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国女性电影一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当代论文,女性论文,电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女性大抵占了全球总人口的一半,但女性电影在当代美国电影中却远远占不了一半。不过这也不值得义愤填膺,因为这与其说是男性“歧视”使然,毋宁说是商业运作的结果。当今好莱坞,动作片大行其道,幻想片也很走俏,其他类型的影片鲜有卖座者,即使有,也只是偶尔爆个冷门而已。在商业利益至上的好莱坞,少拍或不拍不被看好的女性电影,乃是天经地义的事。
不过这也要看你是如何理解“女性电影”这一术语的。“女性电影”是最易引起歧义的电影术语之一。按专家的理解,“女性电影”的数量还要少些,因为专家们为了便于从事学术研究起见,往往“收缩”女性电影的定义,把它严格限定在“表现女权及女性意识的电影”的范围之内;但如果按某些影视工作者的理解,“女性电影”又可能不止占电影总数的一半,因为这些从事实际工作的影视从业人员出于实用目的,倾向于无限扩大女性电影的内涵和外延,把凡是有女性角色出现的电影都叫做“女性电影”(例如,最近某电视台的“女性影视”栏目的选片标准似乎即依据于此理解)。
在我看来,上述对于“女性电影”的理解,前者过于偏狭,在实际运用中有时会行不通;后者则过于市侩,并会导致“泛女性电影”的结局,即几乎所有电影都成了女性电影(因为迄今为止,只有为数极少的几部影片如《十二条怒汉》、《桂河大桥》等,里面没有女性角色)。
根据通常的理解及对实际运用情况的考察,我认为“女性电影”应该包括以下三种电影:1.由女性导演执导的电影(从创作主体上讲);2.以女性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电影(从题材内容上讲);3.从女性角度出发,以女权主义思想为指导拍出的电影(从电影观念上讲)。本文对当代美国女性电影的描述即从上述三个方面进行。
一
“导演”这一职业,一向是男性的传统领地,因此在美国,女性导演堪称凤毛麟角,由女导演执导的电影也寥寥可数。据美国电影导演协会统计,从1939年至1979年的40年间,好莱坞共制作了7千多部影片,其中只有14部是由女导演执导的。这期间能够举出姓名的女导演统共只有七个人。在1979年全年,女导演执导的影片也只有一部,即简·切克斯贝莉的《昔日男友》。
近年来,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深入,美国一批有才华有禀赋的女性也纷纷进入了导演的行列,由女性拍摄的影片明显增多,例如,在1990年全美出品的两百余部影片中,就有11部为女导演的作品,占总数的5.3%。其中有些片子还成为卖座片或得奖片。在当代好莱坞,值得提到的由女导演执导的“女性电影”有以下几部:
《她们自己的联盟》(“A League of Their Own”, 又译《红粉联盟》),该片讲述了1943年男人上前线打仗后由有关人士创办的全部由女队组成的美国女子棒球联合会的故事,表现了高度的技巧、幽默感和美国人的热情,并且由于它展示了棒球改变了一群妇女的生活、妇女在棒球场上可以战胜男人等事实而带有一定的女权主义色彩。本片为1992年全美十大卖座片之一,主演有吉娜·戴维丝、玛多娜、汤姆·汉克斯等,由著名女导演彭姆·马歇尔执导。
《过时的人们》(“Used People”,又译《故人》), 这是一部关于爱、家庭及其它使人尴尬的事物的喜剧片,它讲述的是纽约昆斯区一对最不可能成为夫妻的人珀尔和乔的故事,评论称它会引起观众“梦幻般的微笑”。三位奥斯卡影后——雪莉·麦克琳(《母女情深》)、杰西卡·坦迪(《为戴茜小姐开车》)、凯茜·贝茨(《米泽丽》)参加了本片的演出,导演为新锐女导演毕班·基德朗,20世纪福克斯公司1992年发行。
