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及病理学诊断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及病理学诊断

赛力克·对山拜[1]2001年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及病理学诊断》文中指出【目的】:结合临床特点,对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30例患者的影像学和病理组织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特别是MRI表现及组织病理学发现。【方法】:30例均行术前CT检查,25例术前的MRI扫描,21例作术前DSCA检查。所有病例术后均得到病理证实。【结果】:患者年龄范围为2-57岁(平均为32岁),男女比例大约1∶1,叁分之二病灶位于天幕上。显微外科手术后,病人临床症状都改善。在非增强CT扫描表现为低、等或混杂密度影。增强CT扫描,病灶表现为无强化或轻、中度强化。除出血病灶外水肿及占位效应均不明显。MRI扫描T2-加权像表现不一,病灶中心信号不均匀,最常见的是周围完整或不完整的低信号环围绕的中心网格状混杂信号。21例DSCA检查中1例灶周见到怒张的静脉。1例见到同侧小脑半球的动静脉畸形及小脑上动脉动脉瘤。1例额叶海绵状血管瘤见到同侧大脑前动脉向对侧移位。其余病人DSCA检查属正常。病理检查提示所有病变由血管壁玻璃样变性、胶原化,而缺乏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组织学特性的海绵状结构的血管组成。完整致密的或海绵状结构型的仅仅见于6例病人,单纯蔓壮型仅见于3例病人,其余病变都属于混合型即含海绵状和蔓状结构的病灶。在2例(6%)中病灶外见到动脉,4例(12%)中见到毛细血管,5个病灶周边区见到静脉腔,1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病人,术中偶然发现病灶旁海绵状血管瘤,并得到病理证实。【结论】:1)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分析各种影像学检查结果,有助于正确诊断海绵状血管瘤;2)组织学上典型的海绵状血管瘤少见,部分CA表现为蔓状结构;3)有些组织学上的海绵状血管瘤含毛细血管成份;4)海绵状血管瘤可同时伴发静脉发育异常;5)海绵状血管瘤的MR表现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低信号环围绕的多中灶性高信号;6)撇1是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检查方法;7)显微外科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

张桐[2]2008年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与眼眶神经鞘瘤影像学鉴别诊断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眼眶海绵状血管瘤(Orbital Cavernous Hemangioma)与眼眶神经鞘瘤(Orbital Neurilemmoma)影像学表现特点,探讨最适合鉴别区分二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方法:总结经手术后、组织病理学证实的眼眶海绵状血管瘤25例与眼眶神经鞘瘤24例的B型超声(brightness mode,B超)、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 Doppler fiow imaging,CDFI)、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tomography 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表现,归纳各种检查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影像学特点,对两种肿瘤进行鉴别诊断,以病理学诊断为标准,影像学诊断与之一致的为定性诊断符合;以手术定位为标准,影像学诊断与之一致的为定位诊断符合。诊断符合率比较采用Fisher’Exact test方法检验。总结出最适合鉴别这两种肿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结果: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B超、CDFI、CT、MRI的定位诊断符合率分别为45%、47%、88%、100%,B超与CT(P=0.003<0.01)、B超与MRI(P=0.004<0.01)、CDFI与CT(P=0.009<0.01)、CDFI与MRI(P=0.008<0.01)对比之间的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意义,而B超与CDFI、CT与MRI之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说明MRI、CT的在定位诊断上的正确率高于B超与CDFI。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B超、CDFI、CT、MRI的定性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0%、87%、40%(增强扫描后93%)、70%(增强扫描后100%),B超与CT平扫(P=0.014<0.05)对比之间的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CDFI与CT平扫(P=0.007<0.01)对比之间的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意义,说明B超、CDFI检查定性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CT平扫检查,而MRI平扫与B超(P=0.657>0.05)、MRI平扫与CDFI(P=0.358>0.05)的检查对比,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超声检查的定性诊断率与MRI平扫的定性诊断率基本相同,而当CT增强扫描后:B超与增强CT(P=0.365>0.05)、CDFI与增强CT(P=1.000>0.05)的统计学对比,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当CT增强扫描后,可大幅度提高定性诊断符合率,当MRI增强扫描后,B超与增强MRI(P=0.295>0.05),CDFI与增强MRI(P=0.526>0.05)仍无统计学意义,虽然MRI增强扫描前后与B超、CDFI检查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是MRI增强扫描后检查的8例患者,定性检查全部准确,符合率为100%,较增强前符合率(70%)明显提高,因此说明CT或者MRI行增强扫描是提高定性诊断符合率必不可少的一种检查手段。眼眶神经鞘瘤的B超、CDFI、CT、MRI的定位诊断符合率分别为42%、47%、92%、100%,B超与MRI(P=0.000<0.01)、B超与CT(P=0.001<0.01)、CDFI与MRI(P=0.001<0.01)、CDFI与CT(P=0.003<0.01)对比之间的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意义,而B超与CDFI、CT与MRI之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说明MRI、CT的在定位诊断上的正确率高于B超与CDFI。眼眶神经鞘瘤的B超、CDFI、CT、MRI的定性诊断符合率分别为46%、53%、46%(增强扫描后47%)、88%(增强扫描后91%)。B超与MRI增强扫描(P=0.023<0.05)、CDFI与MRI(P=0.049<0.05)、CT增强扫描与MRI增强扫描(P=0.036<0.05)对比之间的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CT平扫与MRI平扫(P=0.008<0.01)、B超与MRI(P=0.008<0.01)对比之间的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意义。CDFI与MRI增强扫描(P=0.084>0.05),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定性诊断符合率CDFI为53%,MRI增强扫描为91%,增强MRI明显高于CDFI检查。说明无论MRI增强与否定性诊断率均高于其它检查方法,MRI(平扫+增强)检查,定性诊断符合率最高。两种肿瘤的定位诊断上,MRI检查最准确,定位诊断符合率略高于CT,而B超及CDFI不及MRI和CT。定性诊断上,海绵状血管瘤的B超与CDFI检查符合率高于CT平扫和MRI平扫检查,但是当CT与MRI检查增强扫描后,定性诊断符合率略高于B超与CDFI检查,说明CT或MRI增强扫描是正确诊断海绵状血管瘤性质的必要手段,可很大程度提高定性诊断准确率。因此得出结论,CT(增强)或MRI(增强)联合超声检查(B超或CDFI),可较为准确的诊断出海绵状血管瘤。神经鞘瘤的MRI平扫与增强扫描检查定性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其它检查,而B超、CDFI、CT检查诊断符合率基本相同,所以得出结论MRI(增强)检查联合超声检查(B超或CDFI),可较为准确的诊断出神经鞘瘤。结论:综合以上两种肿瘤的影像学最佳诊断方法,得出结论,在鉴别难度较大的海绵状血管瘤与神经鞘瘤的时候,选择(MRI增强扫描+超声检查),可以最大程度提高这两种肿瘤在定位、定性诊断上的符合率,从而作出正确的鉴别诊断。

