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解析论文

“终身教育”解析论文

·教育基本理论·

“终身教育”解析

侯怀银 时益之

摘 要: 对教育学基本概念的研究是建设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前提。终身教育概念自出现后已得到广泛使用,并且受不同社会、历史和文化语境影响,对它形成了不同的认识。我们认为终身教育是指个体终其一生的教育,是个体以终身学习为主旨,一生所受到的各种教育性影响总和。从内涵来看,终身教育强调终身学习主旨,也强调各种教育性影响的集合;从外延来看,凡对个体持续一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教育性影响的理念都属于终身教育范畴。为了更明确地认识这一概念,需要揭示出终身教育所具有的指导性、终身性、多样性、补偿性和发展性等特征,还需要辨析它与继续教育、成人教育、社会教育、社区教育、终身学习等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关键词: 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概念;终身教育内涵;终身教育外延;终身教育特征

终身教育是教育学学科体系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开展教育学学科体系建设,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对已经形成的各种概念进行整理,澄清其意义及使用范围。“终身教育”百年历程经历了从古老观念的复兴到现代概念的厘定,再到思想和理论体系化的过程。[1]已有研究在终身教育的历史发展、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政策、终身学习与学习型社会等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上均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对“终身教育”一词尚缺乏比较一致的认识。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终身教育”这一概念进行较为全面的解析。

Eqs. (9) – (13) show that, in this state, the DLF proportional and integral gain is maximal. The locking process of BBPLL is accelerated at a maximum-gain speed, with a bang-bang behavior, until the polarity of the phase error“PD” changes.

一、“终身教育”概念的产生及其形成

“终身教育”一词最早来源于英国。多数西方学者认为,首先提出终身教育概念的是英国成人教育委员会主席史密斯(A. L. Smith )的《1919报告书》(The 1919 Report ),并评价《1919报告书》是“终身教育”概念发展和兴起的一个转折点。[2]《教育大辞典》也指出:“终身教育一词始见于1919年英国。”[3]4994英国成人教育事业的奠基者B.A.耶克斯利(Basil Alfred Yeaxlee)是终身教育概念的早期使用者和提倡者,在其1926年出版的《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一书中使用了“终身教育”这一概念。但由于他是出于宗教的目的,这一概念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反响。1955年有论者认为“没有哪个阶级的人需要更经常地想起柏拉图的一句睿智的话:教育是一项终生的事业”[4],等等。虽然与这一概念有关的表述多了起来,但这一概念始终未得到明确。

直到20世纪60年代,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保尔·朗格朗(Paul Lengrand)才明确“终身教育”这一概念,并推进了这一概念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影响。他向联合国提交相关提案时指出,通常人们在一生中先后分阶段进行教育和工作,这种做法已不能满足当下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今后的教育应转变为个人一生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此甚表赞同。随后,他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明确提出,“终身教育是一系列很具体的思想、实验和成就,换言之,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各项内容,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包括了教育各发展阶段各个关头之间的有机联系。”[5]15-16《终身教育引论》的出版,标志着“终身教育”这一概念的明确提出与正式形成。

接着,从国际教育舆论的焦点到国际教育组织的建议,再到终身教育立法[6],“终身教育”这一概念获得了广泛关注。随着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面世,1970年召开的“国际教育年”中,有15项终身教育报告被起草,“终身教育”一词成为当时国际教育的主题词。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表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促使“终身教育”概念进一步发展,并越来越得到重视和推广。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汉堡教育研究所也开始致力于终身教育的推广,所长戴夫提出的20条终身教育原则风靡全球,加上该所刊物《国际教育评论》的参与推广,“终身教育”概念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1973年联合国经济合作开发机构教育研究中心发表了《回归教育——为终身教育的战略》,主张将教育分散在个人的一生之中,并利用教育和劳动的交互进行来回归教育。1975年的终身教育专题会议讨论了终身教育下的教育内容和教师以外人员对教育活动的贡献;1977年的终身教育专题会议讨论认为,终身教育应成为大学正规活动的一部分。1996年,面向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认为,“终身教育是进入21世纪的一把钥匙”,须“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2015年,《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中指出,教育要采取全方位的终身学习方式……随着各国在理论与实践上的重视,目前“终身教育”概念已成为各国教育领域的热点词汇之一。

