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课功能点的设置与分析策略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例谈政治课中思考作用点的确立与分析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中论文,策略论文,作用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在考量一节高中政治课是否有效时,一个不可缺少的指标是要看课堂所呈现出的思考力如何,这正是思想政治课学科特征的重要体现。具体来说,一是指教师在知识把握、策略运用、情感引导上是否体现思考力;二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于知识、现象、问题的关注所呈现出的思考力。教师的思考力影响、激活着学生的思考力。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合理地确立思考作用点,将有助于促进课堂生态的改观。

一、思考作用点的内涵与形式

1.思考作用点即把思考集中在特定的思考对象上,是思考力的关键要素之一

找准作用点,并把握其中的关键环节,这样的思考活动就会势如破竹,如果找不准思考的着力点,就会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思考就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无法深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

2.思考作用点是一个系统的集合,以点、块、群、子、母等形式出现

在一节课中一般都是多个思考点的组合。但它们是由低到高的梯级形式逐层推进的。

3.思考作用点的确立应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有的是对于教学内容的基础理解,有的则是对于教学内容的拓展,有的是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

4.思考作用点的确立应与合适的载体有机结合,辅之以有能力梯度、思考深度的设问

我们选择创设情境,主要是以该情境能否很好地承载学科知识作为标准。课堂教学中设问的价值在于实现学习价值,它一方面以问题的不断解决而推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另一方面可以带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深入思考,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5.思考作用点的确立以学生的认知水准为限

我们在设置思考点时,并不是不顾学生认知实际的“艰深”、“晦涩”,而是让学生从更广阔的视角去思考理论观点、关注社会现实,有时可以作一些宏观的归纳,有时可以提供探索的路径,使学生的思维浅中求深。教师对于有关理论问题进行深度研究,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去繁删减等加工,力求做到“深而不浊”。

6.思考作用点在教学流程中的三种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思考作用点的确立与认知能力的培养目标密切相联。随着课堂对于问题的深入探究,所设立的思考作用点其思维水平也将逐步提高。在教学流程的不同阶段,设置相应的思考作用点,分别呈现数据采集,加工,推测、阐述和应用概念等三种形式。

二、思考作用点的确立依据

1.思考作用点是教学内容的关键点

教学内容的关键点是指教学中的核心内容,包括重点、难点。教学的重点难点总是与学生原有知识存在一些距离,教学的任务就是缩短乃至消除这种距离。教学关键点突出反映了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认识上的矛盾性,体现了教材内容上已学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与衔接,展示了教学过程中由感知教材向理解教材的合理过渡。因此,确定与处理好教学关键点,对于顺利学习新知识能起决定性的作用。对于该点的准确理解,有助于学生突破对于整体知识的把握。在此点上设置思考点,也就抓住了教学的中心环节。

2.思考作用点是学生的共鸣点

所探讨的问题正是学生希望了解、存在疑惑、有研究兴趣、值得共同探讨的问题;对于该点作全面而辩证的分析,有助于学生解疑、辨明是非、认清标准;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对政治观点和制度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所廓清。

3.思考作用点是学生能力的生长点

学生能力的生长点是指通过对于思考作用点的揭示与分析,学生不仅在知识上获得收益,而且在方法论上获得指导,并逐步将学科能力运用于学科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

以上三点体现了思考作用点与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即对于知识、能力、情感的考量,符合学科价值功能的要求。把握思考作用点是实现课堂思考力的关键。

三、思考作用点的分析策略举隅

确立合理的思考作用点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分析的过程中它既推进教学内容的展开,也蕴涵着相应的能力培养的作用。

1.在对材料的解读中提升分析说明能力

思考作用点往往以文字材料、图表数据等形式出现,其本身承载着重要的教学信息,对于这些材料的深入分析,概括主旨、原因、实质等,也有助于学生分析说明能力的提高。

比如,在经济常识中经常有一些图表,反映了教学中重要而关键的信息,有时教师在讲解中运用图表数据作为佐证,可以比较直观和清楚地体现教学内容,学生也易于理解。在“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对劳动就业的影响”一课中,教师通过以下两表作为贯穿整课的主要思考点,因为两表中涵盖了本课中的主要内容:三大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我国新型工业化与第二产业的发展现状、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联系等。如果离开具体的数据支撑,讲解就没有说服力。

课堂现场描述:

(1)教师提示:注意观察,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百分比有升有降,说明什么?

