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与国家第三步发展目标的实现_科技论文

科技进步与国家第三步发展目标的实现_科技论文

科技进步与国家第三步发展目标的实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进步论文,第三步论文,发展目标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温饱”、“小康”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我国从本世纪80年代到下世纪中叶发展战略目标的三个阶段,即: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GNP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GNP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 人均GN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基本实现现代化。我们已经提前实现了第一步战略目标,基本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原定2000年GNP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已提前5年于1995年实现。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本世纪末要在人口增加至13亿的情况下实现人均GNP比1980年再翻两番。

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为了确切地描述我国小康标准总体水平在世界所处的位置,采用综合指数法,把全国小康标准与世界中等收入、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进行定量比较(见下表)。

全国小康标准的国际比较

中等收入国家

项 目单位

水平值权数

人均GNP 美元 1930 30

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 5010

人均住房 间1 14

摄取热量 千卡/日

2672 6

摄取蛋白质

克/日 707

恩格尔系数

% 409

平均期望寿命 岁6616

中学入学率

% 548

综合指数 - - 100

小康标准

下中等收入国家

项 目 单位

水平值 权数 水平值权数

人均GNP美元1090

16.9 138021.5

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

36 7.2

45 9.0

人均住房

间 1 140.679.4

摄取热量

千卡/日 2600

5.8

26005.8

摄取蛋白质 克/日

75 7.5

65 6.5

恩格尔系数 %

48 7.5

45 8.0

平均期望寿命

岁 70 17.0 65 15.8

中学入学年 %

57 8.4

49 7.3

综合指数

-

- 84.3 -

83.3

综合比较表明,以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100, 我国小康标准的综合指数为84.3,与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83.3)相当。从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运行状况来看,预计2000年全国达到小康水平是完全可能实现的,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步战略的实施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

第三步发展战略具有什么特点?实现这一目标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对这些问题的正确分析、判断,并制定与新世纪世界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是我们能否完成这一目标的关键。

我国第一步和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具有明确的内涵。“温饱”和“小康”的指标是确定的,基本上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其内涵。同时,从温饱到小康,虽然是生存条件变化的不同层次,但它主要是通过物质财富的积累而自然过渡和升级的。因而,前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内容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和一致性。从“第二步”进入“第三步”在性质上并不是由“第一步”向“第二步”过渡模式的简单重复,而是要实现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的质的飞跃。这个飞跃所面临的挑战在于:①第三步发展目标能否实现,不仅取决于我国自身的发展速度,而且取决于作为我国战略目标参照物的发达国家在2050年时的水平,即目标是动态的和不确定的,因而要求我们要有很强的环境变化适应能力,特别是对发达国家变革的响应和跟进能力;②在这一阶段,将发生一系列以技术革命为先导的革命性变革。产业结构的持续变革不仅将极大地刺激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从而减弱发展中国家在本世纪形成的发展速度的相对优势,从而有可能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重新筑起已逐渐降低的技术壁垒,从而扼制发展中国家的赶超势头;③较之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应用科技革命的新成果,去延缓和顺应资源对人类的制约作用方面的机会更大。因此,我们必须解决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有限性的矛盾。上述这些挑战的解决,归根结底是我国的科技水平能否响应和跟进世界科技的变革。

1 第三步发展目标的经济指标与制约因素

(1)第三步发展目标的经济指标

判定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要根据当时世界各国的发展水平,从经济规模、生活质量、科教水平、综合国力等多项指标综合考察,其中经济指标是体现国家地位的重要标志。下世纪中叶我国所要达到的战略目标也应根据当时的世界经济发展程度来确定。

根据国内专家从综合国内生产总值(GDP )发展速度所进行的预测(综合GDP是指汇率、购买力平价GDP的综合,并以2050年我国人口假定是16亿为基础显示):95年,我国综合GDP为20456亿美元、人均1690美元,美国为72460亿美元、人均26200美元。以95年美元不变价为标准,由此假设中国的经济在1996年—2000年按9%增长,然后以每10 年递减1%的增长速度,美国以每年2.5%增长, 2000 年中国综合GDP 将达到31474亿美元,人均2460 美元, 2050 年将达到577183 亿美元、 人均35364美元,此时美国的综合GDP将达到281781亿美元、人均77859 美元。可以看出,205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将是美国的两倍,人均量是美国此时的45.4%,是95年的1.35倍。

