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光盘技术与中国音乐教材的未来_曾侯乙编钟论文

多媒体光盘技术与我国音乐教材的未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材论文,未来论文,我国论文,多媒体光盘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事音乐教育的人恐怕都有这样的感受: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为教材或参考资料使用上的不方便所累。比如要了解中国古代编钟,我们既要找到有关的文字材料,还要搜寻与之相关的图片和音响。而要想全面了解编钟的发展过程,更要从历代编钟的铸造工艺、调音方法、形制、编列数目、发音原理等各方面对其进行全面考察。如果还想弄懂古代编钟一钟两音的问题,则需进一步查找有关声学原理的文献资料。只有做完这一切之后,我们或许才能说对中国古代编钟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而这一过程的完成,根据目前我们拥有资料的水平,毫无疑问已经耗去了我们太多的精力。我们或许都有一种企盼:如果有一种教材能够把上述资料,从文字、图片到曲谱和音响全部集合在一起,让读者想看便看、想听便听,或者边看边听,岂不快哉。其实,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这种神奇之物已经出现在我们的视野,这就是多媒体光盘。

“多媒体”是外来词,源于英文“Multimedia”,原意是“多途径”、“多手段”等,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概念,特指利用文字、影像、动画、声音(音乐和各种音响效果)等多种媒体处理信息的一种功能。凡具有这种功能的软件通称多媒体软件,由于这种软件一般容量很大,常用CD-ROM(注:ROM是Read Only Memory的缩写,意为只读存储器,CD-ROM则可直译为“只读光盘”。)来承载, 因此国外便把这种节目信息光盘称为CD-ROM,中文通译“多媒体光盘”。 这种光盘不同于VCD、DVD等节目光盘,二者区别在于:多媒体光盘具有人机交互性,即读者可以根据自己需求随意检索和调用光盘内容,控制界面,掌握进度,这一点很像普通的书籍,因而又有人称这种光盘为“电子图书”。而VCD和DVD基本是秉承录像带的特性,节目内容都是顺序播放,不能交互控制。

多媒体光盘是20世纪90年代初才出现的新生事物,与传统出版物相比,由于它能把不同种类的信息加以整合集成,以图、文、声、像并存方式立体地展现给读者,故得到国际文化出版界的高度重视。目前,多媒体光盘的节目内容已经涵盖所有传统出版媒体的范围,然而笔者认为,最能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的出版物当属音乐教材领域,或者也可以反过来讲,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最适合用于编辑制作音乐教材的媒体方式。

用中国唱片总公司出品的多媒体光盘《曾侯乙编钟》可以为上术观点作一注解。

为纪念曾侯乙编钟出土20周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与湖北省博物馆于1998年联合制作了一张介绍曾侯乙编钟的多媒体光盘。在此之前,围绕曾钟所发表的研究文章、画册和音乐作品可谓汗牛充栋,但是从全面体现曾侯乙编钟的艺术价值角度来讲,这些出版物又都存在某种先天的缺憾,这种缺憾不是来自作者,而是由曾钟本身的特殊“身份”以及传统媒体在表现方式上的局限性所致。众所周知,作为一件庞大的古代青铜器,曾钟并不仅仅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她的首席身份应当是一架超级乐器,并兼有巨型工艺品的性征。作为乐器,曾钟虽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却依然能够以悦耳的声响向我们直观地传递古代的音乐信息;作为工艺品,其宏大的规模、精美的纹饰图案和种类繁多的艺术造型对今人的视觉仍具强烈的冲击力。对于这样一件“声”、“色”俱佳的超级艺术品,任何一种传统媒体都无法“全息”地展示其不朽的魅力。如采用纸介质,即使印刷质量再高,也不能展示曾钟“一钟两音”的神奇;用录音制品,纵然音质再逼真,也无法体现曾钟外形的精美与辉煌;采用录像带或VCD固然可以兼及视与听两种需求, 但读者只能跟随编导的意图“走马观花”,绝无驻足品味曾钟细节的机会。比较而言,由于多媒体光盘综合了各种媒体的优势,因而读者可从多个角度、以多种方式领略曾侯乙编钟的风采。

《曾侯乙编钟》光盘由“声”、“乐”、“纹”、“史”四部分组成。前两个部分与音乐关系最密切,故稍加笔墨介绍。

“声”,是从音乐声学角度介绍一钟两音的振动模式并展示曾钟的全部音列。“一钟两音”是中国独有的制钟技术,智慧的古代钟匠巧妙地利用声板振动节线在一口钟上调出两个不同音高的乐音,其高超技艺令世界称奇。在光盘中,作者把一钟两音的发声机理以及古代工匠搓磨编钟的方法以文字、动画和音响形式同时展示给读者,加上与正、侧鼓音音响相配合的频谱显示,能够使读者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对原本抽象的物理法则产生直观的形象感受。

