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广西 钦州 535000)
【摘 要】目的:探讨饮酒与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统一的AIDS医疗救治疗效评估调查表回顾性分析饮酒,艾滋病患者心理状态,比较饮酒习惯在依从性好与不依从性差的患者间有无差异。结果: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与饮酒没有直接的关系。结论:通过开展健康教育,能够加强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促使患者自觉地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HAART依从性。
【关键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心理状态;饮酒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6194(2015)02-0152-01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侵犯CD4+T 淋巴细胞,造成机体细胞免疫受损,以致并发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有极高病死率的一种传染病。高效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即“鸡尾酒疗法”的出现,逆转了疾病的进程,降低传染性,但需长期甚至终生治疗,需要极高的服药依从性。饮酒,可致服药依从性下降,导致治疗失败。本课题就艾滋病人服药从性,饮酒以及心理状态进行调查,为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横断面调查的方式,抽取广西省钦州市辖区长期居住,并接受国家免费药物HARRT治疗的HIV/AIDS患者123人,男 96人 ,女 27 人 ,年龄 39.41 ± 1.05 岁,服药时间 16.28 ± 0.92周,文化程度 小学31例(26.8 %),初中 66例(53.7 %),高中23例(18.7 %),家庭年收入均在2万元以下119例(96.7%),其中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为60例(48.8%),农民占56例(45.5%)。
1.2 质量控制:
1.2.1 服药依从性评定:实际服药剂量/医嘱应服剂量×100%。95%及以上为依从性好,否者为依从性差。
1.2.2 饮酒习惯:每周饮酒3次及3次以上。
1.2.3 采用统一的AIDS医疗救治疗效评估调查表。
1.2.4 调查员为我科负责AIDS医疗救治的医务人员组成,经统一培训、考核合格后参与调查。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根据资料特点采用均数、标准差、构成比进行描述,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本课题按自愿原则发放AIDS医疗救治疗效评估调查表123份,收回123份,其中依从性好65例,占52.85 %,依从性差 58 例,占 47.15 %。
2.2 饮酒与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依从性的关系 艾滋病病人中,饮酒的习惯在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好组和依从性差组之间没有区别(p>0.05)。(见表1)
3 讨论
饮酒是一种生活习惯和社会风俗,而存在身心健康问题的人群,其往往存在消极情感,幸福感低下,易出现酒精依赖。 在本课题艾滋病病人中,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值低下,对以后生活表示“恐惧”、“看不到希望”、“走一步看一步”悲观情绪的人占 60.9 %。在这种人群中,有饮酒习惯的患者,易潜存述情障碍,对社会生活不适应,借饮酒发泄情绪,缓解紧张和焦虑,达到填补内心空洞,维持心理平衡,表现为较差的自控能力[1-2]。越来越多资料显示心理健康状况是影响治疗主要因素[3-4]。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疾患主要包括抑郁、焦虑、沮丧等,同时长期的抗病毒治疗,以及对疾病变化的不确定性,加重其心理负担和压力,由于患者躯体、心理症状影响其对疾病治疗效果的判断,从而使服药行为受到影响。
HAART是一项通过几种作用于艾滋病病毒不同复制阶段的药物,控制病毒,促进免疫功能重建,逆转疾病进程,降低传染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一项长期甚至终生的治疗措施,需要极高的服药依从性才能维持治疗效果。有报道称第一年服药依从性达95%以上,检测 HIV RNA< 500copies/ml只有84%,国内国外亦有此相同报道[5-7]。有饮酒习惯的艾滋病病人,往往提示差的服药依从性[8、9]。但是饮酒和依从性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饮酒的艾滋病病人中,其负面情绪表现明显,自我控制能力低,不能定时定量服用抗病毒药物,出现漏服药,甚至错误服用治疗剂量,检测HIV RNA载量常处于高水平,导致治疗失败 [ 9、10]。本课题未发现饮酒与服药依从性有联系,可能因样本有关(家庭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占48.8%)。通过健康教育,重塑健康人格,过度饮酒行为改善,服药依从性提高,检测HIV RNA达标率明显提高[9、11、12]。健康教育的策略在于促进患者形成解决问题能力、做出决策能力、资源利用能力、与医务人员形成良好合作关系能力、行动计划能力和自我裁适能力[9、12-13]。通过开展健康教育,能够加强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促使患者自觉地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HAART依从性。
参考文献
[1]范建华摘译。酒精与健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7,11(6):371-374.
[2]Corte C. Schema model of the self-concept in alcohol dependence and recovery[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Nurses Association, 2007,13:30–39.
[3]孙晓云,阮玉华,邢辉等。艾滋病病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8,14(3):302-305
[4]蓝珂,黄葵,覃善芳。影响艾滋病药物治疗依从性相关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J].现代中医结合杂志,2011,20(4):432-433.
[5]Low-Beer S, Yip B, O’Shaughnessy MV,et al. Adherence to triple therapy and viral load response[J]. J Acquir Immune Defic Syndr, 2000;23:360–361.
[6]Paterson DL, Swindells S, Mohr J, et al. Adherence to protease inhibitor therapy and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HIV infection[J]. Ann Intern Med,2000;133:21–30.
[7]张福杰.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9.
[8]Palepu A, Horton NJ, Tibbetts N, et al. Uptake and adherence to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among HIV-infected people with alcohol and other substance use problems:The impact of substance abuse treatment[J].Addiction,2004,99:361–368.
[9]Chander G, Lau B, Moore RD. Hazardous alcohol use: A risk factor for non-adherence and lack of suppression in HIV infection[J]. J Acquir Immune Defic Syndr, 2006;43:411–417.
[10]Azar, M. M., S. A. Springer, 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impact of alcohol use disorders on HIV treatment outcomes, adherence to antiretroviral therapy and health care utilization[J].Drug Alcohol Depend,2010,112(3): 178-93.
[11]Longmire-Avital, B., S. A. Golub, et al. Self-reevaluation as a critical component in sustained viral load change for HIV+ adults with alcohol problems[J].Ann Behav Med ,2010,40(2): 176-83.
[12]Do, N. T., K. Phiri, et al. Psychosocial factors affecting medication adherence among HIV-1 infected adults receiving combination antiretroviral therapy (cART) in Botswana[J]. AIDS Res Hum Retroviruses,2010,26(6): 685-91.
[13]Lorig, K. R., D. S. Sobel, et al. Effect of a self-management program on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 [J].Eff Clin Pract,2001,4(6): 256-62.
基金项目: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项目(No:Z2009235)
论文作者:黎灿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年8月第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1
标签:艾滋病论文; 抗病毒论文; 患者论文; 逆转录论文; 能力论文; 心理论文; 健康教育论文;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年8月第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