经济大国是按一国的GDP定义的, 而国家发达程度则是与一国人均GDP水平相关。中国在2050 年从预推速度所要达到的人均经济指标是否就是中等发达国家的标准,这包含着许多不可量化的因素。因为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随着世界急剧变革,我国发展的参照系和目标性质都在变化,这就增加了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因此,尽管人均收入指标是一国经济水平的重要标识,但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全社会所有要素的整合推动的结果。例如,靠出口石油而暴富的石油输出国的经济情况告诉我们,单纯的经济增长指标,不仅不能穷尽中等发达国家的全部含义,而且也不能充分表达其经济内涵。作为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水平落后、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判定它是否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程度不应仅仅以人均综合GDP来衡量, 而应更关注由技术进步所带动的新兴产业结构升级拉动潜能,摆正结构升级能力的培育(科研与教育)与经济规模扩张间的关系是决定战略设计质量、水平的关键。

(2)第三步发展目标实现的制约因素

上述假定的中国下世纪经济增长速度是在理想模式下的预测,我们如果不能解决影响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制约因素,第三步战略目标也无从谈起。

A.经济增长方式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我国目前每万美元国民收入,消耗能源20.5吨标准煤,为德国的10倍。52年—87年我国国民收入增加8.6倍,而能源消耗却增长14.9 倍。从50年代至今中国的产值增长速度高于日本,但如今的经济实力只及日本的四分之一。日本的劳动生产率从51年—79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9 %,而我国仅为4.7%(49年—88年), 这说明日本是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国民收入,我国却在走一条高投入、低效益;高消耗、低产出,单纯追求产值增长而忽视质量提高的道路。这种靠拼资源的发展经济模式,不仅使经济增长乏力、震荡,而且也带来了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不良后果。

B.人口对经济增长的后滞作用

我国是一个人口超级大国,由于人口众多,我国必须使经济规模大大扩大,以满足不断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巨大需要,经济增长的最终成果是人均拥有财富的多少,我国的经济始终是在庞大人口基数导致的人口增长的惯性压力下艰难的增长。一方面人口的增长使长期以来经济快速增长的成就弱化,85年—88年,全国粮食生产连续徘徊4年, 但同期人口增加了6139万,而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从395公斤降至359公斤;另一方面人口增长又造成因经济实力不足而带来的人口素质教育的压力;再者人口的增长带来了因维持生活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本已匮乏的资源更为紧张。

C.资源问题影响经济增长意义

发展经济的终极目的是使人民生存状态更加优越,然而随着人口的膨胀,经济规模的扩大,在没有发现新的替代资源的当今世界里,人类对资源的使用已接近极限。我国是地球上人均资源比较贫乏的一个大国,耕地只及世界的7%,人均水资源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25%, 森林覆盖率相当世界平均值的33%,人均矿物资源同样的缺乏。在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资源的压力下。我国的自然资源正急剧减少,如黄河下游长时间的断流即是流域内企业和居民的工、农业和生活用水过量使用所致。工业的发展除对资境掠夺式利用外,产生废气、污水、噪音直接影响生物的生存状态。山西省因水污染造成50余万人缺水,1989年仅渤海湾污水排放而形成的赤潮就使周围省市渔业损失达3.6亿元。同时, 因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所造成动植物种的缺失,给人类认识自然界所进行的科学研究活动带来了很大的局限。如果经济发展必须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而这种代价造成我们及我们后代的身心在黑水秃山中陶冶的话,我们的经济增长还有什么意义呢?

