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领导研究_领导力论文

持续领导力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领导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领导者面临的最大课题之一,在急功近利的时代,领导者的持续领导力已成为一种稀缺资源。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院长谢米特雷(D.Schmittlein)认为,当今世界,很多领域都存在着“可持续性”的问题,无论在美洲、亚洲、非洲还是欧洲,“可持续性增长”都是卓越领导者探讨的热门话题。目前,我国的人口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城市化问题、城乡差距问题都日益突出,企业管理粗放、目光短浅、盲目多元化经营等问题屡见不鲜,要解决这些问题并实现“可持续增长”,关键是领导者要具备持续领导力,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领导持续力的内涵与模型

可持续发展强调“自然、经济、社会”复杂关系的整体协调,强调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动态均衡,强调一种“健康状态”下的经济增长。综合考虑可持续发展及其对领导者能力的要求,本课题组认为,持续领导力就是指领导者通过激发创新、提高效率、统筹兼顾等策略来追求和谐发展与科学发展的能力。

改革开放后,我国创造了20多年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我国的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党中央一直保持着高度的清醒,不断思考和探索着可持续发展的大政方略,提出了很多科学的理念和理论,这些理念和理论统称为科学发展观,包含了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创新型社会等理念和理论创新。

早在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就指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全面阐释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我国2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高度概括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标志着党中央关于国家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论已成熟和成型。我国的发展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各级领导者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领导能力,这样才能胜任新阶段的使命。

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和科学理论,集成了党中央的很多理论创新成果。2005年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理念大都在这一年提出或完善,而这些理念都是科学发展观最核心的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非常丰富,其基本要求是可持续发展,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目标是建设与实现和谐社会,手段是创新、节约和系统思维,这些要素及其关系就构成了持续领导力模型(见下图),为各级领导培育和提升持续领导力提供了精神食粮。

持续领导力模型

根据持续领导力模型,本课题组认为,要具备和提升持续领导力,领导者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做起:第一,领导者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具备掌握科学规律、运用科学规律办事的科学发展能力;第二,领导者要树立系统观、大局观,不断提升战略意识,具备统筹发展能力;第三,领导者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具备建设和谐组织的能力;第四,领导者要坚持学习和创新,具备建设创新型组织的能力;第五,领导者要努力倡导艰苦朴素的精神,具备建设节约型组织的能力。

2.持续领导力的要素

持续领导力模型是对科学发展观精髓的再认识和具体应用,其具体内涵如下。

(1)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是统领全局的战略指导思想,是我们新时期治党治国治军的根本原则,是具有丰富思想内涵和严密内在逻辑的科学理论,也是衡量领导者战略领导力的重要标准。根据本课题组的理解,科学发展的精义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科学发展要抓本质,要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来探究事物的本质。邓小平同志1992年曾谈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同志一贯的观点。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就在于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科学发展意味着尊重规律和按规律办事。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社会等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领导者只有善于认识规律、发现规律和顺应规律,才能带领组织实现可持续发展。邓小平同志1985年就指出,“我们要按价值规律办事,按经济规律办事。搞得好,有可能为今后五十以至七十年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打下基础”。邓小平的这段话就是对科学发展的揭示。第三,科学发展要讲求实事求是。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何发展思路都要符合这个阶段的特点,不能盲目冒进。第四,科学发展要把握发展的次序和关系。在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要始终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领导工作的首位,抓住一切机遇来提升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第五,科学发展要实现均衡发展。发展应该是又好又快的发展,不仅要注重发展速度,更要注重发展质量,要推动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

(2)和谐导向

和谐导向是指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兼顾各方面长远和近期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和谐社会,推动和谐世界建设。置于科学发展观的框架中分析,和谐导向既是我国发展的一种愿景,也是各级领导者开展工作的一种指导思想。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建设对领导者的领导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本课题组对“和谐领导力”的研究结论(见《领导科学》2008年第5~10期),领导者应注重培养以下五个方面的领导力:一是公信力。和谐社会需要的不是建立在权威、个人魅力等基础上的感召力,而是基于民主、公平、公正、和谐、有序等价值观上的感召力,这种特定的感召力即公信力。二是智谋力。和谐社会不仅需要领导者个人有超人智慧,更需要领导者能够充分利用领导团队、智囊组织和群众智慧,在不确定的环境中看清方向、抓住机会,实现跨越式发展,这种领导力即智谋力。三是亲和力。和谐社会不仅要求领导者能够有效影响被领导者,而且要求领导者要以和谐的方式影响被领导者,这种领导力即亲和力。四是协同力。和谐社会强调的并不是领导者要控制被领导者,而是领导者如何与被领导者形成协同作用与合力,共同实现和谐社会的理想,这种领导力即协同力。五是变革力。和谐社会建设不会一帆风顺,当前的现实与和谐社会期望达成的目标差距还很大,实现与维持和谐对于绝大多数领导者而言都是一种巨大的挑战,领导者必须具备的应对变革挑战的能力即变革力。

(3)节约导向

节约导向是指我国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目标时必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建设节约型社会,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是我国国情所决定的,也是国际环境所决定的。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均衡,不可能通过低成本地获得他国资源来实现崛起,唯一的途径是通过创新和节约来另辟蹊径。为此,如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也成为衡量领导者领导力的一个重要标准。

