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墓踏清:唐代清明的生命伦理_清明节论文

祭墓与踏青:唐代“清明”所展演的生命伦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唐代论文,伦理论文,清明论文,展演论文,生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8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4)05-0107-10

      一、前言:“清明”的多重意涵

      从字面意义来看,“清”“明”分别指水流澄澈洁净、日月照临四方的意思,属于自然物象的摹写。现存最早出现的“清明”连言,应是《诗经·大雅·大明》的“会朝清明”[1](P544),用以形容政教的开明与无私,已具人文意涵。而“清明”同时兼具自然与人文的多重演义,恰可映现汉字的丰厚度。

      在自然义方面,一是从星象与风向定义清明,如《淮南子·天文训》以“斗指子则冬至……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而距冬至一百零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2](P99);三国吴·韦昭注《国语·周语下》的“八风”有云:“东南日巽,为木,为清明。”[3](P128)清明风即指东南风。一是从四时节气上定义清明,如《逸周书·周月》有云:“春三月中气,惊蛰、春分、清明”[4](P1960),《时训解》载明“清明之日,萍始生”[4](P1961),而汉制《三统历》更阐明:“清明为三月节,谷雨为三月中气。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谷雨者,言雨以生百谷。”[5](P18)三月吹起东南风,天清气明,首先是水生植物的滋长,带引出欣欣生意,铺陈出草长莺飞、蜂蝶翩翩的繁春盛景,提供了最丰美的自然舞台。

      在人文义方面,《淮南子·主术训》把自然义的清明延伸到一国之君:“人主之听治也,清明而不暗,虚心而弱志,是故群臣辐凑并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尽其能。”[2](P99)施政要有开诚布公的透明度,照临四方的利他性,形构出无所不容的无限包容力。《汉书·礼乐志》即以“四夷宾服,百姓家给,政教清明”形容东汉光武帝的化洽天下[6](P1035)。《荀子·解蔽》以之解释个人的修养:“故人心譬如盘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须眉而察理矣。”[7](P267)心如止水,方能沉淀杂念而映现心性清明的客观与理性。

      结合自然与人文而着力发扬“清明”义者,当属《礼记》。从祭祀礼仪映现天人合一的观念,《郊特牲第十一》云:“黄目,郁气之上尊也。黄者中也,目者气之清明者也。言酌于中而清明于外也。”以人目为饰的黄铜彝器,以黄为中方之色,以目为气之清明者,孔颖达疏云:

      言酒清明在尊中而可斟酌,示人君虑于祭事,必斟酌尽于中也。目在尊外而有清明,示人君行祭,必外尽清明絜净也[8](P502-503)。

      以“酒”与“目”阐释“清明”的本质,人君乃藉此祭事展现“清明絜净”的用心。因此,《玉藻》指出:“凡祭……视容清明”[8](P569),着重人在祭祀时的视容清明。《乐记》更从音乐上加以发挥人声的清明:

      奋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和,以着万物之理。是故清明象天,广大象地,终始象四时,周还象风雨。……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8](P681)。

      依孔颖达疏,人为的音乐可以“奋动天地职极之德”“感动四时之气序之和平”,从而达到“风雨顺,寒暑时,鬼神降其福,万物得其所也”。其中又以“人之歌曲清洁显明”而象天,“清明”成了人文与自然的共通质性。尽力发扬人的清明本质,社会风俗就可获得改善,而天下自然就拥有伦清气平的宁静祥和。《孔子闲居》篇假孔子之语释“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云:

      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无非教也。地载神气,神气风霆,风霆流形,庶物露生,无非教也。清明在躬,气志如神,嗜欲将至,有开必先。天降时雨,山川出云[8](P861)。

      着重在阐发自然的清明,孔颖达疏诠解自然之教指出:“言天春生夏长,秋杀冬藏,以风以雨,以霜以露,化养于物。”“谓地以神气、风雷之等,流布其形……众物感此神气风霆之形,露见而生。”[8](P861)再透过圣人的“清明在躬”,即可如山川出云而天降时雨,达到天地化洽、人文教化的目的。入唐出现大量取“清明”古义以形容人物与政治者,如《旧唐书》有柳公绰《献太医箴》云:

      天布寒暑,不私于人。品类既一,崇高以均。惟谨好爱,能保其身。清净无瑕,辉光以新。寒暑满天地之间,浃肌肤于外;好爱溢耳目之前,诱心知于内。清洁为堤,奔射犹败,气行无间,隙不在大。睿圣之姿,清明绝俗,心正无邪,志高寡欲[9](P4301)

