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航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肝胆胰内科 广西 贵港 537100 通讯作者简介:关航男,(1970-)广西贵港市,学士,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肝胆胰、超声内镜.
【摘要】 目的 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MPS)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经电子胃镜检查提示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68例,进行MPS检查,清晰显示病灶及上消化道管壁的超声层次结构.结果 68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中,食管贲门病变21例(30.9%),胃病变40例(58.8%),其中胃底17例(25.0%),胃体13例(19.1%),胃窦10例(14.7%),十二指肠病变7例(10.3%);诊断为平滑肌瘤19例,间质瘤15例,异位胰腺7例,脂肪瘤8例,囊肿5例,静脉瘤14例.结论 微探头超声由于频率高,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组织具有很高的分辨率,能清楚地区分上消化道壁层次,从而对各种不同病变组织显示不同的声像改变,区分不同的组织性质特性,指导治疗;同时,可在内镜见到病灶时直接从活检孔插入操作,灵活、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微探头超声; 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 诊断【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004-01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门诊和住院患者,经电子胃镜检查提示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68例,进行MPS检查.本组患者中男37例,女31例,年龄21~72岁,平均43.5岁. 1.2 微超声探头检查方法采用OLYMPUSEU-M2000内镜超声图像处理中心,OLYMPUS MAJ-935超声探头驱动器,OLYMPUS内镜用微超声探头,探头频率为20MHz. 患者术前准备同常规胃镜,禁食6h,咽喉部局部麻醉(部分患者静脉麻醉),电子胃镜进镜至十二指肠水平段,发现SMT后记录其部位、大小、范围、形态,于内镜工作管道插入微超声探头,扫描时采用脱气水充盈法、直接接触法、翻转体位法等,清晰显示病灶及上消化道管壁的超声层次结构.
2 结果所有患者均能顺利完成该项检查,未发生出血、穿孔、窒息等并发症.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部位分布与病变类型见下表. 68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部位分布与病变类型(例)
68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中,食管贲门病变21例(30.9%),胃病变40例(58.8%),其中胃底17例(25.0%),胃体13例(19.1%),胃窦10例(14.7%),十二指肠病变7例(10.3%);诊断为平滑肌瘤19例,间质瘤15例,异位胰腺7 例,脂肪瘤8例,囊肿5例,静脉瘤14例.
3 讨论内镜配合活体组织检查能够明确诊断许多胃部疾病.但由于黏膜下肿瘤病变表面光滑,常规内镜活检往往取材过小、过浅,不足以确定病变性质;体外B超的超声探头距离病变部位较远加上腹壁脂肪的衰减、胃肠道气体和骨骼的干扰,不能明确病变层次范围,以及与临近组织器官的关系,对病灶诊断也无能为力. 为了克服上述的不足,我们使用微探头超声内镜技术.MPS是经内镜活检通道插入微探头进行扫描检查病变的,既可以进行内镜检查,又可以进行超声检查.由于MPS配备的是高频率(12~30MHz)的微探头,能对病变组织具有很高的分辨率,从而对各种不同病变组织显示不同的声像改变,区分不同的组织性质特性.MPS能够清楚显示肿物的边界、大小及包膜,对了解病变的起源、性质,鉴别良恶性,正确区分消化道腔内外的病变有重要临床价值.对于某些超声图像有特征性表现的隆起性病变,如异位胰腺、囊肿、静脉瘤等几乎可以100%确诊[1]. 