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关键在于实用主义:上海师范大学创建“十大虚无”校园的实践与思考_大学论文

德育的关键在于实用主义:上海师范大学创建“十大虚无”校园的实践与思考_大学论文

德育教育贵在务实——上海师范大学创建“十无”校园的实践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师范大学论文,德育教育论文,校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5年1月,在我校召开的第一届学生工作理论研讨会上, 我们首次提出了将上海师范大学建成“十无”校园的口号。这“十无”是:墙上无脚印和球印;地上无痰迹和果皮纸屑等垃圾;桌上无乱刻乱写之痕迹;食堂无插队现象;公共场所无吸烟现象;无打架现象;男女同学交往无不文明现象;无不关水龙头和电灯现象;宿舍熄灯后无高声喧哗现象;无违章使用电器和破坏绿化、公物等现象。创建“十无”校园的目标确定后,如何把它变为现实?我们做了有益的尝试。

(一)以活动月作为创建“十无”校园的载体

创建“十无”校园是一项应长抓不懈的工作,三年来,我们始终没有停顿过,在此基础上,我们每年还要搞一至二个创建“十无”校园的活动月,每个活动月都提出明确的主题和要求,以掀起一个个高潮,推动这项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1995年3月至5月,我们推出了历时50天的第一个活动月——“清洁校园活动月”,这个活动月主要达到二个目的,一是大张旗鼓地宣传“十无”,二是摸索创建“十无”的经验。此活动月拉开了我校创建“十无”校园的序幕。第二个活动月在1996年3月至6月,历时80天。这次活动月主要解决校园白色污染、教室墙上脚印、食堂用膳插队等三个问题。安排在1997年3月至4月,历时30天的第三个活动月的主题是“净化”、“美化”校园。为响应中央文明委和团中央、国家教委发出的关于“讲文明,树新风”的号召,1997年9月至10月,以“创十无校园, 树师大形象,迎八运盛会”为行动口号的第四个活动月又热火朝天地展开了。这个活动月由整治校园周、整治教室周、整治宿舍周、优质服务周、赴社区宣传活动周等六个阶段组成,历时50天。1998年4月至5月,以“创十无校园,建文明之家”为主要内容的,历时30天的第五个活动月在宿舍的基础文明建设方面打了一场攻坚战。

搞活动月的好处是创“十无”校园有了一个抓手和载体,能形成一定的声势,并能集中力量解决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活动月就如战役,随着一个个战役的告捷,“十无”的目标在逐步靠近。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创建“十无”校园的舆论环境

为了让全校师生都了解“十无”,明确创建“十无”校园的目的、意义和要求,并积极投身到这一活动中去,在创建“十无”校园活动中,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

1.层层动员。每次活动月开幕时,我们都要分别向中层干部、学生干部、全体学生和全体教职工进行动员。此外,我们还利用周三下午的政治学习时间,由总支副书记、辅导员向全体学生宣讲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论述,讲祖国优秀传统道德中修身养性的内容。

2.拍录像片。宣传部和电教中心曾联合拍摄过二个专题片:《呼唤清洁的校园》、《明日教师,今日做起》,前者将发生在师大校园里的“十有”现象曝了光,在组织师生观看时引起了较强烈的反响,激发了大家创建文明校园的责任感。后者反映了师生创建“十无”校园的过程,该片增强了大家创建“十无”校园的信心。

3.编“十无”歌。我们请本校中文系的教授把“十无”写成了歌词,选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旋律让学生学唱,并请音乐系的学生灌成录音带由广播台播送,使大家通过歌声把“十无”牢牢地记在心坎里,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

4.用书信形式宣传。根据创“十无”的要求,我校14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曾联名给大学生写信,呼吁:“为人师表,从清洁校园开始”,我校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曾发布“告全校师生员工书”,另外,每次活动月开始时,团委和学生会都要向学生发倡议。这些书信都由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宣读到班级,或通过团支部宣传到每个同学。

