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科技进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后15年是我国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我们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全面完成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向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为此,必须把发展科技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实现今后15年奋斗目标的关键环节
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高技术领域的一个突破就可带动一大批产业的发展。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我国当前和今后的现代化建设,必须更加倚重于科技进步。
从资源状况来看。我国人均资源短缺,社会产品中物耗所占比重高,而且不断上升, 造成很大浪费。 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为日本的6倍、美国的3倍、韩国的4.5倍。钢材、木材、 水泥等三材的消耗强度,分别为发达国家的5—8倍、4—10倍和10—30倍,比印度也高出2.5倍、2.8倍和3.3倍。据测算,“九五”期间,要实现年均8—9%的经济增长率,如果按照现有的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供需差率达20%以上。下个世纪前十年,能源供需矛盾更大。目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0%,而一般工业国家为50%以上,如果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到35%,则每年可节能3亿多吨标准煤。显然, 靠大量消耗和占用资源换取经济较快增长的路子已经再也走不下去了。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节约和合理使用有限资源。
从技术设备状况来看。长期来,由于忽视技术改造和科技开发投入,致使我国技术水平提高缓慢。据统计,我国企业的技术装备大多处于六、七十年代水平,工业企业设备近1/5已经老化,超期服役率近40 %,机电行业中主要机械产品达到世界70年代末、 80 年代初水平的只占1/3,达到目前世界水平的只占5%,所需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主要靠进口。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电子工业比国际先进水平落后25—30年以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淘汰的平炉炼钢工艺,在我国钢的产量中仍占15%的比例,连铸比世界平均为70%,我国只有40%。其他主要行业技术水平和工艺设备也比较落后。如不及时采用先进技术装备改造国民经济各部门,就会严重影响我国现代化的进程。
从投入产出效率来看。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总的宏观经济效益比过去有所提高,但是由于主要靠粗放经营,不少方面的经济效益指标下降。据测算,每增加一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六五”期间为3.2亿元,“七五”期间下降到2.2亿元。因此,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来拉动。从企业经济效益来看,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资金利税率,1980年为25.2%,1993年下降到10.3%;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利税,1980年为25.6元,1993年下降到15.2元。如果按照这样的投入产出实现今后15年的奋斗目标,就需要高达35.7—35.1%的投资率。这是国力难以支撑的,特别是财政、金融承受不了。当前,经济生活中已经存在严重的通货膨胀,财政相当困难,货币流通量偏多,银行负担过重。“九五”期间,要把目前过高的物价上涨幅度逐步降下来,抑制通货膨胀,必须严格控制财政支出,逐年减少财政赤字,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财政和银行能够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有限,为了既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又避免严重的通货膨胀,只能着眼于在生产、建设等各领域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消耗,以较低的投资率支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发展科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立足于国情,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进步道路。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的科技工作的基本方针是: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在实际工作中,要把握以下原则: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以科技进步为主要推动力,科技工作要把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作为首要任务,从战略目标、政策、体制、规划、计划等方面体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以改革作为科技发展的动力,在发展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坚持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大力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坚持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合理部署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工作;根据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国情,科技发展要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攻克关键,勇于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创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社会环境,在科研工作中,切实发扬学术民主,实现重大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坚持研究开发与群众性科技活动相结合,研究开发与科技普及、推广相结合,科技与教育相结合。
二、强化技术开发和推广,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
要正确处理面向经济建设与提高科技水平的关系。面向经济建设是方向,提高科技水平,攀登科技高峰是要求。如何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是我国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需要着力解决的根本问题。要从目标任务的确立、规划计划的规定、政策措施的实施等多方面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经济发展要以科技进步作为主要推动力,科技发展要围绕经济发展目标,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作用。