      劝谏宪宗应师法天地寒暑的无私与普施,以“清净无瑕,辉光以新”自许,成为清明绝俗、心正志高的睿智君王。现存唐文一再以“广大清明”“清明溥鬯”“清明内融”“清明在躬”“清明体仁”“清明直方”“清明冲淳”“清明粹和”“清明博厚”乃至“清明犹水镜冰壶”等词语形容明君与良臣,“清明”一词几乎已成为个人修养及参与政事的最高准则。

      二、祭墓与改火:“清明”礼俗的体制化与普及性

      唐代皇室拜陵的祭日,《新唐书·礼乐志四·拜陵》有“凡国陵之制,皇祖以上至太祖陵,皆朔、望上食,元日、冬至、寒食、伏、腊、社各一祭”[10](P362)的记载。在实际作业上,永徽二年(651)七月阙名《昭陵上食请依故事奏》有言:“谨按献陵三年之后,每朔、望上食。冬夏至、伏腊、清明、社节等日,亦准朔、望上食。来月之后,改复平常。昭陵所司上食,请依献陵故事。”[11](P10968)与史书所载略有出入,可见初唐的拜陵,寒食与清明已混为一谈。至于王公以下的祭墓,见于《通典·开元礼纂类十六·吉礼十三·王公以下拜扫·寒食附》云:“其寒食上墓如前拜扫仪,唯不占日。”注引古代去国有向墓遥祭者,乃“神道尚幽,不可逼黩茔域”,在仪式上明白规范:

      于茔南山门之外,设净席为位,遥祭以时馔,如平生所嗜。若一茔数墓,每墓各设位席,昭穆异列,以西为上。主人盥手奠爵,三献而止。彻馔讫,主人以下泣辞茔。食余馔者可于他僻处,不见坟所,孝子之情也[12](P3094-3095)

      寒食上墓的拜扫仪式,乃在茔域之外另设净席、供时馔。祭毕的余馔可供食用,惟必须另选坟所以外的僻处。寒食清明祭墓所展现的孝子之情,实有助于亲情伦理的凝聚与家族的延续,王溥《唐会要·寒食拜扫》记载玄宗开元二十年(732)特别开放全民的寒食上墓:

      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用拜扫礼。于茔南门外奠祭,撤馔讫,泣辞。食余于他所,不得作乐。仍编入礼典,永为例程[13](P439)。

      由帝王的拜陵,到王公以下的拜扫,再到士庶的上墓奠祭,寒食清明的祭墓活动,至此乃由“礼经无文”而发展成为君、臣、民共同拥有的一个全国性节日,人人都可以在此节日一展孝思。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会昌二年二月“十七日,寒食节。前后一日,都三日暇,家家拜墓。十九日,清明节”[14](P153),可见一斑。见于唐诗者,如熊孺登《寒食野望》的“拜扫无过骨肉亲,一年唯此两三辰”[15](P5453),徐凝《嘉兴寒食》的“嘉兴郭里逢寒食,落日家家拜扫回”[15](P5410),一年一度的寒食,家家借由上墓拜扫,得以超越阴阳两隔而充分展现骨肉亲情的绵延不绝。而“纸钱”的出现,意味着生者依然牵系亲人亡故后的生活,是孝养观念的延伸,如张籍《北邙行》的“寒食家家送纸钱,鸟鸢作窠衔上树”[15](P4296),白居易《寒食野望吟》的“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15](P4831),许浑《途中寒食》的“处处哭声悲,行人马亦迟”[15](P6122),薛逢《君不见》的“清明纵便天使来,一把纸钱风树杪。碑文半缺碑堂摧,祁连冢象狐兔开”[15](P6373),可见无论是乡间百姓,或是他乡埋骨,寒食清明的节日与祭物,特别是“纸钱”,使得两隔的生死拥有了情谊连结的管道。王建《寒食行》则因寒食禁火而写出“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15](P3367)的疑虑。裴休《圭峰禅师碑铭并序》的“每清明上山,必讲道七日而后去”[11](P7693-7694),亦可见佛教因清明节令而展现对大众的慈悲。

      至于改火,本为因应季节更迭、取火材料有异之作为,如《论语·阳货》云:“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16](P157)又为国家具有宣示意义的政令,如《周礼·夏官司马第四》云:

      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季春出火,民咸从之;季秋内火,民亦如之[17](P458)。

      由国家设专人管理用火的原则,依四时物候的不同而改变“国火”,除了燃料的取得,还加上“救时疾”的安全考虑。在历史的传衍中,吸纳了介之推燔死以拒功名的谦退德操①,卢象《寒食》云:“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15](P1222)使寒食禁火、改火同时具有四时节气与人文精神的意涵。君王奉行寒食禁火、钻燧改火的仪式,如张籍《寒食内宴二首》云:

      朝光瑞气满宫楼,彩纛鱼龙四面稠。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千官尽醉犹教坐,百戏皆呈未放休。共喜拜恩侵夜出,金吾不敢问行由。

      城阙沉沉向晓寒,恩当令节赐余欢。瑞烟深处开三殿,春雨微时引百官。宝树楼前分绣幕,彩花廊下映华栏。宫筵戏乐年年别,已得三回对御看[15](P4348)。

      寒食当天在宫内举行号称“千官”的盛大宴会,清一色是冷食,另以彩纛鱼龙的场地布置,激烈的马球竞技,纷陈的百戏表演,尽日醉饮,入夜始归。次日迫晓又以新火揭开节令序幕,依佚名《辇下岁时记》所记,长安每岁“至清明,尚食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先得火者进上,赐绢三疋、金椀一口”[18](P2),得火之后由百官随行逐一点燃楼前廊下的火炬,随即展开不断创新的官筵戏乐,由张籍连绩三年的参与记忆来看,节令活动实兼含仪式与文创的双重意涵。对照白居易《霓裳羽衣歌》的“舞时寒食春风天,玉钩栏下香案前。案前舞者颜如玉,不着人家俗衣服”,即细笔摹写出此一“乍见惊心目”“谛听殊未足”的充满创造性大型歌舞表演[15](P4991-4992)。接着展开赐新火的仪式,韩翃《寒食》云:“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15](P2749)已成为寒食改火的权威性发言。更多诗文的书写,达到渲染与强化的作用,大历九年进士史延、韩浚、郑辕、王濯的《清明日赐百僚新火》四首同题诗[15](P3189-3190),共同形塑出君王赐新火的意义,包括承时改火的恩庆,尊三老、优近臣的荣耀,特别是在禁火寒食之后,用新火烹调膳食的暖胃效果,以及火光在余寒犹在的春夜带来光照与温暖,在新科进士的反复诵咏中,营造出君恩臣荣的和乐氛围,把帝城的春光美景衬托得更为光华耀眼。位居下僚的窦叔向,在《寒食日恩赐火》诗中写出:“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15](P3020)表现茅屋中获得新火的一股暖意。

      朝臣对赐新火的感动,武元衡《寒食谢赐新火及春衣表》写出“荧煌自天,纤丽同降。束带敛衽,尽饰之道已加;捧炬回光,照临之荣荐及”,“既荷惟新之恩,未去缊袍;更沐衣轻之赐,猥沾鄙陋,曲被幽微”,从新火与新衣加以阐发,表明“惟当以火烛心,焚灼不忘于尽瘁;以衣励己,曳娄常誓于糜躯”的效忠之意[11](P5387-5388)。白居易《谢清明日赐新火状》对高品官唐国珍就宅赐新火,发明“助和气以发滞,表皇明而烛幽”的赐新火意涵,感激“就赐而照临第宅,聚观而光动里闾”的荣耀,乃生“倾葵藿之心”以奉恩辉的志意[11](P6794)。谢观《清明日恩赐百官新火赋》从“国有禁火,应当清明”说起,以禁火的寂灭,显现新火的可贵,再以细笔摹写钻燧赐火的仪式:平明钻燧,由“初焰犹短,新烟未密”到“蜡炬分行而对出”,炎炎就列、赫赫遥临,着力阐释新火的传递仪式与意义:

      振香炉以朱喷,和晓日而焰翻。出禁署而萤分九陌,入人寰而星落千门。于时宰执具瞻,高卑毕赐。降五侯以殷渥,历庶僚以简易。暖逐来命,风随逸骑。入权门见执热之象,阅有司识烛幽之义。咸就第以照临,示广德之遐被[11](P7873-7874)。

      禁署内的朱红火焰与晓日相互辉映,传火时有如萤飞星落,同时分出五侯与庶僚的高卑等差,映现出“执热”与“烛幽”的不同取象,而“就第”的亲切感,与“高卑毕赐”的普及性,发展出“同欢令辰”、以明代暗、去故从新等多重意涵,进而提出“然后各爨鼎镬,传辉膳官。争焚炉炷,竞爇膏兰。销冷酒之余毒,却罗衣之晓寒”的作用[11](7874),发挥火在煮食、照明、温酒与取暖的多重功能,已远远超过《周礼》变火救灾的古义。