5.征集宣传用语。我们曾向师生员工征集到数千条创建“十无”校园的宣传用语,我们采用专家评审和群众投票相结合的方法评出了具有深刻内涵和富有号召力的十条最佳用语。如:明日教师,今日做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境不清何以清心灵;师大是我家,清洁靠大家;清新的校风,从“十无”开始;“十无”不是让校园一无所有,而是让精神更加富有;遵守七不规范,创建十无校园;文明社会十无做起,十无规范从小做起,模范公民从我做起。我们将这些宣传用语都刊登在校报上,并张贴在校园里。

6.组织宣传队。团委和学生会在每次活动月中都成立“十无”宣传队,组织团员、青年在学校的主干道、食堂等公共场所散发宣传资料,广播宣讲。不仅如此,他们还深入到附中、子中、附小、夜大学、民工、家属区这些易被遗忘的角落进行宣传。

7.签名承诺。为了使广大师生能更加自觉地投入到创“十无”校园的行列中去,我们组织了签名承诺活动,一万名大学生和教职员工郑重地在印有“告别传统陋习,拥抱现代文明”口号的巨大横幅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签名仪式气氛之热烈、场面之壮观令人赞叹。

除了采用上述七个途径外,我们还充分利用校报、广播台、闭路电视、宣传橱窗、黑板报等传媒对“十无”进行宣传,并将创建“十无”校园的要求写进了学生手册。通过以上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创建“十无”校园的目标可以说已经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我们认为宣传工作十分重要,它可造成一种强大的舆论环境,起到一种导向作用,使外界的带有强制性的要求内化成人们的信念。

(三)采取切实措施,使创建“十无”校园的活动落到实处

创建“十无”校园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单靠每年搞一、二个活动月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还要靠平时扎扎实实的工作,在平时我们主要采取了下面6条措施。

1.设立清洁校园日制度。清洁校园日基本上是每个月一次,这一天,全校师生一起行动,打一场清扫校园的人民战争。制定这项制度的目的在于制造声势,并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每次清洁校园日过后,原来在草地上,树丛中星罗棋布的烟蒂、废纸、塑料袋、纸杯不见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建立公益劳动制度。我们规定除清洁校园日外,每个学生在四年求学期间,必须义务劳动两周,劳动已列入课表,以班级为单位轮流进行,劳动不合格不能毕业,公益劳动的任务是清除学校死角。

3.层层划分包干区,一级抓一级。我们将全校所有的区域(包括教室、办公楼和学生宿舍)都划分到各院系和机关各部处,要求各单位学生划分到班级,教师划分到教研室,干部划分到办公室,再由班级、教研室、办公室划分到个人。包干区每天都有人在劳动,这项制度旨在保持校园平时的整洁。

4.建立督导队。在创建“十无”校园活动中,我们设立了学生“百人文明监督岗”(每天100个学生参加执勤), 组织了教师“千人文明巡视队”,对种种不文明现象进行规劝。除了上述执勤队外,我们还聘请10位离退休同志组成了一支执法队,他们臂戴红袖章,在校园里对各种违纪现象在批评教育的同时进行罚款处理。

5.加强对文化活动场所及海报的管理。我们对校内所有的舞厅、卡拉OK厅及录像室全部进行了整顿,建立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如规定这些场所只能周末开放,入场须凭证件,场内不能吸烟,男女间交往须文明、得体等。为使校园环境清洁有序,对海报张贴的范围、场所等也作了限定。

6.创建文明示范区。1995年,我们在全校设立了第一批示范区:校园的一条主干道、一幢学生宿舍、一幢教学大楼、一个学生食堂,要求这些区域率先实现“十无”。1996年,在巩固原有示范区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要求各院系、部门都确立本单位的文明示范区,以不断扩大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1998年,学校又命名了一批新的文明示范区,同时挂了牌。

我们对上述六条措施条条都有检查,有评估,并在每学期结束时做好总结和表彰工作。

通过三年来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我们创建“十无”校园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校园比以前干净了,食堂秩序明显改善了,打架等治安情况也有所好转,以上是一些看得到的,有形的变化,无形的变化则反映在思想上的提高。广大同学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要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素质应从基础文明A、B、C做起, 这点对师范生尤为重要。许多同学都表示要以古人的教诲“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思想认识提高的同时,不少同学也养成了较好的文明习惯。