集中力量攻克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技术和关键技术。科技工作要始终把攻克国民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作为主要任务。从农业来看,我国每年人口增长1300多万,耕地面积还在减少,必须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才能保证人民的基本需要。要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工作,强化科技成果的转化,积极推广包括高技术在内的先进实用技术,满足农业登上新台阶的技术需求。从工业来看,虽然我国已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但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不高,技术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要十分重视解决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减灾防灾、人口控制、人民健康等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问题,为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做出贡献,促进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坚持自主研究开发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是加快我国技术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当代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技术更替不断加速,今天称得上先进的技术,不久就有可能变为落后。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我国已经具有一定的科技实力和基础,具备相当的自主创新的能力。我们必须在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坚持不懈地着力提高国家的自主研究开发能力。
加快重大装备的国产化。成套技术装备的制造,主要涉及机械、电子等行业。目前我国的机械工业规模已不算小,问题是技术水平不高,生产集中度和专业化水平低,产品质量不稳定、性能落后,自主开发能力差。今后的主攻方向是围绕电力、冶金、化工设备为重点的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开展攻关,抓好数控机床、高效精密专用机床、锻压机械、铸造机构等基础机械的研究开发;同时,抓好对行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液压、气动、密封、低压电器、模具、轴承、仪表元器件等重要机械基础件的开发生产。要组织和协调有关科研、设计、生产单位进行联合攻关,搞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和国产化,改变一代又一代引进技术和设备的被动局面。电子工业发展的重点是,以微电子为基础,以通信、计算机为主体,加强系统集成和软件开发能力,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成套电子系统装备和技术服务。抓好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开发以及投资类、消费类和军事电子装备的生产,促进电子工业的振兴,并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国民经济素质的提高。要把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加快发展信息产业提上重要议程。
三、积极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加快高技术商品化、产业化进程
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是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要把高技术产业作为我国优先发展的产业,尽快建设一批对国民经济发展举足轻重,规模较大的高技术产业。我国拥有一支1800多万人的科技队伍,从事研究和开发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有60多万人,每年取得重大科研成果3万项,批准专利5万项,某些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践证明,我国有能力发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属于我们自己的高新技术及产业,参与国际竞争。
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纳入国家经济发展规划。要以市场机制和产业政策为导向,制定高科技发展规划。要调动各方面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积极性,共同参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继续实施“火炬计划”。坚持研究开发、生产经营和贸易一体化,缩短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周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培育和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国家视其项目适当给予优惠政策。要建立良好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区内企业要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重点塑造一批自主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较强,具有较大经济规模、掌握知识产权、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高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
大中型企业要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密切结合,共同开发市场前景广阔的高技术产品。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创办各种形式的高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是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一支新生力量,经继续鼓励和引导其健康发展。
高技术研究与开发要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掌握知识产权、实现产业化作为主要目标。国家继续组织实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筛选一批重点课题,组织以中青年人才为骨干的精锐队伍,协同攻关,力求取得重大突破和创新。要在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天、海洋等重要领域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世界高技术的若干重要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积极采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今后15年以及整个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面临着诸多矛盾与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推进科技进步,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据有关部门计算,过去30年,科技进步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含量仅占20%左右,比50—60年代的日本、西德、美国低30个百分点。比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的韩国也低16 个百分点。按照80年代的技术水平,90年代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若维持在9%左右, 到2000年需产钢1.2亿吨,年需铁矿石4.1亿吨,其中有2 亿吨要依靠进口,占目前国际铁矿石市场供给量的一半左右。且不说国际市场能否保障供给,就是从我们自己来看,也绝非国家财力能保证的。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势在必行。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须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一中心任务,抓住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选择一批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重大课题,集中力量重点攻关。