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本质#183;关键#183;途径_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本质#183;关键#183;途径_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质#183;关键#183;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文明论文,实质论文,途径论文,关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3)04-0010-07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义整体文明进程的重要 组成部分。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明确提出并实际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从一 个重要层面表明当代社会主义已经跳出传统社会主义自我封闭、孤芳自赏的认识窠臼, 正在以宽广的视野认识历史和认识世界,从而愈益接近和融入人类文明大趋势。这是中 国共产党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时俱进的重要标志。当前,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 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重点在于科学界定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质,深入把握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的关键,全面拓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途径。

实质:政治资源的配置与使用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质是什么?关于这一问题,理论界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探讨。有一 种研究方法和观点值得置疑,即概念化、抽象化的研究方法,从“文明即人类改造客观 世界所获得的文化成果”这样一种一般定义出发,推演出“政治文明即人类改造客观世 界所获得的政治文化成果”的概念式的结论,由此得出“我们早已经实现了政治文明” 这样一种肤浅的、狭隘的认识。这样一种研究方法及观点,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对于正 确认识现实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以及实质与内涵,没有多大启发性 、推进性的意义,甚至会阻塞人们的认识视野。我们应当从现代政治文明的最重要因素 ——政治资源的配置与使用,来深入地研究与规范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质与内涵。

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政治资源是社会发展的最重要资源。所谓政治资源,主要包括 三方面内容:一是政治制度,这是社会形态的基本上层建筑,对基本经济制度的巩固和 国家及社会的安全起到重要的导向、支撑、保护作用;二是政治权力,这是社会公共意 志的象征,是管理和服务社会的主要政治力量,对社会成员的经济、社会生活产生巨大 的反作用;三是政治意识,这是社会成员的政治价值选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维系力量 ,对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起直接的导向、规范作用。历史与现实表明,政治资源配置是 否进步、合理,即是否符合社会主体力量的利益和需要,是衡量某种政治资源是否进步 的重要标志。政治文明相对于政治愚昧而言。政治为少数特权者所垄断,而将社会主体 ——广大人民排除在政治资源之外,这是政治愚昧和落后的集中表现。社会主义政治文 明在本质上远远高于以往一切社会的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质应是实现政治 资源以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目标而合理配置和使用,也就是说要真正实现广大人 民在各种政治资源配置尤其是国家权力配置和使用中的主人地位,确保广大人民享有政 治资源的主体作用。

——政治制度。这是政治资源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文明的最基础支撑力量。政 治制度包括多层面含义:一是基本政治制度,即体现国体性质的基本政体架构;二是具 体政治体制,即基本政治制度在各个领域的具体体现;三是各种政治运行机制,这是基 本政治制度和各类政治体制的具体运作形式。政治体制和政治运行机制是否健全、完善 ,直接关系着政治制度的本质能否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仅表现为从理论原则和基 本制度上确认人民在民主政治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表现为以健全的政治运行机制确保人 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这就是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党的十六大在确 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目标的同时,明确提出“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这一重要认识,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 明的实质与建设要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规范运行原则包括:第一,社会原则。政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形 态,从社会中产生出来而又从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因此民主政治的运行,首要的要求 是必须同社会发展保持一致,这就是政治运行的社会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掌权者:其一 ,制定任何政治路线和政策,都必须充分考虑到社会的整体利益,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而不能从局部利益出发,更不能从个人利益出发,这是检验政治是否文明进步的最根 本标志。其二,当政治与社会发生矛盾的时候,应当着重从政治权力状态及其运行过程 上分析原因,寻求对策,积极沟通与社会的联系,开展协商对话,使矛盾以协调的方式 得以解决,力求避免矛盾激化或向不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化。其三,政治脱离社会的 最要害之处是政治权力被少数人利用而发生政治腐败现象,惩治腐败,取信于民,是掌 权者推动政治沿着与社会发展同一方向起作用的关键。

第二,民主原则。社会主义政治是民主政治,自然要遵循民主原则。这一原则包含相 互联系的三个过程:其一,所有公民都有权利参与对国家权力、国家机构以及国家事务 的政治管理;任何一个公民,都享有成为专职从事政治管理的掌权者的平等权利和均等 机会。其二,任何公民,要想进入国家权力机构,直接从事国家管理事务,都必须获得 社会大多数公民的认同;大多数公民对一小部分专门从事政治管理的公民的选择,是社 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显著特征,是政治发展的最关键内容。其三,为了保证国家权力沿 着与社会发展的同一方向起调节、管理和促进作用,避免某些权力沿着与社会发展的相 反方向起阻滞、破坏作用,社会公民对于国家权力的运行情况必须施之以严格的监督。