我们取得的成绩得到了方方面面的肯定。作为文明示范区的西七学生宿舍(我们对它施行了全新的管理模式),《文汇报》作过报道,上海教育电视台和上海电视台十四频道前后都拍过专题片,上海人民广播电台990新闻访谈节目还邀请我们有关领导及学生作过长达55 分钟的现场采访直播。

1995年11月,东南十省市地方重点师范大学德育工作研讨会在我校召开,会上,我校牵头,联合其他九所高校向全国78所高师发出了“共创十无校园,同育四有新人”的倡议,12月25日,国家教委办公厅以文件的形式转发了我们的倡议。《中国教育报》曾经两次分别在头版和三版以较长的篇幅介绍了我校开展创建“十无”校园的情况。1996年3月7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又播放了我校和山东师大抓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的专题片——《大学校园倡公德》。

1996年9月,上海市教卫党委推出了我们的做法, 要求全市各高校都来创建“十无”校园。1997年9 月, 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视察我校,1998年6月, 周慕尧副市长到我校参加“大学生文明修身行动”揭牌仪式,也都给予了创建“十无”校园活动以高度的评估。

回顾三年来创“十无”校园的实践,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我们是在攻克高校的一个顽症,是在解一道全国性的难题,是在干一项开风气之先的事业,这件事做好了于国、于民功德无量。要干好此事,需要信心和勇气,更需要全校上下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尤其要摈弃“取消论”、“悲观论”和“速胜论”这三种观点。我们能否将认识统一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这也是一场革命

有些人认为创“十无”校园是“小儿科”、“低层次”,与高等教育格格不入,应取消这一活动。实际上这是对创“十无”校园意义缺乏认识的一种表现。笔者认为至少应从三个角度来看待这项活动的重要性。

1.追求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德育须走下神坛、求真务实。当代大学生从总体上来说精神风貌是蓬勃向上的,主流是好的,但由于社会大环境和教育上存在某些缺陷等因素,部分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水准较为低下,校园中存在种种不文明现象。这些现象具有如下特性:普遍性——随地吐痰、乱扔杂物、购饭插队、电灯长明、自来水长流……这些情况不管在师范院校还是普通高校,也不管是北方的高校还是南方的高校都普遍存在;在多数高校中,不论是哪个年级,也不论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都有此类问题。严重性——人们常用“杂乱无章”,“垃圾洞”这类词语来形容一些学生的寝室和教室,用“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来表示前述不文明现象出现的频率,可见其严重的程度。负面性——在社会上,人们对种种不文明现象发生在高等学府表示震惊,并感到不能容忍,校内的师生对此也极不满意。根本性——上述不文明现象折射出一些大学生令人担忧的素质和高等教育的某些弊端。

我们认为,作为唯物主义者就应该正视现实。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一直在探讨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以为德育教育也要正视现实,只有具有现实的针对性,从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大家最不满意的,带有根本性的具体问题抓起才会有实效。为此,我们将抓大学生的基础文明教育,创“十无”校园列作了德育教育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如果我们无视上述事实,而去舍近求远,搞不着边际、居高临下的空洞说教,只能是形式主义。

除了针对性,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又应体现在以小见大上,即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十无”讲的确实是一些小事,但反映的问题却是大事。人们常说细微处见精神。正是这些日常的微不足道的小事,可以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精神境界,一个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我们抓住了这些所谓的小事,实质上是抓住了提高人的素质这一人才培养的根本。

德育教育的有效性还应体现在它的循序渐进性。人所皆知,宏伟的高楼大厦是沿着地基一点点砌上去的,基础不牢固,高楼会倾倒。人才的培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也应该让学生从最基本的要求开始做起,如果我们的学生连最起码的做人的规矩都不懂,那还奢谈什么理想和信念。不可想象,一个用完水不关龙头便扬长而去的人,会胸有大志,忧国忧民;一个买饭菜争先恐后,惯于插队的人在党和人民的利益受到侵害时会挺身而出。从低到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也是人才培养的规律。“十无”的内容层次是低的,但这个层次是必须有的,是不能跃过的,现在的不少学生就缺了这样一个层次,所以我们要补上。

