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上帝助拳,拳击手团”_义和团论文

说“上帝助拳,拳击手团”_义和团论文

说《神助拳,义和团》揭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义和团论文,揭帖论文,神助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这是义和团运动时期篇幅较长、流传很广的一首揭帖。为了行文方便,我们就为这一揭帖题名作《神助拳,义和团》。这一揭帖宣示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原因、思想凭借、打击对象和斗争手段及其目的和理想。可以说它是义和团运动的纲领性文件,是许多义和团揭帖中最重要的一件。

本文拟就笔者所见到的这一揭帖的不同版本及有关材料,对它的缘起、流传和内容,做一些粗浅的说明。

一、记载和流传

这一揭帖,我见到有7种版本,其中3种流播于天津地区,是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诵记录下来的,两种是京津之间农村口头流传的采访记录,一种是当时传至山西的记录,一种是在直鲁边界地区口头流传的调查记录。现在分别记述如下(以甲乙编号):

甲本

日人佐原笃介、浙西沤隐同辑《拳匪纪事》卷二《匪乱纪闻》第4页[①a]:

义和团在天津各处,遍贴匿名揭帖,其词曰: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乃霸天,不敬神佛忘祖先。

男无伦,女鲜节,鬼子不是人所生。如不信,仔细看,鬼子眼睛都发蓝。

不下雨,地发干,全是教堂止住天。神爷怒,仙爷烦,伊等下山把道传。

非是谣,非白莲,口头咒语学真言。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

神出洞,仙下山,扶助人间把拳玩。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

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乙本

粤东侨析生、白缙云(均为杨凤藻之化名)《拳匪纪略》卷三第23页《租界守御》[①b]:

租界在津郡之东南,北至海河,南至泥城门,东至梁家园,西至先农坛。甲午一役,日本索租界,乃划与先农坛以西至闸口止……租界所传匿名揭帖与外间迥异,不知其何自入,复何自传也。其词曰: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真欺天,不敬神佛忘祖先。

女无节义男不贤,鬼子不是人所添。如不信,请细观,鬼子眼珠都发蓝。

不下雨,麦苗干,教堂恨民阻老天。神发怒,佛发愤,派我下山把法传。

我不是邪白莲。一句咒语是真言。升黄表,焚香烟,请下八洞各神仙。

神出洞,仙下山,扶助大清来练拳。不用兵,只用团,要杀鬼子不费难

烧铁道,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俄法哭连连。

一概鬼子都杀尽,我大清一统太平年。

以上是记载这首揭帖最早出版的两种书,所记都是在天津流传的。

丙本

《近代史资料》1957年第1期第18页《庚子荓蜂录》之《义和团乩语》其一[②b]: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自信天,不信神,忘祖仙。

男无伦,女行奸,鬼孩俱是子母产。如不信,仔细观,鬼子眼珠俱发蓝。

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神发怒,仙发怨,一同下山把道传。

非是邪,非白莲,念咒语,法真言。升黄表,敬香烟,请下各洞诸神仙。

仙出洞,神下山,附着人体把拳传。兵法艺,都学全,要平鬼子不费难。

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

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诗曰:弟子同心苦用功,遍地草木化成兵,愚蒙之体仙人艺,定灭洋人一扫平。右传云山东圣府抄传。

《庚子荓蜂录》为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所存抄本。原抄录者佚名,内容全为义和团运动时的文件和记事,从记有“裕禄请乩问民教失和事”一类的话看来,这个本子也是在天津地区抄录的。

丁本

廊坊文化馆《义和团调查记录》,1959年春调查,张守常过录本,现藏廊坊市社科联,第52—53页,《歌谣神助拳》:

调查对象葛学孟,81岁,安次县城西12里西储村人。他给说了一首长的歌谣: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欢(劝?)奉教,自信天,不信神圣忘主天。