第三,公开原则。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是秘密政治而是公开政治,把政治公开化作为 政治运行的一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品质,是实现政治现代化的迫切 要求。首先,国家的某些神秘性以及国家崇拜的社会心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不仅是不 可避免的,而且对政治运行产生相当大的负作用,它使现实的政治发展存在着两方面缺 陷:一方面,少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视自己为具有特殊地位的人物,把权力看成是自己 手中特殊的工具,由此滋生以权谋私、擅权弄政行为。另一方面,不少公民习惯于唯命 是从,疏离政治,或者对政治漠然置之,甚至厌恶政治。这两方面缺陷,都会把政治局 限在小范围中,拉大政治与人民的距离,使政治脱离社会。这样的政治形态,就很有可 能发生“逆运行”。其次,现实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经济文化落后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政 治运行不可避免地受到封建专制主义残余的深刻影响,从而很容易把政治变成少数人的 秘密行为,滋生脱离人民群众的弊端,这是阻碍政治“顺运行”的最主要因素。列宁曾 极其深刻地指出:社会主义政治必须实现“完全的公开性”,“没有公开性来谈民主制 是很可笑的”,公开原则是一项“广泛的民主原则”[1]。这一重要思想,对于改革和 完善我国的政治运行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四,程序原则。民主政治是程序政治,程序原则是民主政治运行的一项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般程序包括:1.选举。通过普选制(逐步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组 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机构和国家机构的主要组成人员——政务类公务员,切实实 行差额选举产生,增强候选人公开提名和选举程序的透明度,使选举真正成为表达人民 意愿的基本制度,成为组织国家机构的根本措施。2.协商。有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 事务,应当按照法定程序,通过各种会议进行民主协商,增进共识,达成协议,防止以 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随意化或杂乱无章状态。3.讨论。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除非常紧 急情况,均应交人民群众进行广泛、充分的酝酿讨论,广收人民群众的意见而制定。为 了使人民群众更加自觉地参与民主讨论,党和国家机构的一切重大活动,应当通过大众 传播工具及时晓喻民众,重大问题让人民群众及时了解,增强党和国家政治活动的透明 度。4.监督。失去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很容易变成专制的权力或腐败的权力。一切权力 机构和掌握权力的人,都必须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通过严格的监督程序和监督机 制,可以及时修正政治运行中的失误和错误,防止和清除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现象。5.罢免。人民当家作主,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选举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上,而且表现 在人民享有罢免不称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和少数腐败分子的权力上。只有民主选举程序而 无实际的民主罢免程序,则很难保证不发生政治“逆运行”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说,人 民有权和依法罢免国家任何一级工作人员,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彻底性的标志。

第五,法制原则。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制度化、法律化的政治形态,是民主化与法制 化紧密结合的历史过程。这就要求排斥任何“人治”行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 治国家。民主是法制的基础,社会主义民主决定社会主义法制的性质;法制是民主的保 障,没有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主义民主也难以巩固和发展。民主化和法制化有机 统一,不可分割。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都要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致力于 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实现。在我国现阶段,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 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国家 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政治权力。这是政治资源的最敏感环节,是政治文明程度的最显著标志。政治权 力的归宿状况及运行状况,既是政治制度优劣的直观体现,又对社会成员的政治价值选 择及其政治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因此,解决政治权力朝着什么方向、沿着什么轨 迹运行的问题,成为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最关键问题。

