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立人之本,立国之本——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致《语文报》主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本论文,中科院论文,院士论文,人文论文,立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您好!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在今年中秋,您给我写了长长的一信。我想,您是为了“愿人长久”,愿国家长久,愿民族长久,希望我能为《语文报·初中版》做些事;我很感动,也很感激,更很赞成。
我想,我写这封信是赞成您的意见,也是为您的意见作个“注解”。为了作“注解”,允许我先抄录您信中的一段精彩的“原文”:
“先生近年来大力倡导在大学生中开展人文教育,并组织编辑出版了三卷本的《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按:此书每年出一卷,今年出到第三卷,明年上半年可出第四卷),在社会各界反响极大。读第一卷时,我就萌生了一个想法:邓小平同志说过,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实际上人文教育也应该从娃娃抓起。初中阶段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端。在这个阶段,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学习习惯等处于雏型,若加以正确引导,势必有利于青少年一代的健全成长。……正因为如此,在初中生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二卷、第三卷读罢,使我对这个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琢磨着,能否在报纸上开设一个类似于‘新世纪:我们如何学习’的专栏,组织广大师生参与讨论,同时广邀一批科学家、文学家以及其他专家、学者对此予以高屋建瓴的指点。”
您实际上提出了五点意见:第一,人文教育很重要,很根本,第二,人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第三,初中教育也要改革;第四,社会应关心与参与这一改革;第五,您信中指的报纸是指《语文报·初中版》,因此,您很有见解地将人文教育与语文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即要十分重视语文教育。我完全支持您的意见,乐意也应该为您的意见作些“注解”。
我经常告诉学生:“你们到大学来干什么?三件事:第一,学会如何做人;第二,学会如何思维;第三,学会掌握必要的知识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三者不可分离,相互渗透,相互支持,而做人是基础。”质言之,一是做人,一是做事。事是人去做的;人做不好,如何能做好事?当然,做人往往也通过做事来表现,什么事也做不好,如何谈做好了人?做人,最主要的是爱国;做事,最主要是创新。我想,将这些恰当地延伸到中小学也是合适的,特别是做人,是爱国,是培养学生生动活泼的思维能力。
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大脑是可塑的,但小时易塑,大了难塑;这也是说,人是可塑造的、可教育的;不过,小时塑造、教育易,大了就塑造难、教育难。显然,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十分关键,作为义务教育终端的初中教育就尤为关键。初中学生尚未塑造成型,好的方面可大力发展,不好的方面易于纠正。其中核心的问题还是朝什么方向,按什么道路,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做人的问题。
做人、成人的问题,就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建设的问题,就是人文教育的问题。思想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有三层:底层,是做人的问题,是基本人格的问题;中层,是遵纪守法的问题;顶层,是政治思想的问题,而这是把握政治方向的问题,是人才最根本的问题。然而,中层、顶层的基础是底层。“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连最基本的人格、“天理良心”、是非善恶都弄了个颠倒,一脑袋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一身的流氓习气,横蛮无理,甚至指鹿为马,六亲不认,还谈什么政治思想、政治方向?这方面的历史教训难道还少吗?孩子可宝贵之处,在于有赤子之心,纯洁无瑕,正是有血有肉的基本人格最好雕塑的时期。我想,不仅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就是中小学乃至幼儿教育,也要“在明明德”,要青少年与幼儿有个纯净的灵魂,有个高尚的精神世界。与大学生所不同的是,其理性程度不同而已。
人文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民族的存在主要是以自己的人文文化的存在而存在的。民族的概念,主要是人文文化的概念,而非什么“基因”“血统”的概念。一个民族没有了自己的人文文化,实际上就没有了这民族。正如有的专家指出,一个“民族”丧失了自己的人文文化,就成了一个“种族”,种族才是由“基因”“血统”决定的。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之所以经历五千年人类文明历史的风雨而能自豪地作为唯一没有衰亡、甚至历史没有中断的民族而存在、而发展,极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形成了与拥有了强大的人文文化,从而形成了强大的民族认同感与凝聚力。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也十分强调了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的重大作用。所以,教育部的领导在论及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时,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作了一个明确的界定,首先是文、史、哲、艺。这些都是人文文化。我们的青少年应“饮水思源”,不能“数曲忘祖”,要爱国。我们的教育不能“为他人作嫁衣裳”。何况,我国的人文文化博大精深,对于完美、丰富、活跃、启迪人的思维,作用极大。
语文,首当其冲。中国语文的教学与学习的重要不言而喻。所以,前年我曾复过《语文报》冯厚铺同志一信,应他之邀,写了题为《语文:做人做事的基础》一文,我认为文中的论点是正确的,还应发展。所以,从1995年起,华中理工大学就建立了“中国语文水平达标考试”,每年一次;在校期间,考试不及格者,不管是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一律不授学位,大专生则不予毕业。我认为,改革与加强中小学的语文教学,是中小学教学的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其中充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充分吸取中国传统的文化的教育的优点,应该放在一个很重要地位,予以深刻的研究。
我想,还应提及一点,已有科学研究表明,由于汉字是声、形、义三者的统一,又经历几千年的历史洗炼,对开发大脑,启迪智慧,增强记忆,胜于拼音文字。而我国传统的诗词,又能以凝炼的字句、优美的音韵、丰富的词汇、充沛的感情、深邃的意境、蕴含的思想,充分发挥汉字与汉语的特点,广为传播,经久不衰。可以说,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的诗歌,无有能出于其右者。所以,诗教,传统诗词的教育,在中国语文教学中,又应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我在1998年为《中华诗词》这一重要刊物写过一篇文章《让中华诗词大步走进大学校园》,引起了社会上多方面的强烈共鸣;我想,现在也应该呼吁:“让中华诗词大步走进中小学校园!”此言决不为过。“风物长宜放眼量”!
以上意见,供参考,请酌。
即颂教安
1999.11.28.于华中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