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和方法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而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文章从海绵城市理念的基本内涵出发,对城市规划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途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运用
1导言
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建设生态文明关系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结合目前城市河道水多、水少、水脏和水自净能力下降等问题,需要充分的利用海绵城市理论,对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城市河道进行水文规划和生态修复,实现河道的生态平衡,逐步改善城市水环境,以此来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海绵城市的概念和特点
2.1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主要指的是城市可以向海绵一样,能够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就是说在下雨的时候,能够对降水进行吸收、净化和储存,以此来对地下水进行补充,在城市需要水的时候,可以将已经净化并储藏的水进行释放,以此来满足城市发展的水资源需求。实际上这也是一种生态环境平衡的调节方式,对雨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循环体系进行完善,对供水和排水的各个环节进行水资源的合理调配,能够使城市在发展中更加从容的面对各种环境的影响,提高城市预防洪涝灾害的能力。
2.2海绵城市的主要特点
海绵城市理论的概念和发展形势决定了海绵城市建设与传统城市建设具有较大的不同,其具体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于传统城市建设中的给排水来说,主要是依靠市政管道给排水工程来对城市的水资源进行调配,主要是利用各种管道和泵站等基础设置来对雨水进行收集或者排放,主要坚持快速排除和末端几种的规划理念,这样的城市建设方式和水资源调配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市政管网和排涝设施的压力,同时由于城市各个区域地质情况的不同,在对给排水管线进行铺设的过程中,需要更加复杂的施工技术和更多的施工成本,浪费了城市建设中的财政支出,而且也会对城市水资源造成较大的浪费。而海绵城市理论决定着在城市建设中拥有更多的排水方式,在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的基础上,通过对水资源的收集、储存和合理使用,来解决目前城市所面临的的内涝问题,在另外一方面,海绵城市也能够对城市建设中的基础设施进行充分利用,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修复,在减少市政给排水管线施工的情况下,能够减少城市的财政支出,改善城市建设环境,提高人们生活的舒适程度。
3城市规划中的常见问题
第一,城市建设者没有关注城市的竖向规划,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常常忽视竖向规划的作用,导致,竖向规划偏离实际,最终诱发城市发生强暴雨后的严重内涝问题。第二,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专项规划与用地规划相互脱钩的问题,城市管理者需要同步考虑用地规划与专项规划,然而实际情况确实,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仅仅关注城市的功能分区,而没有同步考虑专项规划问题,最终导致开发强度与周围基础设施配套之间的相互脱钩。第三,缺乏定量分析,在进行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之前,需要对城市进行全面的定量分析和调研,从而选择适当的天然海绵体保护措施以及土地的开发强度,现阶段,较为常用的定性方法表现形式为文字描述型,这一方法相对较为简便,但其缺点在于容易偏离实际、严谨度较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实例分析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中的应用
某生态河道整治规划项目总长度为11.12km,其现状大部分为自然所形成结构,主要用来作为泄洪渠使用,河道整体宽度在20~60m之间。由于蓄积的河水流动性较小、溢流污染及雨水径流污染等原因,现状长沙市河流水系的水质较差。因此建设市中心城区的河流水系,以水资源保护及水生态修复为重点,与其它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及措施统筹衔接。主要包括恢复河流湿地和河流形态多样性、恢复和建设河流植被缓冲带、河流生态型护岸。
4.1充分利用河流地形优势,加强湿地建设
湿地是最符合生态修复的水环境修复技术,河流水量大、污染物浓度小,适合利用湿地的生物修复法。这种方法成本低、运营简单。充分利用浅滩、缓坡等河道自然条件,选择合适的河段,设置橡胶坝、滚水坝、滤水坝等壅水设施,在开阔区域建设河道滞留塘,滞留塘内人工布设水草,对河道两侧的滩地进行整治,在不同水深处种植不同喜好的植物[1]。植物配置主要遵循以下原则:因地制宜,选择生长能力强、根系发达以及耐性强的植物,同时考虑其经济价值与美观价值。通过对植物带的优化,构建出物种多样性丰富、水质净化能力强、景观效果美观的河道走廊湿地生态系统,保障河流水质达标出境。该项目生态河道植被设计主要选择枝根繁多且密集的水生植物,还对河道河水实施了净化处理设计。
4.2软化河岸
河岸是水陆交接地带,生态边缘效应显著,河岸的生态建设对河道生态系统尤为重要。我国大多数城市河道是以干砌石、浆砌石、混凝土等为材料建造的硬质化河岸,这种硬质化河岸严重破坏了自然河流生态系统[2]。因此,河道治理需要在现代治河理念的指引下开展护岸改造工作。采用新型先进技术,以雷诺护垫、格宾垫、格宾石笼等生态格网或者生态混凝土为材料,建造新型软化河岸,增大驳岸表面的粗糙度,形成水流的多流速变化,为水生动物提供栖息、避难、繁衍的场所。该项目改造过程中所谈到的“生态驳岸”就是指在河道生态系统回复后其自然河岸会成为具有“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它能够充分保证河岸中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有机交换与调节过程,满足生态河道的基本抗洪强度。实际上当前生态河道改造工程技术中的“生态驳岸”做法相当之多,归纳总结起来就包括了以自然生态植物保护河堤为主的自然原型驳岸(白杨、水杨、柳树、芦苇、菖蒲等喜水特性植物)、以天然石材、木材为主的自然型驳岸(种植包、石笼、鱼巢木桩、乔灌结合植被斜坡)、还有钢筋混凝土配合鱼巢、菖蒲、水杨、大柳枝为主的人工自然型驳岸。
5结语
综上所述,结合罗田水综合治理的案例,可以看出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对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区相关管理部门应充分了解和认识到海绵城市相对于传统市政管道排水系统而言,其强大的经济优势和社会意义,应当在今后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证这项先进理念的实施。并且,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相关技术操作人员应当将自身的设计能力和规划能力充分发挥,在保护现有自然资源和水系统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更多好看又实用的“城市海绵体”,以提高城市在面对水灾时的应对能力。此外,相关部门也要努力做好对“海绵体”的维护工作,在城市居民中宣传和普及海绵城市,让所有人都参与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何造胜.论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中的应用[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6(01):39-42.
[2]邓国安.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J].建材与装饰,2016(26):147-148.
[3]丁宁.海绵城市理念在居住区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设计管理,2016,33(08):51-53.
论文作者:张甲元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2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河道论文; 驳岸论文; 河流论文; 河岸论文; 生态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