第八,“综合说”。终身教育是一系列很具体的思想、实验和成就。换言之,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各项内容,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包括了教育各发展阶段各个关头之间的有机联系。[5]15-16

一是学界以论文的形式形成了对这一概念的认识。据笔者目力所及,1977年,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室主办的内部刊物《外国教育资料》第3期曾开设专栏介绍终身教育,这是“终身教育”概念在我国引进之开端。张人杰的《终身教育:一个值得关注的国际教育思潮》一文是国内最早介绍终身教育的论文。[7]此后,学界对这一概念开展了持续深入的认识。

二是学界以著作的形式译介、传播与讨论了这一概念。1979年5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业余教育的制定和措施》一书,书中收录了张人杰的《终身教育:一个值得关注的国际教育思潮》一文。1979年,《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在我国翻译出版,“终身教育”概念首次出现在专门著作中。随后这一概念陆续见诸于《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年版)、《终身教育引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等著作中。进入21世纪后,“终身教育”概念不断出现在相关著作中。

三是国家以政策、法律文件的形式间接讨论了这一概念。国家于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首次正式使用了“终身教育”这一概念。随后199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8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都有这一概念的出现。进入21世纪后,这一概念在相关文件中时有使用。

(2)终身教育强调各种教育性影响的集合

二、“终身教育”的概念界定及其特征

(一)终身教育的不同界定

随着终身教育被重视,尤其是世界范围内终身学习的发展,“终身教育”概念逐渐为人们所熟知。但是,学理上关于什么是终身教育,研究者基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看法。

1.从性质角度进行的界定

2.4 转染pSIREN-hTERT对A2780细胞凋亡的影响 PI染色流式细胞学检测显示:pSIREN-hTERT转染48 h后,A2780细胞凋亡率为(26.76±7.42)%,明显高于对照质粒pSIREN-Con转染组的(3.73±0.78)%及空白对照组的细胞凋亡率(1.33±0.1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74,t2=10.82,P<0.05),shRNA对A2780细胞凋亡的影响常规PI染色行流式细胞学检测见图3。

从终身教育性质的角度对终身教育的界定形成了以下几种观点:

当今,大部分高中学生在学习数学内容时都喜欢用单一的思维去审视和理解课本,而且都采用的是比较陈旧的方法来解答习题,在解题思维上显得比较呆板,缺乏变通.而习题又是教师对学生传达自己解题步骤和核心技巧的载体,所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至关重要.

第一,“理念说”。终身教育是个体或诸集团包含一生的人性的、社会的和职业的过程。其目的是对个体和诸集团有所启发并促使其力图向上,包括正规的、非正规的以及不正规的诸种学习形式,是一种综合和统一的理念。[8]

(2)从单一参数探测功能向多参数探测功能方向发展。目前具有多种单一探测功能的激光雷达技术,利用理论模型将多种技术进行有机融合,是降低探测成本和提高探测效率的有效途径。

第二,“原则说”。终身教育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世界上没有一个不是终身的且又被分割的永恒的教育部分,整体大于各个部分的总和。终身教育不是一种体系,而应当是贯穿于这个体系的各个发展部分中,进行组织时所依据的原则。[9]

第三,“教育哲学说”。终身教育是重新审视教育理念和重新清理教育理想的结果,当属一种全新的教育哲学。[10]

1.指导性

第五,“方法说”。终身教育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为了解决当代社会的,即从数代人的相互关系中产生的重要问题的一种合理方法。[5]48

第六,“生存说”。终身教育是教育本质认识上的回归状态,终身教育就是生存。[12]

第七,“原理说”。终身教育不是一种教育制度,而是作为构成教育制度的组织全体的基础原理。[13]

我国“终身教育”概念的产生及形成开始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途径:

式中SOC储为某一深度下的土壤有机碳储量,t/hm2;Ti为第i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g/kg;ri为第i层的土壤容重,g/cm3;Hi为第i层的土壤厚度,cm;n为土壤层次。

“原则说”“方法说”“原理说”“组织方针和程序指南说”反映了终身教育概念在政策组织、制定方面的属性;“理念说”与“教育哲学说”着重强调终身教育在思想层面的重要意义;“生存说”则突出了终身教育对于生存问题的基本意义和基础作用;“综合说”则体现了对终身教育理论与实践、时空与方式等的阐释。