鲜军舫[3]2009年在《眼眶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磁共振成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影像学不仅能帮助明确眼眶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诊断,而且是制定治疗方案和手术设计的主要依据,在诊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如此,但部分眼眶肿瘤和肿瘤样病变术前诊断和鉴别诊断仍较困难。本研究目的是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平扫结合静态增强和动态增强扫描在眼眶肿瘤和肿瘤样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共分叁部分。一、磁共振成像评估成人眼眶肿块良恶性的研究目的:前瞻性研究MRI平扫结合静态增强和动态增强扫描鉴别眼眶良恶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价值,并评估哪些MRI表现是预测眼眶恶性病变的最可能因素及两观察者间的一致性。材料和方法:102例不易鉴别良恶性的成人眼眶软组织病变患者(男性患者51例,平均年龄46岁;女性患者51例,平均年龄54岁)行MRI平扫、静态增强扫描和动态增强扫描。所有病变均为病理组织学证实。对照病理组织学结果评价眼眶良恶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MRI表现,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预测眼眶恶性病变的最可能表现。前瞻性评估MRI平扫、MRI平扫结合静态增强以及MRI平扫结合静态增强和动态增强扫描叁种模式主观性诊断眼眶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60例为良性病变,42例为恶性病变。对两个观察者来说,肌锥外间隙和眶隔前间隙受累、形态、边界、病变包绕眼球或其他结构、T_1WI信号均匀度、T_2WI信号强度、T_2WI信号均匀度、强化方式和动态增强曲线(TIC)呈流出型等在眼眶良恶性病变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 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两观察者,预测眼眶恶性病变的最可能表现是T2WI呈等信号和TIC类型呈流出型。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RI平扫结合静态增强和动态增强扫描预测眼眶恶性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 3%和88. 3%,明显优于MRI平扫(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 6%和86.7%)或MRI平扫结合静态增强扫描(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6%和88.3%) (p<0.05)。采用五点可信区间分级法(five-point confidence rating scale)主观性诊断眼眶良恶性病变,MRI平扫结合静态增强和动态增强扫描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 6%和71. 7%,明显高于MRI平扫(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和58.3%)或MRI平扫结合静态增强扫描(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和58.3%) (p<0.05)。结论:MRI平扫结合静态增强和动态增强扫描明显提高了鉴别成人眼眶良恶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能力。边界不清楚的不规则肿块、病变包绕眼球、T_2WI呈等信号或TIC类型呈流出型提示为恶性病变,而边界清楚的规则肿块、T_2WI呈低信号、强化方式呈周边强化或TIC类型呈持续强化型常提示为良性病变。二、磁共振成像鉴别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和神经鞘瘤的价值目的:比较分析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和神经鞘瘤MRI表现,评价能帮助鉴别二者的MRI特征。材料和方法:2004年6月到2009年1月病理组织学证实的43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和16例眼眶神经鞘瘤分别行MRI平扫、静态增强扫描和动态增强扫描,回顾性比较分析二者的MRI表现。结果:病变部位、形态、眼球壁受压变平、T_1WI信号及均匀度、T_2WI信号及均匀度、增强起始时强化范围、全时相强化方式、TIC类型、CI值等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和神经鞘瘤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 05)。结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和神经鞘瘤MRI表现不同,有助于鉴别诊断。海绵状血管瘤增强起始时表现为点片状强化以及“渐进性强化”是鉴别二者的最可靠表现。叁、眼眶海绵状淋巴管瘤磁共振成像表现目的:总结分析眼眶海绵状淋巴管瘤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男4例,女30例,年龄范围为26岁到66岁,平均年龄为45岁)病理诊断为眼眶海绵状淋巴管瘤的MRI表现,并与对照组海绵状血管瘤比较。结果:17例(50%)眼眶海绵状淋巴管瘤发生于左侧,17例(50%)发生于右侧;20例(58.8%)位于肌锥内间隙,14例(41. 2%)位于肌锥外间隙; 25例(73.5%)位于眼眶前部,6例(17. 7%)位于眼眶后部,3例(8.8%)眼眶前、后部均受累;31例(91.2%)呈椭圆形,3例(8.8%)呈圆形;34例(100%)呈等T1长T2信号;32例(94. 1%)呈渐进性强化,2例(5. 9%)不均匀强化;24例(70. 6%)TIC呈流出型,8例(23. 5%)呈平台型,2例(5. 9%)呈持续强化型。与海绵状血管瘤相比,眼眶海绵状淋巴管瘤发生在肌锥外间隙较多(p=0. 03),更常发生于女性(p=0. 03)。结论:眼眶海绵状淋巴管瘤与海绵状血管瘤MRI表现极相似,很难鉴别。如果眼眶内椭圆形或圆形肿块呈等T_1长T_2信号并有“渐进性强化”表现,在诊断和鉴别诊断时需考虑海绵状淋巴管瘤。

