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技术及其应用论文_熊诗林

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技术及其应用论文_熊诗林

湛江市规划勘测设计院 广东湛江 524000

摘要:我国的建筑技术正在发展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关于建筑物的减震隔震技术的问题。因为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属于地震高发区,并且这些地区的通常是我国的人口聚集的经济发达地区或者是热门旅游区域。在此类地区建筑物基础结构的隔震减震尤其重要,它关系着国家和人民的财产与生活的安全,因此说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技术的探索尤为必要。

关键词:建筑基础;隔震减震;技术研究与应用

前言

关于建筑结构的隔震技术,我们正在努力地将实验和设计过程中的数据、材料等经验资料进行整合研究并加以探讨,以便于尽快地应用到实际建筑物建造中去。但是在进行隔震原理的实验和设计中我们发现,隔震技术也有应用于基础和主体的区分。我们目前研究的重点,是建筑结构的基础隔震技术,因为基础的隔震技术相对于其它类型的隔震技术方案来说会更容易在设计上完善,也能更加广泛的应用到我们的现代化建筑物建造中去。

1.我国建筑物结构特点与隔震技术的结合

1.1我国目前阶段的建筑结构特点

我国目前阶段的建筑结构主要有装配式钢框架结构体系、构件模块化全钢结构可建体系和模块化单元体结构建筑体系等6种模式。叠合构件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主要以万科为代表,已成功应用的项目有万科龙悦居三期住宅小区、五园五期公寓住宅等;预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体系主要以远大公司为代表,其成功应用项目代表有湖南省浦发银行办公楼、东莞凯达科技设计中心等工程;以钢构件为承重骨架的装配式钢框架结构体系主要是由杭萧钢构公司研发探索的另一种建筑产业化建造模式,如万郡大都城一期住宅楼、萧山开元广场1号楼等项目则是该模式的成功应用案例;在汶川地震后,远大可建公司组成建筑工业化抗震研发团队,在之前推广钢结构住宅没有成功的基础上进行重新探索,推出了构件模块化全钢结构可建体系,并成功应用于其示范性试点项目——远大T30酒店,以及新方舟示范综合楼、上海世博会远大展览馆等项目;新型装配整体式空间钢网格盒式结构体系体系主要以浙江东南网架为代表,并成功应用于杭州钱江世纪人才专项房项目、中宇广场高档住宅区等住宅建筑项目。

1.2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技术在建筑结构中的好处

传统抗震设计是将上部结构固接于基础,通过增强构件强度、强化构件刚度和稳定性来抵抗地震,使结构构件具有一定延性,允许其在地震作用下进入非弹性状态,以结构本身塑性变形和构件自身损坏为代价来耗散地震的能量,减轻地震的反应。其原则是“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根据传统抗震设计理念,建筑物抵御地震的技术方法经历了四种结构体系的演变。但是目前我国和其他国家一般广泛采用“延性结构体系”进行抗震设计。我国延性结构体系的设防标准是“三水准”设防,现阶段我国规范采取“两阶段”设计方法来满足其“三水准”设防目标。所以根据人们对建筑抗震防灾的要求和我国的国情,需全面提高我国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水平,我们就需要从根本上去研究适用性更广泛的基础结构隔震技术。这样的技术才能给我们的建筑结构带来更多的益处。另外我们还需要认识到,结构振动控制体系是基础隔震技术的的具体应用,基础隔震技术是结构振动控制体系发挥作用的基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技术具体分析

