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的若干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古诗词论文,课堂教学论文,初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初中阶段,古诗词课堂教学存在着诸如重视不足、教学内容浅显等问题。基于这些问题,本文拟对古诗词课堂教学加以探讨。 一、重视不足,进行课堂教学的意识不强 通过访谈及听课,笔者了解到多数教师采取学生自己诵读的方式学习古诗词,教师并不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教学,主要原因是考试不考或分值不大,命题方式简单。笔者统计了2010年广东省卷及省内自主命题的几个地市在古诗词方面考查的方式和分值,如表1所示。 从考查的角度,对默写的要求是能背诵、书写正确。对欣赏类题目,各市多有相似,如广州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第(1)小题“请找出这首词中描写出猎场景的句子。”第(2)小题“‘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湛江市《钱塘湖春行》中第(1)小题“请写出这首诗中最能体现早春特色的四个景物。”第(2)小题“尾联‘最爱’体现诗人怎样的心情?”梅州市《早春星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第26小题“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之情。”第27小题“对‘烟柳满’所表明的时令,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早春B.仲春C.暮春D.初夏。”肇庆市《江上》中第8小题“作者描写了泛舟江上所见的哪些景物?”第9小题“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整体上看,几套题多从景物与主题方面命题,应该说都是基础题目,得分情况如何呢?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默写题的得分在及格偏上,欣赏类题目得分远不如默写题目,但从试题看,默写中填上下句的得分偏高,带有提示的理解性题目得分偏低,如第一大题第(3)小题“面对元朝统治者高官厚禄的诱惑,文天祥断然拒绝,因为他深知背信弃义换来的高官厚禄,一文不值!正如孟子《鱼我所欲也》所说的:‘□□□□□□□□□,□□□□□□□!’”,惠州市平均得分为0.37。欣赏类题目得分不一,如广州市抽样300份试卷,本题得分情况如下页表3所示。 梅州市第26小题平均分为1.62,而第27小题的平均分为0.38。肇庆市5分的欣赏类试题平均分为2.47。这反映出学生在理解、感悟、欣赏古诗词上,远不及背诵类试题。新课标规定“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应该说目前的教学及考查反映出学生在古诗词的欣赏上还达不到课标的要求。 古诗词课堂教学的价值是什么?是为考试,还是如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所说“经典的意义不在实用,在于文化。”这是不言而喻的。这一点,在教材中也有所体现,如表4所示。 另外,每册还编有“课外古诗词背诵”,每册中都有10首,全六册精读加课外背诵篇目共89首。这从教学的量上来说是可以满足的,教学中,教师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增强课堂教学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发挥课堂教学应有的价值。 二、教学内容浅显,且重复单调 一般而言,初中阶段的古诗词课堂教学在内容上多停留在诗词的字面意思、运用典故、描写景物、表达主题、名句这些最基本的内容点上,教师在讲解时多是就某一点而讲,缺少知识之间、作者之间、诗词之间的融会贯通,讲解比较肤浅,多停留在知识或诗词的表面,不能在阅读理解诗词上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也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得到能力的提升。而且几乎每一首诗词都做同一方面的讲解,使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如在七年级学习《观沧海》讲解其中的景物、主题,八年级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讲解其中的典故、名句、主题,在九年级学习《望江南》时仍学习其中的景物、主题等等。这样,对于一首诗词的学习,全不在感悟、运用、欣赏、审美上,而在应付考试上。 如何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单调,使古诗词课堂教学内容多元多样,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分类教学的策略。 1.遵照古诗词的类别 我们知道古诗词按音律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行体。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按内容古诗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诗等。从诗词的体式和内容上认识诗,了解相同体式或相同内容的诗词的特点,这首先便为理解诗词打开了一扇门。以人教版八年级选入的诗词为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属于歌行体,《赤壁》《山坡羊·潼关怀古》都属于咏史怀古诗,《望岳》《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属于咏物诗,《石壕吏》属于叙事诗等等。区别体式,是从音律上有所侧重,区别内容,便于知道整首诗词讲了什么,理解某一类内容的诗词。 2.按选文功能分类 对教材中的选文,王荣生教授鉴别出四种不同的功能类型:定篇、例文、样本、用件。结合学情及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初中古诗词宜采取例文的功能进行教学。例文即“用教材教”,通过教材教语文知识、方法、技能,所教内容可以在课前预设,强调一课一得,而不必面面俱到。同时,可以结合诗词鉴赏的要点,一般可以从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意境、主题等角度鉴赏诗词:形象可以分为人物形象、意象,语言可以从平仄、音韵、格律、用典、炼字着手,表达技巧可以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行文结构、材料取舍、修辞手法着手,意境可以从触景生情(情由景生)、缘情造景(景由情生)、景语情语(情景交融)几个方面着手等等。