表1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我国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谋求一个“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推进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巩固第一产业,做大第三产业,提升第二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教师提示: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中,农业虽有下降,但仍比重最高,工业比重有增加,这和配第—克拉克定律是否矛盾?原因在哪里?

表2分析:学生通过产业结构变化与三大产业中劳动就业比重变化的对照分析,理解配第—克拉克定律,掌握社会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的就业结构是密切联系的。理解掌握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崛起,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吸纳就业人口的主导力量。

(3)学生深入探讨比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归纳原因,得出结论:①农业现代化水平还比较低;②开发新的就业岗位,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发展现代服务业;③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劳动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具体分析不同阶段数据背后的时代背景和理论依据,引导学生找到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状况与配第—克拉克定律的差异之处,进一步说明我国经济和人均收入水平状况存在不足的现状。学生在观察数据表时,学会:以某一产业为观察点,分别观察这一产业在我国历年来的变化;以产业结构为观察点,观察产业结构在我国历年来的变化;对照配第—克拉克定律,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学生通过对于数据的观察、解读,既把握了本课的中心内容,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2.在对事物的区分中提高辨析能力

“比较”涉及查明两个或更多对象、事件、观点、问题或者情境之间的相似点与不同点。在教材中往往会有不同概念、相似概念、不同历史阶段的表述、不同的现象等,将两者或两者以上进行比较,明了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助于我们廓清疑惑,认识更为清晰。

如,在“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对劳动就业的影响”一课中,出现了“调整”、“优化”、“升级”这些概念,在教材中混用,没有特别揭示出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这样学生理解就比较模糊。因此,细心的教师在备课中注意到了这些概念的差异,仔细加以领会和区分,并在课上设置思考点,引导学生加以区分。具体要理清三个层次:

(1)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两个方面。

(2)升级: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产业结构中,第二、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一、第二产业,产业比重升高的过程。伴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第二产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

(3)优化:是指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的政策调控,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形成本地区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使产业结构与区域内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协调,体现出有别于其他区域的特点和优势,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在听过的多节本课教学中,教师大多选取了地方资源作介绍。一位教师选用了朱家角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材料,阐述江南古镇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旅游相关产业带来了就业增长点,就业结构也随之调整。整堂课围绕朱家角的产业结构而展开。但是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朱家角这一“点”的特征分析上,而应该从朱家角这一“点”投向我国的整体产业结构情况这一“面”。点面分离,影响了教学内容表述的严密性。而出现这种孤立看问题的现象,原因在于没有准确理解“升级”。

本课教学中的关键之处在于要把握“区域”和“整体”的关系。如果接着上述课堂进程,出示思考:“本地区发展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那么该地区的农业、工业如何发展?”这样的处理,就将思考作用点扩展到把本地区的结构调整与升级放在我国整体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要让学生明白: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产业结构雷同的现象比较突出,各省区都在建设自己“完整的工业体系”,追求的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格局。而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整体产业结构和各省市的产业结构得到很大优化,逐步形成具有本地区特色和优势的产业。

又如,在“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一课中,有教师通过引用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和邓小平的“允许一部分人和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名言作比,前者主要从“公平”角度阐释,后者从“效率”角度论证,分别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下提出,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历史性。在比较中,让学生理解效率和公平这两个方面对社会的重要性,从而归纳出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比较是理解思维的基础。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通过比较可找出事物间的不同点,把握事物的特殊性和本质特征,也可找出事物间的相同点,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让学生在事物的整体关系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生通过提升自己的比较能力,可以提高自身的政治认识和政治判断能力。

3.在对观点的判断中提高评价能力

评价能力指个体以某种参照系衡量社会现象(材料)的意义或价值的个性心理品质。主要表现为:能运用政治、经济、哲学知识对有关社会现象的判断进行置疑或核查;能对社会现象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评价,并采取正确的行为选择和态度。

在“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一课中,“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及其必要性”是本课的重要内容。教师在逐层讲解之后,以“如何看待‘中国威胁论'”作为讨论题,考查学生运用本节课的相关内容的情况。应当说,批驳西方国家臆造的“中国威胁论”是本课一个不可缺少的思考点。一方面在批驳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阐述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观点,另一方面也是一个需要直面的重要时政材料。学生对此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够全面。因此,教师在组织讨论时还要注意材料的补充和思考方法的指导,如可以设计以下三个环节:

(1)你知道什么是“中国威胁论”?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简要介绍,包括内容、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学生明确此论断的本质所在)

(2)从军事、经济、资源三方面,分别将我国的状况和西方国家用事实、数据进行对比,说明西方国家叫嚣的“中国威胁论”完全是别有用心的臆造。(由于学生课前没有准备,教师在课中通过提供资料的方式为学生建立思考支架,因为这三方面是此论调主要关注的方面。通过事实与数据的比较,学生能指出论断的不合理和不符合事实之处)

(3)世界关注着中国,在世界的关注中,中国如何发展?

介绍《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中的一些表述:和平发展道路最鲜明的特征是科学发展、自主发展、开放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表明我们的立场和态度:我们将继续坚持共赢原则,达到国家间的双赢或多赢)

对于某一观点的评价,包括理解、赞同或驳斥,都应建立在一定的思维方法基础上,如揭示观点的本质、找到相关理论依据、对应相关的事实佐证等,这样才能使思考朝着合理的路径展开。上述讨论如果教师没有将问题化成三个环节,学生的思考会产生无措、无序和无效,就会出现泛化和浅层表达,因此教师在推进学生顺利思考的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4.在对情景的议论中提高运用能力

思想政治课教学离不开对于社会生活的关注,以及对于自身行为的反思与感悟。在教学中,教师往往设置有关情景,意在引导学生从中悟得相关道理,或者运用学过的理论去解读情景中的信息。作为运用类的教学环节,是对于以知识为载体的社会现象的再思考,这一思考点的确立,是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起着检测、反馈、提升的作用。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凸显了理论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学生与社会实际联系得更紧密,深入思考将成为学生自觉的认知行为。

在“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一课的最后环节,教师设计了以下情景思考题:一年后的今天,你打算报考什么样的院校和怎样的专业,为什么?(结合因果联系分析)

学生的想法很多,大多谈到了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避免盲从。其中有这样一组师生对话:

生:我想做一名法医。(教室内哗然)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我喜欢看侦探片,感觉有意思。

师:这是唯一的理由吗?

生:……(没有回答)

师:法医应该具有怎样的素质?要具备善于根据案发现场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用我们今天学习的哲理来说,就是要由果推因,进行科学合理的推测。看来因果联系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以上对话中,教师及时抓住了学生发言中的思考点进行引导,适时地对因与果的关系以及对于我们生活的指导作用作了诠释。在情景分析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回应是多元的,教师要善于根据讨论的主题进行点拨、归纳,使讨论的思考作用点得以紧扣,否则,漫无边际的发言就失去了理论运用、解释现实生活的设计宗旨和能力目标。

四、促进教师合理确立思考作用点的途径与要求

1.要深入钻研教材

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广度与深度,决定着教师在备课中对于教材的深度理解,以及对于学生状况的准确把握。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因此要求教师要善于学习、善于思考,以创作的姿态对于教材、学情、资源、理论等进行科学架构,而不是简单地图解与印证。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所以,提高课堂的思考力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思考力。

2.要充分了解学生实际

教师要善于了解和捕捉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认知状况,做出科学判断,找到学生的兴趣点、疑惑处,及时设计教学内容,促使教学富有针对性。

3.要明确教学目标

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确立科学的教学目标,并根据知识的轻、重、缓、急,分清主次,把握好教材的侧重点,设置能力的训练梯度。

4.要加强重组能力

教师要自觉地根据实际重组教学内容,而不是按部就班地图解教材。一节课的授课内容正是基于主题的多种思考点的有机结合,这些思考点分别思考主题的不同角度,对应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布鲁纳指出:“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我们就给了他们自己教育自己的能力,使他们在课堂上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放弃一切活跃的思考,盲目地去相信某种结论。相反,我们应教会他们通过活跃的思考去寻找最佳的结论。”思考作用点的确立,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支点,教师的引导为学生提供了方向的指引。这样的政治课堂才会显得鲜活,才会充满探索的智慧之光。

标签:;  ;  ;  ;  

论思想政治课功能点的设置与分析策略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