天不下雨地发干,全是教堂遮住天。天也怒,仙也烦,一统天下把道传。

非是龙,非白莲,独会咒语说真言。申黄表,清香烟,请下各洞活神仙。

仙出洞,神下山,扶持人体把拳翻。兵法易,全学完,要平鬼子不费难。

掀铁道,拔线杆,紧接毁坏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俄国尽萧然。

洋鬼子,全平完,大清一统锦江山。弟兄同心苦用功,遍地草木尽成兵。

愚蒙王法仙人境,定灭洋人一扫平。

按最后4句,参照丙本,应是附在揭帖之末的一首诗,口述者葛学孟老人,在60年之后,记忆不清,遂连在一起。除去后4句,只剩22句。前三种版本都是26句,那是当时就记录下来的全文,这里少了4句。农村老人在60年之后全凭记忆口述,才遗落了4句,也很不容易了。

戊本

《民间文学》1959年3月号第84页,刘崇丰搜集的《义和团歌谣》十七首之一:

兵法书,全学完,要平鬼子不算难。掀铁道,拔线杆,接着打沉火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眼看就要快玩完。

这是从京南固安县板家窝一带农村口头搜集来的,仅余6句,比上一首尚能记得22句的就差多了。若不是有这一揭帖的全文可资引证,就不敢说这几句是《神助拳,义和团》这首揭帖中的片段了。

己本

乔志强编《义和团在山西地区史料》第1页《义和团揭帖一则》[①c]:

光绪二十六年传单

山东圣府传见。如不传刀砍之罪。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拳〔奉〕教。自信天。

不信神佛。忘祖先。男无伦。女行奸。鬼孩俱是子母产。

天无雨。地焦干。都是鬼子支住天。神也怨。仙也烦。一同下山把道传。

非是邪。非白连(莲)。念咒语。请真言。升黄表。敬香烟。请各洞,众神仙。

仙出洞。神下山。扶着身体把拳玩。兵法术。都学全。要平鬼子。不废(费)难。

握(挖)铁道。拔信杆。紧接毁坏火轮船。

大德国。心胆寒。英法美俄。尽消然。洋鬼子。尽灭完。大清一统锦江山。

……庚子。六月十一日(1900年7月7日)由获鹿县抄据编者说明,标

点悉照原件。

从直隶省获鹿县往西经井陉县便进入山西省,这一揭帖便是从这条孔道从直隶传到山西的。这里根据的是揭帖原件,24句,比当时在天津一带流传的少“如不信,仔细看,鬼子眼睛都发蓝”两句。这一揭帖当产生于正定会议之后(详后),获鹿即在正定之西,则这一揭帖或更接近于初稿。少的这两句无关宏旨,或是流传到天津地区以后添上去的。

庚本

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编《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第315页[①d]:

当时阎书勤领导的义和拳写有白纸揭帖,到周围各村传抄,其内容是: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天无雨,地焦干,只因鬼子止住天。

天爷恼,仙爷烦,一同下山把道传。神出洞,仙下山,附着人体把拳玩。

掀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鬼,心胆寒,英美德俄尽萧然。

洋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定江山。

帖上又写:“山东孔庙传抄”。“谁要不传,刀砍嘴子”。“河北南宫梨园屯公社固村 张治贞 84岁 1960年”。

据口述者说,这是阎书勤领导的义和拳传抄的揭帖;阎书勤和赵三多一起在梨园屯起义,赵三多参加了正定大佛寺会议。这一揭帖当是正定大佛寺会议的产物(详后),那么由阎书勤来传抄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不过原件已佚,这里是一位84岁的老人,在事隔60年之后,凭记忆口述出来的,只有14句了,但这一揭帖的主要内容还是大体齐全的。

“谁要不传刀砍嘴子”一句费解。己本有一句“如不传刀砍之罪”,嘴罪同音,子之音近,“刀砍嘴子”当是“刀砍之罪”之讹。

二、校勘

这一揭帖是由传写和口头传述而流传下来的。口头传述,会产生字句的差异;传写时也会有改动,乃至由于传写者的文化水平不同,还会产生错讹字。因此,各本字句颇有出入。为了准确地解释这一揭帖的内容,有必要对上述诸版本作一番校勘。

