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经验大胆探索--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_国企论文

总结经验大胆探索--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_国企论文

总结经验 大胆探索——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下篇论文,总结经验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大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关于当前改革中的几个问题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的《建议》和江泽民同志在会上发表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对17年来改革和发展经验进行了高度概括和系统总结,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发展,阐述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

下面,我仅就当前大家关心的几个问题,再谈一点自己的认识和思考,供同志们参考。

1.关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

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实行两个带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这是《建议》和《纲要》的核心。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改革的新思路,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五中全会又提出了发展的新思路,这就是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两者结合,构成了我党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完整思路。理解这一点,抓住两大转变,就抓住了我国经济问题的实质。

关于经济体制转变的主要内容,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以及中央其他文件,已有系统阐述,这里着重谈谈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两个转变之间的联系问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其核心是提高整个经济的效益和效率。集约型本质上就是效益型、效率型。集约型经济就是高效益、高效率的经济。五中全会《建议》中所讲的集约型有新的内涵,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它既包含了过去常讲的集约经营、规模经济、密集型等内容,但又不能简单的与之划等号。集约型不意味着单纯地集中资源、集中资金、集中人力,搞大规模经营。发达国家有众多的小企业,效益高、效率高,也是一种集约型。一句话,效益原则是集约型的关键,即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有效产出。凡有利于促进结构优化,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和效率的方式,都是集约型的内容。而要做到这一点,从根本上讲,就是要通过改革,把整个国民经济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依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依靠严格科学管理的发展新路子上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就增长方式的总体来看基本上还是粗放型的。表现在宏观方面,是靠高投资、高积累,靠铺新摊子、上新项目来支撑经济的高速度。表现在微观方面,是企业技术进步不快,劳动者素质与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不快,主要靠多占有资源、高消耗,来扩大规模,扩大产值。[举例说, 我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低。据测算。1964—1982年,我国科技进步对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为20%,1980—1994年这一比率为33%,与发达国家目前的50—70%还有差距。从能耗指标看,我国每吨标准煤消耗所实现的国民生产总值为710美元,而美、日、德等发达国家高达6000美元。]我国人均占有资源不足,如果继续沿袭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 不仅生产难以为继、经济难以持续增长,而且将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条件。老路子决不能再走了,实际上也行不通了。五中全会提出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唯一出路。

正确认识两大转变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转变增长方式过去也提出过,为什么收效不大?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经济体制问题。一定的增长方式总是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经济体制相联系。目前我国的经济建设已达到了相当的规模,但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发生根本转变,不能不说根子在传统体制的束缚上。只有形成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通过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说到底,经济增长方式是个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问题。经济增长方式不仅与生产力水平有关,更重要的是与经济体制联系在一起。可以说,经济体制转变是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和条件。改革是手段,转变增长方式、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目的。改革必须围绕增长方式的转变来进行,而能否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改革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志。

实现两个转变的关键,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宏观上提高结构效益,即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微观上提高企业的单位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

2.关于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实现形式问题。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经济基本上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也比较单一。改革开放以来,调整了所有制政策:一是调整所有制结构,实现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长期共同发展,在平等竞争中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二是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新的有效实现形式,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在深化改革中发展和壮大公有制经济。