要在农业、水利、能源、通讯、信息、交通、基础原材料、支柱产业、国防工业等方面,择取一批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在国际上已拥有一定优势、能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投资不算太大而效益显著的项目。切实加强农业科技研究与技术开发,集中优势力量,在动植物新品种选育、病虫害与自然灾害的综合防治、区域综合发展、农产品加工及综合利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对农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领域,力求取得重大突破。加速畜牧、水产养殖综合技术,特别是开辟新饲料资源技术的开发。开发并推广节水灌溉和科学施肥等技术。重视林业、水利、气象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要十分重视生物技术等现代化高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在农业上的应用,加强农业基础性研究,为建设现代化农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大力推进企业科技进步,促进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要把增强企业应用先进技术的活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作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激励企业广泛吸纳国内外先进技术及新思想、新知识,面向市场需要,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组织形式、科学地组织生产、销售和服务。
四、瞄准世界科学前沿,加强基础性科学研究
我国一些学科基础性研究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必须加强基础性研究,重视解决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性理论和基础技术问题。基础性研究不仅可以为当前的经济建设服务,还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源泉。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将带动新兴产业群的崛起,引起经济和社会的重大变革。
加强对基础性研究的支持,确保基础性研究的稳定发展,是加速科技进步的一项重要方针。在当前一个时期内,基础性研究要把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放在重要位置,重点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理论和技术问题,创立新的技术和方法。要注重发展新兴带头学科、边缘交叉学科和应用基础学科。我们是发展中国家,百业待举,国力有限,基础性研究也要量力而行,要按照“有所赶、有所不赶”的原则,瞄准国家目标和世界科学前沿,大胆探索,勇于创新。鼓励科学家在科学前沿大胆探索,发明创造,攀登世界科学高峰。国家将根据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的需要,选择一些基础较好、优势较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科技项目,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工程。力争在一些最重要的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基础性研究要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注重发挥高等学校在基础性研究中的作用。有应用前景的基础性研究要与高技术研究、技术开发工作相衔接。
五、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体制
我国现行的科技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它的一些方面在当时也是不完备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很多方面已明显不适应需要。主要问题:一是科研机构设置分散,规模小,整体素质不高,游离于企业之外,并且,大约有57%的科研机构已不从事或基本不从事研究活动,失去了科研属性;二是条块分割,机构重复,浪费严重,总体规模失控,科技资源分散,系统运行效率低下,对政府部门有很强的依附性,为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或与企业结合带来了重重困难;三是管理分散,调控乏力,核心权威不足。我国科技管理工作分为几大块,既有经济管理部门,又有专业科技行政部门,各个部门都自成体系,由此带来科研计划雷同、项目重复、资金分散,产、学、研脱节和人才配置不合理等。当今世界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愈来愈激烈,许多国家都在大力调整科技系统结构,实现科技经济一体化战略,并且,大力培养人才。我国过去几年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着重于科研院所的微观机制转换,宏观问题特别是机构设置触及较少。从总体上看,科技与生产结合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面对这种形势,科技体制进一步改革,势在必行。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机构,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
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优化科技系统结构,分流人才。调整结构,分流人才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步骤。各部门、各地方要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确定结构调整、人才分流的方针和实施步骤。要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试点先行,积极稳妥地推进。要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国家和集体的知识形态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为人才分流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在改革的过渡时期内,国家将继续对“放开”的科研机构给予政策性扶持,以利于发挥科技整体力量的作用。
以政府投入为主,稳住少数重要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科技机构,从事基础性研究,有关国家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应用研究,高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活动。“稳住一头”要在深化改革中有重点、分层次地进行。在开放和竞争的动态过程中,保持一支精干的、高水平的科研队伍。要从科研任务、经费、设备基地、科研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等多方面,切实加强对“稳住一头”工作的支持。对于选定的科研院所,要率先建立现代科研院所的制度,实行符合基础性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特点的运行方式,彻底打破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及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充分体现优胜劣汰的竞争性。由政府财政支持的科研院所要进一步精减,形成若干个对国内外开放的科研基地,聚集优秀人才,成为高水平的国家研究中心。行业和地方也要根据各自的需要,通过科技机构的优化组合、人才分流,保持精干的科技力量从事具有共性、长远性的研究开发工作。
放开、搞活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机构。这些机构运行要以市场为主,除按照竞争机制承担政府研究开发任务外,主要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研究开发、技术服务、技术承包和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活动。要使绝大多数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机构逐步由事业法人转变成企业法人。鼓励那些较有实力的研究开发机构实行技工贸一体化经营,联合进行技术开发。有条件的科研机构还可直接进入大中型企业或企业集团,成为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国家对这类机构在新产品、中试产品和技术性收入方面,实行倾斜扶持政策。具备条件的研究开发机构可兴办多种形式的科技企业。通过兼并、承包中小企业发展科技产业,也可通过联营、参股和控股等形式组建科技产业开发集团。实力雄厚的科研机构,还可以主办科技企业集团、科研生产联合体,支持一部分研究开发机构改制转型为现代科技企业。推进国有低层次科技机构采取民营方式改革成股份合作制企业,并通过租赁、长期承包、委托经营等方式,向国有民营企业过渡。经有关部门批准也可通过拍卖、分散出售和租赁结合等方式转化为民办企业。