2.从个体培养和社会意义角度进行的界定

从终身教育对个体培养和其具有的社会意义的角度对终身教育的界定形成了如下观点:

第一,“培养总和说”。终身教育是指一个人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3]4994,它包括一切教育活动、一切教育机会和教育的一切方

情况 7.3 若f3(v)=2,此时最坏的情况是v点关联7个6-面,两个不相邻的(3,3,9)-面,v的非三角邻点均为3-点,且它们各自还关联着一个3-面。由R1,R2.1,R3.1或R3.2或R3.4及最坏3-面9+-点情形得

面[14]。

第二,“连续性教育说”。终身教育是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15]

第三,“公民权利与社会手段说”。终身教育既是作为“公民权利”的终身教育,又是作为“资源整合”的终身教育,同时,终身教育发挥着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基础作用。公民权利、资源整合和学习型社会基础的含义不仅应作为终身教育概念的基本要素,而且应成为终身教育立法方面的内容与原则。[16]

第四,“学习说”。终身教育可分别从个人和社会的角度来理解。前者要求个体能主动、自觉、持续、自由和愉快地学习;后者要求政府和各种非正式组织通过提供教育机会和建立教育激励机制,使其成员可以享受到多样化、便利、相互联系沟通的学习组织形式,使人人都能享受到丰富的学习资源,建立一种激励人人学习、分享学习过程与成果的制度。[17]

综上所述,“培养总和说”和“连续性教育说”分别强调了终身教育对个体培养方式的多样性和时空的连续性;“公民权利与社会手段说”从公民角度、社会角度来强调终身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学习说”则从主体角度出发,强调了终身教育中主体学习的重要性。

3.从时空角度进行的界定

从时空角度对终身教育的界定形成了以下认识:

第一,“系统说”。终身教育在于使每个人一生中,不论年龄为何,都能容易地取得教育训练的机会。一个开放的终身教育系统必须将家庭、学校及工作场所与整个学习网络进行串联。[18]

第二,“训练统合说”。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部部长的捷尔比认为,终身教育是后学校教育阶段接受到的训练的统合,包括正规教育、不正规教育之间关系的体现与联合,其目的是为了包括儿童、青年和成人在内的所有个人通过社区生活来接受文化和教育,是以教育政策为中心的构成要素。终身教育既是为了个体发展自己和实现自我,又是为了个体适应在社会遇到的种种课题,所以将来的教育不是仅仅局限于学校这一阶段,而应扩展到个体的全部一生的过程中。[19]

第三,“生活基础说”。终身教育既是个体终其一生的教育,又是人类生活世界的基础。现实生活的丰富多彩和连续不断的特征是终身教育发展的旨归和依据。生活就是教育,教育也就是生活,促使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是终身教育的理念与现实。[20]

式中时刻的后验估为k 时刻的先验估计为k-1时刻的控制量,wk-1为k-1时刻的过程噪声,系统的控制量

从纵向来看,终身教育包括个体从婴儿到老年各个人生阶段;从横向而言,终身教育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各个领域,既有正规教育,又有非正规教育和不正式教育,目的在于提高个体生命质量。正如叶澜教授所言,终身教育视界的深刻意蕴在于全时空性的全人发展。[22]所谓教育性影响是指对个体身心发展有善意的、积极的影响。终身教育强调个体对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性影响的吸收与转化,既凸显向上的生命关照力量,又强调终身教育的实效性。

上述观点从时空角度来关注终身教育的“终身”内涵,既强调了终身教育在空间上的“全面”,又强调了终身教育的基础性价值。

(二)终身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是人为的结果。基于不同的实践要求,人类从不同方面来认识事物,就对同一事物形成了不同的概念。而这些从不同方面形成的概念均是同一类事物不同方面特有属性的表现。[21]随着学术讨论的进行以及政策文件中的使用,亦或实践的影响,“终身教育”概念自产生后,逐渐形成与发展着。我们认为,终身教育是指个体终其一生的教育,是个体以终身学习为主旨,一生所受到的各种教育性影响总和。