具体而言,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致力于建设节约型组织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做起:第一,树立节约信念。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改革开放后,随着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些奢华乃至腐朽的生活方式受到不少人特别是年轻人的追捧,再加上一些媒体的不当舆论引导,这些行为及其扩散效应极大地侵蚀了中华民族的勤劳节俭的信念。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首要任务也是最关键、最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就是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中树立节约信念。第二,制定和大力推行节约制度。树立信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真正使节约信念深入人心,需要借助法律和制度手段,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和资源再利用等以节约为主题的法规,同时要加大法规的执行力度。第三,营造节约舆论与氛围。树立节约信念还要借助社会舆论等软手段,广泛开展节约的宣传教育,构建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节约型文化,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强大的氛围,使浪费行为和现象无生存空间。第四,培育节约习惯和倡导节约行为。节约信念最终要体现为节约习惯,这就需要各类组织把节约行为纳入激励方案中,需要各类学校把节约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塑造节约标杆。第五,大力开发和应用节约技术。在现代社会,仅仅靠节约来降低损耗是不够的,还要通过知识和技术创新,鼓励开发节约型技术和有利于节约的新产品,创造性地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4)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领导者要具备持续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并致力于建设学习型组织和创新型组织。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世界科技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要真正成为世界强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唯一的选择就是走自主创新之路,这就要求我国各级领导者具备创新思维和激发创新的能力。

具体而言,提升组织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组织,领导者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一要培养创新精神。创新精神的前提是尊重规律,核心是培育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文化,关键是培育科学的想象能力和冒险精神。二要激发知识创造力。知识创新是由组织成员特别是组织中的团队成员共同完成的。要激发团队的知识创造力,就需要每个团队成员放弃过度竞争、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及自我扩张的行为,破除潜藏在团队中的“习惯性防卫”心理,视彼此为工作伙伴,多交换思想,创造性地探讨复杂而重要的议题,培养超越个人智力的团队智力。此外,团队创造力的形成还需要激情。激情来自于挑战性的机遇或任务,领导者要善于通过提出大胆创新的目标来激发团队成员的激情,放大团队的创造力。三要建立新的激励体系。美国著名的管理学教授斯蒂芬.P.罗宾斯在《组织行为学》一书中曾谈到了专业人员的激励问题,他认为,专业人员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有强烈的和持久的热情,更多的是对自己的专业忠诚而不是对雇主忠诚,他们最急迫的需要是更新知识,为此,金钱和升职不是激励的最佳选择,对专业人员来说,最好的激励措施包括“给他们提供不断发展的、有挑战性的工作;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去实现他们的兴趣;允许他们以自己认为有效的方式工作;提供受教育的机会等。领导者应从中受到启发,制定不同于以往的有利于激发创新的激励方案。四要塑造创新文化。培育组织成员的创新信念,要充分尊重每一个知识工作者的每一个创意,承认创新者的贡献并及时予以激励,倡导公平竞争和诚信宽容的风气,鼓励合作与协同行为,不断发现和树立标杆并及时推广创新知识,营造组织学习氛围。五要推动学习型组织建设。美国管理学家彼德·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指出,学习型组织是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和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学习型组织的最大特点是接受新观念的开放性、鼓励并提供学习与创新机会的文化、具有整体化的目标。学习型组织意味着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学习者,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彼此学习,通过学习促进组织的发展,组织学习具有持续性。为此,领导者要使学习成为一种价值观、一种精神、一种制度、一种文化风尚、一种自觉行为、一种评价机制和一种激励手段,要使所有成员通过学习不断地吸收源于外部的知识营养,为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5)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是指领导者要树立大局观和提升战略意识,既要使组织融入其发展环境,又要使组织超越其发展环境。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发展了统筹兼顾的战略思想,强调在现代化进程中,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使各个方面的发展相适应相协调。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了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关于统筹兼顾的丰富内容。统筹兼顾思想的核心理念就是系统思维,就是要从整体和全局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领导者要掌握统筹兼顾的科学思想方法,不断增强统筹兼顾的本领,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总揽全局、统筹规划。要坚持以宽广的胸怀把握全局,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以辩证的思维分析全局,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以系统的方法谋划全局,瞻前顾后、统筹安排。同时,还要系统学习现代管理特别是战略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二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既考虑现实发展需要,又兼顾未来发展需要;既遵循经济规律,又遵循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既讲求社会经济效益,又讲求资源和生态环境效益。三是全面推进、重点突破。领导者要把负责的各项工作看做辩证统一的整体,正确处理中心与全面、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注重加强薄弱环节,善于抓住和解决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长远的重大问题,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解决重要问题、紧迫问题和突出问题上。四是兼顾各方、综合平衡。领导者要深刻认识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要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考虑重要利益关系和各方面利益的结合点,把握机会实现快速发展和均衡发展,注重发展的协调性和稳定性。

3.结论

立足于组织的持续发展来探讨战略领导者的持续领导力,本课题组认为,并非所有的组织都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通常只有战略领导者才能领导组织实现可持续发展。本课题组认真深入地学习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和理论,深刻领会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确保可持续发展、提升领导者持续领导力的法宝。为此,遵循本课题组提出的领导力五力模型,把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和关键内容剥离出来并通过理论重组形成了持续领导力模型。该模型的灵魂是科学发展,目标是建设和谐社会,具体的战略途径是统筹兼顾、建设节约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希望通过模型化和理论化的方法能够使科学发展观更易于被领导者所接受,能够切实帮助领导者培育和提升可持续发展的领导力,全面推进我国各条战线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  ;  ;  ;  ;  ;  ;  ;  ;  

持续领导研究_领导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