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至民国初期黑河电报业发展概述
俞 平
(黑河博物馆,黑龙江 黑河 164399)
【摘 要】 黑河电报业始于清朝末期,至民国初期初具规模。黑河电报业是边境地区现代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边疆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等诸多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清末;民国初期;黑河电报业
中国电报业始于19世纪70年代的洋务运动。清光绪三年(1877年)中国第一条自建的电报线路在台湾开通。光绪五年(1879年),大沽口与天津电报线路开通。1880年中俄关系紧张,李鸿章尤感电报之重要。同年十月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年底中国第一条电报主干线津沪电报线完工并开通。此后数年,中国电报业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在李鸿章的推动下,清政府开始将电报业向东北地区延伸,直至中俄边界,开始替代传统的驿传制度,真正达到了“东北已达吉林、黑龙江俄界,……殊方万里,呼吸可通,洵称便捷”。
对玉米秸秆淀粉-聚乙烯醇薄膜抗拉强度和伸长率用加权法进行综合评分,两组指标各占50分,总分为100分。
一、黑河电报业的兴起与初步发展
1886年初朝廷批准李鸿章等筹款派员架设沈阳至吉林线路后,东三省练兵大臣穆图善奏请朝廷自吉林至齐齐哈尔至瑷珲、黑河间也设局架线,开通电报。民国九年《瑷珲县志》记载:“……由北洋大臣李傅相奏派候补府少逸周公冕带领英国工程师沿途修理至黑工竣……”任命周冕为“委办吉、黑等省电线勘路委员”,并要求各地方官员协助办理相应事务。8月全部线路勘测完毕。1887年8月电报线路架设至齐齐哈尔。李鸿章委派候选盐大使陈允许专办黑河屯子局事宜。1888年底,至瑷珲电报局的电杆一律“挖培完竣”,次年全部线路开通。1891年,齐齐哈尔设电报分局,黑河设电报子局,瑷珲设报房一处。1892年(光绪十八年)齐齐哈尔电报分局改设为省电报总局,派委纪堪第管理瑷珲电报局。“于是黑河为分局,嗣将瑷局迁移黑河,即改瑷局为分局,派委李海山为司事”。1893年黑河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间电报线路接通,黑河可拍发国际电报,黑河的电报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清朝末期黑河电报业的被毁与重设
正当黑河电报业蓬勃发展之际,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8月沙俄大举入侵我国东北,黑河、瑷珲失守,沙俄破坏、霸占了电报线路,发展当中的黑河电报业随之陷入低谷,而后的日俄战争又使得黑龙江、辽宁、吉林的电报线路损毁殆尽,东北的电报业遭受了空前的损失。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清廷鉴于当时“政治交涉日渐繁多,边防地区更为紧要等实际情况,开始复修电报”。此时,被沙俄侵占的黑河、瑷珲等地经过艰难的交涉陆续被收回,被沙俄霸占的电报线路亦逐渐修复。当时黑龙江境内由哈尔滨到大黑河屯的电报线路,核计里数一千七百二十二里,共设八局,瑷珲、海兰泡(黑河)各为其一。纪堪第亦重回瑷珲、黑河负责开办报局。在黑河设海兰泡电报子局,瑷珲设立报房,交陈沛元办理。至此,历经坎坷的黑河电报业又逐渐走向正轨。
三、民国时期黑河电报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环境恶劣交通闭塞的山区,外地女子不愿嫁入,本地女子也多选择外嫁,进而造成当地成年男子婚配的困难。在这种婚龄女性“短缺”的情况下,“娶媳妇”“讨老婆”的花销将会成为男方家庭的主要开销,不少家庭因婚致贫,背上沉重的债务。中国现行的扶贫管理系统中,“致贫原因”除了有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等常规选项外,还新增了“因婚致贫”选项。调查发现,安康当地农村男青年娶妻时在买房(车)、支付彩礼和置办酒席等花费至少需要40多万元,而巨额的婚姻花费很可能需要全家几十年节衣缩食、勤俭度日才能还清,过度的节俭消费观也势必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消费刺激生产,消费欲望不高,生产不积极,经济也不会快速发展,贫困农村会越来越穷。
