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等教育改革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_可持续发展论文

加强高等教育改革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_可持续发展论文

加强高等教育改革,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改革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G640

1 可持续性发展战略与可持续发展人才

可持续性发展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发展观和发展战略,其基本涵义是保证人类社会具有长远的持续发展能力,即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进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不要超过支持发展的生态系统的负荷能力,“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致损害子孙后代满足需要之能力的发展”[1]。这种观点把发展理解为人类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持续、整体、 协调、平等的运动过程,提出当代人的发展要考虑后代人的发展,自我的发展要考虑他人的发展,目前的发展要考虑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只有人获得了可持续性发展,才能最终促成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这种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应该是在发展中能较好的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热爱祖国,道德高尚,富于个性,人格健全,知识能力结构合理又富于人文、科学和创新精神的人。

2 高等教育改革与人的可持续发展

人的可持续性发展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研究课题。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它一方面通过培养各类专门人才来满足社会的需要并推动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它也要满足个人享受发展的需要,即让人在掌握维持生存的基本能力的同时,享受快乐、幸福和自由,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可以说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不同专业和层次的人才的发展状况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都在致力探索把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的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则是如何为新世纪培养新型人才。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高等教育要培养的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并能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新型人才,应该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要求高等学校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摆脱急功近利的短视眼光和短期行为,树立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大教育观。

2.1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健全人格

高等教育要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应在重视自然科学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人文科学知识的教育。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树立全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即要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那种与自然对立,无穷尽地向自然索取的世界观为人类与自然平衡、协调的世界观;改变那种向他人索取,在他人的挫折和痛苦的基础上来实现自己成功的生活观为注重人的精神享受,与他人和谐相处,提升人性的生活观;改变那种物质消耗主义、个人享乐主义的价值观为尊重关心后人,公平对待自然、环境的价值观。这种充满人文理性的观念的形成,离不开人文素质教育。我们知道,自然科学的作用重在教人求真、求实,人文科学的作用则更重于教人求美、求善。学习自然科学知识,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工作方法和研究方法,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信仰;而人文科学知识教育,则能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水平和精神境界,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形成较为全面、理性的价值观、生活观、世界观,和谐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人文理性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应注意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两者不能偏废。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因过度的专业化、职业化,轻视人文科学知识教育,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实际上已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许多人的素质,尤其是专业素质浅薄,缺乏起码的社会知识经验,一些人只会迷恋和满足于感官、物质享受,精神生活空虚贫乏,有些人甚至做出一些丧失国格和人格的事来。有些外国学者评价中国的留学生时,说有些留学生abc很好,xyz不错,也懂得美元英镑,但就是不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其他一些国家也因为忽视了道德、理想、情操的教育,使得社会发展遇到严重的障碍,主要表现是人的理智与感情的割裂,科学技术的片面利用。正如资料所表明,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极大地促进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与军事化、战争、生态环境恶化等现象联系在一起[2]。事实证明, 忽视人文科学知识教育,必将导致人的素质下降乃至整个社会的庸俗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讨论会上的主题报告中指出:“工业化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人受到损人利己动机的驱使,对为社会服务和树立对社会的责任感越来越没有兴趣,恢复具有早期时代特征的关心价值观已势在必要。”会议提出了“学会关心”的主题,认为教育的使命,是教育青年一代从只关心自我的圈子里跳出来,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经济和生态利益[3]。因此, 高等教育在继续重视自然科学知识教育的同时,应加强人文科学知识教育,致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使两者相互融通,相互影响,培养健全人格。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首先要增加人文学科知识在教学内容中的比重。每一个大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应具备专业以外的人文社会科学、艺术等方面的基本修养。现代科学的综合化趋势,使得任何一个重要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人文知识的参与和融合。为此,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开设文史哲方面的课程或实行主辅修的制度,要求学生修满一定学分的人文学科或选择一门文史哲方面的辅修专业,尽可能使道德、审美、精神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同步。在强调学习人文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行为训练,要让这些知识内化为每一个学生自身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总之,要让学生有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文化修养和人格修养,最终造就能享受人生快乐、自由和幸福的全面发展的人。