廖土明, 谢克基, 谢小平, 王鹏, 关刚强[4]2009年在《巨大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巨大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分析1例巨大左侧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巨大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女性多见,以肿块压迫症状、可触及包块、良性、非功能性为特点,体积大,易出血,MRI有典型特征。结论:巨大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易误诊,其非功能性特点及MRI影像学特征有助于诊治,肿瘤越大,手术风险越高,切除肿瘤是治愈本病的关键。

佚名[5]2004年在《神经肿瘤》文中研究指明脑肿瘤放疗的进展—理论和应用刘泰福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肿瘤科,上海,200040 脑肿瘤放射治疗的主要问题一直是如何使肿瘤的剂量足够杀灭肿瘤细胞,但又不损伤周围正常神经组织。最近几年,脑肿瘤的放疗设备和技术进步很快,包括临床放射生物学在脑肿瘤治疗上的应用。现代的放疗设备有常规放疗(CI)、伽玛刀(GKSRS)、直线加速器立体刀(LSRS)、立体定向放疗(SRT)、3 维适形放

窦以河[6]2008年在《海绵窦显微解剖与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海绵窦位于中颅窝底,部位深在,手术时显露比较困难。此部位的多数病变需要手术治疗,因此选择良好的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目前常用的手术入路是翼点入路、扩大中颅窝底入路和颅眶颧入路。海绵窦是颅内重要的组织结构,其内部血管、神经及膜性结构十分复杂,Parkinson称其为“解剖学的珠宝箱”。近年人们对该部位显微解剖结构进行了深人研究。海绵窦(cavernoussinus,CS)病变分为血管性和肿瘤性,前者首选介入治疗,少数患者如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仍需行手术治疗;肿瘤病变以手术治疗为首选。海绵窦部位也是颅底病变常侵犯的部位,掌握海绵窦的常用叁角对进行海绵窦的手术非常重要。海绵窦内有颈内动脉及其分支、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和叁叉神经的第一、二支神经通过。许多国内外学者对海绵窦的显微解剖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目的是发现和掌握各个叁角间隙的解剖位置,从这些间隙内进入海绵窦即能切除病变,有能有效地保护神经及颈内动脉不受损害。CS位置深,与周围结构关系紧密,暴露困难,手术难度大。自从Parkinson发现Parkinson叁角后,切开CS外侧壁处理窦内病变成为可能。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是少见的疾病,占海绵窦肿瘤的0.4%-2%。这种肿瘤虽然是良性肿瘤,但因其富含血管,位于海绵窦内,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其内的颅神经关系密切,而手术具有挑战性。从组织学方面讲,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与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是一样的,但与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相比较具有独特的临床特点,治疗也截然不同。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局限于海绵窦的硬膜内,早期不易诊断,肿瘤巨大时才产生临床症状。常见的症状是突眼、眼外肌麻痹、面部麻木和颅内压增高症状。手术入路是经翼点入路、颧弓-翼点入路和颅眶颧入路。通过对19例成人尸体头部标本的CS进行解剖学研究,希望能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对海绵窦区病变的显微手术治疗提供指导。本研究同时总结了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12例。实验方法1.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头湿标本19例,所有标本均在动脉内灌入红色乳胶,静脉内灌注蓝色乳胶。尸头19个(38侧),用以模拟术中技术操作。我们对颅眶颧入路进行了改良,手术的显着特点是将颅骨瓣与颧弓一次成型,具体方法如下:取起自耳屏前1cm,颧弓下缘水平,向前上方的跨中线小冠状切口。游离皮瓣,沿颞肌额颞附着点全长暴露深面的颞深筋膜(DTF)。