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占——古代的预测推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古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从古及今,研究《易经》的著述浩如烟海,本文独辟蹊径,专题讨论易占的语用推理。文章分析了卦符、筮辞和语境三个语用前提,论证了易占作为预测推理的或然性,回答了人们长期以来深感困惑的所谓“灵不灵”的问题。文章还对荀子“善为易者不占”的观点的正确含义作了阐明。
关键词 易占 卦符 释义法 语境 语用推理
古人用占筮的方法预测吉凶祸福,这是世界性的。《易经》作为占筮之书而又包含有丰富的义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一套独特的预测推理理论,这是其它卜筮之书所不可比拟的。日本学者金谷治说:“《易》作为义理之书,对占筮进行了合理的解释。由此,占筮并不是不断地向神秘倾斜,而是制止这种倾斜,向比较合理的解释的方向发展。”(《易的占筮与义理》,中译本第3页)《易经》这一特点,使得《易经》研究久盛不衰。研究《易经》的著述浩如烟海,本文拟从语用学的角度,专题讨论作为古代预测推理的易占,力图回答人们关注的一些问题。
易占的预测推理模式大体是:
占题:卦符+筮辞+语境+断语
占题是占问的题目,断卦的论域。在易占的过程中,制卦是出发点,根据卦符可以得到筮辞,占筮者选择有关文辞同问卦者的有关情况(语境)相照应,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从而预测相关事件的发展趋势,指导问卦者作出趋吉避凶的决策。由于易占是在语境中推理,因而易占预测推理是一种语用推理。
一、卦符及其推演
卦符是指《易经》中象征宇宙万物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符号。早在数千年以前,《易经》就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卦符符号系统,不仅有语形学,而且有语义学,这不能不说是古代文化的一个奇迹。
《易经》的符号系统包括:
1.初始符号:──(阳爻),——(阴爻)。《易经》八经卦和六十四别卦,都由这两个初始符号构成。
2.形成规则:(1)──和是易卦符号。(2)如果──和是易卦符号,则两个──或叠置是易卦符号。例如等是易卦符号。(3)如果──和是易卦符号,则三个──或叠置是易卦符号。例如等都是易卦符号。它们叫做经卦。(4)如果经卦是易卦符号,则两个经卦叠置是易卦符号。例如都是易卦符号。它们叫做别卦。(5)只有符合以上条件的,才是易卦符号。
3.推演规则:(1)叠置规则。──和,二爻可以叠置,三爻可以叠置,六爻(两经卦)可以叠置。(2)排列组合规则。由──或,每二爻合成一组,可得四种可能的排列组合情况;每三爻合成一组,可得八种可能的排列组合情况;每六爻合成一组,可得六十四种可能的排列组合情况。
易是取法于自然,应用“观物取象”原则创作出来的。《系辞传》说:“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还可以加上一句:八卦生六十四卦。这段话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宇宙万象的生成原理,“生”是衍生的意思;二是指占筮方法,衍生即是推演。就符号系统而言,文王演周易的“演”,就是研究从阴阳二爻推演出六十四卦的符号系统,包括符号的语义解释。易卦符号象征自然,并且引申到人事。易经反复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宇宙生成原理和占筮方法的统一,宇宙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易经六十四卦均为六爻结构形式,六爻所居位次称为爻位。爻位自下而上依次排列,分别称为初、二、三、四、五、上。又取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爻称为九,阴爻称为六。以丰卦为例,依次称为初九、六二、九三、九四、六五、上六。