      三、踏青与游戏:“清明”活动的君民同乐共感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大约于先秦到西汉间发展完成,经过汉魏六朝的传衍,入唐乃结合上巳、寒食与清明而成为节令群②,丛聚诸多朝廷或民俗的礼仪与活动,如拔河、泛舟之与上巳,祭坟、改火之与寒食,踏青、秋千之与清明,赋予这些活动正向而积极的意义,并发挥“众乐乐”[19](P29)及“与一切众生乐”③的热闹气氛,帝王的思维方向实具关键主导性。吴兢《贞观政要·务农第三十》记载太宗的养民思想乃“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20](P369-372),由应制应试引导创作的时令诗赋,宣示了敬天授人以达到“人和年丰”“家给人足”“时和俗阜”的施政理念④,玄宗《南郊大赦文》云:

      每顺时行令,奉道施法,天心不违,灵鉴不远。……立春乃标于岁首,上巳更协于清明。此气序和调,乾坤交泰。既正东方之位,咸归启运之祥。则政贵宏通,上符天意[11](P433)。

      在顺时行令以符应天意的作为上,特别提及上巳与清明的节气与时序相协和,再加上寒食而形成节令群,君王主导的连假,北宋王溥《唐会要·休假》记载开元二十四年(736)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778)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790)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日”[13](P1518),从四日增加到七日的连假,自然有利于各种节庆活动的蓬勃发展。

      初盛唐之间,上巳祓禊渭滨属于常制,同以《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为题者,韦嗣立的“乘春祓禊逐风光,扈跸陪銮渭渚傍”[15](P983),刘宪的“此时御跸来游处,愿奉年年祓禊觞”[15](P782),徐彦伯的“皆言侍跸横汾宴”[15](P826),可见初唐犹重仪式的意义。玄宗时,多首《奉和三日祓禊渭滨应制》,不论是李

的“上巳陪游乐在兹”[15](P996),或是张说的“幸得欢娱承湛露,心同草树乐春天”[15](P976),君臣同游共乐的氛围明显增加。至于崔国辅《奉和圣制上巳祓禊应制》的“鹓鹭千官列,鱼龙百戏浮”[15](P1201),陈希烈《奉和圣制三月三日》的“锦缆方舟渡,琼筵大乐张”,“皇情被群物,中外洽恩光”[15](P1215-1216),王维《奉和圣制上巳于望春亭观禊饮应制》的“画鹢移仙妓,金貂列上公。清歌邀落日,妙舞向春风”[15](P1284),参与的官员与宫人大幅增加,锦舟琼筵,百戏歌舞,中外同尽一日之欢。影响所及,殷尧藩《上巳日赠都上人》所见为“三月初三日,千家与万家。蝶飞秦地草,莺入汉宫花。鞍马皆争丽,笙歌尽斗奢”,“曲水公卿宴,香尘尽满街。……绮罗人走马,遗落凤凰钗”[15](P5606)。上巳游宴取代了临水修禊,面对鞍马争丽、笙歌斗奢,满街的香尘与散落的凤钗,映现出节日的变化。刘驾《上巳日》甚至有“上巳曲江滨,喧于市朝路。相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遇”[15](P6831)之语,上巳游宴几乎已成了全民活动。至于寒食,佚名《辇下岁时记》云:

      都人并在延兴门看内人出城洒扫,车马喧闹,新进士则于月灯阁置打球之宴,或赐宰臣以下酴醿酒,即重酿酒也[18](P2)。

      皇家在清明以几种方式向臣民展演亲和力,除了前述晓日晨光中的赐新火仪式,持续进行的还包括宫女出城洒扫、新进士打球宴、宰臣赐酒宴,而都人争睹与赴宴车马,共同形塑出帝京的繁荣与和谐。更借由诗文的摹写,映现出洋溢着春光美景与欢乐气氛的帝都,如中宗朝武平一《幸梨园观打球应制》诗云:

      令节重遨游,分镳应彩球。骖驃回上苑,蹀躞绕通沟。影就红尘没,光随赭汗流。赏兰清景暮,歌舞乐时休[15](P1082)。

      由君王主导的梨园马球赛事,属于激烈的体能活动;赛后的赏兰与歌舞表演,提供了优雅的夜晚节目。可见清明的节庆活动已有配套安排,至玄宗而益臻丰富,尤以玄宗巡幸途中所作《初入秦川路逢寒食》,放眼所见尽是青翠的花草树木:“去年余闰今春早,曙色和风著花草。可怜寒食与清明,光辉并在长安道。自从关路入秦川,争道何人不戏鞭。公子途中妨蹴踘,佳人马上废秋千。”[15](P29)因闰月的关系,寒食、清明正当仲春与季春之交,玄宗亲眼所见“争道何人不戏鞭”盛况,因巡行而无法进行蹴踘与秋千游戏的惆怅,铺陈出这一年寒食清明踏青的独特记忆。更借由君臣的唱和,映现出同情共感的特殊情谊,张说《奉和圣制初入秦川路寒食应制》先以“总为朝廷巡幸去,顿教京洛少光辉”凸显帝王的核心地位,再以“借关正投寒食前,还京遂落清明后”说明君王的巡幸时程,再以“路上天心重豫游,御前恩赐特风流。便幕那能镂鸡子,行宫善巧帖毛球”[15](P938)回应玄宗所提到的戏鞭、蹴踘与秋千,取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所云:“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11](P1510)以君臣的豫游风流,形塑“无事”的太平景况,更益以寒食清明镂鸡子的精致加工⑤,以及便幕行宫仍得进行的帖毛球游戏。而沿途“花如扑”与“麦陇青青”的物候农产,所见尽是时和物阜的景象,形塑成“君臣无事”的最佳写照。张说另有《奉和圣制寒食作应制》:

      寒食春过半,花秾鸟复娇。从来禁火日,会接清明朝。斗敌鸡殊胜,争球马绝调。晴空数云点,香树百风摇。改木迎新燧,封田表旧烧。皇情爱嘉节,传曲与箫韶[15](F957-958)。

      玄宗原诗未见,张说应制所铺陈的寒食,有春深的花秾鸟娇、晴空香树,有禁火、斗鸡、马球等仪式与游戏,更以改木新燧与封田旧烧作连结,使清明改火具有春日农耕的意涵。而结语的“皇情爱嘉节”,直接点出玄宗对寒食与清明的赏爱。上有爱之者,下必甚焉,张说在《龙门西龛苏合宫等身观世音菩萨像颂》即写出“帝城风俗,是焉游览”,佛寺也提供了节日的游览功能:“暮春桃李,上巳清明,泛法池之绿波,凭静域之丹槛。”[11](P2239)特别标举民众在上巳、清明的临水与赏花活动。至如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之十六即叙写出多种民间活动:

      何处春深好,春深寒食家。玲珑镂鸡子,宛转彩球花。碧草追游骑,红尘拜扫车。秋千细腰女,摇曳逐风斜[15](P5088)。

      民间寒食盛行镂鸡子、蹴彩球、荡秋千等游戏,以及郊游踏青、拜扫祭坟等活动,而统以“好”字形容。至于新进士的寒食宴,直到晚唐皮日休《登第后寒食杏园有宴因寄录事宋垂文同年》写到“雨洗清明万象鲜,满城车马簇红筵。恩荣虽得陪高会,科禁惟忧犯列仙”[15](P7068),在繁春盛景、车马争道中,展演一出君恩臣荣的盛宴,依然是最能代表京城意象的一景。

      四、唐代“清明”的多元展演空间与生命伦理

      唐代“清明”节令群在君王主导与连假效应下,出现民间与宫中的相互交流⑥,把临水修禊的信仰活动发展成拔河游戏与泛舟赏景,把源自体能训练的秋千导向少女的活动⑦,马球发展成为军中娱乐与贵游时尚活动⑧,寒食祭墓与改火薪传相互映现出绵延不绝的永续性意义,郊游踏青与宴集吟咏形塑出文士社群网络,益以淇上、舞雩、春台等季春活动的历史记忆,蕴育出丰厚的人文意涵。

      (一)风光烟火与歌哭悲欢并陈的节令群

      “清明”节令群在历时性的演变与共时性的熏染之下,杂糅了临水修禊、上坟祭墓、郊游踏青与歌舞宴集等各式活动,遂如白居易《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所云:

      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闲。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飞还[15](P5192)。

      清明日登阁,城市与北邙山同时在望,既有来往不绝的踏青车马与泛水舟航,累累冢墓上亦多扰扰上坟者,形构成风光烟火与歌哭悲欢并陈的特殊景象。杨巨源《清明日后土祠送田彻》也写出“祭祠结云绮,游陌拥香车”[15](P3723),以祭祠与游陌的悲欢异质,共构出春郊的人潮涌动。晚唐韦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的“女郎撩乱送秋千”“雕阴寒食足游人”“拜扫归来走钿车”“马骄风疾玉鞭长”“隔街闻筑气球声”[15](P8115-8116),依然是风光烟火与歌哭悲欢并陈的景象,交织成寒食清明的独特组曲。

      (二)雅集宴聚所形塑的文士社群

      王羲之《兰亭集序》遗风的文士雅集,提供了风和景丽、诗酒风流的典范。初唐席元明《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写“同人聚饮,千载神交”[15](P786)的兰亭遗风,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以“霁日园林好,清明烟火新。以文长会友,唯德自成邻”[15](P1336)揭示文士社群的特有质性。萧颖士《清明日南皮泛舟序》云:

      日清明,时升平……邑宰东海徐君,洎英僚二三,皆人杰秀出,吏能高视。郊驿继当时之欢,濠梁重庄叟之兴。相与矫翠帟,腾清波,红妆屡舞,绿醑徐进。管丝迎风以响亮,士女环岸而攒杂。可以娱圣泽,表人和也[11](P3280)。

      地方官僚的宴集旨趣,跳脱职场上长官与僚属的划界,从郊驿之欢与濠梁之兴的角度切入,生发出相互欣赏推重的团队伙伴关系,相偕放怀于翠帟清波的清明美景中,更以丝管歌舞酒食之欢,吸引环岸围观的士女,共同展演出君圣人和的升平气象。独孤及《仲春裴胄先宅宴集联句赋诗序》细数文士社群在清明节令群的得意尽欢,包括前一日在官署公堂自午及子的促席长谈、赋诗唱和,后清明三日的“二三子春服成,思欲修好寻盟,选胜卜昼,裴侯是以再有投辖之会”[11](P3931),师法《论语》舞雩风咏的精神,以尽兴方归的投辖故事,有效形塑出志同道合者的社群网络。符载《送崔副使归洪州幕府序》面对“寒食前后,天野清明,众花齐发,火然雪白”的清明节气,描绘出文士的节令活动:

      减徒御,挈琴酒,相与屡游乎其间。遭石而坐,触阴而息,雅杯徐行。微微春风,好鸟一声,为我笙镛。往复如此,弥旬累昼,皆所以竭主人之志,尽公约之欢也[11](P7070)。

      减少随从与表演兴致浓厚的乐舞节目,文士们乃能更自在而密集地欢聚,尽情随兴地享受春风好鸟与同侪雅杯,“公约”之词尤可见社群质性。

      (三)普天同乐的多元游戏与青春记忆

      “清明”游戏的斗胜喧闹,有提供朝臣与皇戚相互较量的拔河之戏⑨,引发内人赌红罗被的斗鸡⑩,秋千也成了宫嫔戏笑的半仙之戏(11)。由宫中研发而流传民间的表演活动,除了展现出高难度的技艺挑战,更是君民之间的记忆链接点,如刘言史《观绳伎(潞府李相公席上作)》云:

      泰陵遗乐何最珍,彩绳冉冉天仙人。广场寒食风日好,百夫伐鼓锦臂新。银画青绡抹云发,高处绮罗香更切。重肩接立三四层,着屐背行仍应节。两边丸剑渐相迎,侧身交步何轻盈。闪然欲落却收得,万人肉上寒毛生。危机险势无不有,倒挂纤腰学垂柳。下来一一芙蓉姿,粉薄钿稀态转奇。坐中还有沾巾者,曾见先皇初教时[15](P5353)。

      属于泰陵遗乐的绳伎,在层级上已是可归入专业技艺表演的天仙戏,成为寒食节的大型表演结动,包括专属的百人鼓乐队,特殊的服饰造型,团队性质的表演者,共同在彩绳上表演出三四人迭立、着屐背行、侧身交步倒挂纤腰等高难度动作,两旁还安排丸剑表演来营造气氛,而表演者还不时做出种种危险动作,刺激着观众的神经。最后现身观众面前的妙龄绳伎,以及沾巾的观众,连成结最亲切的君臣记忆。至于由上巳临水祓禊而发展的竞渡,则有较浓厚的地方性质,薛逢《观竞渡》(此诗作者一作刘禹锡,一作张建封),由地方官员主导的龙舟竞渡,以“三月三日天清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内,江上已闻齐和声”揭开序幕,“两岸罗衣破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的盛装士女,“只将标示输赢赏,两岸十舟五来往”的参赛队伍,展开关乎荣誉输赢的激烈竞争: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干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雷声冲急波相近,两龙望标目如瞬。江上人呼霹雳声,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15](P6375)。

      由鼓声与红旗揭开序幕的两艘龙舟,以似剑棹影与如雷鼓声摹写出速度感,展现出高度的团队精神,同心协力争取胜利,甚至出现摧舟折楫的船身冲突,汇聚出旺盛的民间活力。而融入民间生活的节令活动,另有一番丰沛的感人力量,王维《寒食城东即事》云: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15](P1259)。