《西雅图未眠夜》(“Sleepless In Seattle”),这是一部描写两个相隔万里的有情人最终结合在一起的浪漫喜剧片,具有现代生活气息而又充满怀旧情绪, 故赢得了老中青三代观众的一致认同, 成为1993年全美十大卖座片之一。主演为梅格·瑞安和汤姆·汉克斯,导演则是女编导诺娜·埃芙蓉。
《秘密花园》(“The Secret Garden”), 该片讲述了孤女玛丽与一群少年朋友使一个杂草丛生的花园变为花木繁茂的乐园,同时也使他们自己的身心恢复了健康的故事,是一部忠实地改编儿童文学并具有较高艺术造诣的新经典影片,由大导演科波拉的制片公司出品(1993),编导分别为女编剧卡罗琳·汤普森和波兰女导演阿格涅氏卡·霍兰德。
名气稍逊,年代稍久或不如上述影片成功的由女导演执导的女性电影还可举出彭妮·马歇尔的《大人》、《唤醒》、朱迪·福斯特执导的《神童泰德》,桑德拉·罗克的《脉冲》,玛莎·库利奇的《野姑娘罗丝》,米拉·奈尔的《密西西比·玛萨拉》,艾美·汉克琳的《看谁在说话》,芭芭拉·史翠珊的《潮流王子》等。而这方面的最新近的例子则是吉莲安·阿姆斯特朗的《小妇人》(重拍片),朱迪·福斯特的《休假之家》等。
女性导演执导的影片相当一部分也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女性电影(即以妇女生活为主要描写内容的电影和具有女权主义思想的电影),这是由女导演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很多这类片子也充分符合了人们对它们的预想:细腻、软绵绵、对白多、充满温情脉脉的罗曼谛克等等。但是,随着“消除行业中的性别差异”的呼声越来越高,女性编导们开始慢慢涉足过去只有男性导演才能涉足的影片类型(如动作片等),她们的影片也慢慢变得充满暴力和血腥味。也许有一天,“女性导演”这一划分会成为历史,她们的电影也会离传统意义上的女性电影越来越远。
二
以妇女生活为题材,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女性电影”(其特征是:片中至少有两名或两名以上女主角,或者主角全为女性),在当代美国影坛上有一些,但不占主流,因为妇女题材不是热门的电影题材,这种片子也很少挤上卖座影片的“Top Ten”(十大)榜。 (另一方面,相邻的“家庭题材”——把男性扯进来后——却很吃香,这是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好莱坞只是为了使自己心安理得而不时拍几部这样的片子,以示“性别平等”、不“重男轻女”。但即使在每年为数不多的女性题材影片里,也涌现出了一些名作,最近的例子是:
《上班女郎》(“Working Girl”,1988):描写穷苦但聪明的女秘书麦吉尔击败其女上司而当上华尔街一名女经理的故事。在该片中,由穷变富的不是男人,而是一个勤奋工作的女青年,她凭自己的刻苦和才能从底层开始一直爬到了上层,获得了自己的解放。梅兰妮·格利菲思、西格妮·韦弗主演,迈克·尼柯尔斯导演,获当年度金球奖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奖。
《钢木兰花》(“Steel Magnolias”,1989):是一部反映女性友谊的女性伙伴片,描写路易斯安纳州一虚构的小镇上六位妇女相互交织的生活,并透过这些女性的眼睛,观察了美国南方生活中爱情、死亡、苦难和友谊等各个侧面。金奖影后萨莉·菲尔德、雪莉·麦克琳,新秀朱丽娅·罗伯茨扮演了其中的几位女主角。片中男性角色很少,少得“几乎像不存在似的”。导演为赫伯特·罗伯茨获第47届金球奖最佳女配角奖。
《油炸青蕃茄》(“Fried Green Tomatoes”,1991):也是一部表现女性友谊的影片,在两个交叉进行的故事里描写了四位性情古怪的女性角色,她们具有顽强的个性并建立起了经得住考验的持久友情。影后杰西卡·坦迪、凯茜·贝茨,青年女影星玛斯特森和帕克分别扮演两对女性伙伴。片中男性角色少且没有多少戏可演。导演为乔恩·阿弗内特,获1992年奥斯卡最佳改编编剧和最佳女配角两项提名。