《系辞传》说:“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六十四卦中,每一卦的阴阳爻位或升或降或变或不同组合,都可以推演出另一卦来。易学家从这种复杂的语形推演中总结出一系列“爻变一卦变”的规律和规则,极大地丰富了易卦的语形推演。例如:
(1)八宫卦推演 八宫卦又称八纯卦,即八经卦的重卦:。八宫卦的推演是以八个纯卦各主一宫,每卦从初爻变起,依一世至五世次及游魂、归魂的变化规则推演成八卦,为一宫。合八宫为六十四卦。
(2)爻符升降推演 根据阳爻或阴爻在别卦六爻中的爻位呈递升或递降的趋势,也能够分门别类、由此及彼地推演出六十四卦来。
(3)互体卦 在由两经卦叠置的别卦中,可以把第二、三、四爻合成一个新的经卦,把第三、四、五爻合成另一个新的经卦。由于这两个新的经卦是由上下两经卦中的爻符交互组合而成,所以称为互体卦。这样,一个别卦除上下两个经卦外,又推演出两个互体卦,故有“一卦含四卦”之谓。
在易占过程中,易占者依据易占筮法推演出某一卦符,称为制卦。制卦是易占的第一道工序,推演出来的卦符是易占推理的第一个前提,制卦的方法,《系辞传》有一段记载:“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这段古奥的文字,记录了最早也是最有权威的制卦方法。意思是说:五十根蓍草或竹签,先拿出一根置之不用,象征太极;然后把实际应用的四十九根随意分开,握于左右手中,即“分而为二以象两(天地)”。由右手中抽出一根夹于左手小指与无名指间,即“挂一以象三(天地人)”。将左右两手中的蓍草或竹签分别数为四根(四时)一组,余下的各握在无名指和中指间,即“归奇(余数)于扐(指间)以象闰(闰月)”。五年之中有两次闰月。其余数必为九或五。这分二、挂一、揲四、归奇为一变,即“四营而成易”。一变之后,将余下的除去,按分二、揲四、归奇(不必挂一)程序再数一遍,余下八或四,这是二变。再按二变方法数一遍,余下也是八或四,这是三变。以上数字如果二多一少为少阳,二少一多为少阴,三少为老阳,三多为老阴。这样三变之后,即可得到初爻之象。如此“十有八变而成卦”,即得一卦符。从这里可以看出,每一卦符的六爻都是通过复杂的操作,一步步推演出来的。这是正式的筮法。为了简便,以上操作可以简化。此外,民间还流行掷钱法。用三枚硬币抛掷,两个面一个背时为少阳,两个背一个面时为少阴,三个背时为老阳,三个面时为老阴。这样,六次就可以由下而上地得到全卦。
易占时所得本卦如有老阳或老阴,它们是可变的卦,可以由阳变阴或由阴变阳,从而得到一新卦,即之卦,也称变卦。《左传》宣公十二年,荀首推断先縠必败,说到“在师之临”,即指临卦是师卦的之卦。《左传》哀公九年,阳虎占易“遇泰之需”,是说需卦为泰卦的之卦。本卦和之卦,都属于易占推理中的卦符前提。连互体卦也是用以参考的卦符前提。
二、筮辞,易卦的释义
“易经”一词有广狭二义。广义指《易经》全书,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狭义仅指相对于易传而言的经文部分,它又分为卦和辞两个部分。卦即卦符,是易的对象语言。辞即筮辞,是对易卦符号的解释,是易的元语言。由于卦符包括爻符,所以筮辞有卦辞和爻辞。例如:“乾:元,亨,利,贞。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元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其中“元,亨,利,贞”是卦辞,“潜龙,勿用”等,是初九至用九各爻的爻辞。“用九”是所谓“无位之爻,其辞乃六爻纯阳之义的总结。