      以溪水、花树铺设出红、白、绿交相掩映的寒食物候,借由蹴踘、秋千等体能活动把视野往上延伸成立体空间,而频频上场的遨游少年,提点出寒食、清明、上巳节令群的青春属性。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之十六特别指出“秋千细腰女”的女性游戏特质,并在《寒食夜》特别记忆“痴男騃女唤秋千”[15](P4943),使秋千与少年男女有了紧密的连结。韩偓《秋千》诗有更细腻的描摹:

      池塘夜歇清明雨,绕院无尘近花坞。五丝绳系出墙迟,力尽纔瞵见邻圃。下来娇喘未能调,斜倚朱阑久无语。无语兼动所思愁,转眼看天一长吐[15](P7914)。

      一年一度可以荡秋千的机会,为等待清明雨歇而致“出墙迟”,也因为夜晚而影响视觉,必得更用力荡得更高,才能一窥围墙外的春天,最后以看天的长吐一口气,说明借由秋千所能探寻的墙外世界,终究是劳而无功的。韩偓《想得》则从墙的另一边设想出:“两重门里玉堂前,寒食花枝月午天。想得那人垂手立,娇羞不肯上秋千。”[15](P7909)经过长久的等待,寒食夜即将结束,依然未见五丝绳上的倩影,因而悬想出“不肯上秋千”的娇羞模样。至于郊游踏青与淇上邂逅所展的青春情事,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公子佳人,把握这极少可以同时现身的节日,尽情恣意地流连于短暂的春光美景中,看似各自展演却又相互辉映,如李嘉祐《春日淇上作》云:

      淇上春风涨,鸳鸯逐浪飞。清明桑叶小,度雨杏花稀。卫女红妆薄,王孙白马肥。相将踏青去,不解惜罗衣[15](P2158)。

      清明节令群所开放的佳人公子踏青活动,《诗经·鄘风·桑中》的桑中淇上故事[1](P113),成了唤起上古青春记忆的载体,重新展演“相将踏春去”的两性空间,焕发成清明时节最美丽的一景。

      (四)牵系家国亲友的情感网络

      他乡过节本多感动激发,清明的祭坟、踏青与宴聚等节令特性,自然有更深刻的兴发。沈佺期南贬作《岭表逢寒食》,已有“岭外无寒食,春来不见饧。洛阳新甲子,何日是清明。花柳争朝发,轩车满路迎。帝乡遥可念,肠断报亲情”[15](P1032),从南北的物候差异、饮食习俗与开发程度,发出对帝乡与亲情的深切系念。韦应物《清明日忆诸弟》云:“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15](P1964)乃单纯从亲情着眼,从他乡寒食禁火的想念京师亲人,到清明改火后,借由用心准备杏粥、榆羹等节令食物,编织成京城与他乡的连结网络,而不能同宴的遗憾,反而更清楚地浮上心头。安史乱后弃官南行的杜甫,在漂泊中更扩大异乡过节的酸楚,散发出更为浓郁的关怀,如《一百五日夜对月》诗云: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仳离放红蕊,想象颦青蛾。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15](P2408)。

      寒食的节日特性,衍生出望月怀人的殷切性,因而有“斫却月中桂”以增加能见度的狂想,更以七夕的牛女渡河一相会,衬托出繁春无家的虚无感。《清明二首》之二更以“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家人钻火用青枫”,在节令物产与习俗的异同比对中,映现出长期远离京城与故园的境况,因而迸发出“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15](P2575)的哀苦与百无聊赖之情。至于卢纶入长安所写《寒食》的“孤客飘飘岁载华,况逢寒食倍思家。莺啼远墅多从柳,人哭荒坟亦有花”[15](P3183),李中《客中寒食》的“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音书天外断,桃李雨中春”[15](P8617),僧齐己《寒节日寄乡友》的“岁岁逢寒食,寥寥古寺家。踏青思故里,垂白看杨花”[15](P9585)等作品,不论身在何处,时光如何流转,旅次寒食的异地风光,祭坟与踏青成了跨越时空的共同记忆。

      (五)清明时节的物候书写

      清明节令群的季春风光,在祭墓与踏青的户外活动中,水流花开、鸟鸣蝶舞等物候也成了另一个获关注的焦点。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的“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15](P629),已注意到同样的寒食日,洛阳城里与陆浑山中的地理环境,明显影响到花开的迟速多寡。至如孟浩然《清明即事》的“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15](P1635),顾非熊《长安清明言怀》的“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15](P5831)等,各自捕捉到不同时期的清明风光与物候。白居易的《春雪》则属极端物候的纪录:

      元和岁在卯,六年春二月。月晦寒食天,天阴夜飞雪。连宵复竟日,浩浩殊未歇。大似落鹅毛,密如飘玉屑。寒销春茫苍,气变风凛冽。上林草尽没,曲江水复结。红干杏花死,绿冻杨枝折。所怜物性伤,非惜年芳绝。上天有时令,四序平分别。寒燠苟反常,物生皆夭阏[15](P4674)。

