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管理和管理智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智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管理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智慧管理。智慧管理的本质就是无为——管是为了不管。在管理的实践中,企业家追求大智慧,即无为的管理境界。在具体管理的操作上,要做到小智慧,使管理富有更多哲理、更多睿智、更多生命的灵性。管理智慧,就是要把智慧经济,运用到管理活动中,减少管理活动的盲目性,提高管理活动的自觉性,自觉地用对策代替博弈。只有实现智慧管理,才能把知识和经验,凝结为老板的智慧,转化为管理效益,变成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生产力。
市场定位需要智慧
很多企业家,擅长应用管理的“术”,通过一些技巧性手段,达到企业管理目的。与此同时,却忽视了管理的“道”。于是,形成了只重智慧管理,不善管理智慧的态势。智慧管理,主要是通过若干技巧、手段,达到管理目的,它是以管理者为中心;管理智慧,是尽量把员工的智慧发挥到极致,以此为目的进行创新管理,它是以员工为核心。两者对象不同,结果自然不同。
就拿网络招聘来说吧。有的企业家对这个行业不感兴趣,觉得它很难做大。网络招聘出现之后,他们发现:这个新兴行业的增长率是44%,相对于美国网络招聘78%的市场占有率,中国网络招聘市场占有率,只有不足30%,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国内网络招聘市场,已经呈现一“强”两“弱”,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
前程无忧以“传统媒体报纸为主”+“网络辅助”为“武器”,占据着网络招聘的江湖老大地位。报纸广告占总收入的比例超过60%,在招聘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中华英才网紧随其后,占据市场的第二把交椅。位居第三的智联招聘,以“网络为主”“传统媒体报纸为辅”,在网络招聘市场中独树一帜。
前有“饿狼”,后有“猛虎”,他们都有自己的独家秘籍。以中华英才网为例,中华英才网如何才能突破竞争对手的夹击,开启市场之门?前程无忧在传统报纸招聘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智联招聘在此领域也有建树,但市场份额不大。中华英才网如果强行切入报纸招聘市场,就是以己之短攻友所长,即使抢得一部分市场,那也是杀友一千,自损八百。
从整个行业来看,报纸招聘市场在短期内将会缓慢增长。从长期来看,随着互联网用户的高速增长,报纸招聘市场将呈现下滑趋势。报纸招聘,在时效性和与应聘者的互动性方面,都不及网络。中华英才网与其在报纸招聘领域去“鸡蛋碰石头”,不如彻底放弃,做一家“单纯”和“专注”的网络招聘公司。
这样的市场定位,需要勇气。两个主要竞争对手,都是使用线上和线下传统媒体结合的发展思路,只是主次手法不同而已。与其双拳出击,不如练好中华英才网的“一指禅”,只要功夫练到家,就可以无往而不胜。
集中精力攻其一点
“专注”,是一个不断选择和放弃的过程!要把那些和网络招聘“主业”不相关的业务,全部剥离出去,不能让这些业务分散公司的精力,要把公司全部的资源拿来,投入到网络招聘这一根指头上来,集全身之力,攻其一点,不计其余!
为了更加“专注”,中华英才网砍掉了公司的培训和人事外包两个业务部门。这两个部门,每年可以为公司分别带来几百万和上千万的现金流。为了从市场和竞争对手那里找到突破口,必须炼就自己的“专注”与“专业”。作为服务类的企业,中华英才网只有不断了解客户的最新需求,不断推出令他们满意的新产品,整合优势资源,缔造核心能力,才能赢得市场。
中华英才网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招聘解决方案。针对高端人才,建立“英才网猎”。对于中小企业,中华英才网提供“英才招聘宝”,企业可以在上面发布职位信息,也可以收集简介,价格也很便宜。
2007年4月,中华英才网推出了第四代招聘产品,采用多媒体手段的视频招聘,企业可以将简介拍成视频,提供给应聘者在线观看,给予求职者更好的应聘体验和感受。客户体验的不是一种技术概念,不可能像技术那样有很大的突破。细节是魔鬼,产品和服务的每一个细节汇集在一起,决定了客户对网络的综合评价。
中华英才网,经常让研发人员站在客户的角度去发现问题,不断推出创新性的产品。为了保证中华英才网具备持续性的创新能力,他们还建立了“人才研究中心”,成员都是做管理出身的专业人士,作用是不断研究客户需求。有了这样一个理念,就不会跟着竞争对手走,要做的是牢牢地抓住客户的需求、抓住市场之牛耳。
注意五条管理艺术