1960年前后,我和周衍发同志合作,编了一本《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历史歌谣选》,署名程英,把这首揭帖编了进去,题作《只因鬼子闹中原》。那次根据当时见到的上述甲、乙、丙、丁4个本子作过一次校勘。上述戊本,因只有6行断句,另和“砍电线,扒铁道”内容的编在一起去了。这次又得见己、庚两个本子,共7个本子,再作一番校勘,本着择善而从的原则,整理如下:

祖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自信天,不敬神佛忘祖先。

男无伦,女行奸,鬼子不是人所添。如不信,仔细观,鬼子眼珠都发蓝。

天无雨,地焦干,全是教堂遮住天。神也怒,仙也烦,一同下山把道传。

非是邪,非白莲,独念咒语说真言。升黄表,敬香烟,请来各洞众神仙。

神出洞,仙下山,附着人体把拳玩。兵法艺,都学全,要平鬼子不费难。

拆铁道,拔线杆,紧接毁坏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俄德尽萧然。

洋鬼子,全平完,大清一统锦江山。

这样整理,也不敢说完全恰当。逐字逐句地说明为什么从此本而不从彼本,太琐碎也无必要。现只择要说明如下:

“劝奉教,自信天,不敬神佛忘祖先”。丙本、丁本、己本均作“自信天”,盖天主教劝人奉教,只信天主,不信其他神佛,连祖先牌位也不许供奉,故云“不敬神佛忘祖先”。甲本、乙本作“乃霸天”、“真欺天”,与“自信天”意思正相反,和上下文似不相连属,虽然也讲得通,但恐非原意;丙本、己本皆当时抄传原件,丁本来自老人传述,亦作“自信天”,当非偶然。甲本、乙本或系抄入书稿时所改。下句丁本作“不信神圣忘主天”,由农村老人口头传述,字句有讹误,已不通。丙本作三三句“不信神,忘祖先”,和全篇句法格式(即上句为三三字句,下句为七字句)不合。

“男无伦,女行奸,鬼子不是人所添。”丙本、己本作“男无伦,女行奸”,比较自然。甲本作“女鲜节”,不叶韵。乙本作“女无节义男不贤”,叶韵了,但又太文了,显然是文人或印《拳匪纪略》的编者改的。下句丙本、己本作“鬼孩俱是子母产”,此皆当时传写件,当是原始面貌,唯“子母产”不知怎样讲。乙本作“鬼子不是人所添”,则流畅自然。甲本改“添”作“生”,不叶韵,盖不知北方人把生孩子叫作添孩子。

“天无雨,地焦干,全是教堂遮住天。”丙本、己本、庚本作“地焦干”,前两者系当时传写件,较近原貌。“焦干”者,如烤焦了一般的干,北方有此口语;“地发干”虽也顺口,但不如“焦干”之更能形容当时干旱之严重。甲本、丙本、庚本作“止住天”,丁本作“遮住天”,从字义上看比“止住天”更妥切。“遮”“止”音近,诸本作“止”者,当是口传笔录时的讹误,因“止”易写,“遮”字对文化水平低的人来说,可能不会写,甚至认不得。庚本又讹作“支住天”,字义相去更远。

“神也怒,仙也烦,一同下山把道传。”这两句各本出入最大,这里以乙本为准。乙本为当时传写件,字句也通俗流畅。上句甲本作“神爷怒,仙爷烦”,庚本作“天爷恼,仙爷烦”,神仙二字拆开连用。但“神爷”“仙爷”口语间少此叫法,“爷”当是“也”之讹。“天爷”常见于口语间,可能有人就是由此而改的。但天仙并提不若神仙之自然,且“天”字前面已连用,重见不好。

“神出洞,仙下山,附着人体把拳玩。”下句盖谓“神仙附体”,传习拳术。“附体”是当时拳场的术语,某神仙附在某人身上,便可以练拳了。甲本作“扶助人间把拳玩”,乙本作“扶助大清来练拳”,大约是《拳匪纪事》和《拳匪纪略》的编者所见的揭帖“附”字作“扶”(己本即作“扶着身体把拳玩”),而又不懂得“附体”一词,遂予改窜。惟甲本和己本、庚本,均作“把拳玩”,民间谓练习拳术为“玩(加儿字尾音,轻读)拳”,这样说更符合群众的口头习惯。

