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集中度论文,中国煤炭论文,实证研究论文,产业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0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10)02-0080-10
一、引言
产业集中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是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大部分的研究成果支持产业集中与经济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对于产业集中与经济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的解释,主要有两个理论假设:一是由Joe Bain为发端的SCP(structure- conduct- performance)范式和Stigler的寡占模型认为,集中度较高的产业有利于企业间的合谋,大企业运用市场势力制定较高价格,从而获得较高的产业利润,此观点主要运用产业截面数据进行实证得到;二是20世纪70年代,以Demsetz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们认为,一个产业内大企业的利润主要受益于低成本,成本差异是不同利润率的决定因素,论证了企业的效率同企业规模与利润率之间具有内在联系。随后的研究一般认为产业内市场势力和效率共同起作用,而且效率的作用更为占先:[1]只有通过大量更好的数据才能更好地说明问题。[2]
关于产业集中度与利润率关系是垄断还是效率的解释,不仅吸引着学者们的兴趣,而且得到产业政策制订者的关注,因为政府需要在市场势力和效率之间做一个权衡,[3-7]即通过集中度提高成本效率能否抵消因为市场势力提升造成的福利损失。
随着研究的推进,有一部分成果继续支持传统理论假设认为两者显著正相关,[8-10]但学者们也发现产业集中度与利润率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具有稳定性,[11]有可能存在非单调非线性关系,[12]或是负相关关系。[13]而对于同质产业,① 学者们普遍是支持SCP假设,[14-16]认为集中度和市场份额能很好地衡量市场竞争,尤其因为模拟并购的结果对需求方程的函数形式很敏感,交叉价格弹性的大小对不同替代品很敏感,所以传统的SCP方法依然在未来具有价值。
煤炭是中国的主体能源,煤炭行业是关乎国民经济持续稳健发展的重要基础行业。煤炭行业长期以来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产业集中度低。国内学者对中国煤炭行业市场结构的研究主要采用定性描述,在SCP的理论框架下分析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过度竞争问题和小煤矿问题。然而针对煤炭行业的定量分析较少:早期一些针对工业集中度与利润率的研究中有少量涉及煤炭采选业,采用销售收入来计算CR4、CR8,没有专门针对行业特殊性;潘克西等计算了1990-2001年中国煤炭行业集中度CR指标,通过中美煤炭市场集中度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定位了中国煤炭市场结构。由于缺乏行业公司数据且时间跨度较短,无法更深入地进行量化分析。[7]另外,目前中国煤炭行业出现了一些新现象,如2008年神华集团产量达到2.81亿吨,占全国产量的10.36%;最大煤炭企业前四位原煤产量占全国的20.05%;从2003年开始中国煤炭行业步入卖方市场;2008年7月秦皇岛煤价突破千元。市场结构和供需关系变化的背景下,量化研究中国煤炭行业市场结构与经济绩效的关系一方面可以验证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在煤炭行业的适用性,作为前期国内研究在定量方面的补充,同时重点考察行业特殊性;另一方面也为产业政策的制订提供一定的依据。
目前,大多数实证研究的数据来源和制度背景都来自西方发达工业化国家,而处在经济转型期的我国,在市场条件、制度环境、政策安排、企业行为和投入要素效率方面与之都存在很大差别。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数据的日渐丰富,使得跟进的深入研究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中国煤炭行业市场结构分析