如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可以从语言入手,学习诗歌的平仄、用韵、“争”“啄”“迷”等炼字的精巧。同一作者的诗词可以做不同的处理,如《杜甫诗三首》中的《望岳》可以从表达技巧中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入手进行教学,《春望》《石壕吏》可以从主题入手学习等等。 3.按作者分类 古诗词,时间上距离我们比较遥远,从作者、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遭遇经历、后人对作者的评价等方面入手进行学习,笔者认为也是有效学习古诗词的方式之一。教材中所选篇目都是名家经典,作者跨越的历史也比较长远,如选有《诗经》中的《关雎》《蒹葭》,乐府诗选有《木兰诗》、曹操的《观沧海》,晋代陶潜,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诗人的诗词。按作者分类进行教学,需要把相同作者的诗词进行整合,如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选有温庭筠、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词,课外古诗词背诵中也选有这四位诗人的诗词,教学中不妨把它们整合,加以对比、联系、拓展,进行教学,以加深对诗人及诗词的理解与感悟。 三、教学环节杂乱,主线不明 基于古诗词考试所占的比重,古诗词课堂教学往往比较随意,学生在课堂上读读背背就可以度过一节课,教师可以不讲,即便教师讲,也大有想到哪讲到哪的迹象,如涉及名句就讲名句,涉及典故就讲典故等等。这对打好阅读理解古诗词基础的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是不利的。学生没有对诗词的整体感受,便谈不上正确理解与感悟,更不可能有自己的体验,这对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也不利。 为使课堂教学连贯、紧凑,笔者认为教师应课前充分备课,正确理解诗词,然后结合学情确定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如教学李白的《行路难》,这样的三个问题可以贯穿全诗:行路难,为什么?有多难?具体表现在哪里?通过这三个问题来解读这首诗,重点内容放在具体表现上,进行文本细读,品味教学,这方面理解透了,其他两个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四、教学文本味道不重,特色不明 在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上,我们会发现教学思路与教学文言文、现代文几乎没有差别,大多是按读、分析理解、小结、拓展迁移等步骤进行教学,完全没有体现古诗词的文本特点。 按古诗词文本特点进行教学,笔者认为应侧重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重诵读,读出韵味 诗词讲究音律,诵读是最能体现音律的方式。读诗要注意重音、语调、停顿、节奏。需要强调的词语需重读;语调一般有平调、升调、降调;停顿与节奏,五言的律诗、绝句,七言的律诗、绝句的停顿与节奏,各有不同,五言诗一般按照二二一或二一二的节奏,七言诗一般按照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的节奏,朗读时要体现这些方面。如杜牧诗《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缓慢,整句都读平调),自将/磨洗/认/前朝(缓慢,整句都读平调)。东风(重读)/不与(重读)/周郎(重读)/便(变为稍加急促,整句都读升调),铜雀/春深/锁(重读)/二乔(缓慢,重读前为平调,后为降调)。 2.重语言,品出味道 凝练是诗词语言的特点。揣摩语言应是教学古诗词的重点。一般来说,揣摩诗词语言会很自然地想到炼字,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贾岛诗“推”“敲”的运用。初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也应体现这个方面,这一点教材已有所体现。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后练习一中的第3题:“《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第六单元课后练习三:“《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3.重运用,积累、感悟诗词 学以致用不但可以巩固所学内容,还可以强化运用能力。古诗词的运用方式很多,在写作中引用、改写、仿写、扩写等。如著名特级教师赵谦翔老师执教的《望岳》,在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片段写作练习的要求:内容不限,但必须用上其中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果学生思绪飞扬,所写句子内容丰富,精彩迭出。(引自陈桂贤《古诗文教学的读写结合策略》.《复印报刊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2011.1)教材中也不乏积累、改写诗词的例子,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后练习二“课外查找资料,将下列诗词补充完整,说说诗词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并背诵下来。”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课后练习二“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剧。”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后练习二“‘酒’在古代诗词中很常见,如‘浊酒一杯家万里'‘酒酣胸胆尚开张’‘醉里挑灯看剑’等。请你再找出一些与酒有关的诗句,把它们摘抄下来,归纳一下,诗人往往借‘酒’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这些练习都注重古诗词的积累与运用。关于初中古诗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_古诗词论文
关于初中古诗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_古诗词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