强化企业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是实现科技系统结构重心转移的关键举措。要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通过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协作加强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要把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结合起来,在企业运行机制、经营管理中植入科技进步因素。企业股份制改造应积极吸收先进技术入股,创建企业集团要以高科技企业或实力较强的研究开发机构为龙头或依托。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利用利率、汇率等经济杠杆引导技术开发创新活动面向经济、融入企业。在理顺价格体系的基础上,使科技成果真正实现自身价值,促进科技要素合理流动。制定产业技术政策,强化技术监督措施,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建立适应当地特点的技术开发机构和技术推广网络,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加强传统产业改造和基础产业升级,鼓励发展与城市大工业相配套的农工贸联合企业和乡镇企业,引导这些企业不断增强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的能力。充分发挥企业总工程师的作用,加强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工的素质。
科技投入是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保证。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调整投资结构,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增加科技投入,扭转科技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过低的局面。到2000年,全国从整体上应争取将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从目前的0.72%逐步提高到1.5%,接近发达国家80年代的水平。 各级政府应增加科技三项经费和科技开发贷款。企业也要不断增加科技投入,提取1 %以上销售额作为科技发展基金,落实用好,取得实效。同时,还应建立和完善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加大民间集资的投入。进一步改革科技拨款机制,促进科学技术工作新型运行机制的建立。与经济建设直接相关的科技活动要按市场机制运行。进一步加快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建设,并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发展各种技术中介机构和交易场所,培养职业技术经纪人队伍,建立技术供需的双向信息渠道和网络。
六、振兴科技和繁荣经济,必须坚持教育为本
我们的教育事业与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以及不少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目前全国还有二亿多文盲、半文盲,占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占世界文盲总数的四分之一。大学生和科学技术人员在每万人中的比例,都属于较低水平,比印度等国都低。显然,只要还有数量如此巨大的文盲,我们就不可能真正建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没有大批经过良好教育的各种专门人才,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化企业,即使有先进的技术设备,也不可能有高效率、高效果。没有大批高水平的科学技术人员,我们就无法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经济水平上的差距。世界许多国家从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越来越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我们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必须认识到教育是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积极建设科技队伍。科技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开拓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为提高经济、科技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必须建设一支跨世纪的宏大的科技队伍。在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作用的同时,还要加速培养新的优秀科技人才。要选拔、培养一批跨世纪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工程技术带头人,放手让他们担负重任。要培养具有现代科技知识和经营管理才干、能率领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新一代企业家。
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重点要普及义务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适度发展高等教育,优化教育结构。2000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201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总的指导思想是:(1)教育的发展要适应经济、 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要把提高全民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做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促进教育的现代化,并使一些学校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要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各方面全面发展。(3)努力优化教育结构,提高办学效益, 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体现终身教育思想的现代教育体系。要根据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很不平衡的实际,坚持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并逐步缩小地区之间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差距。
继续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对教育体制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主要是:积极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逐步形成政府办学为主与社会各界参与相结合的新体制。提倡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高等教育要逐步实行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级为主的办学与管理体制。非义务教育阶段逐步实施缴费上学、择业自主,同时完善奖学金、贷学金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