食管贲门病变,由于注水时容易引起误吸等并发症,故不适宜采用静脉麻醉检查.我们针对这类患者检查的体会是:咽喉部局部麻醉,扫描时采用持续注水法,用注水泵持续经腔道注水,使消化道管腔内的水处于动态充盈状态,适于显示消化道管腔内水不易停留的部位,如显示食管、胃窦远端和十二指肠的管壁结构.其它部位病变(如胃、十二指肠)的检查,我们多采用静脉麻醉检查,这样病人痛苦减少,检查结果的准确率更高. 平滑肌瘤是消化道常见的良性肿瘤,主要见于食管,食管平滑肌瘤约占食管良性肿瘤发病率的50%~90%[2],病变一般呈圆形、梭形,边界清楚,EUS下显示为一个低回声团块与管壁超声第4层结构(固有肌层)或第2层结构(黏膜层)相延续.本组发现19例食管、胃平滑肌瘤,其中9例位于超声第2层,采取黏膜切除法或内镜结扎治疗,术后3个月复查胃镜肿瘤消失.10例胃平滑肌瘤位于超声第4层,其中4例外科手术切除,术后病理与术前EUS诊断一致; 其余未切除病灶,给予密切随访. 胃肠间质瘤最常见于胃,以胃底体交界常见,也可见于胃底、贲门、胃体、胃窦、十二指肠、小肠、结肠和食管等处.病变呈球形或半球形隆起,表面光滑,色泽正常,有时可见脐样破溃,基底宽.EUS下显示病变多在超声第4层内,低回声或中等偏低回声,中央可有片状高回声,或无回声区.根据超声内镜对胃肠道间质瘤扫描显示特点,可进行间质瘤不同侵袭危险性分级,诊断正确率达82.86%及判断胃肠道间质瘤的恶性程度的诊断敏感性可达80% ~100%[3].本组发现胃间质瘤15例,其中10例外科手术切除,术后病理与术前EUS诊断一致;其余5例病灶较小,病人不同意切除,给予长期密切随访. 异位胰腺是先天发育时残留在胰腺外(多为消化道壁)的胰腺组织.常见于胃窦大弯侧或后壁侧近幽门处、十二指肠球部.病变一般较小,表面黏膜光滑,顶端一般可见脐状凹陷.EUS下显示可发生于超声的任何1层或几层,但多发生在黏膜下层,病变呈中等回声,回声不均,有时可见管状结构.对无症状的异位胰腺可不必处理,但应长期随访观察[4]. 脂肪瘤是由良性脂肪组织组成.常见于胃窦、十二指肠.内镜下可见表面光滑的隆起,黏膜色偏黄,质地柔软.EUS下显示为高回声团块,来源于超声第3层结构(黏膜下层).本组发现8例脂肪瘤,其中3例外科手术切除,术后病理与术前EUS诊断一致;其余5例病灶较小,采取黏膜切除法或内镜结扎治疗,术后3个月复查胃镜肿瘤消失. 消化道壁的囊肿多无特定部位,内镜下见隆起表面光滑黏膜色淡,有透光感.EUS下可见超声第2、3层结构内的无回声病变,内无血流信号.本组发现囊肿5例,其中3例用活检钳咬破后流出非血性液体,囊肿消退;其余2例给予密切随访. 静脉瘤常见于胃底、食管,内镜下观察孤立性静脉瘤多为色泽青紫的囊性病变.EUS下显示静脉瘤为边界清晰的无回声结构,内有血流信号.当常规内镜发现消化道有囊性的隆起,建议行EUS,防止活检造成意外.
综上所述,微探头超声由于频率高,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组织具有很高的分辨率,能清楚地区分上消化道壁层次,从而对各种不同病变组织显示不同的声像改变,区分不同的组织性质特性,指导治疗;同时,可在内镜见到病灶时直接从活检孔插入操作,灵活、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1] 杨晓钟,王琼,高成城,等.小探头超声内镜在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内镜杂志,2010,16(6):597-599. [2] 陈立刚,任建林.超声内镜在食管常见疾病诊断中的价值[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7,15(30):3216-3218 [3] 余福兵,何夕昆,诸琦,等.超声内镜在胃间质瘤不同侵袭危险性分级中的价值探讨[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0,27(1):32-34. [4] 鲍柏军,黄介飞,朱净.内镜诊断胃异位胰腺[J].中国内镜杂志,2007,13 (1):63-64
论文作者:关航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9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3
标签:超声论文; 消化道论文; 黏膜论文; 食管论文; 肿瘤论文; 回声论文; 病灶论文; 《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9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