SCP范式认为,市场结构决定产业绩效,而决定市场结构的首要因素就是市场集中度。市场集中度反映了行业的市场结构,通过公司行为对行业绩效产生影响。市场集中度是指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业的有关数值(比如产量、产值、销售额、销售量、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以下以产量为例)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计算公式为:,式中:表示行业中规模最大的前n家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为第i家企业的产量;n为要计算的具体前若干家企业数目;N为行业内的企业总数。
煤炭行业是直接从自然界获取原料为下游产业提供投入品的第一次产业,煤炭企业的产量决定了企业的规模、市场份额和市场势力,能真正体现一个企业的产业地位和市场竞争力。同时,煤炭企业普遍存在多元化经营,如果不用原煤产量度量市场集中度,容易使得作为考察对象的市场由于界限不清而影响研究结论。另外,目前中国煤炭资源与石油、天然气、水能、新能源之间具有弱替代性,因此与煤炭相关的经济市场(包括所有明显影响煤炭价格的产品)的具体范围较为精确。而且,中国煤炭市场相对独立自给,进出口比重较小,运用市场集中度指标衡量国内生产企业的市场集中状况是适宜的。总之,将市场集中度指标运用于中国煤炭行业的市场结构衡量中能较好地克服指标自身局限性,得出的研究结果能较好地反映现实经济状况。
从中国煤炭产量变化(图1)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后到1992年,煤炭产量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下,1996年达到139670万吨的历史高位。随后国家政策从鼓励生产转为限制,产量连续四年下滑,直至2001年才基本上恢复到前期历史水平。2003年开始,煤炭产量保持了平均11.06%的增速,并在2008年达到27.16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
图1 1979-2008年中国煤炭产量变化
资料来源:《中国煤炭工业年鉴1982-1991》、《中国统计年鉴1992-2008》和中国煤炭资源网
图2 1979-2008年中国煤炭行业市场集中度变化
资料来源:《中国煤炭工业年鉴1982-2007》和中国矿业网
从中国煤炭行业市场集中度变化(图2)我们不难发现,改革开放以后市场集中度保持一个小幅下行的趋势,直到1998年才开始止跌回升。2002年我国煤炭行业进入低集中竞争型市场格局,CR8为20.65%。尤其是2008年,煤炭行业CR4达到20.05%,标志着整个行业已经告别了分散竞争状态。我们进一步考量行业内的首位企业——神华集团,其市场份额2008年高达10.36%,具有很强的定价能力,且全行业出现了多家大型龙头企业齐头并进的盛景。由于国情和历史阶段特征不同,尽管目前市场份额比重与西方文献中对于制造业市场结构分类的标准存在一定差距,但是我们认为在产业政策的推进下,中国煤炭行业集中度将会快速提高:神华集团、大同煤矿集团、中煤能源集团、山西焦煤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目前表现为类寡头性质,在供给方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是没有主动联合起来谋求提升整体产业利润,一般是独立决策、追求自身利益,因此客观上根本无需担心形成行业垄断,损害社会福利。
为了细化分析中国煤炭行业市场结构的特征,我们借鉴魏后凯考察CR4与CR8的比值以衡量企业规模分布均匀程度的方法。[18]他依据该比值是否大于0.65将市场结构分为准原子型和典型原子型两种:前者尽管集中度不高,企业数量较多,但规模分布不均匀,比值大于0.65。中国煤炭行业2002-2008年的市场结构特征就属于准原子型(见图3),我们可以看出居于首位的神华集团市场份额较大,中煤能源集团、山西焦煤集团和大同煤矿集团紧随其后,龙头企业规模发展明显高于平均水平,而其他居前企业市场份额的分布则非常均匀。后者同样集中度较低,行业内企业数量众多,而且规模分布均匀,比值小于0.65。中国煤炭行业自市场化改革以来到2001年的市场结构就属于典型原子型(见图4),我们可以看出各个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除了大同矿务局、兖州矿务局产量略大外其他矿务局的产量差别不大,分布相当均匀。
图3 2002-2008年前10位企业的市场份额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年鉴2003-2007》和中国矿业网的数据整理后得出。