第一,从智慧管理到管理智慧。民营企业为了创造更多的利润,很多管理者习惯于总结、分析每个员工的优点和缺点,通过两张表来实施管理决策。对优点,自然是鼓励和推广,甚至在企业中不断复制一些所谓的优点;对缺点,则竭力地予以修正、消灭,甚至还会做成负面的标本来展览。在这种束缚式管理中,员工失去了鲜活性,缺乏了积极性。实际上,这种管理模式,不仅损害了企业的长远动力,也不容易管理。
第二,研究优缺点VS研究特点。作为新时代的管理者,不应单一地在所谓的员工优劣上聚焦,更应广泛地研究每个员工、每个部门、每个年龄层的特点,而不是简单地划分优缺点。这样,就会针对具有普遍性的特点,调整管理策略——增加更多与时俱进的管理方法。同时,为员工提供动力资源,搭建更多、更大的舞台,促使他们做得更好。比如,作为网络公司,基层员工基本上都是80后,通过研究他们的特点,进行培训和管理,通过让80后管理80后的创新模式,提高企业效率。
第三,从激情释放VS激情回归。企业需要激情,让企业迸发活力。在企业文化的激情塑造上,各个企业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激情虽然爆发力强,但是过程往往极其短暂,如果任其发展,激情之后就会出现迷惘、倦怠等症状。企业管理者,不仅要具有激发本领,而且要有转化能力——把感情色彩,积极地转变为理性色彩。如何达到呢?首先,要在激情中融入理性成分。你可以把某一个会议室叫做桃花岛,你要告诉员工这个名字的意义,它所带来的积极方面。其次,塑造理性的管理制度,比如员工晋升制度等。
第四,关注结果VS因果并重。企业作为盈利机构,当然需要关注结果。如果一味地看重结果,从而放任过程,则会带来很多管理的漏洞和陷阱。企业要从结果向引导过程、结果并重的管理转变。企业进来了更高水平的人,结果导向的企业,一般会让优秀者出任,旧人出局——降薪、降职。作为过程管理者,往往对旧人不会降薪,甚至还会加薪。过程管理看到的是:让出职位是一种美德,是为企业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是过程、结果并重的不同。
第五,智慧借鉴VS点滴积累。管理不能单纯地进行借鉴,要做好实践与积累。首先,管理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中国企业既要学习西方先进管理经验,更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寻求适合自身特点的管理。其次,改变重外因、轻内因的管理取向。学标杆、做咨询、引进职业经理人,都没有错,但不能从根本上全面提升管理,更不能替代内部管理的全部要素。要杜绝管理上一抓就灵的急躁心理,唯有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坚持不懈地进行实践、思考、沉淀和突破。
企业管理更重在理
衡量一个企业所从事的工作,是否真正属于知识经济,关键在于看它所产生的“智慧利润”是否替代了“技巧利润”。这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也是检验结果的一个关键标准。管理、管理,更重在“理”。有的企业家重视“管”,强调监督、控制和指挥,要求约束个人行为,形成企业规范,突出权力和制度的刚性;有的企业家重视“理”,强调计划、组织和协调,要求理顺各种关系,形成企业合力,力求实现团队效率和效益最大化。
企业管理中的“理”,与“管”比较起来,“理”实在更难。对工作,一定要先“理”后“管”,“管”中带“理”。经理、经理,就是要亲自动手去“理”,去布置、检查、总结,去奖励、惩罚、培训,在执行过程中,不断积累方法、经验、技巧,形成规范和制度。一旦“理”顺了,“管”也就在其中了。
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就是:建立合理的游戏规则,让每个员工按照游戏规则自我管理。游戏规则要兼顾公司利益、个人利益,要让个人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统一起来。责、权、利是管理平台的三根支柱,缺一不可。缺乏责任,公司就会产生腐败,进而衰退;缺乏权力,管理者的执行就变成废纸;缺乏利益,员工就会积极性下降,消极怠工。只有把“责、权、利”的平台搭建好了,员工才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1世纪,管理从员工为主的现场管理方式,向知识经济的方向大幅转变。人的行为方式,更加不可用计件或计时的方式进行管理。如果没有完善的责、权、利体系,企业的流程体系、内控体系,事事都在等着上级领导发话,那就不是自然的良性运行,一旦公司掐断了网线,领导天天在公司里转悠,结果是管人管不住心,公司完不成任务,企业绩效不高。
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企业兼并重组的速度,正在迅速加快,民营企业的企业家,是不是应该更加注重“理”,而不是一味地强调“管”?否则,是不是太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