      习惯于日丽风和、繁花簇簇的清明物候,元和六年的寒食节,反常地出现了大风雪,造成曲江结冰、春草尽没、红杏干死、杨柳冻折的严寒景象,白居易深深感受到气变所造成的寒燠反常,因而发出“信美非时节”的浩叹,也留下清明物候的珍贵史料。

      即使同为江南物候,陈润《东都所居寒食下作》云:“江南寒食早,二月杜鹃鸣。日暖山初绿,春寒雨欲晴。浴蚕当社日,改火待清明。更喜瓜田好,令人忆邵平。”[15](P3055)乃从农事的视角,关注到雨晴浴蚕的物候。白居易《桐花》的“春令有常候,清明桐始发。何此巴峡中,桐花开十月”[15](P4810),则注意到蜀地的特殊物候,迥异于《礼记·月令第六》所记载清明桐花开的物候知识[9](P302),因而觉知到“信是土宜别”的地域性差异,也就更能理解到天时、地气、物性等自然节序,从而梳理出以人顺天的行事原则,形塑出更贴近自然的生命伦理。

      “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的多重演义,映现出汉字的丰厚度,复从祭祀礼仪映现天人合一的观念,已成为个人修养及参与政事的最高准则。唐代更把原为皇室拜陵祭日之一的清明,开放成全民的祭墓活动,使“礼经无文”的寒食上墓,发展成为君、臣、民共同拥有的一个全国性节日,家家借由上墓拜扫,得以超越阴阳两隔而充分展现骨肉亲情的绵延不绝,更在诗文的反复诵咏中,营造出君恩臣荣的和乐氛围,丛聚宫廷与民俗的多元活动并赋予新意义,使上巳修禊、寒食祭墓与改火薪传相互映现出绵延不绝的永续性意义,蕴涵出丰厚的人文意涵。至于清明时节的物候书写,细腻地观察到城市与山区的物候差异,捕捉到气候变迁的迹象,乃至于不同区域的物候特性,都有助于形塑出人天一致的生命伦理观。

      ①钱穆《庄子纂笺·盗跖第二十九》假盗跖之言曰:“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见钱穆《庄子纂笺》第107页,台北:三民书局,1974。

      ②笔者指导硕士生王靖雯撰写《节气与节令——唐诗中的清明与重阳》,即指导从节气与节令群的角度切入,而意犹未尽,特此补足。(逢甲大学硕士论文,2015.1)

      ③见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汉文大藏经T25.http://tripitaka.cbeta.org/T25n1509_027。

      ④笔者另撰有《正时与赋物——唐代时令赋的物候感知与国家论述》,见《科举与辞赋:国际赋学研讨会论文集》第1-21页,香港:香港大学,2015.3。

      ⑤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豪家在鸡蛋上刻画花纹,作为馈赠与摆设用:“镂鸡子……古之豪家食,称画卵。今代犹染蓝茜杂色,仍相雕镂,递相饷遗,或置盘俎。”见艺文印书馆编《岁时习俗资料汇编》第30页,台北:艺文印书馆,1970。

      ⑥陈鸿祖《东城老父传》记载:“元宗在藩邸时,乐民间清明节斗鸡戏。及即位,治鸡坊于两宫间……上之好之,民风尤甚。”见董诰等编《全唐文》7412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⑦《荆楚岁时记》注引《古今艺术图》云:“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趫者。”见艺文印书馆编《岁时习俗资料汇编》第17页,台北:艺文印书馆,1970。

      ⑧韦应物《寒食后北楼作》诗云:“园林过新节,风花乱高阁。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见彭定求等编《全唐诗》1977页,北京.中华书局,1999。

      ⑨武平一《景龙文馆记》载:“唐中宗景龙四年清明节,帝幸梨园。命侍臣为拔河之戏,以大麻絚两头系十余小索,每索数人执之。以挽六弱为输。时,七宰相、二附马为东朋,三相五将为西朋。仆射韦巨源,少师唐休因年老,随而踣(倒),久不能起,帝以笑为乐。”见王溥《唐会要》第919页,北京:中华书局,1990。

      ⑩花蕊夫人徐氏《宫词》之一二四:“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场。内人对御分明看,先赌红罗被十床。”见彭定求等编《全唐诗》9072页,北京.中华书局.1999。

      (11)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见丁如明等点校《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第1732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标签:;  ;  ;  

敬墓踏清:唐代清明的生命伦理_清明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