在无光泽的颞浅筋膜(STF)和有光泽的颞深筋膜(DTF)之间解剖,至颞中(Yasargil)脂肪垫。切开脂肪垫浅面的DTF浅层,并将其连同脂肪垫一同翻开,保持DTF深层的完整。将DTF的浅层由颧弓的浅面、DTF的深层从颧弓深面分别予以剥离。将颧弓表面的筋膜游离,可沿眶外侧缘进行骨膜下分离下达颧结节水平。从眶缘外侧由骨膜下开始向眶内游离眶筋膜,将眼球连同眶筋膜从眶外侧壁及上壁游离。凿开眶上孔,将眶上神经从眶上孔游离,并随眶筋膜一同翻起。钝性剥离眶内的眶筋膜,将线锯从眶内经眶下裂穿出,越过颧弓下方,用脑压板或剥离子保护眼球及眶筋膜,顺利完成从眶下裂到颧结节之间的这一重要切割过程,形成整块额颞眶颧骨瓣。骨瓣取下后,可广泛操作前中颅底及颞下窝甚至翼愕窝的结构。当完成双侧开颅后,去除剩余颅骨,切开硬脑膜,在脑组织近端剪断颅神经,在前床突上方剪断ICA,完整取出大脑、小脑及脑干。在显微镜下切开海绵窦侧壁,解剖海绵窦内部结构,显露第ⅢⅣⅤⅥ颅神经和颈内动脉及其分支,观察上述结构的走行和相互之间的比邻关系,并用游标卡尺测量它们之间的距离,量化动脉和神经之间的关系。测量19例标本得到的数据,经SPSS统计软件包计算样本均数和标准差,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2.总结临床资料:男2例,女10例。发病年龄28~61岁。自首发症状至就诊时间3月~2年。临床表现:首发症状:头痛胀8例,面部麻木4例,一侧眼睑下垂2例。本组中动眼神经麻痹2例,叁叉神经损害4例,外展神经损害2例,视神经损害2例,眼球突出3例。CT检查:未增强时肿瘤为等或稍高密度影,密度均匀,边缘清晰,呈类圆形或哑铃形,周围无水肿:增强时可见肿瘤明显而均匀的增强。肿瘤最大径0.9cm~5.7cm,平均为4.5cm。MRI检查:MRI扫描呈边界清晰的哑铃型较均匀的稍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见明显强化,周围无水肿。12例病人均行手术治疗。根据病变的大小分别采用不同的入路从中颅底硬膜下暴露,剪开海绵窦外侧壁并切除肿瘤,经颧弓-翼点入路8例、翼点入路2例、颅眶颧入路2例。术中为有效地显露肿瘤分开侧裂池6例。经颧弓-翼点入路手术方法为:取额颞发际内大弧形切口,经耳屏前颞浅动脉的后方向下越过颧弓至颧弓下1cm,分层切开,游离皮瓣,上方沿颞筋膜浅层,下方沿腮腺筋膜浅层翻起。在颞筋膜外层分离保护面神经额颞支,于颞前额骨颧突至颧弓做肌瓣。将皮肌瓣翻向颧面部后显露上外侧眶缘、颧弓下方。在颧弓前端及后端切断颧弓。在颞窝内游离颞肌,将肌瓣与离断的颧弓一起翻向下外侧。作额颞游离骨瓣,尽可能磨去蝶骨嵴外侧部分,咬除颞骨鳞部的前内侧部分及部分蝶骨大翼。颅眶颧入路:经此入路可最大程度地增加从下向上的视角,提供进入海绵窦、向上至颅底的最宽通路,翻开帽状腱膜后,切开额骨颧突和眶外侧缘骨膜并剥开。在颞骨鳞部和颧突内侧面的颞肌附着处游离颞肌,用铣刀锯掉颧骨。分离颅骨骨膜至眶周筋膜,将颅骨骨膜和眶周筋膜一并抬起。从中线上方至眼眶的下外侧面,抬起眶周筋膜,然后在颅骨上钻孔,并磨除连接前颞底部至眶壁处的厚骨质。在平行于颧骨、上颌骨骨缝切缘上方切入眶外侧壁,锯开眶上缘的内侧,继续向后至眶底。再从内侧至外侧,用磨钻打开眶壁,离断眶上缘及眶外侧缘。最后一个切口从后面通过颧骨和蝶骨的关节。通过这些切口可将骨瓣整体分离。硬膜外途径:磨除蝶骨翼,去除视神经管顶壁。磨除位于视神经管外侧面的前床突。磨开整个前外侧颅底。优点是减少对神经结构的牵拉。增加神经活动性,避免其压力性缺血。扩大手术入路。硬膜下途径:对生长超出海绵窦边界的病变,采用“T”形切口打开硬膜,从内侧上方和外侧叁角打开海绵窦,切开硬膜,从硬膜内暴露其毗邻区域。打开硬膜开放侧裂池,放液后脑压下降颞叶不用过度牵拉,充分暴露同侧鞍旁、幕缘及中颅窝底。手术中见病变成红色或褐色的鞍旁硬脑膜外肿块,边界清,充血,压迫后可缩小,解除压迫病变复原。穿刺病变可见血液自病变流出。手术过程中,我们采用控制性低血压(收缩压控制在90mmHg)可以减少出血,有利于病变切除。反复电灼病变上方的硬脑膜,缩小病变体积,减少术中出血。在显微镜下切开海绵窦上外侧壁硬脑膜,切开处应位于海绵窦上壁与颈内动脉穿过硬脑膜处、动眼神经进入海绵窦处和后床突外缘3点围成的内侧叁角区。应尽量在病变包膜内刮除病变,动作要轻柔且速度要快。刮除病变后止血时应尽量少用双极电灼,可用止血纱布及海绵压迫止血。术中出血量约600ml~1000ml,未全切病人术后行放射治疗。结果1.颅眶颧入路及海绵窦结构观察在所有19个尸头(38侧)中,眶下裂的宽度均足以毫无困难地穿过线锯。模拟颅眶颧开颅骨瓣取下后,可广泛暴露整个眶内结构、前中颅底及颞下窝。为进一步显露海绵窦,将硬脑膜剪开至眶上裂,切除部分眶板,切除前床突,更有效显露海绵窦,特别是其前部结构。海绵窦位于颅中窝的两侧,是两层硬脑膜之间的较宽大的不规则的间隙,其内有许多纤维小梁,把窦腔分成多个相互交通的小腔隙,形态似海绵状。海绵窦由内、上、外及下壁组成。海绵窦的内壁、上壁和外壁是由硬脑膜的脑膜层构成;海绵窦的下壁由蝶骨体表面的硬膜骨膜层构成。海绵窦的外壁和上壁由表层和里层两层构成。表层厚而质地坚韧致密,里层由颅神经和其间菲薄半透明的细小间隙构成。在海绵窦外侧壁,表层与里层间疏松粘连,有较易解剖开的明显界面。前床突外侧是海绵窦顶的前部,表面覆盖有硬膜脑膜层的表层,下方被硬膜脑膜层的里层覆盖,两层在海绵窦上壁与内壁交界处紧密粘连在一起。