2 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保证

如前所述,人均GDP数量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重要标志, 但国家经济水平更应重视一国如何分配其经济成果和整合发展要素的能力。作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我国,较之资本主义国家在宏观上对资源的配置有更大的优越性。小平同志论及这个问题时曾指出:“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我们的人均四千美元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均四千美元。”这就是说,尽管到下世纪中叶我国的人均GDP 与发达国家尚有很大的差距,但只要我们充分发挥国家宏观调配和组织能力,就会更容易避免自由市场经济带来的资源在配置过程中的无谓消耗和分配不公,国家就会形成良性化的发展。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国家发挥宏观调控能力去化解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使国民经济能在国际环境中有序、稳定、高速的增长,这种有别于传统的现代化模式即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的保证。

(1)传统的现代化道路

综观已经或大体工业化的国家的传统现代化道路,无论欧美,还是日俄,尽管各自国情特点、发展条件等方面有所不同,但仍有两个显著的共同特征:一是对资源的高消耗来支撑经济的高速增长。以能源消费状况为例,美国是一个资源供给大国,也是资源消耗大国,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的4.9%,能源生产量占世界生产总量的21.3%, 能源消费量占世界消费总量的24.9%。二是以对生活资料的高消费来刺激经济增长。美国1983年人均消费额支出即为9204 美元, 其中食品消费额为1404美元,房租、燃料、电费为2003美元,这种以对资源高消耗的生产体系和对生活资料高消费的生活体系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即为传统现代化道路。这种发展模式是以无限制地攫取资源为代价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急剧恶化了全球的资源环境。

(2)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所谓可持续发展,即满足当代的发展需求,应以不损害、不掠夺后代的发展需求作为前提。在资源硬约束下,从现有的发展起点出发,置身于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中国只有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从国内现有资源储量来看,在45种主要矿产中目前已有十多种矿产探明储量不能满足需要。到2000年,如果矿业没有重大进展,全国铁矿山生产能力将消失10%,铜矿山消失38%,黄金矿山消失73%。如果中国按美国人均年消耗资源的话,那么我国已探明的原油储量将在2 年内耗尽,森林将在4年内伐光,煤能维持85年。

从国际环境来看,资源的有限性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已成为世界性问题。以目前我国的经济水平,还不足以大量的进口价格高昂的资源以缓解中国的资源短缺问题。同时,中国积极参与世界资源的分配必将打乱目前西方大国对世界资源占有格局,造成我国国家战略上的被动。例如“谁来养活中国”这一问题的提出对世界舆论造成的影响。

因此,在这样一个条件下,我国要跟进和响应世界的变革,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必须走节约资源、适度消费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可持续发展的特性及支撑基础

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特性是高度的统一协调性。它改变了传统的人对自然无限制攫取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结合,而不是在经济发展之后再对环境质素的改善;强调人与人、代与代机会的平等,而不是个人或当代利益至上。

可持续发展所体现的社会发展各要素间的高度统一协调性,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中,必须依靠国家功能的应用来实现。国家运用国家机器去使每个人类个体融入国家所判定的发展有机系统中,同时动用储备的资源去验证和探寻有机系统中协调的合理性及新的可融入这个系统的要素。因此,在可持续发展阶段,国家协调自然与社会的能力必然极大增强。我国在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转型期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对国家能力的削弱,在可持续发展所要求国家干预的前提下,国家能力必然得到锻炼和提升,对世界发达国家变革的响应和跟进能力必将增强,这将有助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顺利进行。