曾侯乙编钟全套共65枚,自出土以来,极少有人能够完整地听到这套钟发出的原声音响,道理很简单:如此珍贵的文物断不能轻易有所“触动”(在湖北博物馆以及海内外供演出使用的均为复制件),而专门为这套编钟的原始音响出版一张CD似乎又太“学术”。在多媒体光盘中弥补这一缺憾是作者一开始就明确的目标。目前进入光盘的编钟声响就是当年由中国唱片总公司用刚刚进口的录音广播车直接开赴武汉精心采录的原声,也是该音响第一次正式对外发表。在光盘中,全部音列以两种方式播放,一种仅播放正鼓音,另一种则包含全部正、侧鼓音。播放形式具有多媒体技术特征:在听到编钟音列的同时,屏幕既有钟锤在相应音位敲击的图像,也有该音在五线谱上的具体音高位置,如此耳闻目睹,读者对曾钟全部音列的状况定会了然于心。

“乐”的部分,除了为读者提供欣赏古代钟乐的机会外,兼有让读者体尝在计算机上模拟敲钟乐趣的意图。而这一内容堪称运用多媒体技术最为精彩的部分。前面已经提到,多媒体光盘与VCD和DVD的最大区别,在于多媒体光盘具有人机交互性,即读者可以根据自己需求随意检索和调用光盘内容,控制界面,掌握进度。正是这种交互性技术,使读者与节目源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曾侯乙编钟是一件超级乐器,如果让读者在欣赏钟乐的同时,还能亲身体验一下击钟作乐的感受自然是最好不过的事。这些在传统出版物上无法实现的功能在多媒体光盘中却可以轻松享用。光盘的作者在“乐”的部分专门加入“试奏”功能,进入该功能后,读者可以手执钟锤(当然是用计算机鼠标来控制),任意敲击编钟的中层甬钟,敲击钟的正、侧鼓部,就会发出相应的音高,而且全部是原声音响。敲击编钟其它部位,也会发出相应的音响(包括编钟的钟架)。稍有音乐知识的读者,借助光盘提供的音位排列图示,可以自己演奏一段简单的编钟乐曲。请记住,这的的确确是在用曾侯乙编钟的原声演奏乐曲。

“纹”和“史”两部分,分别介绍了曾钟的铸造艺术、曾国的历史、曾钟在整个编钟发展历史中的地位以及曾钟发掘过程的实况。光盘采用多媒体技术的图形处理功能从多种角度显示曾钟的纹饰效果与结构特征,古老编钟的各个铸造细节,经动态放大处理后在屏幕中得以一展惊人之美。人们从中能够认识到:精美乐器本来就是音乐与美术结合的产物。

其实,多媒体光盘的优势不仅体现在对信息的综合和交互控制方面,她在大容量信息检索和查询方面的威力与传统出版物相比亦不可同日而语,不过这已不属于多媒体技术的专有优势,故无需在此专门介绍。

通过《曾侯乙编钟》光盘的例子,我们或许可以对未来音乐教材及音乐教育作出如下展望:

一、目前我们使用的那些含有较多谱例、图片以及需要音响配合的音乐教材今后可能都会以多媒体光盘形式出版发行。譬如像中小学音乐教材、音乐学院及师范学院音乐系的基本乐理、和声学、配器法、对位法、曲式学、中外音乐史、音乐名作欣赏、民族音乐概论,等等。据了解,目前北京的一些学校(包括一些小学)已经开始在数学、语文等课堂上使用自己编写的多媒体教材,效果很好。其实,音乐课才是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最佳课堂。音乐教材一旦做成系列多媒体光盘,不仅方便教师备课、授课,改善教学质量,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多媒体光盘也利于音乐知识的普及:任何想学习音乐的人都可以买一张光盘在家里自学,既有理论又有实例,既有乐谱又有音响,真正做到图、文、声、像并茂,寓教于乐,其乐无穷。像乐谱类,以及音乐美学、律学、民族音乐学等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出版物,则可以利用多媒体光盘容量大,易于检索与查询的特点,将该领域的资料以数据库形式全部装入光盘,可以方便查询与调用,能极大提高教师、音乐学家们的学习和使用效率。