据调查测算,从1978年到1994年,在工业总产值中,公有制经济的产出份额由99.2%降为80.9%,其中国有和集体分别由77.2%和22%调整到40.1%和40.8%,非公有制经济由0.8%上升为19.1%; 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公有制经济的比重由97.9%降为53.1%,其中国有、集体分别由54.5%和43.4%调整到31.9%和21.2%,非公有制经济由 2.1%上升为46.9%。总的看来,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仍居主体地位。国有经济在能源、交通、通讯、基础原材料、金融、高科技、外贸等国民经济的重要和关键的行业仍占绝对优势,发挥着主导作用。实践证明,改革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有效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改革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对此不能有丝毫的怀疑和动摇。也可以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否则就不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了。中国绝不能搞私有化,私有化不仅解决不了中国的发展问题,而且必然会导致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和社会危机。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是解决公有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效实现形式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同时出现了不同经济成份合资、合作、联营等新形式,公有制经济的整体活力显著增强,国有资本运营效率正在逐步提高,对社会资本的支配能力增强。[以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为例,到1994年底, 全国以国有企业为主改制或新设的股份有限公司达9000多家,股本总额近6000亿元,其中,国家股占42.63%,法人股占25.42%,个人股占20.97%, 外资股占10.98%;共向个人募集资金1500多亿元,筹集外资600多亿元。不仅为国有企业改造、发展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促进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而且国有资本以43%的份额控制和支配了大量的社会资本,国家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经济很有活力的企业群,已成为国家经济新的增长点。]实践证明,公有制能够和市场经济结合,通过企业制度的创新和经营方式的完善,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我们的改革,不是要改变公有制的性质,不是要改变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地位,不是要改变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而是要改革公有制经济的具体实现形式,改革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组织制度,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不断壮大和发展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所有制性质与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没有必然联系,同一种所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不同性质的所有制也可采用相同的实现形式。企业的财产组织形式和企业经营方式,是方法,是手段,不是目的,不存在姓资姓社的问题。公司制、承包、租赁、委托经营、兼并、收购、破产等,都是手段,私有制经济可以采用,公有制经济也可以采用。国有经济既可以采用国有国营,也可以采用国家所有、企业经营、公司经营;既可以采用国家独资经营,也可以采用国家资本控股经营或与其它资本联合经营等,以提高国有资本对社会资本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实现不同经济成份的共同发展。我国国有企业数量众多,大小不一,类型各异,所处行业和地位不同,这就决定了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必然是多样化的。总之,公有制经济要大胆借鉴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成功的、有效的微观实现形式,以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更高的效率和效益。

发展公有制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对集体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要解放思想,重新认识。集体经济不是公有制经济的低级形式,也不是过渡形式,而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届五中全会讲话中指出,“城乡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前途,要大力发展。”李鹏总理在刚刚结束的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报告”中也再次强调“城乡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推进集体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集体经济充满活力,蓬勃发展,日益壮大,目前已占公有制经济的半壁河山。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以工业为例,1978年集体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2%,1994年增至40.8%,超过了国有工业企业。截止到1994年底,全国城镇集体企业近100万户,从业人员3200万人,占城镇职工总数的25%。 城镇集体经济在税收、创汇、扩大就业、活跃市场、改善人民生活以及稳定社会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集体经济对于壮大公有制,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实现共同富裕,都将发挥重大作用。

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也有一个改革和完善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问题。从目前来看,我国集体所有的形式主要有;社区所有、联社所有、企业劳动者集体所有、社团集体所有等。修订后的《宪法》规定:“农村中的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城镇中的手工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现有城镇集体企业,也要理顺产权关系,区别不同情况可改组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或合伙企业。有条件的也可以组建为有限责任公司。少数规模大、效益好的,也可以组建为股份有限公司或企业集团。”江泽民同志在五中全会讲话中又明确提出:“集体企业也要不断深化改革,创造条件,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该看到,集体经济也要有多种实现形式,群众在实践中已有许多探索和创新,切不可片面追求某一种模式。

我国目前涌现出一大批股份合作制企业,城市有14万户,农村多达200万户。这是企业改革实践中出现的新生事物。 股份合作制以合作制为基础,吸收股份制的优点,兼有股份制和合作制的特点,是实行劳动合作与资本合作相结合的企业财产组织形式,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越来越显示出较强的活力和经营优势,已成为集体经济的一种重要实现形式。对于股份合作制经济是否必须设一个共同共有的集体股,目前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可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但是,对于现有集体经济中的这部分财产,不能无偿分配给个人,可采取增资扩股或部分出售的办法改组成股份合作制。为了引导股份合作制企业健康发展,国务院有关部门正着手研究制定《股份合作企业法》,赋予其应有的法律地位,明确其权责关系,规范企业行为。可以预见,通过集体经济多种实现形式的完善与发展,我国集体经济会迎来一个大发展的时期,跃上一个新台阶。

