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时空格局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_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论文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度时空格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北地区论文,公共服务论文,格局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时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订日期:2016-05-11

      中图分类号:F283;O2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8141(2016)06-0673-06

      doi:10.3969/j.issn.1005-8141.2016.06.007

      1 引言

      经济发展可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提供物质基础,而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可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社会环境保障,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协调互促对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日臻完善。然而,由于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发展背景与经济社会基础不同,随着改革的深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滞后与经济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测度和评价东北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水平,对制定合理的基本公共服务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国外关于公共服务的研究起步较早,如Riccardo从公共安全、公共社会服务和公共经济服务方面阐述了公共服务的基本内涵[1];Patrick从社会契约角度解释了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2];Savas分析了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途径[3];Tiebout从社区层面对公共服务的供给进行了研究[4];Julia等[5,6]对公共服务开展了相关研究。国内学者对基本公共服务的研究集中在以下方面:①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内涵与实现路径。苏武江从公民权利、政府职责与现实需求视角研究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7];宋生瑛、汤学兵等分析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路径[8]。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财政政策。马国贤研究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政策[9];倪红日分析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相互关系[10];王家永就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责任和对策进行了阐述[11]。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测度。马慧强[12]、杨帆[13]、赵林[14]、李彬[15]、史卫东[16]等通过构建基本公共服务评价体系,对全国、新疆、东北、辽宁、山东等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行了评价。随着经济与基本公共服务不协调问题的突现,学者们开始关注两者相互关系的研究。李敏纳通过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共服务的相关分析指出,在我国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正向关系[17];冉光和基于中国东西部的省级数据,对公共服务供给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18];段艳平运用面板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19];杨颖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20];胡月等运用协调发展函数对全国31个省区的经济与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21];方茜运用静态结构分析技术系统分析了基本公共服务作用于区域经济的直接或间接路径[22]。基于以往研究,本文以东北地区为研究单元,构建经济发展水平与基本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评价模型,对2003-2014年东北地区34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关系进行了评价,并对协调度的时空格局进行了分析。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区域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度评价是经济发展系统与基本公共服务系统各因素演化过程中针对互益促进和协调关系的定量测算[23]。在借鉴相关参考文献[12,21]的基础上,结合指标选取的代表性、科学性和可获得性原则,本文分别建立了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表1)与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表2)。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包括地区经济规模、地区经济质量和地区经济结构三个方面的内容,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包含教育文化服务、医疗社保服务、基础设施服务、生态环境服务和信息通讯化服务五个方面的内容。

      

      2.2 研究方法

      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测度:对经济发展水平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行测度需要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指标数据量纲影响。假设有m个城市,n项评价指标,形成原始指标数据矩阵

为第i个城市第j个指标的指标值。鉴于本文所选指标均为正向指标,故指标无量纲化处理公式为:

      

      为了避免主观赋权带来的主观性,同时为克服指标间的信息重叠[24-26],本文采用客观赋权法——熵值法对指标体系中各指标进行权重赋值,并采用加权求和的方法求得经济发展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得分指数,具体为:

      

      式中,

为指标原始数据;

为指标无量纲化之后的数据;

为第i个样本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或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指数;

为第j个指标的权重。

      耦合协调度模型: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或运动形式通过各种相互作用彼此影响以至协同的现象,是在各子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27]。经济发展系统与基本公共服务系统之间存在着交互耦合的关系。当经济发展系统与基本公共服务系统之间相互配合、互惠互利时,耦合为良性;当两者相互摩擦、彼此掣肘时,耦合为恶性。借鉴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概念及其容量耦合系数模型,可得到经济发展系统与基本公共服务系统耦合度计算公式[28],公式为:

      

      式中,C为耦合度,取值在0—1之间,C越大,表明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之间的良性共振耦合性越好,反之亦然。耦合协调度综合了经济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的耦合状况与两者所处的发展层次,反映了经济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的整体协同效应,比耦合度模型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更广泛的应用性[29],计算公式为:

      

      式中,T为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综合协调指数,反映两者整体协同水平;D为耦合协调度,D值在0—1之间,D值越大意味着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程度高,反之协调程度低;C为耦合度;α和β为待定系数,本文认为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同等重要,故取α=β=0.5;

为经济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子系统的综合得分。本文采用耦合协调度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协调关系进行评价。

      2.3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本文所研究的地域单元包括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选取该地区34个地级以上的城市,包括辽宁省14个城市,吉林省8个城市(除延边外),黑龙江省12个城市(除大兴安岭地区外)。研究所选取的数据主要来自2004-2015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辽宁省统计年鉴》、《吉林省统计年鉴》、《黑龙江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以及同期的东北各地市的统计公报,我们对个别年份缺失和失真的数据进行了插值处理。

      3 时空格局分析

      根据经济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指数计算公式与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结合源数据,我们可得到2003-2014年东北地区34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度的具体指数,结果见表3(限于篇幅,仅列出5年数据)。本文运用聚类方法将协调度指数分为四级:低水平协调(0—0.360)、较低水平协调(0.361—0.480)、较高水平协调(0.481—0.0.530)和高水平协调(0.531—0.630)。

      

      3.1 时间序列分析

      总体时序特征分析: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度值见表3。总体而言,自2003年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协调性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就均值而言,2003年协调度值为0.287,属低水平协调;2014年协调度值为0.409,属较低水平协调。12年间协调度提升了近1.4倍,可见东北振兴战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本地区经济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协调发展水平。就各协调类型占比变化可见,2003年东北地区34个城市均属低水平及较低水平协调,2014年处于较低和低水平协调类的城市数量减为28个,且有6个城市属较高水平与高水平协调。综合可知,2003年以来东北地区经济系统与基本公共服务系统的协调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整体协调水平仍不高,其协调关系有待进一步提升。究其原因在于:“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国家通过出台部分战略规划,给予产业和财政金融政策倾斜,加快了国企改革步伐,构建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了东北地区经济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但由于东北地区长期积累的问题较多,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相对薄弱,因此经济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协调发展水平并不高,多数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仍滞后于经济发展,对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严重阻碍。