图4 1993-2001年前10位企业的市场份额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年鉴1994~2002》数据整理后得出。
三、中国煤炭行业产业集中度与利润率关系分析
1993年开始,政府取消煤炭价格管制(电煤除外)和对国有煤矿产量的计划管制,由市场供需决定煤炭价格。本文考察的时间跨度从1993年至2007年,符合一般的经济学意义。
综合上述数据,我们认为从产业集中度的视角,中国煤炭行业自价格市场化以来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3-1997年,主要特征是煤炭产业集中度下降,行业销售利润率提高。该阶段煤炭总产量增长而产业集中度下降的原因在于:小煤矿的产量增长是全国煤炭总量增长的最主要动力,这与80年代初“有水快流”政策及中后期煤炭产业进入壁垒大幅降低导致小煤矿数量剧增密不可分。与此同时,国有重点煤矿产量增长较慢,其中1993年产量比1992年减少了2451万吨。尽管1995年以后,国有煤矿获益于减员提效,产量稳步提高,但由于小煤矿供给弧弹性是国有煤矿的4倍,[9]使得国有煤矿产量的增长依然低于小煤矿,行业生产集中度呈下降态势。而该阶段煤炭行业利润率上升更主要是受益于宏观经济面,1992-1996年国家保持年均12.4%的连续五年增长,由此带动对煤炭需求大幅增加,提高了行业利润率。
图5 1993-2007年中国煤炭行业销售利润率与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变化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4~2008》
第二阶段,1998年至今,以煤炭产业集中度的稳步提升为特征。具体来说,又可以细分成1998-1999年和2000年至今两个时期。1998-1999年,煤炭行业利润率严重下滑,产业集中度小幅提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中国经济在1998年进入下降周期,需求不足使得煤炭产能严重过剩,加之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导致行业利润率大幅下滑,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亏损面达87%以上,全行业亏损面在35%以上。㈣为了保护国有重点煤企,避免恶性竞争,政府在1998年底开始对小煤矿实行“关井压产”的限制政策,仅1999年就关闭非法和不合理小煤矿3.1万处,压缩乡镇煤矿产量2.5亿吨,小煤矿产量的大幅下降是此阶段煤炭产业集中度小幅提升的主要原因。
2000年至今这一时期,煤炭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行业利润率快速提升。中国经济在2003年进入高耗能产业高增长的重化工业化时期,由此带动煤炭需求大幅增长。然而煤炭供应未能同步提高,且铁路运输存在瓶颈制约,共同导致煤价自2000年以来持续上涨,并在2008年8月达到巅峰。同时,大型煤炭企业建设提速,行业龙头市场份额大幅增加,比如神华集团2000年产量为3600万吨,占比为2.77%,而2008年的占比提高了7.6个百分点;另外,尽管小煤矿产能在2000-2004年得到大幅提升,但2005年以来在政府严格的安全治理政策作用下关停力度不断加大,2008年关闭小煤矿1054处,共计12209处。作为中国煤炭第一大省的山西,从2008年开始积极推进煤炭资源整合与煤矿兼并重组,2009年前3个季度累计煤炭产量约43135万吨,同比减少5249万吨,减幅超过10%;其中小煤矿产量同比减少6486万吨,减幅接近30%。同时内蒙古、新疆、陕西、河南等地区纷纷效仿,使得煤炭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成为整个行业的大趋势。小煤矿整体数量呈下降的态势,中国煤炭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影响中国煤炭产业利润率的关键因素是由国家产业政策影响下的产业集中度、宏观经济的供需情况以及煤炭生产安全问题,由于具有经济学意义的有效数据不足,我们在此仅提出决定经济绩效的理论模型:
其中PCM表示价格成本边际,是行业利润率指标;CR表示行业集中度指标;OUTPUT是煤炭行业产量;DEMAND是煤炭消费量。RD是R&D,具体包括安全投入和技术创新投入,但是数据获得比较困难。如果日后有效数据可获得,可以进一步验证该理论模型的合理性,并探讨内在机理。