1.终身教育的内涵

(1)终身教育强调终身学习主旨

从构词形式来看,终身教育是一个偏正短语,是终身与教育两个词的结合,落脚点是“教育”,而“终身”起限定作用。我们认为“终身教育”概念应凸显终身学习主旨,强调人们持续一生学习的全过程。终身教育要求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教会他们接受有限的正规学校教育正是不断为生活做准备。[6]个体以终身学习为主旨,强调从主体、时空、场域和对象等方面实现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和事事学习的要求。

很多老年人更喜欢护理员年轻一些,“看着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跟年轻人在一起,感觉自己也变年轻了,心里就高兴。”可是,养老护理员缺口很大,年轻人就更少了。

(4) 微电网运营相对困难。微电网的能量平衡依赖于大电网,若没有大电网作为支持,其经济性和可靠性无法保证;同时运行也难以取得规模效应。

2.终身教育的外延

社会发展进程中产生了很多理念。凡对个体持续一生学习和发展具有教育性影响的理念都属于终身教育范畴。事物处于变化之中,终身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从最初产生的终身教育思想,到世界范围内的终身教育思潮,再到建立相关法规而出现的原则或体系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终身教育的拓展与变化。随着学习型社会、公民学习权、学分银行等实践的尝试,终身教育理念将不断融合新的实际情况,变得更加丰富与完善。我们只有不断在更高认识层次上把握终身教育理念,才会使其外延始终反映着它的内涵。

(三)终身教育所蕴含的特征

为了更明确地认识终身教育,我们需要进一步揭示终身教育所蕴含的特征。

第四,“组织方针和程序指南说”。终身教育是一套旨在创设有关终身学习的条件,面向教育实践的组织方针和程序指南。[11]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电子移动通讯设备几乎随处可见,互联网信息传播已经形成平民化浪潮,以微博、微信为新媒体代表的时代正在日渐成熟与壮大。新媒体浪潮中,不仅创建了上下互通、点对点的新型媒体传播方式,而且还在公关、宣传、营销与服务等领域进行了全新的业务拓展。其中,在信用卡营销方面,新媒体不仅为银行与客户搭建起便捷的沟通桥梁,而且还进一步实现了多赢共享的良好局面。

终身教育是人们对未来社会教育发展的预测与判断,是后学校教育时代指导个体继续学习与发展的指导性理念。目前,学校教育是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形式,但其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主要为在校阶段,既有阶段的局限性,又有一定的封闭性。终身教育关注人们在后学校教育阶段个体的持续成长与发展,逐渐打破了学校教育的封闭性,展现出它的开放性和普遍性优势。随着学习型社会、学分银行等兴起,社会教育、社区教育的发展,终身教育理念特别强调个体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随地选择自己的学习类别、方式、内容等。

2.终身性

终身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终身教育突破了学校教育或者正规教育的局限,实现了个人自出生之始到生命之末的学习过程。终身性不仅是量的问题,也不单是时限的问题,还是质的问题。终身教育不是某些人的奢侈品,而是所有人终身的教育,用于满足每个人在每一阶段的学习与发展需求。当然,强调终身教育的终身性,并不否定现有教育形式的存在价值。如今,终身教育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很多国家已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和法律来保障公民享受终身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3.多样性

本刊为双月刊,逢双月月末出版,刊号:ISSN 0253-2417,CN 32-1149/S,大16开,定价:国内15.00元/期,全年90.00元;国外15.00美元/期,全年90.00美元。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邮发代号:28-59;国外发行代号:Q5941。

终身教育与人们的整个生活紧密结合,旨在推动每个人的全面发展。终身教育下的学习者群体较为广泛,既有为了提高自身职业技能的充电者,也有为了充分利用空闲时间的闲暇者,又有为了扩大交往的交际者,还有参与社会活动的学生等。终身教育多样性的优势使其可以面对个性差异、需求不同的各类学习者。终身教育既重视全体学习者的共性,又重视个体间的差异性;既借助实体学校,又有各种网络化终身教育资源来丰富终身学习的体系;既采用学校教育等正规教育形式,又使用各种非正规的社会教育形式。

4.补偿性

第四,从实施目的看,终身教育指向人的全部方面,既重视职业与生存,也重视闲暇娱乐等精神生活方面。而继续教育是为了在职人员的职业技能或者专业技术的提升,重在生存与职业发展方面。