颈内动脉在前床突内侧出海绵窦顶时的表层形成硬膜的远侧环,里层形成硬膜的近侧环。颈内动脉远侧环又称上环(distal or upper carotid ring),海绵窦的项由两层硬膜构成。两层硬膜在眶上裂、前床突处分离。外层硬膜覆盖于前床突的上表面,内层则覆盖于下表面,前床突内外表面还有骨膜覆盖。外层硬膜自前床突上表面向内侧延续,与颈内动脉的外膜相融合,形成颈内动脉的上环,继续向内延伸形成鞍隔,同时也是视神经鞘的组成成分。外膜还可自前床突尖弧形向内经视神经的上方到达鞍结节形成镰状韧带。颈内动脉近侧环又称下环(proximal or lowercarotid ring),内层硬膜覆盖于前床突的下表面,向内侧延伸环绕颈内动脉形成颈内动脉下环。向外延续参与海绵窦外侧壁的构成。下环与上环不同,下环不与颈内动脉外膜相结合,在下环与颈内动脉之间有一狭窄的空间存在。动眼神经从大脑脚内侧出脑后向前外走行(19.38±2.46mm),在后床突前外下(6.25±2.03mm)处进入CS上壁。此点距棘孔(27.68±2.23mm)。在岩床后褶之上,截面直径3mm左右,经后床突外侧或前外侧海绵窦后顶的动眼神经叁角入海绵窦内。动眼神经在海绵窦外壁硬膜表层内斜向下走行至前床突下,然后通过眶上裂进入总键环。滑车神经从中脑下丘下方出脑,绕大脑脚外侧向前,在后床突前外(13.02±3.14mm)处,小脑幕切迹下(1.68±0.51mm)处进入CS上壁。此点距动眼神经入CS处(10.82±2.57mm)。滑车神经截面直径不足1mm,绕过脑干背外侧后进人小脑幕的后外侧缘,在其内走行数毫米,在岩床前后摺分开处进入海绵窦的硬膜外壁里层。然后与窦顶平行前行,位于动眼神经之下,叁叉眼神经之上。进眶上裂之前,滑车神经向上越过动眼神经,经眶上裂的外侧部入眶,不经过总腱环。叁叉眼神经在海绵窦的后下方进入海绵窦硬膜外壁,在外上方有滑车神经走行。进入眶上裂前叁叉眼神经分作叁支,较大的额神经与滑车神经和较小的泪腺神经,经眶上裂的外侧部入眶,不经过总健环;只有鼻睫神经经总键环入眶。叁叉神经的Ⅱ、Ⅲ支分别自圆孔和卵圆孔出颅。外展神经出桥延沟后,穿过岩斜坡硬膜进入岩下窦开口上方的基底窦外下壁。在静脉窦内斜行向上走行5--8mm,穿过Gruber韧带形成的Dorellu管,向前进入海绵窦后部。具有Gruber韧带的标本中,外展神经均从其下的中1/3穿过。Gruber韧带上端附于鞍背外侧,下端附于岩尖上的蝶棘,长(12.43±2.61mm)。5.56%(2/38)的标本中Gruber韧带缺如。外展神经入海绵窦后部后,斜向外绕过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后曲部的外侧,并在此处膜孔入基底窦下部。外展神经入海绵窦后部后,斜向外绕过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后曲部的外侧,并在此处与颈内动脉有粘连,外展神经也最多在此分成多束。外展神经在海绵窦内行于颈内动脉水平段外下方,二者共同走在海绵窦腔内。海绵窦段预内动脉海绵窦内的动脉是指颈内动脉及其分支。颈内动脉经颈动脉管及破裂孔进入海绵窦,先向上达到后床突根旁,继而转向前方,在前床突的内侧转向上方,穿出海绵窦前部的上壁。海绵窦内的颈内动脉部分称为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该段动脉按其形态又可分为后升段、后曲段、水平段、前曲段和前升段。前曲及前垂直段,先后发出:脑膜垂体干主要分支:①小脑幕动脉供应Ⅲ,Ⅳ,CS上外侧壁及半月神经节被囊深面;②脑膜背动脉供应外展神经与斜坡硬膜;③垂体下动脉供应鞍底、鞍背硬膜及垂体后叶。此叁支均分别与对侧同名动脉相吻合。海绵窦下动脉是海绵窦内神经的主要血供来源,分前后二支供应海绵窦外壁下部和下壁、卵圆孔、棘孔区硬膜,并与脑膜中动脉吻合,少数还发出半月节被囊动脉、幕缘动脉和眼动脉等分支。McConnell垂体被膜动脉常缺如,若存在则起自ICA内面直接伸向鞍底前部硬脑膜,并分前、后二支分别与同侧垂体下动脉和对侧同名动脉吻合。CSHAs血供主要来源于CS段ICA、脑膜中动脉、副脑膜动脉。海绵窦内的静脉空间按照其内的颈内动脉走形分为:①颈内动脉前曲部以前的前间隙、②颈内动脉内侧的内侧间隙、③颈内动脉外侧的外侧间隙、④颈内动脉水平部前下部的前下间隙、⑤颈内动脉后上部的后上间隙。我们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内侧间隙占优势者57.89%(22/38),内外均衡者42.11%(16/38);前下间隙占优势者47.37%(18/36),后上间隙占优势者31.58%(12/38),前下与后上间隙无明显差别占21.05%(8/38)。海绵窦前间隙是一个很小的静脉问隙,斜向前外方与眼上静脉相通。海绵窦向前与眶内眼上静脉相通、向上与引流大脑半球的侧裂浅静脉和蝶顶窦相通;向外与脑膜中静脉窦相通;向下经蝶导静脉孔或卵圆孔与颞下凹的翼静脉丛相通;向后与鞍背后表面的斜坡基底窦相通,基底窦与岩上、下窦和椎管硬膜外静脉丛沟通。垂体硬膜两层间有前、下、后叁个海绵窦间窦,通过海绵间窦两侧海绵窦之间在鞍背之前有相通,在鞍背之后则通过较大的斜坡基底窦相通。斜坡基底窦是两侧海绵窦间最大最恒定的静脉交通。