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特区进入第五次转型_科技论文

深圳经济特区进入第五次转型_科技论文

深圳经济特区正在跨入第五次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特区论文,深圳论文,第五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年沧桑一瞬间,深圳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实现了功能转变的四次飞跃,城市功能定位每5年上一个新台阶:1980~1984年深圳建成中国第一个经济开发区;第二个5年即1985~1989年,深圳转变为中国的综合性经济特区;1990~1994年,深圳已经发展成为功能齐全的经济性城市;1995年至今,深圳成为了区域性的经济中心城市。按照城市的一般发展规律,未来5年,特区人将把深圳建设成为一个专业化国际性城市,这种专业性体现在深圳将在未来10年发展成为我国的重要科技城、物流中心城市和现代金融创新城市。

一、深圳前四次功能转变的发展速度超过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时期的速度

纵观世界发展史,每个时代孕育着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热点,人类社会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奇迹”。现代工业的出现,加快了人类社会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的形成速度明显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热点转变进一步加快,每十年转变一次。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经济起飞,60年代日本进入经济“起飞”时期,70年代相继出现了新加坡、韩国和我国的香港、台湾“四小龙”。进入80年代,以深圳为代表的中国沿海地区经济步入高速增长时期,主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指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历史时期。深圳在20年的增长周期中,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无论那一次起飞都没有过的高速度,被人们称赞为“深圳速度”。

60年代日本经济“起飞”时期,1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0.2%,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长平均速度近一倍;70年代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时期的经济增长速度也达到10%左右;80年代深圳开始开发建设,国民经济保持20年的高速增长,年平均增长率超过30%,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时期经济增长速度的近3倍。

日本、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时期的经济增长速度

年份

世界

日本

韩国

台湾省

中国香港 新加坡

1961~1969 5.2 10.2 8.3 9.5 11.7

8.8

1970~1979 3.9 5.2 9.3 10.2 9.2

9.4

1980~1989 3.1 4

8

7.7 7.27.2

1990~1994 2.5 2.1 7.5 6.5 5.28.3

1961~1994 3.7 5.7 8.4 8.7 8.38.1

深圳经济起飞时期的经济增长速度

年份

 中国

深圳

1980~1989 9.536.4

1990~199410.430.4

1961~1994 9.832.2

1995~19997.3114.5

*深圳市为1980~1998年GDP年平均增长速度

二、深圳前四次功能定位的巨变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

无论从世界城市发展史来看,还是从我国城市化进程分析,深圳城市功能的快速形成都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奇迹。深圳用了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近百年才能完成的城市演化历程,也走过了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需要40年完成的城市功能升级转化过程。

20年前的深圳,是一个城区面积不足3km[2],人口约3万人的边陲小镇。1979年全市只有224家小工厂,年工业总产值仅为7092万元,预算内财政收入1700万元,贸易出口总额只有930万美元。深圳是在一个一穷二白,又受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的地区,在没有国家开发投入的条件下,大胆探索,以边开发边建设方式,摸索创办的中国第一个开发区。深圳特区从大力吸引简单劳动密集型的“三来一补”企业、“三资”企业和“内联”企业起步,同时大力拓展对外贸易特别是对港贸易,大力宣传、修改传统体制的弊端,初步解决了发展道路上的原始积累问题。到1984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3.4亿元,工业总产值17.2亿元,其规模大致相当于今天我国大部分地区创办的开发区。

1984年2月,小平同志第一次视察深圳,并亲笔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在以后的5年间,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场”和“排头兵”,进入了空前的开发建设高潮,到1989年,深圳的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围绕着城市初步功能建设的步伐加快。经过5年的建设,深圳从一个开发区演变成为具备一定城市职能的综合性的经济特区。1989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5.7亿元,工业总产值147.7亿元。这一时期经济高速增长得益于特区所具有的优惠政策优势和比邻香港的地理区位优势。

