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人口质量:跨世纪的课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题论文,跨世纪论文,人口论文,质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经过20多年来持续实行严格限制生育的政策,以及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婚育观念的进步,人口数量增长速度过快的问题已一定程度得到缓解。世纪之交,在继续巩固计生成果的同时,如何提高人口质量,发展人力资源,成为我国最大的挑战和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提高人口质量问题应提上重要议程
我国现阶段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是:限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质量是我国人口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也是控制人口数量、改善人口结构的重要保证。因为,巩固计生成果有赖于人们婚育观念的现代化,而这又有赖于人们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的提高。改善人口结构,如改善人口性别结构、城乡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等,也有赖于人口质量的提高。
从人口国情实际出发落实人口政策,不同的时期可有不同的侧重点。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速过快的问题又十分突出,所以在过去20多年中,全党全社会总动员,狠抓计划生育,终于取得了显著成效,使这一问题已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我国开始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时期。目前,在继续巩固“三低”的前提下,是时候把提高人口质量提上较重要的议程了。
人口素质提高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据世界银行研究表明,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1年,国内生产总值就会增加9%。中国人财富的增长经历了“70年代靠体力,80年代靠财力,90年代靠智力”3 个阶段,现在是知识+人才=资本的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目前我国的改革和四化建设正进入攻坚阶段,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必须依靠科技的发展,依靠大批的专门人才和广大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只有提高人口质量,才能进一步改变人们的旧婚育观念,巩固计生成果,才能遏制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日趋恶化,健康地发展经济,从而使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也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中国人口的素质。再者,下个世纪我国将步入老年型社会,社会负担相对加重,需要有较高的生产率来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这就要求有较高质量的劳动力。因此,提高人口质量也是应付我国即将来临的老年社会的需要。
总之,无论是从全面落实我国的人口政策及巩固计生成果,改善人口结构来说,还是从改革和四化建设的深入,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国人的全面发展,应付老年社会的需要等方面来说,提高人口质量都是十分必要且紧迫的,应把其提上重要议程。
中国人口质量状况
人口质量或称人口素质,主要包括3 个方面内容: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建国40多年来,随着经济建设和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我国人民的身体素质逐步增强,科学文化素质日益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也有所改善。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人口素质从总体上看有了显著提高。但是,相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来说,中国人口质量还是相对较低,不能适应四化建设和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人口的身体素质来看,中国人平均预期寿命大幅上升,解放前为35岁,进入90年代以后超过70岁,是世界上平均预期寿命上升最快的国家之一。人口死亡率大幅下降,解放前高达20‰,1996年降至6‰。 婴儿死亡率降幅更大,解放前高达200~250‰,1990年降至34.38‰。 各种传染病、地方病的发病率大幅下降,一些急性传染病如霍乱、鼠疫等基本消灭,全民健康水平普遍大幅提高。1997年全国成年人体质监测结果表明,成人体质合格率为71.4%。然而,我国人口的身体素质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婴儿死亡率同发达国家比差距很大,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已降至6‰以下,而我国平均却高出其4倍多,一些缺医少药的边远地区更远高于这一比例。出生人口身体素质问题较突出,据有关研究推算,我国每年出生先天残疾儿童高达80~120万,约占每年出生人口的4 ~6%,其中先天痴呆和智力低下者约占60%。全国有1800多个县属碘缺乏病流行区,在严重缺碘地区,儿童智商明显低于正常值。在高氟地区,氟骨病则严重影响儿童发育。在贫困地区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存在近血缘婚配现象,导致遗传病发病率较高。我国残疾人口比例高、数量大,据1987年抽样调查,现残率为4.9%,大约20个人中就有1名残疾人,推算当时全国有残疾人5000多万。目前,估计全国的痴呆、脑瘫、智力低下人口总数在3000~4000万之间,大约相当于10个新加坡的总人口。我国3亿多儿童中,智力低下者约1000多万,痴、呆、 傻儿近400万。9亿人口的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贫穷地区,缺医少药问题仍较严重,据一些地方调查,有病而无钱医治的占贫困地区农民总数的30%,这自然会影响到人们的健康和体质。
从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来看,解放后,我国教育事业有了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解放前,80%的人口是文盲。1990年,文盲半文盲减少到占人口15.88%。解放后至1990年的40多年中, 共培养大学专科以上毕业生700多万人,是解放前旧中国大学生总数的36倍。 中小学普及9年义务教育,学前教育也有很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用在教育上的支出增长是比较迅速的,1978年与1995年比较,国家社会文教费支出增长速度是经济建设费增长速度的3倍。如1995 年国家财政总支出为6823.72亿元,其中社会文教费为1756.72亿元。我国人口文化素质极低的状况已有很大改变。
但是,我国仍是一个教育水平低下的国家,据1995 年抽样调查, 15岁及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仍占12%,达14.505万,相当于俄罗斯的总人口。具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虽总数达2065万,可能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但仅占总人口2%,远低于美国的14.9%和日本的6.4%。高科技技术人才比重,平均每万人中只有67人,而日本为1833人,澳大利亚也有1160人。公众的科学素养也相当差,1996年对18~69岁人群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不知道“分子”的人达85 %, 不知道“计算机软件”的达94%,不知道DNA的达91%。美、 欧盟等国家公众达到国际基本科学素养标准的人口比例比我国分别高出35倍和22倍。从数据上看,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在过去6年中停滞不前。
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1998年人类发展报告》,把174 个国家的人类发展水平作了排列,中国位居第106,属中下水平。 该报告排位所依据的评估内容包括人均收入、预期寿命、文化水平、医疗服务、获得饮用水、住房等多个方面,这些指标与人口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相关,反映出我国人口在这些方面与世界的差距。