在民主制社会中,权力具有宽泛的内涵和意义。民主的本意是“人民的权力”。在真 正的民主制社会中,权力不是归少数人所私有而是归全体人民所共有。权力是全体人民 的意志,这是权力的一般意义。但是事实上,这种广义上的权力,在实际生活中是相当 抽象的,普通公民很难感觉到自己所拥有的政治权力的具体存在,甚至并不重视自己是 否拥有政治权力。现实生活中人们看重的是另外一种政治权力,这就是只能为少数人所 掌握的政治上的强制力量。这可以说是狭义上的权力概念。这种狭义上的政治权力,具 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政治权力同国家职位紧密相联系。由于国家职位只能为少数人所 占有,因而政治权力这种本来属于全社会公民的意志,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就变成了少数 特殊公民手中的神奇的力量。利用这种已经特殊化了的政治权力,少数人既可以叱咤风 云地推动社会进步,也可以随心所欲地给社会带来灾难;既可以造福于人民,也可以祸 害于人民。二是政治权力与利益紧密相联系。从社会关系中产生出来的政治权力,不管 掌权者自觉还是不自觉,它总是代表着、反映着特定的利益关系,并为一定的利益实现 服务。由此,政治权力可以依据掌权者的意志造成一定的利益倾斜:它可以给一部分人 带来利益,而对另一部分人的利益造成侵蚀或损害;它既可以创造利益公平和平等,也 有可能导致利益分化和冲突。

政治权力的上述两个基本特征,在实行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社会经济结构和利益结构 呈多元化状态的复杂环境中,很容易生成一种负面政治效应,这就是,一部分掌权者运 用手中权力介入经济生活,以权力为依托进行商品经济活动。政治权力的利益效应和隐 藏在权力背后的利益动机,是政治权力在某些人手中变成以权经商、谋取私利的工具的 主观动因;而政治权力人格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权力崇拜社会心理,则是一些掌权者可以 依恃手中权力介入商品经济活动的客观条件。政治权力介入的商品交换活动,必然是不 等价交换,交换的主要目的是为掌权者谋取私利。由此必然导致“权力经济化”和“经 济权力化”,造成对市场经济平等交换原则的严重破坏和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严重侵蚀。 因此说,市场经济过程中某些权力腐败现象滋延,根本原因不在于经济方面而在于政治 方面,在于某些政治权力与商品经济产生联系时偏离了权力的本质即全体公民的意志, 在于掌权者不是代表社会公共利益而是从满足私有利益出发操作手中的权力。那种把权 力腐败现象归咎于市场经济,认为只要实行市场经济腐败即难免的观点,是缺乏充足的 理由和依据的。

政治权力的两重性以及由此在市场经济的客观环境中滋生腐败现象的严峻事实深刻警 示我们,必须加强对政治权力运作的理性引导和制度制约,这是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建设的突出任务。第一,要对党和国家各级工作人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深入进行马克 思主义权力观教育,真正搞清楚权力的来源、权力的本质、权力的功能、权力的归宿等 基本问题,真正明确:权力来自于人民,是人民的意志,必须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所有 权力都必须置于人民的监督和管理之下。一个领导干部能否自觉地做到情为民所系、权 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衡量这个领导干部是否具有政治文明素质的最重要标志。第 二,要切实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失去制约与监督的权力,势必变成腐败的权力。 不断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制度,既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政治文明程度的重 要标志。

——政治意识。这是政治资源的导向性因素,是政治文明的精髓和灵魂。人是政治活 动的主体。人在政治中的活动,亦即政治行为,主要地受到两方面因素的支配和制约: 一是包括政治制度在内的政治环境;二是包括政治思想、政治道德、政治心理在内的政 治意识。对于人的政治行为来说,前者是客观因素,后者是主观因素。人从事政治活动 的直接内驱力,是人具有怎样的政治意识。作为社会性的人的政治意识状况,非常明显 地反映着政治制度的性质和政治发展的走向,乃至直接决定着政治文明的程度与趋势。 法国政治学家孟德斯鸠曾指出:“政体的性质是构成政体的东西;而政体的原则是使政 体行动的东西。一个是政体本身的构造,一个是使政体运动的人类的感情。”[2]在孟 德斯鸠看来,人类的政治感情即政治意识是影响和决定政体行动的原则。在人类政治生 活演进过程中,没有不受政治意识指导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也没有不内涵政治意识 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到政治意识文 明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对政治制度文明、政治权力文明发展的特殊意义。