3.关于国有企业改革问题。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五中全会和去年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讲话,对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性、方向、目标、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作了系统明确的阐述,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李鹏总理的报告又专门作了部署。总起来可以概括为: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目标是使企业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基本思路是着眼于搞活整个国有经济,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搞好大的,放开放活小的;基本原则是把改革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把企业内部机制转换同解决历史包袱和改善外部环境结合起来,着力进行制度创新。

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内部机制问题,主要靠企业管理者和生产者在实践中大胆探索,通过“三改一加强”,促进经营机制的转换。二是外部环境问题,主要靠政府部门,加强宏观领域改革,培育市场体系和政府职能的转换,综合配套地推进。三是历史包袱问题,主要靠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逐步加以解决。

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既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现代企业制度的提出,是十几年国有企业改革经验的总结和发展,是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践的要求。现代企业制度,从书本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应该积极借鉴世界上一切成功的、有效的企业组织制度,结合中国实际,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丰富和完善。

搞活国有企业,要着眼于搞活整个国有经济,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一是要调整国有资产的产业布局,优化国有资产分布结构,提高国有经济整体效益。二是要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增强国有经济的整体活力。三是要改革国有经济的管理体制,特别是改革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提高国有经济运行效率。四是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资产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保值增值,而保值增值只有在充分有效的资产流动和重组中才能真正实现。资产流动不等于流失,流动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一种方式,而资产的保值增值也要通过市场配置。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一些国有企业竞争失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避免的经济现象,我们要着重防止在产权变更中,不评估、少评估或量化到个人所造成的流失。还要看到,不进行流动和有效的重组,使国有资产滞死,可能造成国有资产的最大流失。

搞好大的、放活小的,是从国有企业本身的特点和作用出发,通过分类指导,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调整结构的重要思路。抓大,是要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选择一批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骨干作用的企业,以公司制改制为依托,进行改革、改组、改造和提高管理水平,使之成为适应国内外市场的、具有相当竞争实力的大公司、大集团,连结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的改革改组和发展。抓大不是要收权,也不是再由政府包起来。抓大的主要精力要放在抓大企业的改革上,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使国有大中型企业真正面向市场,尽快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走向世界,发展壮大。

放小,就是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快小企业改革的步伐,使国有小企业尽快适应市场要求,在竞争中优胜劣汰,自主发展。放小不是放任自流,撒手不管。两年来,不少地方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国有小企业改革的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创造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总结各地“放开放活”国有小企业的形式,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不涉及产权变更的,如承包、租赁、委托经营等;一类是涉及产权变更的,如兼并、联合、出售、股份合作制、拍卖等。从山东诸城、四川宜宾、黑龙江宾县的改革实践看,产权变更后,多数改为不同形式的公有制经济,而且做法比较稳妥规范,效果比较显著,群众满意。

在放小的问题上,现在社会上有些担心,这是正常的。有些问题必须重申一下:国有小企业经改革改组后,绝大部分还是不同组织形式的公有制经济;企业不能自己出售自己,要有严格的审批程序,经所有者同意;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不能以国有资产中有个人劳动积累为理由,把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无偿分给个人;改革要多种形式并举,不能简单划一,搞一哄而起、一种模式;要先试点,再规范,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保证这项改革健康推进。

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要积极妥善处理历史遗留的“包袱问题”。目前,国有企业债务包袱重,富余人员多,社会负担重等,主要是旧体制多年运行所积累的问题。这类问题严重制约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使国有企业负重赛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难以实现公平竞争。