5.发展性

终身教育旨在发现、揭示与实现人的价值。终身教育关注每个人在禀赋、社会背景、情绪情感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与差异性,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的主动性、创造性。终身教育理念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是教育性的,个体可以在有限的自然生命中习得精神生命的原则、手段、方式等,以实现作为社会人的真正价值。终身教育是个体不断从“实然”走向“应然”的桥梁,非但不以现实的规定性去约束个体,反而使个人不断地寻找促使自身发展的可能性,并将这些可能性演化为生命的现实性。

三、终身教育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为了厘清“终身教育”概念,我们有必要进一步解析终身教育与相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一)终身教育与继续教育

关于“继续教育”这一概念,欧美国家普遍认为是正规教育后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活动,而国内普遍认为是某种学历后针对在职人员发展的职业教育。这两种认识的共同之处是认为继续教育是某种学历教育后、指向在职人员的教育,内容与职业有关。

继续教育的价值体现在个体发展的后学校教育时期,体现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某些要求。而终身教育指向全部人、全生命历程、全面提升的优势,对继续教育的开展有支持、协助的意义。继续教育可成为发挥终身教育理念价值的某种方式。

3.侧向示范法。即体育老师侧向站立,和学生成直角之势,一般演示的是前后方向的动作,如跨栏跑的“摆动腿”“起跨腿”这些上栏动作,后蹬动作和提拉动作等等。

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区别在于:

第一,从性质看,终身教育是一种理念;而继续教育是学历教育的延伸,尽管有正规或者非正规等不同形式,但其为某种职业教育。

第二,从指向对象看,终身教育指向全部人,继续教育只针对某种学历后的在职人员。

第三,从时限看,终身教育发生在个体从生到死的全过程。继续教育发生在学历后,不管这个教育起点初始于何时,其不是在生命之初;不管在职人员退休于何时,其不是在生命之末。

现代人的成长已不再单纯由学校教育决定,仅仅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已不太适应日益更新的现实生活世界。面对提高职业技能要求、充实闲暇时间或其他教育需求的群体时,学校教育已“无能为力”,此刻终身教育的补偿性价值就凸显出来。终身教育补偿的是学校教育在时限性上的不足。但方式的补偿性仅意味着终身教育对学校教育的某种补偿作用,并不意味着地位的补偿。这种补偿性是一个相关概念,只是表明终身教育塑造完满个体过程中对已有学校教育作用不足的弥补。

(二)终身教育与成人教育

对于那些需要应付环境的新要求的人们来说,成人教育延长了他们现有的教育;对于那些已经受过高等训练的人们来说,成人教育给他们提供了进一步的教育。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关系较为密切,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实现的“火车头”,或者说,“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主阵地”[23]

第一,从界定方式看,终身教育是从人的全生命过程进行的界定,而成人教育主要是从成人角度来进行的界定。

第二,从指向对象来看,终身教育指向的学习者是全部人,且从政治意义上使用全体公民的情况较多;成人教育的对象是完成学校教育的成人,即成人教育的对象是终身教育所指对象的一部分,是终身教育中有针对性的成人部分。

第三,从内容和范围来看,终身教育指向所有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随着扫盲教育时代的过去,成人教育主要侧重成人的生存和发展。终身教育包括成人在生存层面、生活层面方面的需要。

第四,从实施主体来看,终身教育理念没有明确的实施主体,通过转化或依托相应实践方式实施。成人教育的实施主体较为明确,主要指由政府、团体或私人创办的对成人发展有影响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等。

第五,从实施途径来看,作为理念的终身教育必须转化为或借助一些教育形式来实施。成人教育主要由政府、团体或私人来实施。成人教育可丰富与拓展终身教育的途径,促进终身教育理念的多样化发展。

(三)终身教育与社会教育

从性质来看,社会教育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包括社会传统的教育、社会制度的教育、社会活动和事件的教育;从实施内容来看,社会教育的内容丰富,涵盖各式各类内容;从实施主体来看,社会教育的实施主体主要是由政府、团体或私人创办的对社会成员发展有影响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从教育对象来看,社会教育的对象指向群体,是全体社会成员,具有全民性;从实施场所和机构来看,社会教育的实施场所和机构包括一切有利于发挥教育作用的场所和机构,即包括各类学校和社会文化教育机构等。[24]