在我国现阶段建设政治意识文明,发挥政治意识文明对政治制度文明及政治权力文明 的导向、促进作用,一个重要的历史性任务是深入改造社会成员的小生产政治心理,提 升人们的现代民主政治素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之前的社会是小生产如汪洋大海、小生 产心理积淀为深厚的社会。小生产心理的久远影响,不仅直接渗透于经济、文化领域, 而且极为顽固而复杂地影响到政治上层建筑,这是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不得不面对的一 种特殊的国情。由小生产社会政治心理长久积淀而成的某些政治行为,是社会主义政治 文明建设的最广泛也是最严重的政治障碍。我国现阶段的小生产意识残余,主要包括两 种:一种是小农经济意识,一种是小商品经济意识。不论是小农经济意识还是小商品经 济意识,由于它们所赖以产生和依托的生产方式决定,它们都是专制政治的社会基础, 由它们外化的政治行为,都构成对社会现代化的逆反甚至破坏。小农的“生产方式不是 使他们相互交往,而是使他们相互隔离”。因此“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 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 制的政府权力,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侵犯,并从上面赐给他们雨水和阳光。 所以,归根到底,小农的政治影响表现为行政权力支配社会。”[3]小商品生产者政治 要求的中心内容则是对私有利益的维护,由此,小商品生产者自发的平等、自由要求很 容易脱离社会整体利益,导致极端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最终又陷入对权力的崇拜和 对专制政治的追求。

这两种既与民主政治发展趋势相悖离,更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要求相对立的小生 产政治心理,所造成的直接的政治效果,就是滋生和助长了人们在政治生活中的主宰意 识、客体意识和附庸意识,严重削弱以至消解了人们应该具有的主体意识。在市场经济 交换关系中,这两种小生产政治心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便会滋生一些特有的社会问 题。现实生活中一部分政治权力对商品经济的非正常渗透,导致权商勾结、以权经商、 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从根本上说,正是根深蒂固的小生产意识在商品经济 大潮中沉渣泛起的结果。一方面,小生产者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大的私利,必 然要借助于政治权力的庇护,为此,他们势必采取人情拉拢和金钱贿赂等手段腐蚀、利 用一部分掌权者。另一方面,那些以权谋私者,本身就具有严重的小生产意识,或小生 产意识没有得到彻底改造,少数人甚至还顽固地保留着“捞一把”的小生产心态。这种 人一有合适机会,就会滥用手中权力谋取私利,成为在更大范围为小生产者所利用,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造成严重干扰和破坏的腐败行为。这种状况深刻警示我们,深入改造 社会成员的小生产政治心理,提升人们的政治意识文明,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求规 范人们的政治行为,是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和突出任务。

关键:发展党内民主,注重制度建党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 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而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 国的根本保证。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决定了加强党自 身政治文明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最关键环节。

执政党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实现和发展党内民主。党的十六大报告深刻指出: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这一重要论断,既 标志着我们党对自身建设规律的深入认识,又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规 律的谙熟把握。所谓党内民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和 发展党内民主生活,确保广大党员民主意愿和民主权利的实现;二是严格按照民主集中 制的原则实现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管理。这两个层面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前者 是后者的前提,没有党内民主生活的形成和巩固,也就很难有国家民主和社会民主的发 展;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发展党内民主,归根到底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 政能力,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高度统一。只有通过切实有效的党 内民主建设,才能有力地促进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适应人民当家作主和社会主义 事业发展的需要自觉地始终如一地运用手中权力,确保政治资源以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 利益为目标而合理配置和运作。

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的政治文明建设,要害在于按照人民民主的原则和要求加强党 的制度建设。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就精辟指明了党的制度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党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 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4]这一鞭辟入里的科学论断,既为历史所反复证明,又为现实所深刻验证。党的十六 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一定要把思想建设 、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既立足于做好经常性工作 ,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这是对邓小平关于制度建党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对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规律的深入探索。

在我国现阶段,注重制度建党,推进政治文明,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可以说,把党的 制度建设提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地位和要害部位,是胜利回应全球化以及与 此相适应的市场变革所带来的严峻挑战和考验的迫切要求。

经过长期发展,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 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 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经 济市场化变革的深入推进,更使我们党置身于一种全新的任务和氛围之中,这个具有根 本意义的新变化,给党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考验,迫切要求全 党以对全国人民和社会主义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着重从制度层面切实解决好能否执政 、如何执政的重大课题,使党真正成为走在时代前列、推进社会主义文明的核心领导力 量。