“兵法艺”,是从“兵法武艺”这一说书唱戏常用的词,因而也是从群众所熟习的词来的;但这里是三字句,便省去一个“武”字。不过人们读起来,这个“武”字会作为无声的字在这里的字缝间出现的。“兵法”指用兵作战的韬略即军事理论而言,“武艺”指临阵交锋的武打技艺而言,两者俱精,才是文武全才。戊本作“兵法书”,只指前者而言,不全面;且广大义和团员多不识字,万无只谈书本不提武艺之理。己本作“兵法术”,“术”或系“书”之讹,否则,“法术”虽可成词,但在这里,“兵法”一词是不能拆开的,若再缀一“术”字,便不通。甲本、丙本作“兵法易”,把“艺”讹为“易”亦不通。

三、由“神助”说到这一揭帖的缘起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日益深入,中国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19世纪末在中国大地上兴起一场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是有其必然性的。但是,这一场大规模反帝爱国运动是以义和拳和义和团的名义搞起来的,却是有其偶然性的。这一名称来自山东冠县梨园屯(今属河北威县)反教会斗争。梨园屯及其附近共18个村庄(24个自然村)是属于山东冠县的“飞地”。在卫河以北,直隶威县境内。南距冠县城130里。这里有座玉皇庙。洋教会拆庙修教堂,村民反对,引起争执。清政府受到帝国主义的压力,指令山东地方官偏袒洋教会。秀才王世昌等出头告状,反被革去功名,并遭监禁,人称“六大冤”。于是以阎书勤等贫苦农民为首的“十八魁”挺身而出,开始了武力斗争。教士上告官府,官府派兵镇压。阎书勤等向威县沙柳寨(在梨园屯西南十余里)的著名拳师赵三多求援,拜赵为师。从此赵三多参加了梨园屯的反教会斗争,并成为主要领导人。义和拳和义和团的名号就是由赵三多提出来的。

和赵三多同村,做过赵三多文书的郭栋臣老人,1960年80岁时谈到赵三多把他练的梅花拳改称义和拳的经过:

赵三多擅长梅花拳,他是大门,收的徒弟很多。当时威县民风尚武,在沙柳寨以西、以南各村落中,都设有练梅花拳的场子,聘有教师。各处教师对赵说:“你用梅花拳起事,将来皂白不分,牵连到我们身上,同归于尽,所以我们全不同意。”赵对他们说:“既然这样,我不用梅花拳名义,改名义和拳,自然与你们无干了。”同时赵又对他们说:“如果我干不成失败了,到你们这里来避难能不能保护我?”各拳师齐声说:“到那时你一处住一天,保管你住不过来。”由于赵三多所成立的义和拳,是从梅花拳演变来的,所以对于画符、念咒、烧香、下神等一概没有。他既不迷信,可是也不反对迷信。[①e]

赵三多的义和拳,“对于画符、念咒、烧香、下神等一概没有”这一情况,当地其他老人也说过。梨园屯西村的张老和(1960年83岁)说:“义和拳不烧香念咒”[②e]。南官侯家村的侯景村(1960年72岁)说:“义和拳不念咒,不喝符”[③e]。这一情况在整个义和团运动中是很特殊的,值得注意。由此可知,赵三多的义和拳,和劳乃宣在《义和拳教门源流考》中所提出的早在乾嘉时期就被作为邪教而严禁的义和门并无关系。赵三多的义和拳来自民间武术梅花拳,而非来自于民间会道门义和门的义和拳。

赵三多是因不便再用梅花拳的名义才改称义和拳的。那么他为什么用这样一个名号呢?这和当地有叫义和团的乡团有关。

上述郭栋臣老人在1957年写给侯斌的一封信中说:

在同治五年,捻军占了河南,畿南防务吃紧。清御史陈径(廷经)奏明清廷,办畿南的团练,协同官兵布防。当时前河南巡抚郑元善退职在家闲居。清廷下令直隶总督刘长佑,委派郑会同直隶大名顺德广平道台范梁,督同所辖三府二十七县官绅办团练。各县团练办到,各县均有团名:威县城南系志和团,城东配义团,城北义和团,该团团总系赵老广,文生,北台吉人……同治末年,地方平静,团亦解散。到光绪二十二年,地方不靖,直隶总督王文韶下令大广顺道,将所辖这二十七县团练从新办起,还按旧区,与从前的人继续办。人若死过,叫他的子侄兄弟接办。威县县官张联思按令办起。城北义和团团总赵老广未死,还继续为团总。

二十四年,赵三多争庙起事。天主教曾要求齐集乡团布防,以抵赵三多。团总与各村团绅开会讨论,赵三多不是反叛,不是土匪,又在山东地方为的争庙,与天主教私斗。和与(疑衍一字)团无干涉。团不能布防齐集先起衅。再者团勇玩义和拳(的)亦不少,恐起内讧。赵团总未答复要求。各天主教村民众举魏村李老明、天主教会长潘村张老蕊、文生赵庄任老计三人为团总副,另立一团,改名义和会,以抵赵三多,这是二十四年的事。[④e]

以上引郭栋臣老人的信中可以看出,威县义和团“团勇玩义和拳(的)亦不少”,也就是说团勇中有不少是从赵三多习拳的徒弟;反过来说,随从赵三多参加梨园屯反教会斗争的拳众,有不少也就是义和团的团勇。赵老广为团总的义和团是乡团组织,赵三多为教师的梅花拳是武术组织,两者是不同性质也不同系统的两种组织。然而就其具体成员来说,却有不少是一身而二任的。所以,赵三多改变拳名时,考虑到他的徒弟中有不少就是义和团的团勇,于是也就采用“义和”二字为拳名。或者还因为义和团是成立于同治年间,有30年历史的乡团,在当地已有影响。赵三多便用其团名为拳名,也有借重其影响、以增加反教会斗争声势的意图。当地教会势力也想请赵老广的乡团“布防,以抵赵三多”。赵老广不介入,于是教会方面“另立一团,改名义和会”,这显然也有借重义和团影响的意图。这一点或者也可以作为赵三多特意采用“义和”二字为其拳名的一个旁证。如果不是如此,为什么赵三多单单采用这两个字而不采用其它字眼呢?

赵三多不仅借用威县义和团的“义和”二字为其拳名,而且进一步把“义和团”三字也借用过来了。

光绪二十四年署理冠县知县的曹倜,晚年回到原籍江苏江阴之后,常和乡人谈他在外做官时的一些得意之事,后来整理成《古春草堂笔记》一书,其中有一篇《解散拳民》,说他轻装简从,亲到梨园屯,劝说赵三多解散了拳民,后来又召官兵把仍聚而不散的“滋事”者镇压下去。他讲的情况有好多和事实不符[①f],例如这次“解散拳民”,就不是他一个官去的。这年三月曾有东临道陶锡祺、东昌知府洪用舟、临清知州王寿朋、冠县知县曹倜、丘县知县李瑞祺5个地方官一同来到梨园屯地区的干集镇(在梨园屯北8里,今威县属),召集士绅商议处理梨园屯教案,将庙基判还村民,另在村边拨地基给教民修教堂。赵三多亦被邀参加,并暂将拳众分散回家。来的是5个地方官,而不是曹倜一个人来到这里运用其机智将拳众解散的。曹倜的记载有许多自我吹嘘或记忆不准的地方,不过他记赵三多自称其组织名义和团,并说这个“义和团起于三十年前”[②f],这却不是曹倜所能臆造的。前引郭栋臣老人的信中曾说同治年间为防捻军而办起乡团,直隶南部的大名、广平、顺德三府,由曾做过河南巡抚的郑元善督办,此事且有地方文献可证。《广宗县志》(同治十三年刻本)卷一二《三府绅士公陈郑中丞办团出力禀》说:“郑绅(同治)四年以至七年督办团练。”同治七年(1868年)西捻军失败,形势缓和,随后团练也解散了。下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正好30年。这种地方上的事,外省来的曹倜是瞎说不来的。赵三多在对曹倜等5个地方官谈话时,把他领导的义和拳众,索性说成就是当地早在30年前由官绅倡办的义和团,用以说明他领导的这一武装团体及其进行斗争的合法性。