《死亡降临》(“Death Becomes Her”,1992):该片取材于当今西方妇女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如何永葆青春,长生不老,描写了两位女性先是互为情敌,不共戴天,后又同病相怜,和平共处的故事。她们达成谅解的基础是她们都服用了长生不老药这一事实。影片以荒诞的内容讽刺了女性的种种弱点:盲目、虚荣、妒嫉等等。著名影星梅丽尔·斯特里普、戈尔迪·霍恩份演片中的两位女主角,褒曼之女伊莎贝拉·罗西里尼扮演女巫,导演则是后来执导了《阿甘正传》的罗伯特·赞米基斯。影片获1993年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
由上可见,表现女性生活的女性电影其主题是严肃的,积极的,多方面的,反映的生活面也是较为广阔的。如果把这方面的女性电影的范围放宽到“写妇女问题的电影”和“妇女感兴趣的电影”,那么影片名单还将大大扩展。然而,即使是单纯写女性生活的影片在好莱坞也已有很长的历史了,如《舞台后门》(1937)、《女人》(1939)、《囚笼》(1950)、《群》(1966)、《三个女人》、《转折点》(1977)、《九点到五点》(1980)等。1987年甚至有30部影片里面有两个以上的主角是女性,例如《拚命寻找苏珊》、《汉娜姐妹》、《心之罪》、《大买卖》、《残酷的命运》、《东镇的女巫》等。不过总起来说,这种女性电影还是占少数,因为好莱坞的信条是:要想不担风险,必须迎合14~20岁的男女青年的爱好。而为30岁以上成年男女拍片,势必会减少票房收入。因此,除非观众的欣赏口味突然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否则描写女性生活的女性影片不占主流的局面不会改变。
三
表现女权主义思想,探索女性心理意识的电影,是女性电影的主体,也是狭义上的“女性电影”之所指。拍这种电影的导演即使是个男性,也往往从女性角度来拍片,来展示故事情节,表述思想主题。这种电影有着深刻的背景。长期以来,女性形象在好莱坞的镜头里受到不同程度的歪曲和忽视;好莱坞塑造出来的女性角色往往是男性甚至大男子主义者心目中的女性。她们要么是花瓶式角色(如许多动作片里的女性角色就纯粹只是男性的陪衬),要么是妖冶的“性感蜘蛛”(如《桃色曝光》里的女主角),要么是只知谈情说爱的弱者(如《吸血鬼》里的女受害者),要么是没有理想的家庭妇女(如许多家庭情节片里的女性形象),再要么是变态狂(如《蝴蝶梦》里的女管家、《米泽丽》里的女护士)、性商品(如《漂亮女人》、《桃色交易》里的女主角)等等。这种状况引起了女权主义者们的愤怒,她们从个人、社会以及政治等多方面深刻阐释了好莱坞电影影像里所表露出的男性欲望和侵略心理,揭露了好莱坞电影通过特有的修辞手段把女性的银幕形象变成了色情的消费对象的本质。女权主义者们还创立了“女权主义电影批评”,运用种种方法破译好莱坞电影的影像符码,揭示其中所隐含的“性别歧视”。女权主义电影批评认为,以往的电影语言是男性的产物,要想建立更接近妇女情感体验的新电影,就必须首先破坏语言,摧毁大男子主义的传播方式。
