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性别角色调查研究论文_陈正浩

大学生性别角色调查研究论文_陈正浩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山东曲阜 273100)

【摘要】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比例发生了变化,即双性化持续增长,其他类型性别角色均有下降趋势;大学生性别角色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年级、专业上不存在差异;性别角色异性化者仍占据一定比例。

【关键词】大学生;性别角色;双性化;异性化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3-0345-02

1.研究方法

1.1 被试

本次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以山东省济宁市286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他们来自济宁学院、曲阜师范大学和济宁医学院。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1份,回收率为97%,其中有效问卷286份,有效率为95.33%。

1.2 研究工具

采用刘电芝编制的《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50》(CSRI-50)[1]。问卷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试背景情况,第二部分为大学生性别角色调查问卷,共分为三个分量表:男性化分量表,女性化分量表和中性词汇量表。其中,男性化分量表由领导力、男子气、理性、大度四个因素组成,共计16个词汇。女性化分量表由同理心、女子气、勤俭心细三个因素组成,共计16个词汇。剩下18个词汇无需计分,只起干扰作用。所有词汇均为形容词,要求被试就所有词汇给自己打分,觉得形容词的描述完全符合自己的情况,就打7分,完全不符合就打1分,在这之间根据符合程度酌情在2~6分之间给分。最后按男性分量表得分(M)和女性分量表得分(F)的中位数(男性 4.8 分, 女性 5.0分)将性别角色分为四类:未分化(M<4.8,F<5.0),女性化(M<4.8,F≥5.0),男性化(M≥4.8,F<5.0),双性化(M≥4.8,F≥5.0)。经检验,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3 数据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

2.研究结果

2.1 大学生性别角色总体分布状况及差异

总体调查结果,双性化个体数量占绝对优势,超过半数达到55.94%,其次为单一女性化18.88%,单一男性化比例最低,占总体的11.54%,单性化合计30.42%,未分化与男性化比例接近,为13.64%。进一步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四种性别角色类型所占比例存在显著差异,χ2(3,286)=149.33,P<0.001。

2.2 不同性别大学生性别角色分布及差异

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时,将性别作为自变量,对大学生的性别角色进行卡方检验,男性中四种性别角色类型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双性化、男性化、未分化、女性化;女性中依次为双性化、女性化、未分化、男性化;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双性化均占有最高比例;其次是与其性别相适应的性别角色;表现最差的未分化在男女比例中都较低。

2.3 大学生性别角色的年级与专业差异

以年级为自变量,对大学生的性别角色进行卡方检验,当df=9时,χ2值为10.80,此时P=0.29>0.05,各年级大学生在性别角色表现方面差异不显著。双性化在四个年级中均占据最高比例,女性化其次,男性化与未分化旗鼓相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以专业为自变量,性别角色为因变量,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当df=3时,χ2值为4.49,此时P=0.21>0.05,表明各专业大学生在性别角色表现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双性化在文科理科生中仍占据最高比例,女性化其次,男性化与未分化所占比例最小。

2.4 大学生性别角色异性化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研究的男性被试151人中,被确定为女性化性别角色者的有13人,占男生总数的8.6%;女性被试的135人中,被确定为男性化性别角色者的有7人,占女生总数的5.2%。在西方研究中将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称为“性别倒错”,即男性表现出极端女性化的特征,而女性具有极端男性化的特征。但在心理学上所指的这类人群,与我们平日生活中所理解的那些将自己的生理性别认识错误,或厌恶自己现有的生理性别的人(医学上称为“易性别癖”)是不同的,为避免概念的混淆及误解,国内研究者将其称为“性别角色异性化”[2]。本研究中,男女性别角色异性化者合计20人,占被试总数的6.9%。

3.讨论

3.1 大学生性别角色现状及其发展变化

从大学生性别角色的总体分布来看,双性化、单性化(典型的男性化与女性化)和未分化的比例已经打破了原有的平衡,目前约为28:15:7,这一结果与2000年钱铭怡[3]的研究结果、2008年付迎春[4]的研究结果以及2011年刘电芝的研究结果均有较大的差异,却又印证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性别角色的发展变化趋势。

3.2 影响大学生性别角色的因素

3.2.1性别差异 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存在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与个体自身的生理性别相一致的性别角色上,即在男性化上,男大学生占有更高的比例,在女性化上,女大学生占有更高的比例。当代大学生不论男女都已经逐渐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向双性化方向发展,但也并不绝对,坚守与自己生理性别相适应的单一性别角色者(我们称之为“性别刻板化者”)仍存在一定数量,这是正常的。而与之相对的“性别角色异性化者”,虽然也属于正常个体,但它与“刻板化者”基本不会均等分配在男性和女性中,因此性别角色的性别差异的显著有其一定道理。

3.2.2年级与专业差异 大学生性别角色在年级上没有显著差异,这一结论与前人的研究有所不同。刘电芝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阶段是性别角色发展的重要时期,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大学生双性化比例逐渐升高,未分化比例有所降低,性别角色是变化着的。但如今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社会现象都呈现出了“低龄化”的趋势,孩子们变得越来越“早熟”,也许在大学之前性别角色就已经形成,而到大学时期基本稳定下来,因此表现不出显著的差异性。至于这一结论是否正确,或当代学生的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期是高中还是初中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大学生性别角色在专业上的差异也不显著。这说明文科教育与理科教育对学生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影响不大,人们普遍认为的文科男生更“娘”,或者理科女生更“汉子”的观点也许只是一种误解。

4.研究意义

国内的众多研究都表明,双性化个体在主观幸福感,社会适应性[5]等各方面均表现最好。本研究对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分布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了解了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性别角色分布的总体发展变化趋势,希望对理解当前双性化的流行,回应“阳刚教育”的诉求,定位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的引领目标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5.结论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具有以下特点:

(1)性别角色分布:双性化55.94%、男性化11.54%、女性化18.88%、未分化13.64%,大学生性别角色结构比较理想。

(2)大学生性别角色在性别上存在着显著差异。

(3)大学生性别角色在年级和专业上的差异不显著。

(4)性别角色异性化者仍占据一定比例,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刘电芝,黄会欣,李霞,黄颀.新编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揭示性别角色变迁[J].心理学报,2011(6):639-649.

[2]王金生,刘电芝.大学生性别角色异性化现象现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3):228-232.

[3]付迎春,李娇丽,牛宏伟.大学生性别角色调查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8(2):168-174.

[4]钱铭怡,张光健.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0(1):99-104.

[5]鲁梅佳,刘哲佳,李晗薇,訾非.大学生性别角色与大学生适应性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8):994-996.

论文作者:陈正浩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26

标签:;  ;  ;  ;  ;  ;  ;  ;  

大学生性别角色调查研究论文_陈正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