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它要求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特别要注意提高规模效益。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小规模的经济没有能力大规模的占有原材料,采购成本就不能降低。同时,由于经济规模较小,技术的引进或开发费用相对较高,或者根本无力引进或开发先进的技术,反而使应用先进技术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不能实现。其劳动生产率不能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就低。再者,经济运营要求的普遍模式,使小规模经济单位的管理成本比大规模的经济单位要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小规模的经济单位由于自身技术落后,对资源的利用不能做到集约化,同时众多分散的小规模的经济单位之间的竞争,增加了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难度,导致有限资源利用率降低并且出现更多的损耗,影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因此,提高经济发展的规模效益,不仅是增强经济的抗风险能力,而且有助于技术的进步、资源的节约、综合国力的提高,是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人口膨胀、社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已开始危及人类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下,人类所选择的一条发展道路。人类在为维护自身的发展自觉地协调社会与自然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但仅靠国家行为限制人口的增长和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率,人类的生存可以持续维持,还谈不上持续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自身和自然界的更深认识,即依靠科技的进步使自我发展并能协调与自然的关系。目前所处的时代,人拥有使用自然、征服自然的技术和力量,却不具有全面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能力,人类的科技水平如果达到一个新的阶段,不仅有能力利用自然,而且有能力保护自然,控制和消除污染,同时国家对人与自然关系协调上有了理论和技术的保证。因此,我国通过可持续发展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的道路,尽管面临巨大的挑战(包括科技落后的现状和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来摆脱经济发展与资源有限矛盾所带来的压力。

3 以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增长

1988年9月,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奠定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经济发展依靠科技进步,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发展的思想基础。这也是中国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走向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和依托。

(1)科技作用于经济活动中的特点

当代的科技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存在着日益紧密的互为导向、互相促进和互相制约的内在联系,科技、经济、社会的一体化成为人类社会跨世纪发展的一大潮流。

第一,生产发展主要由科技进步促动,经济竞争的成败主要决定于科技竞争的优势。科学上的重大发现,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往往使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18世纪后期的蒸气机的发明引起了产业革命,使人类在不到一个世纪时期内创造出比过去所有世纪总和还多的物质财富。19世纪后期电力的发明和使用,又使人类进入电力时代。二战后,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原子能等能源的发现和使用,新材料的合成和利用,空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的发展等,对战后经济的高速增长起了关键的作用。

第二,科技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也越来越短。蒸汽机从研制到18世纪定型投产,几乎用了90年;19世纪内燃机从研究到工业化只用了38年。本世纪科技成果工业化的周期大为缩短,喷气发动机为14年,电视机为12年,原子弹4年,晶体管5年,激光不足2年。1994年至1996年三年之内,计算机的最高运算速度从每秒300亿猛增到1400亿次。

第三,科技进步因素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大。本世纪初,科技进步因素在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大体为5 %~10%,60年代增至50%,现已高达60%~80%。

第四,科技发展改变了产业结构,使经济发展逐步由传统的资源型经济向现代的科技型产业发展。按国外用单位产品重量的价格来描述科技含量的习惯看,50年代各国的经济重点都是原材料基础工业,代表性的产品是钢,每千克不到1元;60年代代表性产品是汽车, 每千克价格30元;70年代代表性产品是计算机,每千克为1000元;80年代代表性产品为计算机软件,其单位价格是70年代的10余倍或上百倍(这种比较方法只是对经济结构转化所带来的商业价值的形象化描述,科学性暂且不论,从中可以得到一种启示:产品科技含量越高,其所需国内自然资源成本越低)。美国人甚至认为,现在已出现了与高技术产业息息相关的新的经济周期。

(2)依靠科技进步促使我国的经济效益提高, 减缓资源不足的压力

我国在通过以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进程中,经济效益的提高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关键。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我国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1989年我国煤炭产量达10.4亿吨,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产煤大国,但从劳动生产率来看,国有重点煤矿职工为360万人, 超过世界产煤国的全部煤炭职工之和,1989年国有煤矿全员效率为每工1.146吨,与煤炭职工只有10万人、年产煤炭9亿吨、全员效率每工37吨的美国相比,效率不及他们的1/30(通过内部加强管理,引进先进技术,1996年我国国有重点煤矿的产煤效率上升至每工1.923 吨)。每个农业劳动生产力的谷物量,我国只相当美国的0.8%。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由多种因素决定,科学技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台年产200 万吨标准带钢热轧机,用人工控制每周产量最多为500吨, 而采用计算机控制,每周产量可达50000吨。 科技进步是改变我国经济粗放型增长方式的根本途径。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我国不仅资源相对稀缺,而且资源利用率很低。我国能源结构主体的煤炭热效率仅为20%~30%,发达国家在60%以上;我国工业用水重复率仅为20%, 发达国家已达70 %~80%。资源的利用率的提高,除加强资源管理外,科技进步将延缓资源的消耗速度、改善环境并有可能发现新的资源消耗方式。通过对土壤和植物机理的研究,我们可能让土壤退化的地区重新披上绿装;通过对城市垃圾的科学处理,它又可能成为农作物生长的绿色高质肥。科技进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在资源利用意义上,拓展了空间,为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系统赢得了时间。

