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三年级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教版论文,小学语文论文,课标论文,教材论文,情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地向纵深推进,实验教材正由编者的案头进入课堂,接受实践的检验。实验教材到底怎么样?当前的教学还存在什么问题?为了搞清这些问题,自2004年下半年至今,我们坚持在学期末组织城区教师对实验教材使用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对象为全市271个四年级教学班的语文任课老师,回收书面调查问卷542份。通过对调查表的分类、归总和分析,初步了解到了四年级教师对实验教材的评价、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他们在实践中的可贵探索。在此基础上,形成此调查报告。
一、关于课文教学
(一)总体评价
本年级选编的课文更加注意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体裁丰富,语言活泼、生动、有趣,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爱学,教师爱教。
(二)问题及建议
1.建议教材在每个单元末,增设一个小结性的栏目,类似高年级的“交流平台”。
2.建议课后题适当安排一些语言形式的训练题,如字、词、句、段方面的,以加强教材的工具价值。
3.师生普遍感到课文文质兼美,但篇幅长、难度大。有些精读课文需教三课时,有些略读课文需教两课时,教学总时数比较多。
4.课后题要求背诵的,大多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段落,这给检测带来了困难。
5.部分略读课文可以看成例文,为单元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服务。
6.建议在课文后,安排指向新课标“必读书目”及“推荐书目”的课外阅读提示,类似高段的“课外书屋”。
(三)少数课文难学难教
三年级上册有较多来自国外或描写国外生活的文章,师生反映难学难教。一是因为学生不太熟悉国外生活,缺乏相关经验,理解起来吃力;二是因为不习惯也不喜欢译文的表达方式。该册二单元课文多反映领袖、名人优秀品质。由于学生对主人公比较陌生,因此不能很好体会。尤其是《奇怪的大石头》一课,加上文中有很多科学术语,学生根本无法理解。三年级下册第七组的主题为“国际理解”,主题离学生较远,理解难度大。从全年级看,学生最难理解的是该册的《和时间赛跑》一文。
(四)少数课文值得质疑
1.文图不符。
①三年级上册选读课文第五课《神笔马良》,文中说白胡子老爷爷已送给马良一支神笔,但145页插图的笔筒里却出现那么多支笔,没有必要,建议删去。②三年级上册第十课《风筝》中说“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而38页插图上的风筝却很像蝴蝶。③三年级下册第十九课《七颗钻石》第二节中的“水罐也掉在了地下”一句,应改为“水罐也掉在了地上”。另外,文中第三节末尾说“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但插图里没有“钻石”。④三年级下册第五课《翠鸟》,18页插图中翠鸟羽毛的颜色和文中描述的不一致。⑤三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可贵的沉默》两幅插图中靠窗第二排的女孩衣服颜色不一致。⑥三年级下册第十八课《她是我的朋友》第十节写到“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但插图中却睁着眼睛。另外,本课77页“泡泡”中的“联系”的“系”字是错字。⑦三年级下册第三十一课《女娲补天》中的插图与文本内容不一致。按文中描述,插图中的女娲应手举装着用五彩石炼成的稠液的大盆,而不是五彩石。
2.内容不当。
①三年级上册第二十八课《狮子和鹿》课题不当,应改为《鹿角和鹿腿》。②据查,赵州桥已过了1400岁的生日。而三年级上册第十九课《赵州桥》却仍然写着“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了”。③三年级下册第二十七课《卖木雕的少年》第六节中讲到“我”因为想到象墩子“沉甸甸”,怕行李超重,而没有买。但第十一节中讲少年送“我”一个木雕小象墩,也用了“沉甸甸”,不妥。一是前后重复使用同一词语;二是前后两个象墩大小相差较大,同用“沉甸甸”,与事理不符,显得前后矛盾。④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寓言两则》中的《南辕北辙》中有一句:“你上哪里去呀!”(35页)联系上下文看,此处应为问句,建议将感叹号改为问号。⑤三年级下册第十五课《争吵》第十节中的提示语在中间,“说”后面不该用冒号,应改为逗号。⑥三年级下册第六课《燕子专列》第三节中有“料峭的春寒”一句。查阅《现代汉语词典》,“料峭”形容微寒。但联系上下文看,文中描述的天气却是“严寒”。⑦“殊”已作为生字在三年级下册第六课中出现,但在第二十四课中又作为带读字注音,不恰当。