首先是经济全球化大潮的挑战和考验。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多 极化和文化多元化,迫切要求我们党必须改革那些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在相对封闭状 态中所形成的某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尤其是体制和制度,真正按照现代化大生产 规律和经济全球化趋势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要适应各国文明的多样性和人类 文明发展的总趋势,提升我国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内涵,以真正地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政 权,推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显然,这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面临的一个时代性课 题。随着我国加入WTO后一系列实际运作程序的展开,这一课题将愈加紧迫地提到党的 建设位置上来,尤其要求党改革那些与经济全球化和经济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执政方式、 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探索在全球化条件下的领导制度和工作制度,从根本上提高执政 能力和领导水平。

其次是经济市场化变革的挑战和考验。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各个 领域的深刻变革,正在全方位地加快着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然而这仅仅是走了第一步 。究竟如何把社会主义制度与现代市场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创造出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这一崭新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形态?究竟如何运用现代市场经济规则搞活国有企业, 增强公有制的生机和活力?究竟如何把现代市场机制追求经济效率的优势与社会主义制 度维护社会公平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既有高效率又有真公平的社会主义真正优势?究 竟如何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政治效应,消除封建主义残余的影响,有力地 推进社会主义文明进程?如此等等,都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既关系到社会主义发展的 全局,又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大局的历史性课题。这就迫切要求全党,必须进一 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着力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并遵循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 规律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从根本上提高党对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水平和 执政能力。

再次是经济社会多样化的挑战和考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社会转型的深入, 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突出表现为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 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以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如何适应这种多样化 的发展态势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成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面临的 新的重大课题,对党如何执政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和就 业方式多样化的条件下,党怎样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 产力;在思想文化多样化、各种思想观念相互激荡条件下,党怎样才能代表先进文化的 前进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利益结构和 利益分配多样化、甚至某种利益矛盾剧化的条件下,党怎样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 利益,保持社会稳定,领导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些重大问题的解决,都不仅 需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革新党的思想观念和领导作风,而且需要按照“三个代表 ”的要求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完善适应多样化发展要求的制度体系,从根本 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以上三大挑战和考验,都涉及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否以高超的能力和水平执政 兴国。而解决好这个问题的关键,不仅取决于我们党以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和作风对待 马克思主义、对待发展变化着的世界、对待发展变化着的实际,而且取决于我们党以什 么样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以及一系列运作体制和工作机制来适应形势,承负起时代的 考验和历史赋予的重任。通过切实的制度建设,从制度层面确保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 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生机活力,成为在全球化及市场化条件下全面加强党 的建设必须认真对待的根本性和全局性课题。

把制度建设提到党的关键地位,也是切实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

必须正视,当前党内存在着种种突出问题,甚至存在着种种与政治文明完全相悖的因 素,这是影响党与时俱进的重要障碍。切实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靠思想教育与纪律约 束,而且更要靠体制改革与制度完善,必须注重于从制度层面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 。因为许多问题特别是作风方面的问题,是与某些制度、体制中的弊端密切联系在一起 的。比如,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滋长,一些领导干部不是把功夫下 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上,而是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照抄照搬、得过且过, 这固然与这些干部的理论素养和精神状态有关,但是归根到底,是由于在领导干部选拔 、评价、考核体系中,民主、竞争机制还不到位,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对那些平庸者和 懒惰者缺乏应有的制约力,甚至造成对那些善于独立思考、思想解放者的伤害,这是教 条主义和本本主义作风可以安然存在的根本原因。再比如,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形式主 义、官僚主义盛行,弄虚作假、虚报浮夸严重,这就与现行的某些干部选任制度有着更 为密切的联系了。一些地方选任领导干部,不是“民选官”,而是“官选官”,靠“大 官”选“小官”,民主程序形同虚设,甚至根本不讲民主程序,人民群众对干部的评价 意愿很难真实地贯彻到干部选任过程中去,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干部只对上负责、而无 须对人民负责的价值错位,甚至在党内形成“人身依附”的庸俗关系。这种体制上的弊 端,迫使着一些人为了创造所谓“政绩”而大搞形式主义,为了达到升官目的而不惜弄 虚作假,甚至以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代价。又比如,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独断专行 、软弱涣散问题突出,一些领导干部搞家长作风和自由主义,与民主集中制的领导体制 不健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一把手”大权独揽,缺乏健全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于是封官许愿、拉帮结派等等自由主义自然就盛行起来。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对于 整个党风建设来说不啻是一种毒性最强的腐蚀剂。还比如,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以权谋 私、贪图享乐现象蔓延,甚至出现领导班子集体腐败的严重现象,这就更需要我们从制 度和体制方面深入思考、寻找原因了。一些领导干部处在一般地位时,往往尚能比较严 格地要求自己,而当权高位重之时,由于失去了严格的制度化的监督和制约,很容易放 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忘记自己“社会公仆”的角色,逐渐地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成私 有财产,把党给予他的职位当成谋取私利的工具。失去制约和监督的权力必将滋生腐败 ,绝对的权力绝对地滋生腐败。已经揭露出来的形形色色腐败分子,无不经历过这样一 种由“权力蜕变”到“人生蜕变”的轨迹。以上种种,归结到一点,无不是“官本位” 的体制弊端,这是党的作风方面存在种种突出问题的“总病根”,“官本位”是封建主 义残余的集中表现,是一切不良风气的总根源。“官本位”既是一个意识问题,又是一 个体制和制度问题;既是一种历史积淀,又是一种现实弊端;“官本位”意识归根到底 来自于“官本位”的体制和制度。这种现象深刻警示我们,党的建设方面存在的种种突 出问题,归根到底是制度和体制问题。加强党自身的政治文明建设,要害是制度建设。