传,是对经文亦即对于辞的解释,通称易传,共七种十篇。辞由于对于对象语言──卦爻符号作出解释,称为元语言;那么,传又由于对元语言──辞作出解释,因而是元元语言。例如《文言传·乾文言》:“‘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显然,这是对乾卦卦辞“元,亨,利,贞”的解释,是元元语言。
由于历史或其它原因,作为元元语言的“传”往往也有费解之处,需要再作解释,于是产生了元元元语言。例如孙振声《易经入门》对《象辞传》“潜龙勿用,阳在下也”的解释是:“潜伏的龙,发生不了作用;因为阳刚的力量还潜伏在地下。”这就属于元元元语言。历代诸家对传的注释以及今人的译注,都可以看作元元元语言。然而如果是对辞的注释或翻译,则是元元语言;如果是对卦爻符号的重新解释,则仍然是元语言。
易卦诞生以来,从经到传,从易学家到易占者,都曾创造过各种各样的释义方法。易的经文对易卦符号逐卦逐爻地解释,它是易卦释义的经典。易传七种从不同的角度对经文作了解释。《文言传》对基本卦乾坤两卦作了特别详细的说明;《彖辞传》是对卦辞的解释或占断;《象辞传》解释各卦卦象和爻象;《系辞传》是阐发经文义理的通论;《说卦传》为八卦象例的专论;《序卦传》解释六十四卦排列顺序的语义根据;《杂卦传》则将六十四卦重新排列,两两对举以概括卦旨。至于后世易学家和易占者们的释义,则更为灵活多样,不一而足。
在易卦的释义法中,以下几种更具有可操作性。
1.取象法和取义法
易卦符号是一种象征符号,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物,并且相应地赋予健、顺、动、入、陷、丽、止、悦八种性质;还可以引申为父、母、长男、长女、中男、中女、少男、少女八种伦理意义以及其它意义。释义者在对卦作出解释时,有的着眼于自然物象,有的则着眼于所象征的性质或其它意义,于是形成了取象法和取义法的区别。
取象法认为卦爻辞同卦爻象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其联系的纽带为所取的物象,所以在对易卦释义时强调它们的物象,以此论证所占之卦的吉凶。例如《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载,陈敬仲少年时,周太史曾为他占易,得观之否,太史解释说:“坤,土也;巽,风也;乾,天也。风为天于土上,山也。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于是乎居土上。故曰: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断言陈敬仲利于在姜姓异国做君主的贵宾,后代将拥有国家。这里用的就是取象法。在易传的《象辞传》和《说卦传》中,取象法的体现最为明显。
取义法着眼于所象征事物的属性、品质以及其它非物象的意义,以此解说卦爻辞,推断所占之事的吉凶。例如《左传》僖公十五年,晋献公要把女儿嫁给秦穆公时,占得归妹卦又变为睽卦,史苏认为不吉利。因为《易经》归妹卦上六爻辞云:“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无攸利。”这是说做事情没有收获。“归妹”是嫁女,“睽”是隔绝,嫁女于秦对两国邦交无助。这就是取义法。《彖辞传》、《系辞传》、《序卦传》等,都有明显的取义法倾向。
取象法和取义法虽然代表易卦释义的两种不同倾向,但从《左传》、《国语》等史料所提供的实例来看,它们在易卦释义中更多地是结合进行的。也就是说,方法有两种,应用时不必分开,只不过有时有所侧重而已。
2.爻位释义法