⑧三年级下册第二十八课《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其中116页第三行已出现“废墟”一词,但带读字注音却注在了第五行的“废墟”上,不恰当。⑨三年级下册第二十七课《卖木雕的少年》第三节(112页),“各式各样”后不应点逗号,而应用句号。因为此句讲木雕,而下句讲的是“我”。⑩三年级下册第二十六课《一面五星红旗》存在两处不合理。第六节说,老板看见“我”脖子上的五星红旗,“突然”“眼里闪出亮光”,不太合乎常理,“亮”得很奇怪。第八节说,老板告诉“我”可以用国旗换面包。这个决定不太可信:如果老板知道这是中国的国旗,那么明显他是要用“换”来测试“我”,这个举动似乎不符合老板的人物个性。因为,从上文看,文中的“老板”是个典型的“商人”形象。如果老板不知道这是中国的国旗,那么他这样做,更是不可思议。
3.改编不佳。
三年级下册第一课《燕子》对原作作了比较大的改动,感觉韵味削弱了不少。比如第二节中的“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句,就比原作中的“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一句,少了韵味。类似的例子在本课还有一些,建议改编原作要慎重。
(五)其他问题
①课本与课本不一致。三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课课题叫《东方之珠》,而在其他版本却叫《香港,璀璨的明珠》。
②三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190页第一行中的“第六自然段”应改为“第五自然段”,而“第七自然段”应改为“第六自然段”。
二、关于识字写字教学
教师普遍反映,经过一、二年级的教学,识字写字教学的难点已经过去。相对第一学段,教学显得比较轻松。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时,能注意和一、二年级区别开来,逐步放手,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另外,教师普遍从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中感受到“大量识字、认写分开”的效益已经出现。主要问题有二:
1.相近字混淆现象比较严重
经过一、二年级的大量识字,学生认识的字较多,但由于巩固没有跟上,导致同音字、音近字、形近字混淆现象比较严重。习作中,音同形异和形同音异的错误尤其多。识记生字不再成为孩子的难点,难点是区别、运用这些生字。
2.写字教学效果落后于识字
①三年级上册开始认少写多。由于难以逐一指导,导致学生书写质量下降。②学生普遍不喜欢用钢笔书写。铅笔书写带来的负面影响比较严重——写了擦,擦了写。③专门的写字教材与语文课本中出现的生字不统一、不同步,导致教师凭兴趣使用。④学校普遍不重视写字课程的建设。
三、关于习作教学
(一)关于单元习作
1.开放习作挑战教师。
教材中的单元习作不命题,只给出内容范围,开放性大。开放习作,一方面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但另一方面给习作指导和习作讲评带来难度。①由于习作要求宽泛,教师指导无从下手,评价标准难以拿捏。比如,三年级是要求写一段话还是写一篇,教材没有明确要求,教师感到迷茫。建议教材适当加强习作要求的规定性。②自由习作使两极分化加大。写作水平好的学生面对开放题,如鱼得水;写作水平差的,则一筹莫展,无从下笔。③教师不善拿捏指导的“度”。指导得多,习作千篇一律;指导得少,中下游学生咬笔杆。
2.单元整合突破难点。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渐体悟到抓单元整合是突破习作教学难点的重要策略:课文教学重视对表达方式的学习,甚至将课文作为“习作例文”来教;通过综合性学习引导体验,加强积累;通过口语交际做口头作文。有上述三者作基础,习作教学就会“水到渠成”。但要注意,由于“习作”前有“口语交际”,大多先“说”后“写”,因此,习作内容千篇一律的现象比较严重。另外,为便于实施单元整合策略,突破习作教学难点,建议转换教材编排思路。目前大多根据单元主题设置习作内容。这种设置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但“怎么写”的问题无法解决。建议教材修订时,适当从“怎么写”的角度编排习作内容。
(二)小练笔
1.建议适当增加小练笔的编排。相对单元习作,师生普遍更欢迎小练笔。有阅读激情为基础,学生有话可写。
2.建议丰富小练笔的形式。教师反映目前教材中小练笔的安排形式比较单一,比较多的是“我想对某某说……”。此类练笔写多后,学生积极性降低,大多以口号式,成人化的一二句应付了事。这种练笔是课文内容感悟后的表达,阅读和练笔的结合点是文本主旨。能否转换思路,将阅读和练笔的结合点落在表达方法上,也就是说从课文中学习写法,写同类内容。
四、关于口语交际教学
(一)话题设置致力于让学生“多说”“乐说”
较第一学段,三年级的话题设置更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普遍感到有话可说。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观察中的发现”、第七单元的“动脑筋解决问题”等。