90年代的前5年,是深圳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时期。在这个阶段,深圳从一个建设开发的区域角色转变成为了城市,深圳国民经济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了持续、高速、健康增长的势头,主要宏观经济增长速度超过30%,高于全国和广东省的平均水平,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规模在全国大中城市的位次不断提高。这5年间,深圳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3%以上,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十余个百分点,也高于广东省近十个百分点。在这一时期,深圳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开发区和特区中的城市功能得到弥补,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同步建设,使深圳真正具备了适合人们居住、工作的环境。

90年代的后5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区在体制创新方面,开始从80年代力争摆脱、游离内地体制,转向90年代与内地共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与之相伴,特区原有的特殊优惠政策陆续取消,政策优势不断减弱,在新形势下如何争创新优势问题随之摆在了特区人面前。

1999年特区人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36.51亿元,比上年增长14.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一倍;工业生产,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长强劲,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上升。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40.5%。外贸出口额连续7年居全国大中城市之首。从深圳近5年的发展历程上可以基本上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深圳不仅已完成了从单靠政策优惠向主要依靠自身优势来实现经济增长的转化过程,适应了政策优势减弱因素的变化,具备了促进自我经济发展的经济实力,而且实现了深圳经济特区的第四次功能转换,从一个经济性城市建设成为了区域性的经济中心城市。

三、深圳正在孕育着第五次城市功能的转变

深圳经过20年的发展,为21世纪将特区建成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深圳经济综合实力和城市国际竞争力已经普遍增强,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产业结构实现了初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断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发达,投资环境不断完善;初步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主导性作用;移民文化形成了创业和创新的人文环境背景,具有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文化优势。

1.未来10年把深圳建设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科技城

伴随着一个新世纪的来临,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国民经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创新、扩散和应用,以知识密集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深圳在80年代末就开始将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全市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经过近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深圳市初步具备了人才、科技、知识等领域的优势,形成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机制优势,建立起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为深圳科技实力快速提高提供了市场化运作模式,推动了深圳科技事业的发展。

建设深圳科技城是强化我国21世纪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实现经济特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是保持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建设深圳科技城是一项跨世纪的巨大工程,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科技城整体需要从全球战略角度出发,通过高度开放,以世界一流水平为标准建设科技城,在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吸引著名跨国集团R&D机构、国内外一流研究机构、世界级科技人才争相进入特区,使深圳成为我国现有科技开发力量与国际高科技前沿的接轨区,成为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院所分支机构的密集区。

深圳科技城将成为我国与世界高科技信息的结合部,继续发挥对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示范作用,通过机制、体制创新,形成可以与世界一流水平相媲美的科技创新体制,突破传统制度的限制,以香港自由港模式和国际惯例为基础,形成以人为本,营造吸引和积聚科技创新人才的大环境。深圳科技城将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功能。建立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有效机制,吸引、集聚国内外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科研人员和风险投资者,吸引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共同促进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链条中的国际分工优势,增加在世界技术贸易中的份额,不断生产出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商品,成为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深圳科技城将集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创新人才。通过加大深圳市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建立新型产权激励机制,充分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建立一批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科研主体,进一步发展开放式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全球化趋势所需要的人才培育基地,在科技创新与高科技产业化的实践中培育和集聚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人才。

深圳科技城将面向国内外引进和孵化科技成果。培育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设较为完备的科技成果孵化与中小科技企业培育体系;建立向传统产业渗透高新技术的良好机制和渠道,通过技术改造、配套加工以及资产重组等多种方式转移和输送高新技术成果,同步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深圳将建成世界知名、配套完善的科技城。深圳市将进一步加快科技兴市的步伐,成为在全国有示范意义、在世界有较大影响力的科技城。将建立和吸引一批有较高国际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积极扶持众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附加值、市场前景好、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全市发展高新技术配套设施完善,信息网络发达,人居环境优美、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2.促进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将深圳建设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

经过20年的开发建设,深圳已经成为铁、公、水、航多种运输方式并存发展的城市,国民经济实力有了快速增强。深圳伴随着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大,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流通也在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业已开始成为深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物流业,把深圳发展成为中国华南地区重要的物流中心城市,是保持深圳国民经济继续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需要,是深圳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是深圳市场长避短、持续发展的一个合理选择。