本研究观察发现19例标本中全部出现了眼上静脉、脑膜中静脉窦和斜坡基底窦。海绵窦前间窦的出现率为78.95%(15/19),下间窦的出现率为73.68%(14/19),后间窦出现率仅有42.11%(8/19)。前间窦最大,下间窦和后间窦较小。岩上窦起始部通常位于叁叉神经跨过岩尖之上,岩上窦底部的硬膜与叁叉神经硬膜鞘膜上部相融合。Gruber韧带下方附着点蝶棘之下有岩下窦在斜坡基底窦上的开口,本研究发现岩下窦在基底窦上的开口约有84.21%(32/38)在外展神经的外侧;15.79%(6/38)在外展神经的内侧。约有83.33%(30/38)的侧裂浅静脉汇入蝶骨小翼上的蝶顶窦,或者直接汇入海绵窦的前外侧壁。约有16.67%(6/38)的标本中,侧裂浅静脉进入海绵窦外壁的硬膜表、里两层间形成一较大的静脉间隙。52.63%(20/38)标本中海绵窦后下部有静脉丛经破裂孔向外延伸包裹岩段颈内动脉。海绵窦叁角的显微观察前内侧叁角即Dolenc叁角。内侧边为视神经,长度是(12.25±1.40mm);外侧边为动眼神经,长度(20.13±1.27mm);底边为视神经管内口与动眼神经入海绵窦处间的硬膜缘之间的连线,长度是(11.32±1.41mm)。内侧叁角即Hakuba叁角。由颈内动脉床突上段与鞍隔相交外侧点,动眼神经穿硬膜进入海绵窦外侧壁内侧交点,后床突外缘叁点连线形成。内侧边即颈内动脉出硬脑膜处与后床突外缘连线,长度是(7.85±1.79mm);外侧边即颈内动脉床突上段与鞍隔相交外侧点动眼神经穿硬膜进入海绵窦外侧壁内侧交点之间的连线,长度是(8.03±2.10mm);底边即动眼神经穿硬膜进入海绵窦外侧壁内侧交点与后床突外缘之间的连线,长度是(5.12±1.31mm)。颈动脉叁角内侧边为鞍隔硬膜(11.93±2.88mm),外侧边为床突间韧带(10.98±3.54mm),底边沿前床突内缘由其尖端到神经管颅口内缘(10.76±2.38mm)。动眼神经叁角内侧边为床突间韧带(11.08±3.74mm),外侧边为前岩床皱壁(19.57±2.53mm),底边为后岩床皱壁(13.49±3.25mm)。旁内侧叁角动眼神经组成内侧边,长度是(14.9±2.9mm);外侧边为滑车神经,长度是(24.9±4.7mm);底边为小脑膜切迹,长(11.7±3.2mm)。有一例因滑车神经走行变异,底边呈裂隙状而叁角消失。Parkinson叁角内侧边为滑车神经,在海绵窦内长度(15.72±3.15mm);外侧边为叁叉神经分支眼神经,长(19.23±4.62mm);底边是由附着于鞍背和斜坡小脑幕切迹构成,长(8.05±2.21mm)。前外侧叁角即Mullan叁角。内侧边为眼神经,长度是(22.23±3.16mm);外侧边为上颌神经,长度是(15.45±2.38mm);底边为眼神经入眶上裂处与圆孔之间的连线,长度是(11.68±3.12mm)。外侧叁角内侧边为上颌神经,长(13.26±2.37mm);外侧边为下颌神经,长(7.28±1.51mm);底边为圆孔与卵圆孔的连线,长(12.18±1.53mm)。后内叁角取面神经裂孔与岩上窦、叁叉神经的交点连线为内侧边,长(15.68±2.15mm);岩大神经为外侧边,长(11.71±1.67mm);叁叉神经为底边,长(13.31±1.65mm)。后侧叁角以岩大神经为内侧边,其长(11.65±1.768mm);卵圆孔与面神经裂孔的连线为外侧边,长(14.12±1.78mm);底边为下颌神经,长(6.51±1.88mm)。下内叁角内侧边为外展神经入硬脑膜处与后床突的连线,长(18.42±1.18mm);外侧边为滑车神经入硬脑膜处与后床突的连线,长(13.78±2.65mm);底边为外展神经入硬脑膜处与滑车神经入硬脑膜处的连线,长(13.72±2.15mm)。下外叁角内侧边为滑车神经入硬脑膜处与岩静脉入岩上窦处的连线,长(11.87±1.69mm);外侧边为外展神经入硬脑膜处与岩静脉入岩上窦处的连线,长(13.56±2.12mm);底边为外展神经入硬脑膜处与滑车神经入硬脑膜处的连线,长(13.68±2.38mm)。2.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疗效:肿瘤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术后视力进步者2例,4例动眼神经麻痹,6例面部麻木。术后随访半年—2年,2例动眼神经麻痹病人术后3个月恢复,3例面部麻木减轻。5例全切除病例无复发,未全切病人术后行放射治疗得到有效控制。结论1.海绵窦部位深在,内部结构复杂,是神经外科领域最具有挑战性的区域。熟练掌握海绵窦区的显微解剖结构,尤其是各海绵窦叁角的关系,可以减少手术中出血,避免损伤颈内动脉,有效地保护Ⅲ、Ⅳ、Ⅴ、Ⅵ颅神经。颅眶颧入路是可以充分显露海绵窦,减少手术中的盲区,有效地显露此区的病变。额眶颧骨瓣一次成型可以减少颅骨缺损,术后颅骨塑形好的优点。2.经翼点入路可以有效地暴露和切除较小的局限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广泛型CHSAs经颧弓-翼点入路和颅眶颧入路。手术中经硬脑膜下、分开侧裂,可以增加入路视角,减少对脑组织的损伤;有效地显露鞍旁和海绵窦区域;切开海绵窦外侧壁可以近距离达到供血动脉,更有效地减少出血。手术后如果病变残余,选择Y-刀治疗,可以减少病变复发,缓解颅神经受压症状。