2.1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技术的原理

我们对隔震技术的工作原理,抗震构件系统可能出现的几种故障以及出现事故时处理突发情况的注意事项这三大主要部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还结合了微观的隔震原理以及实际的防震工作原理作为数据支撑来进行合理的分析,对于以后的地震局实际管理工作也有着具体的指导意义。并且在进行理论分析的过程中,我们针对每一项需要进行实际人工操控的建筑房屋抢修进行了安全注意事项的指导,这对于我国减震防震的工作有着更大的帮助。在当地防震站我们对建筑物的内部结构细节进行分析,不完善的方面体现在设备本体的硬件质量,房屋内部构件布置的合理性,沉降观测系统的可靠性,施工的专业技能以及物业体系内部管理构架等等。从当地地震历史记录、震区范围、影响程度(建筑物、构筑物、道桥、堤坝等受灾情况)、相关数据与照片等资料着手,针对常见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出在进行实际操作的时候要注意的细节,从而给予建筑减震防震相关技术人员一定的帮助,同时也有着警示和教育意义。

2.2建筑基础隔震技术在实际设计案例中的灵活应用

科技发展推动着建筑材料的升级。过去的十几年间,我国以四川地区为代表的地震高发省份运用了许多新兴的建筑基础隔震技术。例如,该地区的建筑设计师和施工者增加了建筑物内部的三角支架形状的结构区域。因为考虑到三角形的稳定性,所以我们增加了房屋内部的三角形支架构造。其次,我们在建筑物内部结构材料中采用了海绵型的结构记忆材料,这样的材料不仅有着硬度、强度、柔韧度合理的特性,而且外界多种因素的变化而引起该材料的形变也比较小。这样建筑物就不会因为天气的猛烈变化而产生严重的形变。在发生特大严重的地震灾害时,这样的建筑材料倘若倾覆或倒塌,对周边环境的破坏和对人群的伤害也能尽可能地减小。

3.现代科技社会对于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技术的资源支持

3.1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技术应用过程中对设计方与建设、施工、监理方四方之间配合的要求

我们在建筑工程建造进行的过程中,建筑结构基础对于设计方与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四方之间的配合要求也是非常多的。那么在这个工程刚开始的审批过程里,我们就需要一些专业的管理部门,对于这个工程的方案是否合适、设计是否合理进行评判。在方案预设、初设以及施工图设计等几个阶段,设计者都应当经常研读基础抗震设防相关书籍,了解并尝试运用新型基础抗震设计理念和方法。在工程施工的过程当中,也需要四方依据相关的规范和做法,例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和《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等,进行深入的沟通,保证技术交底合理到位。最后在工程完工之后,需要建设方自行或委托物业公司进行长期的建筑和物业正常使用的必要管理。如果这四方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那么我们这个建筑的基础隔震就能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实际生活。

3.2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技术中亦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

对于一些地震高发区,抗震建筑很多都是由政府部门出资建成的,比如说像四川这样地震多发地区,所以国家对我们关于抗震技术的资金需求以及政策上的支持还是非常充分的。同时,我们也希望,在地震灾害较轻微或少见的地区,有关部门也能够提供一些地方性的策略方针,来对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技术的应用进行一些资源还有政策上的支持。

4.结语

本文通过对建筑结构基础隔震的广泛定义和细节定义进行了阐释,并且对于实行减震防震条件等进行了研究分析,对减少防震技术实施的难度具有指导性的意义。我在这个过程中,对:1.建筑基础结构的原理;2.设计者、施工者的要求;3.我们在建筑工作中很可能遇到的一些基础建筑的问题;4.基础建筑隔震的技术;5.未来的发展前景等等关键点进行了逐一地深入分析。通过这些分析,我了解到,我国正在处于一个建筑业高速发展的时代,那么在未来的这一段时间中,不仅需要我们国家培养出更加多样的建筑学人才,也需要我们国家提供更好更多的基础隔震政策的支持与帮助,这样我们国家的建筑才能发展的越来越好,人民生活的质量才会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李立.建筑物的滑动隔震[J].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23-31.[16]

[2]王文元.基础隔震技术的进展[J].地震,2006,20(2):172-177.

论文作者:熊诗林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20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0

标签:;  ;  ;  ;  ;  ;  ;  ;  

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技术及其应用论文_熊诗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