途径:政治发展与政治改革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开辟和拓展多方面的建设 途径。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发展,深入扎实地深化政治改革,是在全球化时代和我国现 实国情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两条基本途径。

推进政治发展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第一要务。所谓政治发展,就是通过基本的 制度、体制和人的政治素质建设,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内涵深入地发掘出来,使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得以深刻的展示与张扬。党的十六大强调,要坚持从我国国 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走出一条具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实践已经表明,这条政治发展道路,是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政治文明建设的正确途径,对于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与 实践意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是:1.坚持和完善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保证立法和决策更好地体现 人民的意志。2.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 势。3.通过健全的民主制度和丰富的民主形式,不断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 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 和保障人权。4.不断扩大基层民主,实行基层社会生活的群众自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 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5.发展党内 民主,坚持依法执政,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和人民群众的意志实施党对国家和 社会的领导。6.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 监督,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在运行过程中真正体现人民的意志,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7.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持法 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断推进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进程。8.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 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为民主政治发展创造长期和谐安定的 社会环境。这八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方面,只要坚定不移地推 进这些方面的政治发展,就能不断地向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宏伟目标迈进。

深化政治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所谓政治改革,就是通过一定的 外力的推动和革命的方式,消除政治体制中的弊端,促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 和发展。政治改革与政治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两大基本战略, 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积极有效地推进政治发展,离不开积极深入的政治改革;积 极稳妥地深化政治改革,归根到底是为了积极有效地推进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改革 的内容十分丰富,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十分繁重,最重要的是要围绕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建设这一宏伟目标,围绕加强党的制度建设这一重点,深入推进三个方面的改 革:一是深化干部选任制度改革,完善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实际原则的干部选 任制度。这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党的制度建设的最重要环节。通过制度和体制改 革,真正把人民的意愿贯彻到一切干部选任过程中去,逐步扩大“民选”的广度和深度 ,以健全的制度体系实现“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二是深化组织领导制度 改革,完善以党员民主权力为基础的民主集中制制度。这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党 的制度建设的最重要保证。通过制度和体制改革,消除权力高度集中的组织制度和领导 制度,切实发展党内民主,严格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从根本制度上反对和防止独断专 行、软弱涣散、自由主义、任人唯亲现象。三是深化权力运作制度改革,完善以权力监 督和制约为根本内容的权力运作制度。这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党的制度建设的最 重要任务。通过制度和体制改革,使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志在权力运行中真正发挥 作用,把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置于严格的有效监督之下,以健全的制度和体制警示和促 进领导干部清正廉洁、执政为民,防止和消除以权谋私腐败现象的滋生。实践已经表明 ,只要我们党既积极稳妥而又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致力于党内制度的规范和 完善,致力于党内民主的实现和提升,我们党就一定能以坚强的姿态领导人民将社会主 义政治文明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收稿日期:2003-06-01

标签:;  ;  ;  ;  ;  ;  ;  ;  ;  ;  ;  ;  ;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本质#183;关键#183;途径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