佚名[7]2004年在《眼外伤、眼眶病和眼整形》文中研究指明眼外伤的新进展马志中北京大学眼科中心目的:探索机械眼外伤予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手术时机及手术要点。方法:前瞻性研究,统一评价标准,摒除由术者,技术发展时代,手术技术等偏倚因素。236例240只眼经历玻璃体切除术的开放后节眼外伤。结果:随受伤至手术时间的延长,视网膜脱离的发现率和PVR的发生随之增加。伤后30天以后施术者视网膜脱离的发现率为65.64%,30天以内施术者

农天雷, 刘兵[8]2011年在《体表血管瘤的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进展》文中认为体表血管瘤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内皮细胞增生在血管瘤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此外雌激素、肥大细胞、细胞外基质、血管生成因子等因素与血管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多数浅表血管瘤可根据病史和体征作出诊断,对皮下特别是病变弥漫者需通过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成像等辅助诊断。临床治疗常根据不同年龄、类型、时期及面积大小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核素治疗、物理治疗等。

王鹏[9]2002年在《颅骨肿瘤142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 总结142例颅骨肿瘤病例,以提高对颅骨肿瘤的认识,从而提高颅骨肿瘤的诊断、治疗与预后。 方法 从发病率、年龄、性别、发生部位、病理学特点、影像学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对1980~2001年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42例颅骨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本组142例颅骨肿瘤共有18种病理类型,平均术前确诊率为58.5%。其中骨瘤、骨纤维异常增生症、嗜酸性肉芽肿、颅骨转移瘤、表皮样囊肿五种病理类型占总病例数的71.8%,平均术前确诊率66.7%;而其他13种疾病仅占总病例数的28.2%,其术前确诊率仅有37.5%。 结论 虽然颅骨肿瘤发病率低,但种类繁多、表现相似,在临床工作中容易误诊势必影响治疗。颅骨肿瘤在发病率、年龄、性别、发生部位、病理学特点、影像学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均有规律性可循。通过总结分析,加强对此类疾病的认识,可以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采取针对性治疗从而改善其预后。