爻位释义法最初是在《彖辞传》中提出来的。这种方法是用爻象在全卦象中所处的地位来解说卦爻辞,从而推断所占之事的吉凶。具体说来,有这样几种:(1)当位。一卦六爻各有其位。初、三、五为奇,属阳位;二、四、上为偶,属阴位。凡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均称当位;凡阳爻居阴位,阴爻居阳位,均称不当位。当位之爻象征事物的发展变化符合规律,则吉;反之,则凶。(2)应位。初与四、二与五、三与上,其位相应。凡阳爻与阴爻相应为有应;凡阳爻与阳爻或阴爻与阴爻相应为无应。一般说来,有应则吉,无应则凶。(3)中位。指二、五爻位居上下卦之中。凡阳爻居中位,象征刚中之德;凡阴爻居中位,象征柔中之德。(4)承乘。相邻两爻在下者为承,在上者为乘(阳爻在上者为据)。阴承阳、阳乘(据)阴为顺;反之,阳承阴、阴乘阳为逆。顺则吉,逆则不吉。(5)来往。卦中各爻由上向下为来,由下到上为往,可以由此推断吉凶。如泰卦乾下坤上,“小往大来”,所以亨通顺利;而否卦坤下乾上,“大往小来”,是一种君子失势、小人得势的征象。(6)趋时。卦爻辞的吉凶取向,往往因时而异,适时则吉,失时则凶。这些方法,在释义过程中往往灵活应用,不拘泥于一法,以便得出更为合乎情理的结论。
3.变卦释义法
易占中常常遇到可变之爻老阳或老阴,相对地就要由阳变阴或由阴变阳,于是由本卦演变为之卦。这些之卦由于变爻数目不同,释义方法也有区别。其释义规则为:(1)一卦中六爻皆不变的,就用本卦卦辞释义。不过应以下卦为主,上卦为辅。(2)一卦中有一个变爻的,就用本卦变爻的爻辞释义。(3)一卦中有两个变爻的,用本卦两变爻的爻辞释义,而以上爻为主。(4)一卦中有三个变爻的,用本卦卦辞并结合之卦卦辞释义,而以本卦为主。(5)一卦中有四个变爻的,用之卦中两个不变之爻的爻辞释义,以下爻为主。(6)一卦中有五个变爻的,用之卦中不变之爻的爻辞释义。(7)一卦中六爻皆变的,如果是乾卦和坤卦,用“用九”和“用六”释义;其它各卦则用变卦卦辞释义。这七条规则是后人根据《左传》、《国语》等资料归纳出来的。不过,也有例外的情况。其中第一条自然不能算是对变卦的释义。
三、语境的作用
在易占推理中,除卦符、筮辞以外,语境作为一个参数,不仅可以同卦符和筮辞相结合共同推导出结论,而且有时可以左右结论的性质,决定结论的肯定与否。语境是同特定交际行为相关联的情况的集合,它包括占域、问卦者、时势、背景、易者诸多因素。这些语境因素,对于易占推理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占域。占域是易占推理的论域,亦即占题所涉及的范围。易占原属于官方一项严肃的制度,主要用于军国大事;春秋以后普及到民间,范围也扩展到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医学乃至丧葬婚嫁等一切领域。但一次占卦通常只解决一个问题,而其它问题由于不属于这一占域而不予考虑。因此占域的作用就在于确定每次占筮与占题相关的论域,从而大大地缩小断卦时的思考范围。例如《国语·晋语》记载,秦穆公帮助晋公子重耳重返晋国,晋大夫董因前来迎接,董因占易得泰卦之八,推断重耳从此走亨通之运。其占域为重耳能否得到晋国。《左传》僖公十五年,秦国讨伐晋国,卜徒父占易得蛊卦,断言大吉。这一占域是秦晋这场战争的胜负。昭公五年载,鲁国叔孙豹出生时,父亲庄叔为之占易,得明夷之谦卦,占域即叔孙豹一生的吉凶祸福。这些事例表明,易占的目的性决定了断卦的针对性。
2.问卦者。筮辞的适用性往往因为问卦者的情况(如个人行为品质)不同而有区别,是断卦的重要语境因素。所以经文里常有“君子吉,小人否”;“小人吉,大人否,亨”,“贞妇人,吉;夫子,凶”之类的爻辞。例如《左传》襄公九年载,鲁穆姜被贬往东宫时占了一卦,得艮之随,史官推断说:“随,其出也。君必速出。”而穆姜却说,随卦的卦辞是“元、亨、利、贞,无咎”。“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有了这四种德行,自然无灾无祸。而我这样的女人却制造了动乱,女人的地位本来就低下,加上不仁的行为,不能说是元;使国家动荡不安,不能说是亨;所作所为害及自身,不能说是利;不守妇德,不能说是贞。我没有这四种德行,肯定死在这里,出不去了。后来果然死于东宫。又如宣公六年所载,郑公子曼满想做郑国卿相,王子伯廖对别人说:“无德而贪,其在周易丰之离,弗过之矣。”断言过不了三年必然灭亡。曼满果然在一年后为郑人所杀。