2.创“一流”师范大学——“德”应成为我们的特色。创一流师范大学这是我们学校的目标。何为一流?就是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一流的素质。这里有两个参照物:其一,与同类地方师范大学相比,我校学生的专业学术水平、质量应该超过他们,以与上海的龙头地位相匹配;其二,与在上海的重点高校我相比,虽然在总体上我们学生的学术水平、质量超不过他们(少量专业例外),但我们学生的道德水准、知识面和能力完全可以超过他们,这三项应成为上师大的特色。如果学生的专业水准超过了同类师范大学,道德水准、知识面和能力超过了重点大学,那我们就可以说我们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流的,我们一流大学的目标也就实现了。

“德”应成为我们上师大的特色,这不仅是创一流学校的需要,也是作为师范大学应具有的强项,因为师范大学是培养教师的摇篮。高师学生的道德素质如何,关系到未来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又关系到整个国民的素质,故高师学生的“德”应在其他高校学生之上。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基础文明建设是道德建设的奠基工程,它在师范大学理应受到特别的重视。高师的学生应该是彬彬有礼的,言谈举止都是讲究文明的,我们认为,目前高师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与高师所处的地位及作用极不相称,我们推出创“十无”校园的活动旨在改变这种状况。

3.这是一场革命——与传统的观念和陋习决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开展的创建“十无”校园的活动也是一场革命,是向传统观念和传统陋习宣战的一场革命。所谓传统观念,就是人们历来认为是不是随地吐痰、乱扔杂物,是小节问题,小节无害,没有看到这是一种现代人和原始人的分野,这里面体现的是文明和愚昧的斗争。当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人们必须为温饱而奋斗时,环境保护、文明习惯当然排不上号,当社会发展到人们已不必为生存而过多操劳时,自然提高生活质量,注重环境保护,追求精神上的完美就摆到了议事日程。所谓传统陋习,就是:随地吐痰、乱扔杂物这些现象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几十年、甚至是数百年、上千年养成的习惯。列宁曾经说过:“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为可怕的势力。”我们现在要改变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和习惯,要花很大的力气,所以说是一场革命,这场革命一点也不亚于当年剪去男人的辫子,扯掉女人的裹脚布,当时这样做是社会进步的一种需要,我们现在向传统的观念和陋习宣战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需要。如果从是一场革命这个高度来看,创建“十无”校园活动的意义就十分重大,就不是什么低层次、小儿科了,就不应该取消了。

(二)我们一定会成功

有些同志十分担心:抓大学生的基础文明教育,创“十无”校园确实很有必要,但在目前的情况下未必能够见效。他们对这项活动的成功持悲观的态度。人们果真那么无奈吗?事实往往是最有说服力的。

1.外国人能够做到的,我们中国人也能够做到。笔者1992年曾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史蒂文斯·波因特分校访问过七个月,美国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校园、学校宿舍和教学大楼等公共场所清洁、整齐,无人随地吐痰、乱扔杂物;食堂用膳依次排队,次序井然,无一人插队;彼此见面都彬彬有礼,“你好!”“对不起!”“原谅我!”“我能帮你什么忙吗?”“谢谢!”等礼貌用语不绝于口;助人为乐蔚然成风。据说日本、加拿大、德国等国家也是这样。我国大学生目前的社会公德状况与他们相比是有很大差距,但我们相信,经过努力,资本主义国家大学生能做到的事,生活在礼仪之邦,以勤劳、聪明著称的中国人和中国大学生应该,也完全可以做到。

也许有的同志认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应该是同步的,我们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低于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故社会公德水准必然低于他们。只有当我们的经济搞上去了,道德水准才能达到或超过他们。上述观点当然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面。应该看到,道德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它既反映经济基础,同时又游离于经济基础,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道德有可能具有超前性。我国革命战争年代物质条件极其艰苦,但革命前辈们的精神境界却那么高尚,就是很好的例证。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学习和培养这些革命精神”(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并不需要多么好的物质条件,也不需要多么高的教育程度。”故只要我们端正党风,改善社会风气,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社会公德教育,并采取切实措施,他们的精神文明水准是会提高的。