(二)让学生“会说”“说好”仍任重道远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学生喜说而不善听;普遍不会评价,互动很难形成;有些话题需要较多准备,操作实施不易;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少数学生撑场面”依然是“主旋律”。
(三)教材编制应“以人为本”
师生的意见主要有两条。一是在“形式”上,口语交际教材的编制不一定都以“话题”的形式呈现。“话题”形式呈现有其“优”,也有其“劣”。“优”在以单元整体为背景,学生有话可说。“劣”在独白多,对话少;“劣”在话题过于宽泛,学生反而无从下手。建议尝试其他形式,如“讲童话比赛”“故事接龙”“出谋划策”“辩论赛”等,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二是在“内容”上,不一定都要受制于单元主题。口语交际话题内容与单元主题过于接近,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比如学生感觉“炒冷饭”,没有交际兴致;人文性太浓,趣味性不足等等。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口语交际“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是根据单元主题设置的。但由于经济时代中传统文化的弱势地位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都导致学生无话可说,教师大伤脑筋。
五、关于综合性学习
(一)实施状况
三年级安排了四个单元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就实施效果来看,三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的“我们的课余生活”优于第五单元的“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三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的“回忆了解父母的爱”优于第二单元的“爱护周围环境”。由此可见,综合性学习的实施效果与其内容是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密切相关。
(二)主要问题
1.资料不易搜集,不会整理。①搜集途径有限。农村家庭、学校少有电脑、图书。②教师缺少搜集过程的指导。③搜集的资料大同小异。④只是搜集,不会整理。
2.学校重视不够,家长配合不力。①农村家长或因工作忙而无暇顾及,或因自身水平有限不会指导。②学校或因评价未跟进,或因考虑安全,不肯重视。
3.教师指导不力。①重视不够。有些教师对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或草草了事,或只是将其作为习作教学的准备。②狭隘地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少教师认为只要完成了每册两个单元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就好;没有认识到综合性学习是一种课程理念,应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③机械执行教材编排。如“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单元,教材中以“泥塑”“编织”为范例,教师就视身边的“石文化”“鞋文化”而不见,非要学生找“泥塑”,寻“编织”。
六、关于语文园地教学
(一)关于“我的发现”
继续第一学段对“我的发现”的好评,师生普遍欢迎此板块。教师在实践中体悟到以下两条教学心得。“我的发现”在引导学生发现字、词、句的规律后,要在形成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补充材料进行迁移运用。因此,教学“我的发现”要基于教材,同时又要超越教材,这是其一;要将“我的发现”中安排的语言规律提早到课文教学中予以渗透,时时落实,处处落实,这是其二。
(二)关于“趣味语文”和“成语故事”
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安排此两板块,因其趣味性,广受学生喜欢、教师好评。师生有两点建议:一是适当增加类似的“趣味语文”;二是建议“趣味语文”的内容适当增强时代感,比如可安排些“脑筋急转弯”之类的。
(三)关于“日积月累”
师生普遍反映此板块安排的语言材料比较经典,值得积累。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教师觉得积累的材料可再丰富些。部分优秀教师自觉“用教材”教学,补充相关经典供学生读背。二是教师难以把握“理解”和“记忆”的关系。完全不讲意思,学生不理解,记忆效果不好;要讲又不知道该讲到什么程度。
一线教师的声音是真实的。本文多谈教材的缺陷,但并不否定它的成功,相反,它广受师生欢迎。“吹毛求疵”是因为爱它,期望再版更好,打造精品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