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重问题,知识学习重迁移——关于高中地理教学中问题性教学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设计论文,知识论文,高中地理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一轮高中新课程改革,其核心目标是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建构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有效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有力地提升学生学业成绩,为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优质服务,我们在中央教科所教学专家的指导下,开展了“高中地理新课程有效教学教师行动策略研究”。从微观层面看,具体研究地理教学中如何围绕学生的主动学习开展问题性教学。重点探讨问题情境的创设及呈现,在师生的对话交流中,如何给予学生以适时性和针对性的刺激,在科学的指导和正确的评价过程中,使预设问题得到解决,从而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达成预定的三维目标。
下面,从课前、课堂教学过程中及课后等几个环节具体地进行探讨说明。
一、课前: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并提出问题
现代教学论研究认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地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案例1】 地转偏向力是影响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一个重要矢量,是分析大气中的风向及流水对河岸的侵蚀作用时都要涉及的知识。然而,这又是一个较难理解的知识点。为此,可在上课的前几天布置学生进行观察,并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我们在自家的洗手池里蓄满水,当拔出塞子,需要把水放掉时,大家是否注意到,水是垂直下泄还是旋转流下?若旋转流下,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流动呢?提出学生司空见惯但又常常熟视无睹的问题,激发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为课堂上的探究学习做好认识上及心理上的准备。
【案例2】 全球气候变暖是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之一。课程标准要求“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气候变暖的原因是其教学难点。通过探究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可为后面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寻找解决措施奠定基础。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对“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有所知晓,但对于其形成机制可能还不太明了,可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对此问题的探究。上课的前一周,布置学生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请同学们按照实验的分组,在透明而封闭的玻璃缸或塑料袋内(容积越大效果越明显)放置一个气温计,外面亦放置一个相同的气温计。连续几天白天和夜晚分别观察并记录两个温度计的气温数据,看看据此分析可得出什么结论?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既可唤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又为深入了解温室效应的成因,提高独立分析思考问题及简洁科学地表达问题的能力奠定了基础。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探讨问题,迁移知识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性教学,可以就某个知识点以提出多个相关联的子问题的方式,逐步递进深入,引导学生得出相关结论;也可以就某项结论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以达到巩固知识之目的;还可以由此及彼,通过发散思维,对知识进行迁移运用,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主动建构,在合作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
【案例3】 接案例1,继续探讨地转偏向力的有关问题。
师:通过课前观察,大家已经知道了洗手池里的水下泄时的流动方向(逆时针流动)。那么,水为什么会旋转流动呢?促使其旋转的“魔力”又从何而来呢?
(学生猜测,交流探讨,但没有人站出来回答)
师:为了搞清这一问题,我们还可以再来做一个实验。
(展示地球仪)
师:假设我在地球仪的北极上方,向地球仪上滴一滴红墨水,其运动的轨迹是什么样的?
生:是直线;是曲线;是……
师:对你们的猜测,还是让实验来回答吧!
实验:请一位同学上前在地球仪北极滴一滴红墨水,其他同学观察实验。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得出了明确的结论。但事实上,地球是在自转的,而不是静止的。请操作实验的同学让地球自转起来吧!
实验:请一位同学从北极上空向地球仪上又滴一滴蓝墨水,另一位同学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快速转动地球仪十几秒钟。地球仪静止后,同学们开始比较两次墨水运动的轨迹。
生:在旋转的地球仪上,蓝墨水的运动轨迹为一条曲线。
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同静止时相比,地球仪旋转时墨水的运动轨迹发生了改变,即运动轨迹或者说运动方向发生了偏转。请大家思考,是什么原因使墨水的运动轨迹发生了偏转?
生:原因当然是由于地球仪(地球)的自转了。
师:对。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墨水的运动轨迹发生偏转的原因是由于地球仪(地球)的自转。那么,这条轨迹是如何偏转的,有什么规律可循吗?请大家思考、探讨,如果需要可再做几次实验。
(学生开始实验、讨论)
师:请谈谈你观察和分析的结论?
生:向右偏,向西偏。
生:向左偏,向东偏。
……
师:向右偏还是向左偏只有你自己心里清楚,我们都很糊涂。因为不论左右还是你们所说的东西都是相对的概念。
师:我这样提问,问题或许会简单些。如果观测者面南站在北极附近,也就是面向物体运动方向,那么,地球上自北极附近向南运动的物体会发生什么样的运动?