曹倜据以上报,山东巡抚张汝梅也就据以上奏,这就是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二日出奏的那个“为遵旨查明义民会即义和团”的有名奏折。这是清官方文件中第一次出现义和团的名称,而这个奏折所根据的是曹倜的禀报,曹倜所根据的则是赵三多的谈话。这个奏折引据曹倜等人的禀报说:

据称直隶、山东交界各州县,人民多习拳勇,创立乡团名曰义和,继改称梅花拳,近年复沿用义和名目,远近传讹,以义和为义民,遂指为新立之会,实立于咸同年间未有教堂以前,原为保卫身家,防御盗贼起见,并非故与洋教为难。[①g]

由梅花拳改称义和拳,这是没有问题的;但说在梅花拳之前,还有一个“创立乡团,名曰义和”的阶段,“继改称梅花拳”,这样说是不符合事实的,然而这一不符合事实的说法却是由赵三多最先说出来的。

张汝梅在这一奏折中还提出:“谕饬绅众,化私念为公举,改拳勇为民团。”这里自然包含有清朝官府把赵三多领导的义和拳纳入由官绅控制和领导的乡团系统的意图,但是梨园屯的拳民斗争并不是按清官方的意愿发展的。

光绪二十四年秋,包括曹倜在内的5个地方官来到梨园屯处理教案,将庙基判还村民之后,拳众暂时解散。四乡村民立即集资动手,不到两个月便在原址又修起了玉皇庙,并且唱戏庆贺。教会却极端仇视,洋神甫到省城向张汝梅施加压力,张又令曹倜将玉皇庙拆毁。曹倜伴同洋神甫带领清兵亲赴梨园屯拆庙,并图搜捕“十八魁”。赵三多等被迫于这年八月又聚众起事,打出“助清灭洋”旗号,进攻教堂,不久被直鲁两省调来会攻的官兵打败。赵三多遂北走直隶,联络和发动反洋人的力量。在正定大佛寺举行的会议上,他提出“神助义和拳”。从此不拜神佛的义和拳和拜神佛的民间秘密宗教力量结合起来,使义和团运动进入了迅速“神化”的过程,从而也就进入了迅速发展的阶段。

郭栋臣老人有一篇《关于义和团缘起之补充资料》,是根据当年赵三多的一个随员的口述编写的,其中有一节说的是关于正定大佛寺会议的情况:

赵三多离众人,赴北方滹沱河以北与运粮河两岸各县游走了一遍。刘化龙、朱九斌(按:也是传习梅花拳的,秘密宣传“灭清兴汉”、“反清复明”,曾在梨园屯参加赵三多的起义)在保定以北、京南,亦有些势力,在固安、良乡各县与赵三多的势力联成一气。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四月初八日凑着佛爷寿辰烧香为名,在正定府大佛寺开了个秘密会议,到会的俱是各县各场的重要师父头。赵三多先把起义失败的原因和经过说了说,失败的原因是没有完全成熟。有起,有不起的……有一个姓李的是河间县人,他说:“我们有个办法,诸位老师与师兄们看行不行。现静海、青县、东光各县有红门,暗里吃符念咒,叫铁布衫,会刀枪不入,能够避火,不怕洋枪大炮,天天夜里练。他们那个拳未明开,信白莲教,现时老百姓很信他们。他们宗旨与我们同是一样,与我们本不通气,不妨我们凑他一步,我们学他们那个办法……我们义和团是明的,到处亮拳开会,他与我们联成一气,也能正大光明地亮拳开会。他们无有不愿意与我们联系,老百姓亦都信他们,这就好往下搞了。众位师兄们看怎么样?”姓李的说罢,刘化龙说:“李师兄这个意见很好,京南这几县白门与黄门已联系妥了,只未亮拳开会哩。”有一位姓赵的说:“我们就这样办吧,祝师父(指赵三多)你看怎样?”赵三多说:“很好很好,我们定名叫神助义和拳。暂只说练拳保护自己的村庄,以免官家干涉,以后避免反清复明、排满兴汉,以免两面受敌。将洋鬼撵跑,清朝就自倒。咱们一人进行一方面。李师兄你们担任商(交?)河、献县、静海、青县,刘先生你与朱先生在京南进行,我与(此处疑脱一字)师兄就在滹沱河两岸各县。以后有什么变化,随时写信,即传给大佛寺老公师父。老公他是个僧道官,久住大佛寺。”开完会大家均散去,只有赵三多与原跟他来的人住了三四天,也就走了。临走又嘱咐老公:“这件重担全仗你负担。”老公说:“打仗我不行,送信我还做得到。”自此散会后,到五月间,就有设坛开场演拳的。官亦不禁止,每年四、五、六、七几个月是演拳的季节亦成了习惯。六七月更多了,十冬腊月各县就普遍了,官禁止亦禁止不住了。[①h]

上述正定大佛寺会议,在义和团运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所以重要,就在于赵三多把义和拳改称“神助义和拳”,由此便使义和拳和各地民间秘密宗教组织,或者说各种名号的会道门,“联成一气”,从而使义和团运动获得迅速的发展。

赵三多的义和拳并不拜神佛,他“不迷信,可是也不反对迷信”。他接受建议而和各地秘密宗教力量联成一气,是没什么困难的。不过从改称“神助义和拳”来看,“神助”之义和拳,也还意味着义和拳本身并无“神”。

《神助拳,义和团》这一揭帖的开头两句“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是很重要的两句。我们前面举出的7个版本,除戊本只剩中间片断,缺头少尾之外,其余6个版本的开头这两句,文字全同,没有讹误。以“神助”开头,显然是大佛寺会议以后添写的。本来赵三多改名“神助义和拳”,因揭帖用的是三、三、七上下句的格式,先说“神助拳”,为了避免韵脚重复,就不便接着再说“义和拳”了,于是接了个“义和团”。原来是威县乡团名称的义和团,先经赵三多在和官员谈话时借用于前,由此这一名称进入公牍;又经揭帖连用于后,由此又在民间广为流传,于是义和拳和义和团便成了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了。于是在中国人民中间酝酿已久的这一场反帝大风暴,便在义和拳和义和团的名号之下,迅速统一行动,进入高潮。

赵三多的家乡“威县一带义和拳始终没有设坛请神”[①y],1898年以前在梨园屯进行反教会斗争时如此,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时如此,1902年赵三多参加景廷宾领导的“扫清灭洋”起义时仍如此。这在整个义和团运动中反而成了很特殊的例外情况。所以,《神助拳,义和团》揭帖中关于神佛的话,不是赵三多的,而是赵三多与之“联成一气”的那些会道门的话。

如果赵三多不提出“神助义和拳”,不和有上述神力的各地民间秘密会道门联为一气,那么义和团是不可能那样快地大规模发展起来的。历史的脚步已走到要兴起一场以农民为主的大规模反帝爱国运动的时候了,以别的一个可借神力的名号也会发展起来,但不会是不要“神助”的义和团。

在正定会议上,要与之“联成一气”的红门等秘密组织,是“信白莲教”的。而在揭帖上则又郑重声明:“非是邪,非白莲”,这是怎么回事呢?