      区域动态差异分析:由表3可知,2003年协调度较高的前五个城市为大连、沈阳、大庆、哈尔滨和长春,较低的后五个城市为松原、绥化、朝阳、四平和铁岭,最高值与最低值比为1.661;而到2014年,前五个城市仍为大连、沈阳、哈尔滨、长春和大庆,后五个城市则为伊春、鸡西、绥化、齐齐哈尔和黑河,最高值与最低值比为2.016,可见东北振兴12年来东北三省34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协调度变化幅度呈现不均衡的特点,各市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值得关注的是,2014年在协调水平较低的5个城市中,除绥化和齐齐哈尔外均为资源型城市,可见资源型城市的协调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为了进一步分析市际协调度差异的动态变化特征,可计算得到2003-2014年协调度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值(图1)。标准差数值反映了区域的绝对差异。由图1可知:2003-2014年标准差不断上升,说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度的区域绝对差异呈不断扩大的态势;变异系数则反映了区域的相对差异。由图1可知:2003-2014年变异系数表现为波动上升的特征,表明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度的区域相对差异呈波动式扩大趋势,说明东北地区市际间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度的区域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呈扩大趋势。主要原因在于: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如大连、沈阳、长春和哈尔滨的经济基础较好,公共服务体系完备,凭借东北振兴的优惠政策,经济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取得较快进步,因此其协调性水平较高;而东北地区拥有较多的资源型城市和农业型城市,这些城市的经济基础差,公共服务发展落后,虽然国家出台相关转型政策,但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因此其协调性水平较低。

      

      图1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度标准差与变异系数

      3.2 空间格局特征分析

      总体空间格局分析:①根据表3给出的协调度计算数值,结合聚类结果可绘制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度空间格局图(图2)。由图2可知,2003年东北地区34个城市均为较低水平与低水平协调类型,2009年有2个城市进入较高水平协调行列,而到2014年则有大连、沈阳、哈尔滨、长春、大庆和盘锦6个城市进入较高水平协调行列,可见自2003年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度总体上呈现由低水平均衡格局向高水平不均衡格局演进的特点。②由图2可知,自2003年以来协调度逐渐呈现“中间凸起,两翼偏低”的分布格局,协调性较高的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和大庆沿着哈大线和滨州—滨绥线分布,形成明显的“T”字形格局,这一特征与东北的经济空间结构基本吻合。③在南北方向上,自北向南形成三核结构,北部以哈尔滨—大庆—长春形成北部核心区,中部以沈阳为中心形成中部核心区,南部以大连为中心形成南部核心区。

      

      图2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度空间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协调度由北向南不断升高,南部协调度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北部,逐渐形成南强北弱的格局。之所以呈现上述格局特征,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整体上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协调性得到了大幅提高,但提高幅度各异,前期基础较好的中心城市协调度提高幅度较大,而基础较差的城市提高幅度小,此外大量资源型城市的存在加剧了这一状况。二是自2003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沈阳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一体化”和“哈大齐工业走廊”等战略,使这些国家战略上的核心城市在经济社会方面得到快速发展[30],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因此中心城市的协调度得到大幅度提高。

      省际格局分析:结合计算得到的各市协调度值可得到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协调度的均值(图3)。由图3可知,就三省协调度演进趋势而言,三省的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性程度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辽宁省上升幅度最大,由2003年的0.297提升到2014年的0.444;其次是吉林省,黑龙江省提升幅度最小,12年间仅提升了0.091。

      

      图3 东北三省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度

      需要说明的是,至研究末期,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仍为较低协调水平。就三省的省际差异而言,2003年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0.018,而到2014年差值则为0.072,可见协调度的不均衡不但表现在市际之间,而且省际的不均衡状况在不断加强。就三省的省内差异而言,2003年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内部的协调度标准差分别为0.046、0.034、0.039,而到2014年,标准差则分别为0.083、0.053、0.074,可见三省内部的差异呈扩大趋势。究其原因在于:辽宁省的经济基础优于黑龙江和吉林两省,自东北振兴以来,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试点等的实施,辽宁省的经济快速发展,医疗、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因此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协调互动程度优于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相反,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经济基础相对较差,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滞后。此外,黑龙江省12个城市中8个为资源型城市,吉林省8个城市中5个为资源型城市,由于资源型城市面临着经济发展转型,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从而降低了两省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度的平均水平。

      4 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文以构建经济发展水平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度为指标体系,采取两者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2003-2014年东北地区34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关系进行了定量评价,并对协调度的时空格局特征进行了分析。结论为:①在时间序列上,自2003年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协调性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但协调水平仍不高,其协调关系有待进一步提高;东北地区市际间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度的区域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呈扩大趋势。②在空间格局分异上,自2003年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度空间上呈现均衡的格局特征;协调度在空间上逐渐呈现“中间凸起,两翼偏低”的分布格局,与东北地区的经济空间结构基本吻合;南北方向上,由北向南形成“三核”结构,并逐渐形成南强北弱的格局;省际辽宁和吉林两省水平高于黑龙江省,且省际不均衡状况在加剧。

      结合有关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关系的定量分析,提出以下对策建议:积极推进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依托国家政策优势,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提供物质基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完善公共服务财政体系建设,优化政府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加快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建设。

标签:;  ;  ;  ;  ;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时空格局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_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