我们常常感叹我们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水平低下,并把原因归于师资能力,其实我们也不能忽视传统教材本身的局限性。如果将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到音乐教学当中,受益的将不仅仅是在校的教师和学生,而是整个音乐社会。

二、多媒体技术对所有编写音乐教材的音乐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他们不仅要学会如何使用她,更要学会如何利用这种技术编写新的教材。这既是操作方式上的改变,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转型,因为我们旧有教材的编写都是基于传统媒体和教学设施的平台,体现的是一种“串行处理”(注:计算机术语,是一种以单通道顺序加工处理信息的方法。与之相对应的是“并行处理”模式,即以多通道同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思维模式。有了多媒体技术,音乐教师就要以学生的可接受性为基本依据,全方位地对各种教材资源重新加以梳理与整合,以求取最佳教学效果。诚如一位德国出版商说:“如果说目前出版的多媒体读物存在什么局限性的话,那就是作者的想象力,因为人们尚不习惯同时使用多种表现手段来阐述一个主题。”以学习五线谱知识为例,传统的教本既枯燥又缺乏音响配合,假如借助多媒体技术,我们就可以采用更为生动的动画、音响加游戏的方式,把五线谱的历史、规则、最新的发展,以及现代音乐记谱法都一一呈现给读者,所有的谱例都有音响的配合,同时允许学习者自己创作新的乐谱和音响,甚至可以考虑把学习五线谱与视唱练耳课结合在一起,边看、边听、边做,这样来学习五线谱知识,其效果自然不同凡响。

三、多媒体技术也将改变传统音乐教材的出版发行方式。按以往出教材的模式,作者只管编书,排版、印刷直至出版发行都是由出版社负责。今后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教材的出版和发行将变得更加容易,因为比起传统的印刷程序来说,电子信息的编辑和复制既准确又快捷。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随时编写或更改教材,然后刻成一张光盘就大功告成了。切不要以为多媒体光盘的成本会高于传统出版物,据专家统计,按单位信息量制作成本核算,多媒体光盘是最便宜的读物。

如果今后计算机联网一旦普及,这些信息就可以在网络上发送,传播,这也就是“远程音乐教育”的模式。到那时,只要你有一台多媒体计算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像在专业音乐院校一样学习音乐课程。现在最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甚至允许教师与异地的学生面对面实时交流,就是演奏或演唱专业的学生也可以照样在网上学习,这种情况自然是传统教材和教学手段根本无法做到的。

放眼世界,在多媒体光盘技术刚刚出现的1992年,全世界的多媒体节目光盘不过十余种,而到1996年,仅美国微软公司一家推出的音乐多媒体光盘就达近百种,内容涉及乐器、音乐家和音乐游戏。其他计算机技术较为发达的国家也在陆续推出体现本国特色的音乐学习软件。中国是一个12亿人口的泱泱大国,而我们目前正式出版的多媒体音乐光盘却仅有《曾侯乙编钟》等少数几张!这实在有些寒酸。所幸的是限于我国音乐爱好者拥有计算机的数量以及语言环境的限制,外国多媒体音乐光盘尚未对我国音乐教育产生直接影响。但是,从我国计算机软件市场被外国公司占领的速度与规模来看,我们已经没有等待的时间(注:以计算机汉字处理软件市场为例,10年前还鲜为人知的“Word”(美国微软公司出品的一种文字处理软件)便是由于我们的消极等待,成了今天中国办公软件市场的霸主。)。

笔者认为,目前制约多媒体音乐教材在我国推行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作者和出版单位尚缺乏对新技术的敏感与创新意识;二是教学单位缺乏应有的配套设施。二者中,后者或许更容易解决,因为照目前计算机硬件价格的下落速度,在我国学校逐渐普及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没有太多困难,倒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材观念,才是延缓多媒体教材发展的主要障碍。重要的是我们从现在起就应该确立这样的观念:音乐教材应当是一切有助于音乐学习的信息集合体,而不单单就是指一本印刷的出版物。

在新世纪来临之际,我国音乐界的有识之士都在回顾百年来中西音乐的交融与碰撞,检讨我们在引进西方音乐文化方面的得与失。音乐有民族性,多媒体技术却没有民族性。如何利用这一全新媒体提供的在音乐环境中学习音乐的可能性,开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材,当是我们亟待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目前在我国实施多媒体音乐教材战略的时机已经来临,错过这次机会,中国音乐界就会有更多的遗憾与感慨。

我们应该勇于面对多媒体技术带来的新的挑战。中国音乐教材的未来就在今天。

标签:;  ;  ;  ;  

多媒体光盘技术与中国音乐教材的未来_曾侯乙编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