终身教育与社会教育都指向全民,都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两者的区别在于:终身教育是一种理念,而社会教育是一种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并列的教育活动;终身教育主要从时限来强调终身性,指向学习者持续一生的学习全过程,而社会教育侧重于从群体角度、社会意义上强调全部人受到的教育影响;终身教育没有明确的实施主体,而社会教育实施主体明确。社会教育在实施内容、手段、方式、形式等方面可为终身教育理念价值发挥而助力。

(四)终身教育与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是地域性的社会教育,是以社区为单位,通过开发和利用各种社区资源,有组织、有计划开展的对社区全体成员的身心发展施加积极影响,旨在社区成员的终身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社区性的教育综合活动。[25]社区教育是在社区中、为了社区和关于社区的教育。近年来,随着社区教育实践的展开和理论研究的深化,对于社区教育的概念逐渐达成一些共识:社区教育指向一定地域居民,它是一个地域性教育概念;社区教育的实施主体较为明确,一般由当地政府或当地社区组织共同推动;社区教育的目的指向居民物质生活的改善和精神生活的提高,满足居民终身学习的意愿和要求。

终身教育与社区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差别。两者相同的是,都满足人们终身学习的要求,都为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命质量的提升,在内容、手段、方式、形式等方面均有丰富、多样和灵活的特征。它们的相异之处表现在:终身教育是一种理念,而社区教育是地域性的社会教育,是一种教育活动;终身教育没有明确的实施主体,而社区教育有明确的实施主体——现阶段的基层政府是其主要的实施主体;终身教育指向的学习者具有全民性,没有地域上的限制,而社区教育的教育对象是一定地域内的居民。社区教育可作为终身教育的依托和基础[26],社区教育越来越受到终身教育的重视,其开展程度对终身教育理念在实践的落地有助推作用。

(五)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

自1994年罗马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后,“终身学习”一词便风靡全球。作为支持个体发展的某种方式,终身学习激励人们不断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技能等,来实现人类潜能,并有信心、有创造性地、愉快地应用这些知识与技能。

终身学习的目标是超越传统教育范畴而迈入生存范畴,对事关个体和社会生存责任及生存方式的问题予以关注,目的是建立一个学习与生存、学习与生活之间完全融合、没有界限的社会。[19]而目前“终身教育”概念的内涵已非常丰富,它强调对传统教育范畴的超越。终身教育已经不是传统、孤立的教育范畴,而正走向与哲学范畴、人学范畴、社会学范畴、心理学范畴等的交叉与融合,终身教育理念下人的学习和发展已是相关范畴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终身教育对人的生命历程与意义来看,终身教育涵盖着人生存、生活和生命三个层面,强调全部人受到各种教育影响的集合。

以2017年春季、秋季饲养的强健性家蚕品种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蚕蛹氨基酸成分及含量,均为通过省级及国家级审定家蚕品种的亲本。其中,春季9个品种,其中色12、丁22A、103、122、65、67B、H040、P097为斑纹限性品种,仅137为非限性品种[2];秋季11个品种,其中103、P083、H074、104、114为非限性品种,117、122、115、101、108、110为斑纹限性品种。以上试验材料均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夏秋课题组保存并提供母种。

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联系在于:就本质和最终目的来说,两者均强调学习者主动、有意义的学习。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教育重心及关注点的转移和教育功能的转换,终身教育的地位有被终身学习所逐渐取代的倾向[27]。终身学习是伴随终身教育而提出的,主要基于学习者内在立场来强调和界定,终身教育不仅强调终身学习的内在主体性,也强调实现它的途径、方式等。终身学习着眼于实践,终身教育更强调作为理念的价值。从某种程度上看,它们属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就目前而言,两者均处于动态变化中。