2.张家港人能够做到的,我们上师大人也能够做到。凡是到过张家港的同志都为该市市民的社会公德叫好:街道不仅无纸屑、塑料袋、烟头、痰迹,甚至一尘不染,清洁如洗;无论是市区居民,还是郊县农民,家家户户窗明几净;学校、商店、工厂、各建筑大楼及其周围无任何建筑垃圾和白色污染。“白天的新加坡(干净)”、“晚上的小香港(繁荣)”、“比日本还干净(马路上无吸游烟者)”——这是外国人对张家港的评价。

在同一块中国大地上,张家港人的社会公德上去了,难道我们就上不去吗?要说困难,张家港人比我们更困难,在90年代初,张家港还是个乡村,市民的前身也都是农民,他们的文化层次并不高,生产力水平也远不及上海这个大都市,而且张家港地域之广阔要大大超过我们上师大。高等院校是社会上文化层次最高的单位之一,且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理应成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示范区和辐射源;大学生是社会中文化水平最高的群体之一,受教育最多,理应成为国民精神文明的表率,我们没有理由落在张家港人的后面。

前面两个例子使我们汗颜。在那里坐而论道、唉声叹气,还不如立即行动起来,只要行动,就有希望。那种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的论点应该彻底抛弃。

(三)须打一场持久战

与悲观论者相反,在创“十无”校园的过程中,有些同志犯了急性病,试图通过几个活动月,几次大扫除和几回巡视督查就能实现创建目标。悲观论应反对,速胜论同样不可取。

如今,我们的创“十无”校园活动已初见成效,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师大园尚未成为一方净土,在我们周围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某些教室依然脏乱不堪,少数寝室依旧灰尘满地,部分墙面又添脚印球痕,若干路面还有烟蒂纸屑……这一切都说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有一位记者在评论上海市推出的“七不规范”时曾指出它不亚于原子弹工程,笔者认为创“十无”校园工程同样也是如此。要改变传统观念,铲除传统恶习绝非一朝一夕,轻而易举的事,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时间,需要精力,我们应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根据我校三年来积累的经验,我们认为要将创“十无”校园的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以取得最终的胜利,必须坚持以下三条。

1.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大学生的基础文明建设,这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毛泽东同志早在1957年就指出:青年学生应该“德、智、体全面发展”,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培养“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江泽民同志则进一步提出,学校应“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十分明确,我们培养学生的标准有两条:德和才,而且德是放在前面的。基础文明是德的组成部分,故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书记、校长应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从培养21世纪新人的高度来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要将其纳入学校教育的总体规划和重要议程,并要像抓智育工作那样投入足够的时间、精力和财力。

2.必须建立完善的机制。机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保障机制,即要有行之有效的措施、办法,将“十无”的要求落到实处,如经常进行思想教育,设立公益劳动制度,层层划分包干区,建立文明督导队等举措就属此列。二是运行机制,即这项工作校级领导应有专人分管,要有专门的职能部门负责,其他部门应主动配合,齐抓共管,措施和要求应通过专门的渠道贯彻下去。三是动力机制,即激励机制,对各项措施和要求条条都应有检查和评估,并将评估的结果与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评三好和各类先进、评奖学金、毕业就业挂钩,与教师的教书育人实绩挂钩,与干部的工作考评挂钩。

3.每个人必须从自己做起。创“十无”校园要说难确实很难,要不,怎么和原子弹工程相提并论?要说容易也确实非常容易,因为只要每个人管住自己就行。故我们要求全体师生员工人人都行动起来,从自己开始做起。我们应牢记先人的教诲:“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同时也要学一学西方的文明,像他们那样随身带个塑料袋,把餐巾纸、饮料筒等生活垃圾放进塑料袋,然后扔进垃圾箱。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从举手之劳做起,我们的学校一定能成为文明学校。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应成为学生的楷模,不仅如此,他们还应主动承担教育学生的任务,以履行教师既教学生做学问,又教学生做人的职责。

标签:;  ;  ;  ;  

德育的关键在于实用主义:上海师范大学创建“十大虚无”校园的实践与思考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