我们首先进行标准的SCP检验,即用市场集中度回归产业PCM,函数表达为:PCM=α+β·CR,可以看出该函数形式在构造集中度与PCM关系和解释集中度系数时剔除了效率因素,所以该检验对于SCP模型是最强有力的。我们运用1993-2007年煤炭行业数据,用产业销售利润率作为PCM的替代,与CR1、CR4、CR8、CR10数据进行回归,结果见表1:中国煤炭行业的行业利润率与市场集中度显著正相关,因此我们不能排除市场势力对整个煤炭行业经济绩效的贡献。
同时运用2004年和2005年煤炭行业100强公司截面数据考察市场份额对企业利润率的作用。由于这两个年份同属于经济上升期,供需基本面类似,因此我们仅考察市场份额、研发对公司销售净利润率的贡献。其中销售净利润率(SNP)=某企业净利润/销售收入×100%,市场份额(MS)=某企业原煤产量/全国原煤总产量×100%;研发费用率(RD)=某企业研究开发费用/销售收入×100%,结果见表2:2004年回归方程整体的F检验值为31.01,模型通过检验。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整体相关度为0.83,并且市场份额和研发费用率可以解释70%的企业销售净利润率。市场份额与企业的销售净利润率相关关系很强,相关系数是2.18,即市场份额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企业的销售净利润率将会增加2.18%。2005年回归方程的F检验值为28.65,模型通过检验。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整体相关度为0.74,并且市场份额和研发费用率可以解释55%的企业销售净利润率。市场份额与企业的销售净利润率相关关系较2004年增强,相关系数是2.51,即市场份额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企业的销售净利润率将会增加2.51%。如果我们仅仅考虑市场份额单个自变量,也同样支持了正相关的假设(见表3)。
另外计量结果显示,煤炭企业的销售净利润率与研发费用率负相关(见表2),即研发投入越多的企业的销售净利润反而越低。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这与目前煤炭企业集团的主营业务结构的差异有着直接关系。以神华集团为例,煤炭作为主营业务的占比高,当煤炭行业处于高度景气的历史阶段,煤炭主业的盈利能力远远超过了所有非煤业务;而且其拥有单井生产能力高达年产2000万吨的目前世界上生产能力最大的井工煤矿,可见我国在煤炭主业技术水平上已经非常成熟,基于开采技术的日臻完善,相应的后续研发投入少。相比较而言,煤炭企业所属的非煤业务较多属于新兴产业,研发投入较高,而目前的盈利能力低下。因此非煤比重高的煤炭企业,如兖矿集团,2005年非煤销售收入占总量的33.10%;2006年这一比重达到55.6%,在煤价日益高企的时期,尽管研发投入较高但对总体经济绩效的贡献不明显。另外,因为可得样本年限过短,所以我们无法观察研发投入的滞后效应。
四、中国煤炭产业集中度与利润率正相关关系的原因分析
借鉴Clarke,Daries和Waterson[20]的方法,利用扩展的古诺模型中的推测弹性系数概念,分别从市场势力和效率的角度考量对煤炭行业利润率与市场集中度正相关的解释力。
Cowling和Waterson[21]改写了(4)式,将其融入价格成本边际PCM式子
同样假设在同一产业内所有厂商α相同,它代表了市场中共谋的程度。在Cournot模型中α=0,在完全垄断模型中α=1,即α∈[0,1]。对于Bertrand竞争,由于α∈(-∞,0)不能很好地衡量行为,所以此处不予考虑。
用CDW方法估计市场势力和效率对于产业绩效的相对重要性由两个步骤组成:第一步,估计产业内推测弹性α;第二步,估计产业集中度与推测变量间的关系。具体来看,首先在每个产业内通过下面线性回归方程估计推测弹性α:
总之,行业内公司的推测弹性γ的表达式如下:
通过第三部分的初步分析,我们发现中国的煤炭企业利润率与市场份额正相关,所以采用CDW方法做影响因素的进一步探讨。选取《中国煤炭工业年鉴2005-2006》中煤炭企业100强的产量及销售净利润率数据、《中国煤炭工业年鉴》的历年数据、《中国统计年鉴》的历年煤炭行业数据作为研究的量化基础。
我们从表4结果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运用2004年和2005年中国煤炭行业100强公司层面数据,公司的销售净利润率与市场份额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这说明煤炭行业内的效率因素对于公司绩效的贡献,即企业利润有部分来自于规模经济性。规模经济性是一个与成本密切相关的概念,它能带来成本节约。公司在有效竞争时的平均成本与处于MES时的成本的差异产生成本效应,两者之间的市场份额差异产生了“反垄断困境”。煤炭行业内企业运营的固定成本较高,生产活动具有“附加利益效应”,不可分割的生产要素在合理安排下产生协同作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规模越大的企业,其固定成本越大,规模经济性的范围也越大,有利于社会福利的提升。