从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封闭的自然半自然经济的打破,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革,引致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被动盲从、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安于现状、不讲效率、不思进取等思想观念逐步被打破,代之以独立思考、竞争意识、市场观念、劳动生产率观念和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这是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思想素质,是中国人思想观念的进步。
但是,目前我国相当部分人口,尤其是广大农村和落后地区人口的思想观念基本上还是适应产品经济的、封建的,小生产的残余影响仍很普遍,经济行为和政治行为往往自觉不自觉地仍停留于旧的规范。国人“道德滑坡”现象也较引人注目,小的事情如随处扔垃圾、吐痰,见到老弱病残者不让座等,非常常见。大的事情到见死不救、见危不帮反而凑热闹,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甚至不惜以身试法等,也不鲜见。低下的道德素质,甚至连基本文明也不具备的行为,与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称谓极不相称,一些国人的不道德行为甚至引起华侨和外国人议论的情况时有见诸报端。
总之,目前我国人口素质总体偏低,全面提高人口质量是我国急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提高人口质量的思考
提高人口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且这一工作牵涉到方方面面,不是某个部门单独能解决好的,必须进行综合治理,下面就此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第一,提高人口质量必须按规律办事。
人口再生产具惯性规律,即人口再生产在其自身运动过程中有着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趋势,要改变原来的状态需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提高人口质量属人口再生产,虽效益肯定会有,且效益可倍增,但见效慢,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只有投入而没有“产出”。如文革后恢复高考,当时国家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但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不可能很迅速地提高并转化为物质成果,只有经过若干年后,一届届大学生毕业走上社会,在各条战线逐渐发挥出作用,效果才显示出来。且由于恢复高考,国民中尤其是青少年中读书风气渐浓,对中国人口整体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所以,抓人口质量要有长远眼光和“献身精神”,不可急功近利。
第二,继续坚持一手抓经济,一手抓计生。
大力发展经济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基础。因为,一方面,人口质量的提高是以满足人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基本条件,只有经济发展才能提供这样的条件;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会逐步提高对自身素质的要求,以适应客观世界的发展。在21世纪,发展知识经济将成为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而发展知识经济关键是提高经济中高科技的含量,它与提高人口素质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应大力提高我国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快向知识经济的转变,同时,通过发展知识经济,促进人口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继续抓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虽然我国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已得到一定的缓解, 但受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 目前每年出生人口仍达1200多万。据专家预测,2009~2014年将出现第4次人口出生高峰, 到时即使总和生育率控制在2 (即平均每个育龄妇女生育两个孩子)左右,平均每年也要出生2000多万人。何况目前人们的生育意愿与国家的要求仍有一定的距离,广大农村尤其是落后地区群众中超计划生育的现象并不鲜见,所以,计生工作放松不得,控制人口数量将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政策。目前的计生工作应适应形势,强调以人为本,坚持以宣传教育为主,利益导向与制约相结合,完善社会服务,提高健康水平。
第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抓好道德文明建设。
提高人口质量的核心是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而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关键又在于教育。大力发展教育,一是要增资增效,国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增加教育投资的同时,鼓励地方、集团、企业、私人、外资等多渠道出资办学,并逐步变“学校办社会”为“社会办学校”,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用在教学方面;二是要扩大学校自主权,充分挖掘办学潜力,逐步建立和完善向国民提供终身教育的一条龙服务,使国民可按自己的意愿和条件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鼓励国民任何时候都自觉学习,提高自己;三是要加强教师培训,及时更新知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对青少年的教育方面,从全面提高人口质量考虑,应真正重视素质教育,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改变应试教育模式,家庭、学校、社会互相配合,在提高青少年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的同时,培养他们具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做到全面发展。
针对“道德滑坡”,加强道德文明建设刻不容缓。道德文明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在坚持做好宣传教育的同时,可借鉴世界上一些地方采取重罚的做法,通过严格制度的约束,帮助人们逐渐养成文明道德的行为习惯。
第四,加强优生科学研究,发展医疗卫生保健事业,重视环境保护。
加强优生科学研究并普及优生科学知识,各地针对存在问题作出优生规划并从各个环节保证落实。扩大通婚圈以改良人种。认真做好婚检、产前检查、孕期和围产期保健等工作,确保胎儿健康成长发育,婴儿正常出生。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实现到2000年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发动群众积极投入各种健身运动。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环境,保护人类的生存空间。这些是提高人口身体素质的必要保证。
第五,采取有效措施遏制人才外流,加强流动人口管理。
我国从1978年至1996年派出留学生27万人次,至1996年末学成回国仅9万人,人才流失严重。 各级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继续改善国内知识分子待遇,同时从各方面做好工作,加大力度吸引中国留学生回国服务。
我国改革开放后流动人口逐年增加,1997年流动人口总量达1 亿左右,其中大多数为经济因素造成的流动,且大多数为农村流入城市。从总体上看,流动人口出生率低于流出地,人口流动也有利于观念更新,有利于人口质量提高。但是,如果管理不好,流动人口中则容易出现计划外生育、生活贫困、有病没钱治、子女失学等问题,甚至出现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现象,导致人口质量下降。因此,必须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把其纳入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中。
以上各方面的工作一直以来基本上是各有关部门从自己部门工作的角度去考虑和进行,从全国范围来看,似乎未有自觉地从贯彻人口政策的高度,从总体上作出规划安排,因而显得多头分散,力度不足,效果有限。鉴于全面提高人口质量工作头绪多,关系复杂,任务艰巨,应有一机构把其理顺,统一作出规划,统筹安排,并通过法律、制度等保证落实。如果能够拿出抓计生那样的力度来狠抓人口质量,相信经过一个较长时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人口总体素质将实现较大的全面提高。而人口质量全面提高的意义决不亚于人口数量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