生:这样,我所说的向右偏就对了。
生:那么,我也更正刚才的说法,同意物体向右偏的观点。
师:有没有人怀疑我们实验的准确性和正确性?
生:老师,仅凭一次实验可以得出规律吗?如果这是一种随机现象呢?
师:好!你的质疑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课下我们可以再请几位感兴趣的同学多重复几次这项实验,看看是否能够得出相同的结论。
师:如果刚才的物体是在南半球沿水平方向运动的,或是在赤道上运动的,请大家猜测一下,其运动方向又会如何呢?
(大家纷纷猜测,有人提出应该与刚才的规律一样,有人提出做做实验看看)
师:好,我们就做一做这个实验,谁愿意来给大家服务?
……
【案例4】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中的大牧场放牧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人教版教材分别以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和美国的中部平原为案例进行分析。学习以上知识后,可提出相关问题: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为促进畜牧业发展所采取的措施,对我国西北地区畜牧业的发展有什么借鉴意义?我国东北三江平原(或太湖平原、成都平原等)发展商品谷物农业有哪些有利的区位条件?
【案例5】 学习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可结合时事知识,展示如下案例:2005年4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与国民党前主席连战会谈,其中涉及两岸农产品贸易问题。5月14日,装载33吨台湾水果的香港货轮抵达大陆港口。2006年10月17日,两岸农业合作论坛在海南博鳌举行,论坛主题是“加强两岸农业合作,实现两岸农业互利双赢”。请据此并结合相关知识分析以下问题:(1)分析两岸农业自然条件的差异;(2)分析两岸农业经济条件的差异;(3)分析台湾农产品销往大陆的意义。
案例迁移式的问题性教学,通过呈现新的案例(即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可有效地检测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以农业生产为例,相同的农业地域类型,由于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差异,其区位因素亦有所变化。据此可使学生认识到,案例学习不能机械地进行知识迁移,而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达到既能“进得去”,又能“出得来”之目的。
三、课后:预留问题,拓展深化学习内容
按照传统的教学观,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唯一空间,课堂是学生正规的学习时间。一堂课的结束,即意味着某门学科某个知识点学习的终结。新课程观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渐渐地不再只是一座与社会生活毫无联系的“象牙塔”,而是越来越广泛地同社会及社区发生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学校的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引导和参与社区的一些社会活动,尤其是教育活动;另一方面,社区也向学校开放自己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形成,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可以说,新课改给学生的主动学习留出了更大的空间,腾出了更多的时间。鉴于此,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还可以选择那些具有继续探究价值、生成性较强的问题预留给学生,使学生走出课堂,到更广阔的空间里,通过各种途径继续进行深化探究,在更高的层次上更深入地学习。
【案例6】 (接上面案例1、案例3)宋代诗人陆游有诗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不但知道了地转偏向力的有关规律,还能用它来解释与此有关的某些现象。那么,在我们身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够反映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及其作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考察验证。如请你考察我们家乡的大沙河,观察河流两岸河水的冲刷及泥沙淤积状况,并请当地的老人讲述河流与村庄(或其他历史年代较长的标志物)相对位置的变化,进而得出有关结论。
课后拓展可多与社会时事相结合,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以更好地体现新课改所提倡的“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要求。
【案例7】 以山西省为例学习能源资源的开发,课后可延伸提出如下问题:我国煤炭的主要产地是山西省。虽然山西省是能源大省,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它却尚未成为经济强省,为什么?要使山西省由资源大省变为经济强省,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措施?学生通过思考或上网等查阅相关资料,定会对此内容有更深地认识和理解。
【案例8】 以东北地区为案例学习区域农业的发展,可进行如下拓展:我国加入WTO后,东北商品粮基地面临着国外优质廉价商品粮的巨大冲击。此外,由于粮价偏低,而农业生产资料成本较高,本区还面临着粮食生产高产低效的问题,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你认为东北地区应如何应对以上问题,才能促进农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高中地理教学中问题性教学的探究实践使我们更加明确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调动思维、感觉、行动积极地参与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问题的提出和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开展这一教学活动的关键环节。问题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问题本身而言,它应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兴趣,有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第二,问题引入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以此为基础,引发出学生对其他更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即问题性教学不是“去问题教学”,不是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变得没有问题,而是希望以此知识或问题为生长点,使学生能够提出并思考更多的问题。这应该是问题性教学的最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