以煤炭行业第一大和第二大上市公司中国神华和中煤能源为例,2008年中国神华的产量是18570万吨,人均产量是3119吨/人;中煤能源的产量是10037万吨,人均产量1976吨/人。而同为上市公司的神火股份和兰花科创,前者产量480.67万吨,人均产量197吨/人;后者产量548.55万吨,人均产量344吨/人。规模居前的龙头企业的生产效率明显高于规模较小的企业。
2.由于γ值很接近0,我们可以认为,中国煤炭行业整体产业结构2005年之前类似Cournot模式。由表4看出γ的值介于0.01~0.10,接近0。从上述理论分析可知,推测弹性γ表示了企业合谋的程度,γ∈[-1,1]:γ越大,产业内的市场势力越大。尤其当γ=1时,是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行业内类似联合成单个垄断者,一个厂商产量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厂商采取同样的策略。随着γ下降,串谋程度降低,竞争越活跃,其他厂商对于某个厂商改变策略的反应温和,尤其当,γ=0时,呈现集体非理性,单个厂商都假定其他厂商将漠视自己产量的改变,因而出现增加产量、降低价格、总利润减少、有利于社会效率的古诺模式。这与现今的中国煤炭行业的市场格局非常吻合:神华集团、大同煤矿集团、中煤能源集团、山西焦煤集团这四大行业龙头企业表现为类寡头,在供给方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是没有主动联合起来谋求提升整体产业利润,一般是独立决策、追求自身利益。在没有外在强制力的情况下,这种市场格局只能是“囚徒困境”。
2005年开始的全国重点煤炭产运需衔接会议,煤炭企业与电力、钢铁、化工等需求企业的签约是采用独立自主的单独谈判形式,结合往年合同执行情况、产品价值及供求关系,独自采取各种方式衔接资源,协商自行确定价格,供需双方一对一签订合同。从2007年签订的合同煤价看,各地区及各龙头企业的提价幅度不一:山西省煤炭提价幅度最高,平均每吨上涨40元:大同煤矿集团、潞安环能、晋城煤业等平均上涨幅度为3%~5%,在10~30元之间;而山西焦煤集团不仅每吨涨价15~30元,而且合同当中还有一个附加条款,资源费等尚不确定的上涨部分由双方协商承担。黑龙江省煤价上涨25元,陕西省煤价上涨20元。而作为中央第一大煤炭企业的神华集团,为了平抑通货膨胀,其煤价几乎是全国最低,涨幅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另外,CDW的第二步,是在控制了市场份额和利润率正相关的效率因素之后考量市场势力因素。由于数据的缺乏,我们仅得到煤炭行业2004-2005年的γ值,因而无法采用时间序列进一步进行量化分析。就此仅做初步探讨,结论是目前中国煤炭行业内市场势力对产业利润率的影响微乎其微。我们看到中国煤炭行业的产业集中度虽然在1979-1997年长期处于逆集中化的过程,但是从1998年开始进入正常的伴随产业发展集中度逐步提高的阶段,并有了加速的态势。剔除宏观政策面的推力外,是规模经济性规律和成本函数的部分可加性效应② 共同作用的结果。煤炭行业集中程度提高,产量向若干家龙头企业集中,比如神华集团、中煤能源集团、山西焦煤集团、大同煤矿集团、龙煤集团、陕西煤化集团、兖矿集团、阳泉煤业集团、淮南矿业集团、潞安矿业集团、平顶山煤业集团、晋城无烟煤集团等,但是行业集中程度的提高并不意味着有垄断行为,没有破坏行业效率, “马歇尔冲突”在中国煤炭行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尚未出现,我们认为原因是中国煤炭行业作为特殊的战略资源产业,政府干预色彩挥之不去,作为资源配置调节工具的价格和竞争可能无法最终尽其所能,中国煤炭行业没有出现规模经济性和市场竞争之间的两难选择。
1998年以来,中国煤炭行业市场结构的一个特征是:伴随行业集中度的提高,行业内竞争反而更加激烈了,主要竞争策略是成本领先的价格竞争。随着2003年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需求快速增长,竞争主要仍存在于国有大矿之间及它们与乡镇小矿之间。伴随卖方市场的出现,竞争有所缓和。当市场集中度到达一定程度后,龙头企业渐渐成为具有规模经济性的高效率企业,它们产量稳定,为下游需要供应稳定的产业,比如电力、钢铁提供稳定的投入;另外,凭借自身的运输优势自建铁路,其效率远远超过基本依靠公路运输的小煤矿;加之政府因为安全因素加快关闭小煤矿和严格的产业准入,因此龙头企业获得了更大的市场份额和类寡头地位。