把深圳建设成为现代物流中心城市,是特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挥改革开放“排头兵”、“试验场”作用的要求,是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作为对传统的、分散的物流业进行改革的产物,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它要求我们对传统的商业和物资流通体制进行更加彻底的改革。在新形势下,率先改革深圳市物流产业的管理体制,探索出培育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新体制和新模式,把深圳建设成为现代物流中心城市,是深圳对全国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应做的新贡献,是特区继续发挥改革开放“排头兵”、“试验场”作用的要求,也是深圳市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是深圳建成国际性城市这一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深圳建设成为区域性的物流中心城市,可以物流产业发展做为牵引力,通过承担区域性及全国性的物资中转、储存、发运等功能,开展物资的分类、配货、装箱、发送和信息的收集、处理、传递和反馈等服务,形成区域性的物资交易体系,带动与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员流相关的交通运输业、商贸业、金融业、信息业和旅游餐饮业等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

大力发展深圳的现代物流产业,可以进一步维护香港国际商贸、金融、信息和运输中心地位,共同提高深港两地物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保持香港的稳定、繁荣和发展,是我国的一项既定国策。目前新加坡、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都在竭力发展转口贸易和航运事业,准备挑战香港国际营运中心的地位。为了维护香港国际商贸、金融、信息和运输中心地位,需要寻找香港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和找到降低经营成本的有效办法,这就要为香港未来的发展寻找新的经济发展空间,深圳对此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圳是与香港连体的内地城市,具有成为香港扩充物流产业发展空间的有利条件,深圳目前和将来所具备的交通、能源、通讯、港口码头及其他城区基础设施,可直接为香港扩展其现已饱和的各种功能服务。从比较成本来看,比香港重新建设这些基础设施要便宜和有利得多。

3.促进深圳金融制度创新,大力推进深港现代金融产业合作

深圳建立经济特区以来,金融业得到了迅猛发展。金融机构由建经济特区前的3家支行、58个网点发展到目前9家国家银行分行、4家区域性股份制银行以及50余家外资金融机构,金融网点达1100多个。但与香港相比,深圳的金融机构仍然显得数量少、规模小、国际化程度低。与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目前有近100家持牌银行及近200家有限制牌照银行和接受存款的公司。在全球最大的100家银行中已有80多家在香港设立了分支机构。香港已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资金筹措市场,亚洲约有一半大型集资是通过香港进行的。

深圳经济特区虽已初步形成了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框架,但与香港成熟的自由市场经济,特别是发达的现代金融业相比还存在较大落差,与香港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运行机构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深圳目前间接调控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国有商业银行目前仍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深圳金融业的发展。因此,在深圳建设现代金融中心城市的过程中,促进深港金融业合作,推进两地金融运行体制衔接,是一个可行又成本较低的最优选择。

为了充分发挥深圳的地理优势,在深圳延伸香港的金融服务将有助于深圳和内地更多更好地利用港资。加快发展深圳的现代金融业务,实施深港两地金融机构的相互延伸,一方面深圳可以为香港金融业拓展发展空间,扩大香港国际金融市场的腹地,增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中国内地因素”,另一方面香港可以为深圳金融业扩充实力,提高深圳金融业在国际上的地位。深圳通过利用香港发达的证券市场、银团贷款市场、国际租赁中心等金融优势,逐步壮大自己;借助香港,加强与世界各地的广泛联系,实现深圳金融业的国际化。

针对香港办公楼宇租金和劳动力成本较高的现实,加之深圳金融业又有一定的基础,深圳可以创造条件吸引香港金融业务的部分作业转移到深圳,如可以把香港银行的数据处理部门吸引过来,进一步建立两地金融业共享的计算机处理中心和通讯网络,实现金融业务的渗透。深圳要积极引进香港大金融机构在深圳设立分支机构,放宽香港中小银行在深圳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并逐步放开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为外资银行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要努力创造条件进一步推动深圳金融机构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

标签:;  ;  ;  ;  ;  ;  ;  ;  ;  

深圳经济特区进入第五次转型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