国有企业的债务问题是目前最为突出的问题。国有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已超过70%。如果按清产核资、处理完潜亏挂帐来计算,国有企业的实际负债率已超过80%。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国有企业债务总额中不良债务比例很高,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呆帐贷款、长期拖欠贷款已达30%以上,且呈攀升势头,使作为国有企业主要债权人的国有银行不堪重负。国有企业的过度负债和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例上升,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良性发展的一大隐患。

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靠国家“补欠帐”、“卸包袱”是不现实的,“抹胡子”、一风吹更是不可能的。如果老的机制不改变,生成这个问题的根源就不能消除。何况,物质的问题只有用物质的方式来解决,只有生产力提高了,“蛋糕”做大了,历史包袱才能最终解决。因此,解决这个问题要有一个过程:一要立足于体制转轨,通过机制转换、强化管理、挖潜改造、提高效益来增强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资本补偿能力;二是要着力形成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和银行信贷风险约束机制,首先要遏制企业过度负债和银行不良债务增加的势头;三是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分期分批处理部分不良债务,多渠道转增和增补国有资本金;四是继续探索处理企业债务和银行不良资产的办法。

根据国家体改委对几个城市进行全面调查和测算的结果,落实国家现有政策,对企业存量负债进行调整,大约能处理国有企业不良债务的1/3。从根本上全面解决债务问题,还需要采取大的举措, 运用综合手段,进行国有经济债务重组。国务院决定,今后要在已经选择的几个城市,探索解决国有企业不良债务和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办法和途径,在企业降低资产负债率的同时,通过调整国有经济资本负债结构,进行制度创新,消除产生这类问题的根源,去年以来,上海市提出按“六个一块”的思路“增资减债”的29种办法,一户一户地落实,使国有大中型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一年可降低7个百分点,拟通过3年努力,把资产负债率降到合理水平。其他一些城市也总结了一些好经验。

对于剥离企业富余人员和解决企业办社会问题,也要转变观念,有大的举措,不能等待观望。各地现在有很多好的经验,要认真总结,大胆探索。

搞好国有企业,就是综合配套地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在着力进行企业制度创新的同时,要强化企业管理,推进技术进步。严格的科学管理是现代企业的基本属性。在新体制下,要更好地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探索职工民主管理作用的更加有效的方式。这是我们的政治优势,对搞好国有企业至关重要。要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不断提高职工素质。没有广大职工的参与和支持,企业改革和发展都是搞不好的。

4.关于社会保障和住房制度改革。

社会保障制度既是经济制度,又是个社会制度,也是企业改革的重要外部条件。它是维护社会安定、关系到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一项经济社会制度,是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器”,也是收入分配的“调节器”。

我们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方面,正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相对其他改革来说,仍比较滞后。针对这个问题,李鹏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九五’期间,要加快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发展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个人积累等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初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主要含三方面内容: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部分社会福利事业支出主要由国家财政负担,凡符合条件者可以无偿使用,体现公平的原则。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个人、企业、国家三方负担,这种模式有利于打破“大锅饭”,建立激励职工勤奋工作,多收入、多积累的机制。商业保险则遵循效率原则。

在这三部分内容中,最重要的是,要改变国家、企业把一切都包下来的老办法,建立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原则,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其核心是引进效率原则和劳动激励机制,使一切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通过劳动积累,实现自己的社会保障。其难点是没有养老金积累,热点是建立个人帐户。[ 目前通行的办法是,记入个人帐户部分为职工工资的16%,由单位和职工个人缴费组成。起步阶段,单位交11—13%(其中有几个百分点按个人工资水平计算划入,另几个百分点按当地职工平均工资水平计算划入),个人交3—5%。以后每两年,个人缴费部分增一个百分点,直到8%为止, 单位缴费相应下降。]有了个人帐户,职工变动任何工作单位, 其个人不同时期、不同单位储存累计的养老、医疗保险金都可随个人转移。这有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形成。记在个人帐户的钱,完全归个人所有。养老金不论是统筹部分还是个人帐户部分,都是群众的养命钱,所有权既不属于企业,也不属于财政和管理机构,管理机构不得随意使用和提取管理费,只能依法管理和使用。近些年来,上海、深圳、宁波、武汉等市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九江、镇江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试点取得了一定成效,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项改革涉及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十分复杂,方案一定要稳妥。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要按照以农户为主体,以群众自愿为原则,视农村经济特别是集体经济的发展状况逐步发展和完善,应慎重稳步进行。