3.时势。所谓时势,指问卦的时间、场合等一定的情况。对时势的作用,称为时用。因为每一卦都联系着人们的遭遇或际会的一定情况,而一定的情况又是彼此各异的,所以因时因地制宜,乃是断卦的重要一环。《彖辞传》说:“大过之时大矣哉”,“蹇之时用大矣哉”等,经文乾卦中龙的潜、见、跃、飞,蹇卦“利西南,不利东北”等,都强调了时用的重要性。《左传》僖公十五年,秦伐晋,卜徒父占得蛊卦。他推断说,蛊的下卦为风,代表秦国,上卦是山,代表晋国。如果时令已到秋天,我们的风从他们的山上吹过,“我落其实而取其材,所以克也”。这就是结合时势因素断卦的一例。
4.背景。背景知识也是断卦的重要因素。《左传》昭公元年,晋平公患病。郑国派子产问疾。叔向对子产说,平公病情很重,占卜的人说是“实沈、台骀为崇”,连太史也“莫知之”。于是子产述说了实沈乃参星之神,台骀是汾水之神的典故,并说明平公的实际病因以及治疗方法。晋平公知道后,赞扬子产真是个知识渊博的君子,给了他很多礼物。
5.易者。指易占的释义者。在易占的过程中,一卦所预测的吉凶祝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卦爻辞的理解解释,所以易者高明与否,对于断卦起着重要乃至决定的作用。春秋各国多设卜官,称为卜人,如卜徒父、卜楚丘等。其它如太卜、卜正、卜尹等,也都是掌管占卜的官。他们中自然有不少高明的易者。后来普及到民间,一些职业或业余的易占家应运而生。这些人固然不少是为了骗钱,但也不乏有识之士。例如汉初的司马季主,说他的占术“病者或以愈,且死或以生,患或以免,事或以成,嫁子娶妇或以养生”。西汉末年的严君平也认为卜筮可以施惠于众人,“与人子说依于孝,与人弟说依于顺,与人臣说依于忠。各因其势,导之于善”。这些就不是“数十百钱”的价值了。高明的易者可以给卦爻辞以合理的解释,把断卦引导到正确的方向。
四、善为易者不占
易占到底灵不灵?这是古往今来不知困惑了多少人的一道难题。其实,易占作为一种古老的语用推理方式,它的结论只具有或然性,也就是说,可能灵,可能不灵。易占推理的或然性,主要表现在成卦、释义和语境这三个方面。作为易占推理的三个前提:卦符、筮辞和语境都具有或然性,因此推出的断语也具有或然性,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1.成卦的偶然性
易占的卦符是使用五十根蓍草或竹签,按照规定的占筮方法得到的。这在前面已有详细陈述。为了增加这种成卦的权威性,易占还要求在规定的严肃的礼仪中进行,要求操作者排除一切杂念。然而从成卦的操作过程来看,其一营一变都具有偶然性,也就是说,每一卦符的形式是偶然而非必然的。对于同一占题,如果占筮多次,往往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古人已经看出这个问题,所以提出“筮不过三”的原则。至于象征,它只是符号的一种作用,并不具有事物本身的物质或精神的功能。
2.筮辞的多义性
自然语言本来就具有多义的特点,而《易经》往往“举他物而以明之”,深邃古奥,更为人们提供了多种释义的可能性。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卦爻辞,不同易者往往有不同甚至相反的解释。《国语·晋语》载,晋公子重耳流亡秦国时占得屯之豫,筮史认为屯卦是坎上震下,豫卦为震上坤下,震为车,坎为险,坤为地,车行地上有险,所以不吉。而司空季子却说屯为厚,豫为乐,两卦都有“利建侯”,正是得到晋国之辞,是吉。震为雷、为车,坎为水、为劳、为众,“车有震,武也;众而顺,文也。文武具,厚之至也”,故曰屯。坤为母,震为长男,母老子强,故曰豫。所以两卦都是得国之象。筮史和司空季子的断语恰好相反,但都言之成理。筮辞的多义性,使得易者有条件从主观愿望出发,随心所欲地解释筮辞。《左传》昭公七年载,卫国为了立絷为君还是立元为君,孔成子占得屯之比,屯卦卦辞有“元亨,利贞”,比卦卦辞也有“元永贞,无咎”,他同史朝都有立元为君的想法,但孔成子总觉得“元”是长的意思,絷是长子,“元”应是絷。而史朝则认为次子名字叫“元”,就是元,就是长,因而坚决主张立元为君。史朝的断语,显然带有主观性和随意性。