6.耶尔森氏菌病。以夏冬季多发。病猪初期体温达40℃~41℃,食欲减退或废绝,水样腹泻,粪便中常混有粘液和脱落的肠黏膜,后期体温下降,皮肤发绀,消瘦,脱水死亡。剖检病死猪可见结肠孤立淋巴滤泡肿大、增加,间浆腹层或黏膜层突出,小结肠和直肠有溃疡病灶。
1914年(民国三年),黑河的经济贸易日渐活跃,呼玛、漠河金矿业发展迅速,但信息传递仍旧不畅,阻碍了边疆地区各方面的发展。为此,黑龙江省民政长朱庆澜向交通部递交报告阐述发展电报业的重要性:“黑龙江省幅员广漠,交通隔绝,沿江一带与俄为邻,边信往来借自俄航俄民,仰人鼻息,事事落后,现在情势万急,乱党匪徒保无窃发。欲图抵制补救,必灵信息利交通,始可有备而无患,修路、修电万不宜缓。”《黑河观察使政务志略》亦记载:“……我无交通机关,遇事向藉俄国邮电,不惟受制于人,且于事实上诸多窒碍,……其电线亦就并举,以期消息灵通。前闻该知事有提倡各金厂绅商自行集款兴办之举,俱见该知事明达治体,扼要以图,实深嘉许。如能垫办,应由本观察使详报交通部,先行立案,将来各绅商垫款若干,仍由官家筹还。现在地方尚未大兴,此线修成三五年绝无利益之可言,商有垫款仅供开办需费,其常年经费仍须由官家赔补,该商等热心公益,襄成斯举,仰即认真劝办,是为至盼。”民国肇始国家财政捉襟见肘,省及地方可以支出的资金也十分有限。为了保证电报线路的铺设能够及时开工,只有采取“官商垫付”资金的方法才能筹措修建线路必需资金。此提议最终获得了交通部的批准。资金的筹集工作也积极展开。
1912年,民国政府接管清政府邮传部,改组为交通部,电报划归交通部管理。黑河的电报业在承袭了清代电报业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省公署的支持下,黑河观察使张寿增协同呼玛县知事孙绳武,在各地方绅商之间积极奔走,筹资垫款,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民国三年(1914年)六月,铺设电报线路所需工程资金筹措大部,但仍有相当部分缺口。于是张寿增又向省府提议,不足部分资金由黑河街基收款项下如数调剂、拨补。此提议获得省长准许。至此,在各级政府及地方绅商的共同努力下,铺设电报线路所需钱款全部募集完毕,随之开始电报线路的铺设工作。
民国四年(1915年)八月,自黑河至漠河至奇干河金厂等处电报线路全部竣工开通,电报线路基本“覆盖”黑龙江沿江一线。为了方便收发电报,以及回收电报线路资金的回收,在人口及经贸相对集中的区域设置了瑷珲、海兰泡(黑河)、呼玛三处电报局,在漠河和奇干河分别设置电报房,方便电报收发与管理。同时,为了电报线路的畅通,以及避免不法分子的破坏,特制定了保护电杆、电线的监管办法,有效的保障了电报线路正常运营。
四、结语
黑河电报业是中国电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清末至民国时期黑河电报业的发展命运多舛,但仍在艰难中不断发展、前行。黑河电报业是边境地区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它使黑河地区通信业又向近代化迈进了坚实的一步,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列强的经济蚕食,达到了分“洋商之利”的效果,维护了中国的电信利权,对黑河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相当的经济效益;黑河电报业也是边疆“防务必需之物”,对维护边疆地区的政治稳定、军事防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 考 文 献]
[1]《瑷珲县志》1981年版.
[2]《黑河观察使筹办政务志略》1984年版.
[3]陈会学.清末“办理海兰泡电报分局四品衔通判纪堪第”印[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4]刘 城.民国初年黑河到漠河的电报业 [N].黑河日报,2016-03.
【中图分类号】 K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3036(2019)02-0096-01
【作者简介】 俞 平(1974-),男,黑龙江黑河人,黑河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编 辑/李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