刘争进, 潘超, 廖洪锋, 张永俊[10]2017年在《颅内原发性血管平滑肌瘤临床病理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颅内原发性血管平滑肌瘤(primary intracranial angioleiomyoma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4例颅内原发性ALMs的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颅内ALMs中女3例、男1例;年龄19~53岁,平均35.2岁。其中3例有视力下降、复视、下肢乏力压迫症状,1例无症状偶然发现。病变位于鞍区、斜坡、海绵窦、后颅窝小脑幕下方等硬脑膜相关部位,最大径2.8~6.5 cm,界限清,部分有包膜,切面灰白、灰红色,质韧,未见出血、坏死。镜下ALMs由大量内衬单层内皮细胞的厚壁血管腔隙及其周围成熟的、不同厚度的平滑肌束及增生的胶原构成。未见核分裂象及坏死,局灶可见成簇的脂肪细胞。免疫组化平滑肌表达SMA、MSA、desmin和vimentin,血管内皮细胞表达CD31、CD34。Ki-67增殖指数小于1%。仅做肿物全切后预后良好。结论:颅内原发性ALMs罕见,肿瘤发生部位多与硬脑膜有关,根据部位、大小不同,临床可表现为压迫等症状,也可无症状。其病理大体、镜下改变类似皮下软组织ALMs。其明确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并辅以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病理学诊断需与血管瘤型脑膜瘤、Sturge-Weber综合征、脑膜血管周细胞瘤、血管纤维瘤、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等鉴别。其为独立实体病变,预后良好,可以通过手术完全切除。

参考文献:

[1].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及病理学诊断[D]. 赛力克·对山拜. 新疆医科大学. 2001

[2].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与眼眶神经鞘瘤影像学鉴别诊断的研究[D]. 张桐. 吉林大学. 2008

[3]. 眼眶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磁共振成像研究[D]. 鲜军舫. 天津医科大学. 2009

[4]. 巨大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廖土明, 谢克基, 谢小平, 王鹏, 关刚强.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5]. 神经肿瘤[C]. 佚名. 第叁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 2004

[6]. 海绵窦显微解剖与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手术治疗[D]. 窦以河. 山东大学. 2008

[7]. 眼外伤、眼眶病和眼整形[C]. 佚名. 中华医学会第九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 2004

[8]. 体表血管瘤的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进展[J]. 农天雷, 刘兵. 医学综述. 2011

[9]. 颅骨肿瘤142例分析[D]. 王鹏. 天津医科大学. 2002

[10]. 颅内原发性血管平滑肌瘤临床病理观察[J]. 刘争进, 潘超, 廖洪锋, 张永俊. 中外医学研究. 2017

标签:;  ;  ;  ;  ;  ;  ;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及病理学诊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