3.语境的复杂性
在易占推理中,语境是重要的,又是复杂的。语境的复杂性,使得最有经验的易占家也难免有不灵验的时候。三国时管辂是易占家的代表,世称“神卜”。但据他的友人说:“辂卜亦不悉中,十得七八。”管辂对此解释为:差错不是出在易理上,而是由于问卜者提供的情况不够真实、准确。也就是说,是由于语境的因素造成的。语境的范围是十分不确定的,狭到前言后语,广到社会环境。所谓“同特定交际行为相关联”,这同样是十分不确定的。有些同断卦相关联的语境因素,断卦者未必能够发现;而有些不相关联的因素,又可能被断卦者牵强附会地扯到一起。这些都增加了易占推理的或然性。
易占推理既然具有或然性,那么为什么古往今来众多有识之士也爱之不舍呢?这与《易经》既是占筮之书又是义理之书的两重性有关。《易经》作为义理之书弥补了作为占筮之书的一些缺陷,使得易占推理的成功率大为提高。由于心理因素,这些成功的推理长期留在人们记忆里,加上附会传说,于是造就了一批传奇式的易占人物。这一点,古代有识之士都是明白的。他们对易的爱好,更多地缘于它是易理之书。儒家创始人孔子,《史记》说他“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论语·述而》说:“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可见孔子很重视易的义理教育作用。《论语·子路》记录有:“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孔子的意思是,南方人常说,人如果没有恒心,作巫医都不行。《易经》恒卦九三爻辞说,不能恒守美德,难免蒙受耻辱。不去占筮,也能知道南人的话有道理。《礼记·经解》也有孔子说:“洁静精微,易教也”,“易之失,贼(悖谬不正)”的记录,同样强调易的教育意义,而不是占问吉凶祸福。后来《易经》成为儒家的经典之一,这同孔子的易学思想是密切相关的。
荀子在《大略》里提出“善为易者不占”,确定地表明不迷信于占筮的主张。他说“以贤易不肖,不待卜而后知吉;以治伐乱,不待战而后知克”,可以看作荀子对“善为易者不占”的解说。当然,荀子并不排斥卦象在易占推理中的前提作用。他说:“易之咸,见夫妇。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咸,感也,以高下下,以男下女,柔上而刚下。”咸卦艮下兑上,艮为少男,兑为少女,故曰见夫妇。下面的话同《序卦传》、《彖卦传》里所说的相似。在荀子看来,不搞占筮的易者只看卦象,就可以从中思考作为人生教训的深刻含义。
“善为易者不占”的思想,实际上早在《左传》、《国语》等史料中就有所体现。例如昭公元年,晋侯求医于秦,秦国派医和为他诊视。医和说:“疾不可为也”。这种病就象蛊,是过分接近女色所致。周易蛊卦巽下艮上,巽为长女、为风;艮为少男、为山,所以女人迷惑男人或大风吹落山木都叫做蛊。这里没有占筮,而只取其卦象的含义。又如战国时燕人蔡泽曾对秦相范睢说:“易曰‘亢龙有悔’,此言上而不能下,信而不能诎,往而不能自返者也。”劝说范睢及时引退,否则必有杀身之祸。这里也只有引证而没有占筮。前述荀首推论先縠必败,同样没有占筮。“善为易者不占”,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易学传统。他们并不一般地否定占筮,更不是否定取象法,而是如晋代王弼所说:“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周易略例》)这里,象指卦象,言指解释卦象的筮辞,意指象和辞所蕴含的义理。王弼的意思是说,掌握了真理,就可以舍弃卦象和言辞。当然也有反对者,这里就不讨论了。
收稿日期:1995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