关于义和团的源流,关于义和团和白莲教的关系的研究,不能穿凿。义和团运动高潮时期,可以说各地——特别是北方各种名号的会道门,或说是民间秘密宗教组织,都参加到运动中来了。各种民间秘密教门的名号,见于故宫清代档案的就有150种。白莲教是已在民间流传了六七百年的秘密宗教组织,就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也就是在义和团运动前一百年,还爆发过一次由白莲教组织起来的农民起义,战斗在河南、湖北、四川各省,坚持了9年(1796—1804年),是清代在太平天国以前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所以,对于白莲教,清政府有严厉的禁令。白莲教遗存下来的力量,为了便于活动,便改个名号。中国是多神信仰的社会,什么名号的教门都能有人信奉。自然经济造成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的严重的封闭性,也造成民间秘密宗教的分散性。各种名号的教门,它所信奉的神仙、坛场的仪式、传习的咒语等,在其流传过程中,也会产生差异。有的掌教者,自知是白莲教,但其一般徒众则不一定知道。有的门徒另立一个名号活动去了,那么他这个教门和白莲教的关系便说不上来了。即令保持白莲教名号的,在长期秘密流传过程中,也会产生差异,前几代和后几代不一样,此地和彼地的也不一样。也有的教门是某地某人自发创立的,只要设坛奉神(连神仙名字都可以创造),就有来烧香上供的,若再加上降妖看病之类,就更能招徕群众了。这些民间秘密宗教有很大的不稳定性,所以名号也特别多,而要搞清楚它们的源流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上面谈到的在静海、青县、东光各县的红门,自知是白莲教,提出“非白莲”来,表明自己不是邪教,不干禁令,这是策略;那些和白莲教没关系或不知其有关系的教门,说“非白莲”,则视为当然。不论是前者或后者,都是为了解除清政府进行镇压的借口,便于开展自己的反帝爱国斗争。

最末两句,“洋鬼子,全平完,大清一统锦江山”,意思是,把帝国主义侵略者全都赶出中国去,恢复大清——也就是中国的统一完整的锦绣江山。这是中国亿万人民的强烈愿望,也就是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崇高目的。

如上所述,这件揭帖是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四月正定大佛寺会议以后的产物,是赵三多提出“神助义和拳”,赵三多领导的不信神的义和团和各地信神的白莲教等秘密教门“联成一气”以后的产物。它是许多义和团揭帖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件,它具有义和团运动的纲领文件的性质。这个揭帖也集中反映了义和团求助于神仙传授法术以灭外国侵略者的迷信逻辑。迷信来自农民的愚昧。而在当时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情况下,他们积忿难平,要搞起反抗侵略者的大行动来,只能如此。但是,迷信神仙能把群众发动起来和组织起来,却不能真的“避住”敌人的枪炮,结果是被镇压在血泊中,付出了过多的牺牲。这也是应该记取的历史教训。

注释:

①a 香港书局光绪二十七年石印本。

①b 上洋书局光绪二十九年石印本。

②b 又载《义和团史料》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8页。

①c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①d 齐鲁书社1980年版。

①e ②e ③e 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编《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第264—265、266、267页。

④e 《郭栋臣的亲笔回忆——关于冠县义和拳的二三事》,见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所编《山东大学文科论文集刊——义和团运动研究专辑》,1980年11月出版,第155页。

①f 宋文瑄、刘绍刚:《赵三多、阎书勤领导的义和拳斗争》,见《山东大学文科论文集刊——义和团运动研究专辑》,第95—97页。

②f 《义和团史料》上册,第269页。

①g 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5页。

①h 《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第335—337页。又大佛寺内现存该寺住持意定和尚的功德碑,碑文中说到:“方义和拳之始猖也,四方不逞之徒不期而云集于寺中者屡矣。借以设拳教为名,实欲以肆其妖丑之计,势甚狾而焰甚张,理喻之不能,势禁之不得。意定乃婉词以谢绝之,且资送以分遣之。”此碑立于1909年,已在义和团运动被镇压之后,故此碑文出之以不赞成或反对义和团的口气。但是它也证明口头传述的大佛寺会议确有其事。

①y 河北省文史研究组1959年1月7日写的一封信中说的。此信藏侯斌同志处。

标签:;  ;  ;  ;  

说“上帝助拳,拳击手团”_义和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