这些观点引起了一批关注妇女问题和妇女解放运动的男女导演的共鸣,他们在自己的创作中实践了女权主义电影批评的主张,把深邃的目光和摄影机镜头牢牢对准妇女问题、女性心理和女权运动,拍出了许多优秀的“女性电影”。例如六七十年代的《爱丽丝不再住此》、《一个未婚女人》、《克莱默夫妇》等片表现了女性在家庭中承受的压抑与痛苦以及她们离家出走,追求独立自主,实现自我的新选择。八十年代的许多影片中的女性形象则反映了社会上妇女地位的变化,反映了女性的自主与自立,她们不再依附于男人或家庭,而是有自己的事业和完全独立的个人生活,与男人的结合也要符合她们的意愿。在极端的女权主义电影里,男人还往往要由女性来控制。1987年出品的《婴儿热》向人们证明一个职业女性也能当好母亲;同年出品的《月色撩人》则塑造了一位完全受情欲支配的大胆的独立女性;而《当哈里遇到萨莉时》(1989)则表现了美国新一代女性对爱情和生活的态度……与此同时,银幕上的女英雄也时有涌现,如《魔鬼终结者》及其续集里的琳达·汉密尔顿、《霹雳蓝天使》里的杰米·莉·柯蒂斯、《怒河狂奔》里的梅丽尔·斯特里普、《坦克女郎》里的罗莉·比蒂等等。可以说,女权主义思潮和妇女解放运动深深地影响了好莱坞电影。
在考察当代美国女权主义电影时,不能不特别提到以下几部影片:
《被告》(“The Accused”,1988),这是一部女性法庭片, 描写一位女律师帮助一名被轮奸的酒吧女招待讨回公道,把罪犯送进监狱的故事。它揭露了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导致的一起轮奸案的发生,表现了两个女性为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而同以男性为中心的体制作斗争并最终获胜的历程。朱迪·福斯特扮演被侮辱的女招待而获1989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导演为乔纳森·卡普兰。
《西尔玛与路易丝》(“Thelma And Louise”,1991年, 又译《末路狂花》),女性道路片,描写了两位外出旅行的妇女由于失手打死一名强奸未遂的男人而受到追逐并走向毁灭的故事,表现了女性“以暴制暴”对付男性的极端女权主义思想,因而上映后引起了激烈争论,并受到许多男性观众的抵制。该片已成为当代美国女性电影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主演为吉娜·戴维丝和苏珊·萨兰顿,导演则是科幻片大师里德利·斯科特。影片获1992年奥斯卡最佳原著编剧奖。
《坏女孩》(“Bad Girls”,1994),女性西部片,描写4位泼辣、美丽的西部女孩变成斜挎腰带,手持刀枪的女牛仔与恶势力斗争的故事。至此,男性在电影类型中的最后一块领地——西部片也为女性所占领,西部片中只有男性英雄的局面被打破了,女牛仔的形象使观众耳目一新。四位女英雄分别由斯托、玛斯特森、麦克道威尔和巴里摩尔扮演。
在当今好莱坞,女权主义电影还在源源不断地涌现。然而,好莱坞与女权主义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关系却很微妙。一方面,好莱坞推出了如上所述的许多标准的女性电影;另一方面,随着女权主义运动的日趋式微,好莱坞也制作了大量与女权主义观点相左的,强调家庭观念和传统价值体系的电影,如《致命的诱惑》、《广播新闻》、《一事无成、》《桃色交易》等。好莱坞电影生产中的这种矛盾是美国社会在妇女解放问题上的矛盾的反映。
如前所述,当代美国女性电影大致可划分为女导演拍摄的电影、女性题材电影和女权主义电影三大类。但这种划分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并不是绝对的。事实上,这三类女性电影既有相互区别的一面,更有相互交叉,相互包含的一面,很难截然分开。如《她们自己的联盟》,既是女导演的作品,又是女性题材电影,还是有强烈的女权主义色彩。《上班女郎》作为一部妇女题材电影,里面同时具有丰富的女权主义思想。而《西尔玛和路易丝》这部女权主义电影代表作,又可看作一部标准的女性题材电影。只能说当代美国女性电影的创作态势是复杂的和丰富的。在资料不多,观看影片有限,而这类影片又繁多的情况下,本文的描述难免有遗珠之憾。只是,如果本文能为对美国女性电影感兴趣的朋友提供一点线索,那已是笔者的最大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