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碗村传奇》与电视电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传奇论文,电视论文,电影论文,半碗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河北音像出版社电视艺术中心组织拍摄的《半碗村传奇》讲述了一个看似平淡却感人至深的故事。故事本身不曲折不离奇,但叙述故事的方式却显新意。它一扫电视剧喋喋不休的对白、场景单调、剧情拖沓、节奏缓慢等通病,采用简洁的对话、大胆跳跃的镜头组接、不时用环境烘托气氛、注重细节刻画等诸多电影惯用的手法,所以,看上去不像是一般的电视剧,倒像是一部电影。这就是导演选择的新的电视艺术表现形式——电视电影。
电视电影,国际上通常指用电影胶片拍摄的专门供电视播放的电影。在我国由于主要用电视手段拍摄,所以,也可以理解为,运用电影的创作手法拍摄的类似电影的精致的电视短剧。
电视电影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虽然它在世界上已经发展了30多年,但在我国却是刚刚起步。从1999年开始,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组织制作播出,我国才正式有电视电影这种样式。起步虽晚,但是起点较高,发展很快。两年多时间里按电视电影的基本形式拍摄出了100多部。在电影频道播出后,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和喜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半碗村传奇》表现的是农村教育题材。随着“希望工程”的家喻户晓和张艺谋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对贫穷农村教育的关照,农村教育问题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事实上,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对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起着巨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书立的故事带有鲜明的社会意义和时代气息。所以,在题材的选择上,电视电影通常选取社会普遍关心的热门话题,以求比较快捷地反映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带有新闻性、时代感的现实生活题材或是表现真人真事的纪实题材是电视电影的主要类型。
在创作手法上,电视电影往往主题鲜明,人物不多,故事紧凑。它的叙事结构、人物刻画、镜头运用等强调电影化的表现手法,比如多用镜头语言而少用对话,多用中近景而少用大全景,多用较强的照明而少用较暗的画面,注重细节的描写等。这些手法均被《半碗村传奇》的导演敏锐地、准确地把握住了,使这部电视电影人物刻画朴实而不失细腻,语言简洁而不失意味,镜头跳跃而不失连贯,尤其对细节的描写扣人心弦。比如片中出现两次擦皮鞋的镜头,一次是书立考上市重点中学,临走前母亲用围裙为他缓缓擦拭崭新的皮鞋;一次是书立失去学习的信心,逃避城市回到家后,在家人和老师的帮助和感召下,鼓足勇气重返学校,在他告别村庄时,站在村口的石碑下,轻轻擦着皮鞋。对贫困山区的孩子书立来讲,皮鞋不仅意味着父母的血汗,还寄托着期望;不仅意味着他的自尊,还包含着梦想。如果说第一次我们仿佛看到了母亲殷殷之心、眷眷之意的话,那么第二次我们分明听到了书立前进的脚步声。寥寥几个镜头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不胜过千言万语吗?
电视电影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时间长度的固定性,无论多么精彩的故事,必须在90分钟内结束。这样,在电视中播放时加上广告恰好是2个小时。导演遵循这一原则,用一个半小时时间,让《半碗村传奇》在承载了书立父母生活的艰辛、书立境遇的变迁、徐老师惜才如命和徐老师妻子对丈夫的一往情深的丰厚意象之外,更深刻地揭示了知识改变命运的主题,使之思想内涵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