另外一个中国煤炭行业市场势力微弱的佐证是:中国煤炭行业绝对不是一个暴利行业。根据经济学理论,市场势力或垄断即是在边际成本之上的定价能力。定价能力高,行业利润率有可能畸高,说明行业内存在市场势力,垄断带来了高利润。而2007年,煤炭销量超过1亿吨的大同煤矿集团净利润仅为1亿元,吨煤净利润只有1元/吨;产量3000万吨的开滦集团利润总额仅有3.2亿元;东北等资源枯竭型矿区由于社会负担沉重,盈利能力更为低下。
综上所述,效率对于中国煤炭行业经济绩效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市场势力的影响非常有限,尽管行业内出现龙头企业,并且规模日益扩大,拉动集中度的提升,但是竞争仍是它们之间的主旋律。
五、简要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本文运用中国煤炭行业产业面和公司面数据,放置于整个市场经济加速发展和经济周期起落的大背景下,结合产业特性,研究市场结构特征,考察产业绩效与市场集中度之间的关系,得到如下结论:(1)首次测算了1979-2008年中国煤炭行业市场集中度,认为2008年煤炭行业出现类似寡头竞争的趋势;通过计算集中度距离指数发现,从2002年开始,龙头企业规模明显高于平均水平。(2)从产业集中度的视角,把煤炭行业自市场化改革以来经历的时期分为两个阶段:1993-1997年集中程度下降,1998年至今集中度稳步提升。 (3)根据我国煤炭行业的特殊性,提出影响产业绩效理论模型的关键因素如下:产业集中度、供需基本面、安全研发投入。 (4)运用标准SCP检验证实,产业利润率与集中度显著正相关。 (5)运用行业百强数据,证实了公司利润率与市场份额显著正相关,而煤炭企业利润率与研发费用率显著负相关。 (6)运用CDW方法初步判定,目前中国煤炭行业产业绩效主要得益于效率因素,而市场势力的作用甚微。
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的长足发展,考虑到煤矿建设周期长的特点,应提前加大对国有大中型煤矿的投资,保持煤炭适度供过于求的状态,以减少经济周期波动对产业的冲击。以保证国家能源安全为最大目标,依托大型煤炭基地,支持大型及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的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同时鼓励大型煤炭企业之间的基于高效运作、技术性竞争策略、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的充分竞争。只要龙头企业之间处于有效的市场竞争之下,集中度的提高就可以提升产业整体盈利能力,增加全行业的产量,确保能源安全和增加社会福利。因此,寡头竞争的市场结构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尤其是数据的缺乏,我们的研究还存在有待改进之处: (1)根据论文提出的决定煤炭行业经济绩效的理论模型,在未来数据充裕的条件下,可以进一步考量内在的机理,为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定量支持。 (2)在考察煤炭行业内公司市场份额对企业利润率影响时,仅有经济上升阶段2004-2005年的数据,缺乏经济下行期间的数据,无法研究整个经济周期中公司的变动情况,并且样本年限过短不足以观察研发投入的滞后效应。另外,选取的公司样本是行业100强数据,忽视了对行业内其他规模企业的考察。 (3)运用CDW方法的第二步骤,即控制了效率因素之后研究市场势力作用,由于我们仅有两年的γ值,所以无法采用时间序列方法研究CR与γ之间的关系从而量化考察煤炭行业的市场势力。以上均有待获得更为详实的数据以做进一步探讨。
收稿日期:2009-11-01
注释:
① 同质产业,在Bloch和Mueller等人的文献中指的是那些通过时间序列回归后产业内所有公司的利润率趋同的产业;而Slade所指的同质产业则是那些生产同质产品的产业,产品和地理市场有着明确的界定。
②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Baumol提出了成本函数的部分可加性,即单一企业生产某个行业中所有各种产品的成本小于多家企业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之和,可以认为只要单个企业平均成本足够低,就能够满足社会对整个行业的需求,因为该企业具备了效率优势。
标签:市场集中度论文; 产业集中度论文; 煤炭行业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净利润率论文; 煤炭能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