目标,就是为将小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为实现这样的德育培养目标,我国设置了小学生“五爱”、文明礼貌、遵守纪律、意志品格以及法制、生命、安全等方面的德育内容。总体上看,我国现行的小学生德育内容多指向为国家利益服务,其功利性较为明显,且重形式轻效果,同时部分内容违背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特别是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不少德育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难以满足农村小学生人性健康发展的需要。为此,从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国家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与道德传统以及时代、国家、社会的发展需要出发、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并切合地方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进行德育内容的设置,才能确保农村小学生德育内容的人性化,为提高农村小学生德育的实效性打下基础。
2.实施饱含人性的德育方法
复归人性的德育内容需要饱含人性的德育方法才能产生人性健康发展的德育效果。为此,首先要求教师、家长以及社会成员摈弃训斥、体罚或冷暴力等教育方式,而是理解、尊重与关爱道德品行、言谈举止偶尔有偏差或犯错误的农村小学生,做学生(或孩子)的知心朋友,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从而营造出真挚的情感氛围。其次,要摆脱重灌输轻导行的做法,多采用一些参观、交流、讨论、实验等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轻松思考与体验的氛围中获得德育的健康成长。再次,要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孔子也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家长以及社会成员要自觉提高自身德育素质,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到以身作则、身正为范,以此为小学生做出表率,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人。此外,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因为从德育的生成上看,只有当受教育者从内心体验到某种价值、产生认同感时,才能谈得上德育的有效性。而且,学生德性的养成需要靠他们在德育活动和实际生活中实践才能完成。学生通过自己教育自己,才能收到最好的德育效果,也才能达到“不教之教”的德育最高境界。基于这样的原因,学校、家庭和社会只有紧密合作创新德育条件与渠道,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创设回归儿童世界的生活教育活动,才能让农村小学生在实践中有效完成德育的自我教育,实现德育的自我健康成长。
3.营造维护人性的德育环境
良好的德育环境能引导小学生道德品行向健康方向发展,而糟糕的德育环境必然给小学生的德育成长带来负面熏染,因此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是做好农村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又一重要保障。当前我国农村小学生德育面临学校办学条件参差不齐、单亲家庭与学生留守多、校园周边环境污浊、家庭氛围紧张、社会不良风气盛行、大众传媒负面信息多等突出问题,学生德育的健康成长已受到严重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为农村小学生营造出人性向善发展的德育环境,学校在思想和行动上应始终坚持“德育首位”不动摇,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以改善德育条件,创新出科学有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的德育方法,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治理好校园周边环境。学生家长同样要消除重智轻德的错误做法,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给予更多的关注,注重和谐幸福家庭气氛的创设,加强自身道德素质修养的提升与训练,时刻保持孩子模仿学习的好形象,同时探索孩子乐于接受、效果明显的德育方法。社会要加大学生德育实践场所的建设,治理不良风气与陋习,引导人们积极、健康、向上地生活,同时还要加强大众传媒在信息传播方面的监控,尽量减少负面内容对小学生的侵蚀等。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造就统一于人性健康发展的德育环境,才能助农村小学生人性化德育的构建及其实效性的提高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1]孙荣华 德育要善于运用人性化的方法[J].新课程(教育技术),2010,(5),226。
[2]孟春雨 浅谈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J].学周刊,2013,(7),81。
论文作者:黄启明 扈中平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7月总第24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1
标签:德育论文; 小学生论文; 农村论文; 贺州论文; 贺州市论文; 学生论文; 内容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7月总第24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