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论文_黄秋梅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论文_黄秋梅

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第一中学 黄秋梅摘要:数学是一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学科,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的定义、公式、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学生如何消化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但要靠“教”,更主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在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课堂 主体地位 换位思考山东省济宁市鱼台摘要:数 又非 许想 增 析变关键词: 数 位 位在我们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往往走进一些误区,总认为学生积极参与就是要“热闹”,只要每个学生都说了,每个学生都讨论了,目的就达到了,就能体现以学生为本了。其实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十分强的学科,它所要求的学生参与也有着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它需要的是冷静和缜密的探讨和思考,是实在的、深入的,而不是表面的繁荣。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师与生思维同步,教与学融为一体。下面结合我自身的数学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思学生所想,激发学习兴趣著名教育家顾泠沅有句名言:“做教育其实就是讲故事”。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学生所想的需要出发,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在教学中随时把握住学生思维的脉搏,更好地实现与他们心灵上的沟通,开启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要学习的知识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有没有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必要,这是每位学生都思考的问题,此时教师创设引例情境:教师可声情并茂地讲故事(多媒体演示):相传古印度国王为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问他有什么要求,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一个格子里放上1颗麦粒,在第2个格子里放上2颗麦粒,在第3个格子里放上4颗麦粒,依次类推,每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放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放完64个格子为止”国王能否答应他的要求?

问题1:发明者向国王索要多少颗麦粒?也就是能否写出发明者要的总的麦粒数的表达式?

问题2:它是怎样的一个数学问题?为什么?数列的通项公式是什么?如何解决?

这样的开始,使学生立即明确学习这部内容很有必要,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中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解学生之惑,激发求知欲望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但有时由于教学双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在同一个层面上,有些教学内容在教师看来比较容易,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但从学生的角度看可能存在较大的难度,由此导致在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方式等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最终造成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的障碍。要排除交流的障碍,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创设利于解决学习困惑的情境,激发求知欲望,帮助他们实现由难到易的转化。

如何引出错位相减的解法?这是学生相当困惑,乃至迷茫的问题。为此,在引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情境,那就是就在国王犹豫是否可答应发明者的要求时,站在一旁等待领奖赏的一位将告老还乡的大臣听后不满地说:“我跟陛下这么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请陛下同样赏赐给我麦子,在棋盘的第一个格子里放上2颗麦粒,在第二个格子里放上4颗麦粒,在第三个格子里放上8颗麦粒,依次类推,每一个格子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放完64个格子为止。”聪明的国王听了两人的话后,灵机一动,想出了测算麦粒数的方法。

第一中学 黄秋梅公 想 如何消化 掌握更 由问题1:两个人谁要的麦粒数多?多多少?

问题2:国王怎样测算出发明者要的麦粒数?

通过这样一个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对陌生、新鲜的错位相减法有了初步的实践与认识,为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再次创设情境:教师提问:(1)假定1000粒麦子的质量为40克,那么麦粒的总质量超过了7000多亿吨。

(2)假定三个人一年内大约能吃掉1吨麦子,全球总共有60亿人口,7000多亿吨麦子能够提供全地球人吃350多年。

试问:如果国王知道这个结果,他还能答应发明者的要求吗?

结果,发明者被杀了。因为国王欠了他一笔永远还不清的债。

可谓既解决了本课的重点、难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建模意识,体现了数学的价值,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真可谓是水到渠成。

三、乐学生之乐,形成情感共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舞台,也应是学生的舞台,如何让学生自觉地加入到课堂“表演”中来,作为教师就必须在课前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寻找恰当的载体,作为施教的依托,在课堂中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理念渗透在乐中求知之中。

四、想学生之遗,完善知识结构有人说数学知识较容易搞懂,但又很难掌握。数学学科确有许多公式要记忆,而学生常有这样一种体会,在用到某一知识点或公式时,忽然间熟悉的知识变得模糊起来,此时教师应马上意识到学生对这一知识也容易遗忘。这时,教师必须和学生一起回忆、联想、推导,一起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从而战胜遗忘,达到巩固知识,完善知识结构的目的。

例:已知数列{an}是等比数列,且a =2,a +a +a =12。

1 1 2 3(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2)令bn=an乘以3的n次幂,求数列{bn}的前n项和。

这道题,学生往往出现遗漏的情况及项数的计算错误。

解决此类问题,可与学生一起分析、归纳、总结,这类情况产生的根源,牢牢抓住它是等比数列求和吗?是等比吗?公比可否为1?项数如何统计呢?引导学生围绕这四个问题进行思考。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营造开放的、适合主体发展需要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论文作者:黄秋梅

论文发表刊物:《新疆教育》2013年第1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4

标签:;  ;  ;  ;  ;  ;  ;  ;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论文_黄秋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