4 迎接科技革命的到来,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

(1)新的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新的世纪将迎来以信息革命和分子工程技术革命为标志的科技革命。与人类历史上历次的科技革命一样,新的科技革命将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深远的影响,并对人类的传统价值观带来根本性的改变。

科技革命根本改变人类社会的社会经济行为的组织结构与组织方式,并极大地解放人的智能潜力,为经济行为的知识化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新的科技革命使原子分子水平制造技术(纳米科技)的进展,向整个制造业扩展;功能材料在改变材料、器件、部件、甚至整机概念界线方面取得的成就,也将随着分子设计技术的成熟与发展而向整个制造业扩展。这一切将不仅会使整个制造业发生概念性的革命,而且大大降低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大大缓解发展与生态的紧张关系,从而使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建立在科学技术这一更为可靠的基础上。

新的科技革命使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能够最先利用革命的契机,做好科技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准备,并有可能使本世纪后半叶发展中国家不断努力而大大降低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技术壁垒重新筑起,成为抑制发展中国家争取平等经济权利和国际地位的根本性障碍。

(2)积极跟进新的科技革命,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能力和基础科学的研究水平是维系高科技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时亦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科技发展的灵魂。在科技活动中,要特别提倡原始性的创新,创造中国自己的知识产权。要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让。要深化科技体制的改革,提倡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各种资源,抢占科技制高点。

基础研究以系统地、理性地认识自然规律为目的,它为人类改造自然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它是诞生新技术的土壤,是涌现新发明的源泉。引进技术曾是日本和亚洲新兴的工业化国家经济崛起的因素之一,我国要响应和跟进新的科技革命,亦应重视技术引进。但是,国际政治中发达国家依然存在“冷战”的阴影,这种状态下的引进必然是带有苛刻的政治条件和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技术。同时,科技的突飞猛进又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带来困难。所以,我们不能一味强调引进技术的重要性,关键在于利用自己的基础研究成果形成自己的技术。在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过程中,我们没有过多的资源也不允许过多的资源通过对外贸易的形式,换取外汇和让国外依靠我们的廉价资源形成的高附加值的商品占领国内市场,必须依靠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开发出能够占领国际市场的产品,才能满足经济快速增长所要求的国际空间的保障,这同样需要自己的基础研究实力能够响应和跟进并最终领先于世界科技水平。

我国的基础研究目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从水平上看,我国在基础性研究中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际占有一席之地的领域只有5%, 可以平等地和国际交流、被国际承认有较好工作的领域大约占20%左右。1991年研究发展费用占GNP比重,中国为0.72%(92年为0.7%,93年为0.62%,94年0.56%),巴西为0.78%,印度为1.03%,韩国为2.5 %,发达国家为2.5%~3.0%。这说明,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基础研究水平和科技投入水平与先进国家尚有较大差距。科技投入不足的后果造成科研仪器、设备更新困难,研究活动跟踪、低水平的重复多,科研队伍不稳定。因此,国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把我国有限的科技资源调整到紧密围绕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方向上来,组织力量占领若干科技制高点,解决我国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强科技自身能力的建设。

实现第三步发展目标是一件艰苦长期的工程,要充分认识到前进道路中所要面临的挑战,同时要总结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去解决发展中的障碍。依靠科技进步、节约资源、降低消耗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们在挑战中抓住机遇并最终实现民族振兴的希望之路。

标签:;  ;  ;  ;  ;  ;  ;  ;  ;  ;  ;  ;  ;  

科技进步与国家第三步发展目标的实现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