当前,建立社会保障的时机很好。去年全国居民储蓄新增8000多亿元,要在职工增加收入的同时,加快建立职工保障制度。改革的办法是“先入轨,后到位,低水平起步,逐步到位”。首先把养老和失业保障制度建立起来。医疗制度改革要在总结九江、镇江医疗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扩大试点范围,争取早日在面上推广。关于建立新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我去年在浙江有一个讲话,《理论动态》1242、1243期已全文刊登了。同志们可以参考。

作为国务院房改领导小组组长,这里我还想介绍一下房改问题。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有利于调整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减轻国家、企业负担,维护社会安定,推动建筑业这一重要支柱产业的发展。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住房制度,实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加快住房建设,改善居住条件,满足城镇居民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八五”期间,全国新建了10万平方米的住宅,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7.9平方米。

这些年来,我们在住房制度改革中,摸索出了一套较为成功的经验,这就是:通过建立住房公积金积累机制,在形成住房供应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租金改革和稳步出售公有住房,促进住房商品化。1994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 系统提出了城镇住房新制度的基本框架和房改政策规定。

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是:把住房建设投资由国家、单位统包的体制改变为国家、单位、个人三者合理负担的体制;把各单位建设、分配、维修、管理住房的体制改变为社会化、专业化运行的体制;把住房实物福利分配的方式改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的货币工资分配方式;建立以中低收入家庭为对象、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住房供应体系和以高收入家庭为对象的商品房供应体系;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发展住房金融和住房保险,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并存的住房信贷体系;建立规范化的房地产交易市场和发展社会化的房屋维修、管理市场,逐步实现住房资金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促进房地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这简称为“三改四建”。

住房制度改革,要抓住几个关键环节。首先,要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通过建立个人住房资金积累机制,为加快提租售房创造了条件,又为建立社会保障住房供应体系提供融资,因此,可以说这是一笔“房改基金”,是建立城镇住房新体制的基础。目前上海住房公积金已达71亿元。

其次,要积极推进公房租金改革和稳步出售公房。提租和售房是实现住房商品化的两种基本手段,两者又相互联系,有一个合理的租售比例关系,租金不合理,职工宁肯把钱存在银行,也不会买房,或者会出现低价售房。要随着职工工资增长,逐步提高住房租金。把租金改革纳入当地物价改革规划,予以统筹安排。计划到2000年,住房租金原则上应达到职工家庭上一年平均工资的15%。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快向成本租金和市场租金过渡。要严格按照房改《决定》规定的价格体系和定价原则出售公房,向高收入家庭实行市场价;向中低收入家庭实行成本价或标准价。各地要健全房价动态调整机制,逐步调整售房价格。今后不再搞部分产权售房,已售出的要规范,逐步转为全部产权。要逐步停止福利性分房。当然,这些改革要与工资收入货币化联系在一起进行,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的承受能力。

当前,还应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搞好“安居工程”,建立社会保障住房供应体系,扩大经济适用住房供给,稳定房价水平;二是要加快住房金融体系建设,包括建立政策性住房抵押贷款,发展住房储蓄业务等,以提高职工购房的支付能力;三是结合企业改革,重点抓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住房补贴理入工资和住房社会化工作,逐步实现住房管理与企业生产经营分离。