四、结语

厘清教育学中的基本概念,净化教育学发展的领地,是教育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工作。“终身教育”一词已被广泛使用,终身教育实践更是开展得“轰轰烈烈”,但理论上的认识尚不能完全反映这些新情况。我们尝试从概念史的角度梳理了国内外终身教育概念的产生及形成情况,力图对这一概念的产生及发展变化进行分析。受文化、地域、实践等的影响,反映事物现象的词语与概念常常是流变的,“终身教育”概念也体现了这一特征。我们收集了具有典型性的、有一定影响力的终身教育概念,从性质角度、个体培养和社会意义角度以及时空角度对这些概念进行了评述。在开展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自己的认识:终身教育是指个体终其一生的教育,是个体以终身学习为主旨,一生所受到的各种教育性影响总和,强调终身学习的主旨,也强调对人与社会的各种教育性影响的效果性。凡对个体持续一生学习和发展具有教育性影响的理念都属于终身教育范畴。终身教育具有指导性、终身性、多样性、补偿性和发展性等特征。终身教育概念与继续教育、成人教育、社会教育、社区教育、终身学习等概念既有联系,又有不同。“终身教育虽然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而且常常被过度理解,但它具有广阔的视野和新的研究领域,似乎提供了一种将学校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方法。”[28]今后的终身教育还会不断发展,动态地认识这一概念也仍需要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 何思颖,何光全.终身教育百年:从终身教育到终身学习[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1):66-77.

[2] 厉以贤.终身教育的理念及在我国实施的政策措施 [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2):58-62.

[3]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 Vollan D D. The Physician as a Lifelong Student[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1955, 157(11):912.

[5] [法]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 [M].周南照,陈树清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6] 陈桂生.“终身教育”辨析 [J].江苏教育研究(理论版),2008(1):3-6.

[7] 吴遵民,国卉男,赵华.我国终身教育政策的回顾与分析 [J].教育发展研究,2012(17):53-58.

[8] 吴遵民.现代国际终身教育论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3.

[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00-201.

[10] 陈乃林,经贵宝.终身教育略论 [J].教育研究,1997(1):11-15.

[11] 杨晓.复杂哲学视野中的终身教育 [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31-136.

[12] 李旭初.终身教育——21世纪的生存概念 [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6):56-61.

[13] 吴遵民.关于现代国际终身教育理论发展现状的研究 [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3):38-44.

[14] 何齐宗.全球视野的终身教育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文献研究之一 [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24-131.

[15]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

[16] 黄欣,吴遵民,池晨颖.终身教育立法的制定与完善——关于《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7):18-22.

[17] 田汉族,贺宏志.终身教育:概念分析与本质探寻 [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3):16-23.

[18] 奇永花.韩国终身教育的发展与实务运作 [J].成人教育,2009(3):10-16.

[19] 高志敏.关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3(1):79-85.

[20] 陈乃林.关于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多维解读 [J].成人教育,2008(1):13-17.

[21] 金岳霖.形式逻辑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3.

[22] 叶澜.终身教育视界:当代中国社会教育力的聚通与提升 [J].中国教育科学,2016(3):41-67+40+199.

[23] 高志敏.成人教育:再解读与再认知 [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1):72-85.

[24] 侯怀银,张宏波.“社会教育”解读 [J].教育学报,2007(4):3-8.

[25] 侯怀银.社区教育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7.

[26] 陈乃林.关于终身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 [J].江苏高教,1999(4):3-12.

[27] 吴遵民.关于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研究 [J].中国教育学刊,2004(11):39-41.

[28] Jessup F W . Preparation for Lifelong Education[J]. Prospects in Education, 1970, 1(2):25-29.

Interpretation of Life-long Education

HOU Huaiyin & SHI Yizhi

Abstract: The study of the basic concepts of education is the premise of building a discipline system of education. Since the emergence of the concept of life-long education, it has been widely used and in fl uenced by different soci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forming a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it. We think that life-long education refers to the education of the individual for the rest of his life. It is the sum of the various educational in fl uences that the individual receives for life-long learning.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onnotation, life-long education emphasizes the theme of life-long learning, and also emphasizes the collection of various educational in fl u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tension, all the ideas that have an educational impact on the individual's life-long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belong to the category of lifelong educatio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is concept more clearly, it is necessary to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fe-long education,such as guiding, life-long, diversity, compensatory and developmental and so on.It also needs to distinguish it from continuing education, adult education, social education, community education.

Key Words: life-long education; concept of life-long education; connotation of life-long education;extension of life-long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ife-long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 G40-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762-(2019)05-0017-08

收稿日期: 2019-09-03

作者简介: 侯怀银(1963-),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社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学博士(山西太原,030006); 时益之(1988-),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吉林长春,130024)

(责任编辑 陈海娃)

标签:;  ;  ;  ;  ;  ;  ;  

“终身教育”解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