2.2 加强个性教育,促进和谐发展

人的发展过程既是一个社会化过程,也是一个个性化过程。但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却总是偏向于强调共性的部分而忽略了个性的地位,这与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是相悖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是以人为本位的,它改变了传统工业文明中见物不见人,使人沦为物的奴隶的错误认识,要求正确的对待人,恢复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并十分重视人的潜能的发挥。因此,强调人的主体地位的教育就应对人的差异性、独特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给予充分的尊重,并能根据学生的特长、爱好、能力等加以引导,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其主体活动能力,最终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均衡的发展,避免产生人与我、身与心、理智与感情的割裂。日本有学者提出教育的意义首先就是使受教育者的精神和心灵富有;其次是成功;再次是开发劳动者的技能,胜任并出色地完成工作。这里把人的精神和心灵富有放在首位,充分体现了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肯定。

我国有些学者认为,我们的高等教育之所以不能培养出较多的杰出人才,主要原因在于不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过分强调实用、功利,特别是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不论学生的资质如何,都用同一种模式来培养。这种模式化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是远不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更谈不上成为什么杰出人才。这种见解是比较中肯的,可以说,没有个性就没有特色,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而创造能力、创新精神恰恰是未来社会人才应具备的非常重要的素质。

加强个性教育,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每个学生的天赋、资质都不一样,我们不能用同样的尺度来衡量学生,而要帮助学生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自我设计,自我完善,引导他们在自身可能的范围获得最为充分的发展;其次在教学方面应大力改革,在教学内容上,要改变大而统一的教学计划,扩大弹性,精选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要更多地强调启发、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他们有较多的自学和研究的余地;在教学管理上,要增加管理的灵活性、适应性,创造机会使学生真正体现自身的特色,发挥自己的特长。

总之,我们要承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独立、进取、自由合格的品质和积极主动、创新的学习精神,引导学生的个性在有利于自身发展又不妨碍他人发展的前提下获得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2.3 加强能力培养,全面提高素质

21世纪将完全进入“财富源于人力资源”的时代,人的素质、人的潜能的发挥水平将成为国与国之间实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我们的高等教育应在引导学生掌握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传授知识永远是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如果学生没有厚实的基础知识,就难有能力的高水平发展,更说不上素质的全面提高。但知识的传授不应成为教学的目的,现代社会知识的急剧增加和迅速老化的趋势,使得一个人掌握“百科全书式知识”既没有可能,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知识的学习应成为学生能力发展的手段,只有通过学习知识,运用知识,才能形成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物理学家劳厄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的东西。”[4] 这里所说的“剩下的东西”是指一种使人终身受益的基本素质,也就是在知识掌握的过程中形成的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和技巧,对人的发展来说,它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思维是无限的,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才能去进行创造活动。如果教育教学活动离开了方法的引导,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其头脑只是用来保管知识的仓库,不会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人才,其发展力是短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既能满足当时的需要,又能保证其身心和谐、均衡、持久的发展力不受损害,即个人现在的发展要考虑以后的发展,学生通过接受教育要形成全面的、长久的、强劲的发展能力。我们现在培养的人才将是下一世纪的建设人才,著名天文学家曲钦岳院士认为,所谓跨世纪人才,“应当是能够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新人;应当是能够参与全球性竞争与合作的新人;应当是能够主动适应、积极推动甚至引导一系列社会变革的新人”。

加强大学生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教学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好的教学应该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水平和整体素质。其次,在教学活动中,应改变那种结论教学为过程教学和方法教学,展示知识发现和形成的过程和思路,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同时还可以通过讲述科学家、发明家在知识创造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献身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并以此促进学生热爱学习,提高能力水平,即重视智力因素培养的同时,训练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再次,要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动脑、动手,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起来。知识的掌握是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知识要真正促进能力的发展,离不开思考和实践。一个人懂得的知识很多,可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那么这只是一堆死学问,没有任何价值。

时处世纪之交,担负着为未来社会培养高层人才重任的高等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如何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并最终促成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必将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收稿日期 1998—10—09

标签:;  ;  ;  

加强高等教育改革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