5.关于宏观调控体系。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只强调有活力的微观经济基础和市场竞争机制,没有有效的宏观管理和调控机制也是不行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增长和体制转轨时期,必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正确运用宏观调控的方式和手段,保持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当前,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是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当前,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是建立以间接方式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其核心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体系。

计划、财政、金融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三个重要部门。各自具有不同的职能,使用不同的政策工具。但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计划、财政、金融部门在行使宏观调控职能,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时,必须相互配合、相互制衡、协调配套,形成宏观调控的整体功能,共同搞好总量平衡、结构优化,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当前,在宏观经济方面,一是建立一个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二是要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正确运用宏观政策工具,保持国民经济可持续快速增长,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三是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应当指出的是,建立宏观调控体系与进行宏观调控,是紧密联系,又有一定区别的两项任务。宏观调控体系是制度和规则,而宏观调控则是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具体运用,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建立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可以为正确选择和使用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体制上的基础和保证;而宏观政策能否正常发挥作用,也是对宏观调控体系的检验。

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避免经济出现大的波动,抑制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一种“经济病”,政府要成为治病的好医生。如同人不想生病,往往也难免生病一样,在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体制转轨时期,一定的通货膨胀往往是难以避免的。反通货膨胀的关键,就是要把物价水平保持在经济与社会的承受能力之内。“九五”期间,首先要使物价涨幅低于经济增长率。在这里,我还想强调一下地方政府与中央宏观调控的关系。宏观是全局,宏观调控是中央政府的职能,这个权力不能分散,地方政府在宏观问题上也不是消极被动的。一是要坚决贯彻宏观调控的方针、政策;二是要研究宏观问题,要学会“观云测雨”,发展自己。了解了宏观经济形势,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产业优势,调整地区经济结构,发挥地区经济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作用,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建立,当然涉及政府管理经济职能的转变。改革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是“九五”时期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五中全会的《建议》提出了改革的原则和方向。目前,中央已选择冶金、电力两个专业部门,正在研究机构改革的试点方案;上海、深圳、海南在地方机构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

除了上述几个问题,当前改革还面临一些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如农村的改革与发展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强农业,保证农产品的供给能力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是今后我国改革和发展面临的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到本世纪末,农业要达到“四个一千”的战略目标,即粮食年产增加1000亿斤,棉花增加1000万担,肉和水产品增加1000万吨,农民人均收入要超过1200元(1990年不变价),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确保把粮食生产搞上去。这几年,我国每年增加人口1400万人,减少耕地400万亩。 要想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总供求的矛盾问题,使农业再上新台阶,关键仍在改革。改革要围绕一些长期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展开。关于深化农村改革,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已作了研究和部署。

又如,东西部差距问题,也已经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五中全会《建议》把缩小地区差距作为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方针提了出来,中央有关部门也正在研究制定有关的政策来支持中西部的发展。总的看,缩小东西部差距是个长期的任务。第一,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跟上全国体制转换的步伐,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同时,要坚持自力更生,加快发展农业、资源性等优势产业。第二,要国家给些政策,加快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优先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体系,加大扶贫的力度。第三,要扩大东西部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发挥东部开放地带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此外,还有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培育市场体系问题、加快法制建设问题、进一步开放问题等,都是这次人代会上同志们关心的热点问题,都是要深入研究、探索的问题。对这些问题,中央一些领导同志都讲过很好的意见,因时间所限,我这里就不展开谈了。

同志们,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历史变革时期。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是我们肩负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国际上一位著名政治家曾指出,中国的改革是20世纪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实验。展望未来,我国改革与发展的形势很好,但在前进道路上还会出现许多复杂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根本的出路是实实在在地深化改革。让我们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解放思想,团结一致,锐意改革,开拓创新,为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奋斗。

标签:;  ;  ;  ;  ;  ;  ;  ;  ;  ;  ;  ;  ;  

总结经验大胆探索--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_国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