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时风中学 252800
摘 要:“情由境生”体现了情境的创设在课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实物情境,问题情境,故事史料情境,丰富多彩的图画情境等多种多样的创设方法应该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的思维层面。教学情境的创设直接关系着一堂课效果的优劣,因此,广大教师在这方面多花心思是毋庸置疑的。
关键词:教学情境 现实性 多样性
《课标》的基本理念指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掌握必需的数学,这是数学教育体系追求的教育目标,数学的学习应“使人人学到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的提出就把如何更好地激起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欲望及如何更好地增强学数学的意识摆到了每个教师面前,因此成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而教学情境是指教师从教学需要出发设置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的有效教学,所谓的“情由境生”体现了情境的创设在课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课堂情境设计的必要性
课堂情境设计是为了吸引学生全身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重要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在朴素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态度。
二、情境设计内容的现实性
这里说的现实,可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也可以是在数学或其他科学过程中能思想或操作的。因为学生学习数学是他们生活常识的系统化,离不开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对学生来说,数学知识不应是“新知识”,在某种程序上说是一种“旧知识”,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的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与升华。
因此,教师必须在创设适当的生活情境上下功夫。当然情境的设计也需教师教学法的加工和一定程度的改造,使学生在情境的引入中建构出必要的数学模型,再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等手段,收集资料获得直接或间接体验,从而学会用数学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是多样的:
1.创设实物情境。例如:在学习《数学》(第三册第二章)《丰富的图形世界》时,考虑到第一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可选用某些玩具、文具、食品、卡通画等有吸引力,刺激性强的实物作为情境的引入素材。
在学习《数学》第三册第三章中,教材中引入“电梯上的人”、“火车在笔直的铁轨上跑”,“走去的钟表”等与学生生活贴近实物,这些无不强烈地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的思维很快被激活,引起他们丰富的想象。
2.创设问题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也是这个道理。
学习过程的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生疑释疑的情境,当然还需考虑内容的适应性和新异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激起学生跃跃欲试的求知欲望,从而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
3.创设故事史料等背景情境。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应承担向学生传递数学文化的职责。
这些都能使学生对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有所了解,且使学生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并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决心及克服困难的信心。
4.创设实际操作的演示情境。如学习《数学》第二册《探索平行线条件》时,可让学生在课后制作如图所示的三根木条,在课堂上演示:当木条a、c不动,木条b在转动过程中,∠2发生了哪些变化?
当∠2和∠1什么关系时,a∥b?小组合作、交流,猜想答案。类似这样的活动性作业,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自己观察清楚,印象深刻,且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增强了合作交流的意识。
5.创设丰富多彩的图画情境。如学习《数学》第三册第七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第三册第四章《平面图形的密铺》时,可向学生展示大量的图画,学生在欣赏图画美的同时,又都在想:自己能否画出、剪出这些美的图案,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念头。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在积极探索氛围中,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形的特点,建构出数学模型。
参考文献
[1]解读 《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永波 《山东教育》.《中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的原则与方法》。
[3]张雪楠 《新校园学习》.《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论文作者:张洪杰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6月总第1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0
标签:情境论文; 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方法论文; 木条论文; 图画论文; 《教育学》2017年6月总第1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