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基础训练加强能力培养--对高考后复习阶段教学的几点建议_数学论文

重视基础训练加强能力培养--对高考后复习阶段教学的几点建议_数学论文

注重基础训练 强化能力培养——高考复习后阶段教学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考复习论文,注重论文,阶段论文,能力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数学)》(以下简称考试说明)明确指出了数学学科考试的宗旨是:测试中学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考查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说明对知识和能力要求还作了进一步的界说,这些无疑对高三复习工作指明了方向。但基础是能力的载体,必须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训练的基础上,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后阶段复习尤其如此。现谈谈本人一点拙见。

1 全面检查“三基”的落实

经过前阶段的全面复习,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上,应该达到理解和初步掌握及运用的目标。由于高中会考是合格性考试,试题的难度及覆盖面与高考要求存在相当大的距离,因此对于学生掌握“三基”的程度,检查还必须深化。

1.1 关于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是指考试内容所涉及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等。考试说明中所列知识点多达130个,每年高考试题涉及的知识点约90多个,占全部知识点的70%以上,因此,任何一个知识点的疏漏,将给解题带来障碍或直接造成错误结果,即使是对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也需响鼓更应重棰敲。

在后阶段复习中,老师在选题、编题、讲练、讲评中,都要注意各个知识点的考查,不使其遗漏。以保证在高考中能全面准确、快速解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关于基本技能

基本技能是指能够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简单的推理、画图以及绘制图表、处理数据等操作。由于前阶段全面复习过程中知识点多,复习量大,容易造成老师对学生的检查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弊端,后阶段复习应该加强对学生解题过程的检查,目的在于强调解题的规范性和数学语言运用的逻辑性,以期达到在考试中解答过程层次清楚,文字说明准确,逻辑严谨,依据充分,不至因解答混乱而失分。

1.3 基本思想和方法

中学数学所涉及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是由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基本思想是这种“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中学数学基本思想主要有: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逻辑划分(即分类讨论)思想、消元降次思想、等价转化思想、集合与对应思想以及公理化等思想;基本方法是指关于解决思想、知识等问题的门路和程序。思想是意识的、观念的、较为深层的,方法是具体的、可以操作的,如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配方法等等以及观察、分析、归纳与演绎、综合等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它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和关键,它能培养和锻炼思想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所以历次高考在多数试题中都有体现,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但不是要刻意追求特殊的解题技巧,试题的第一解答课本上均能找到原型,因此必须重视“通性”、“通法”的训练。

总之,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要反复训练,并要注意试题的全面性、整体性、深刻性、灵活性和综合性。即对高中数学的各章、各主要知识块都要全面系统考查,考查应注意各科间的联系,注意知识的整体性,注意揭示各知识间的互相转化,注意方法和概念的灵活性运用与解题的速度,注意试题如何体现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考查。

2 切实落实能力的提高

“重基础、出活题、考能力”已成为目前高考命题“定势”,因此如何在后阶段复习中,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应该成为老师们教学的“重头戏”。

2.1 高考中的能力要求

数学高考把能力考查放在首位是由高考具有选拔性功能与它也对中学教学有一定的导向性和评价作用所决定的。从1984年起高考数学命题就提出了“出活题、考能力”的要求。

数学高考的能力要求一般说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是具有学科特点的“数学能力”,二是能够反映考生综合素质的“学习潜力”。对于数学能力考试说明中对其要求已说得比较具体,即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最突出的是逻辑思维能力,因为在诸多思维活动中,它是最能揭示数学理论的,它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全过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虽然不象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表现得那么明显,但它渗透到各种能力之中,体现了对数学思想和方法掌握以及运用的水平。

反映综合素质的“学习潜力”主要是指考生对日常用语和数学语言的阅读、理解比较和转换的能力,以及分析与综合、比较与联想、归纳与类比,抽象与概括、一般化与特殊化等一般思维方法掌握和运用的水平,这些能力都是人们观察认识事物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

在应用所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带有实际意义的数学问题时,还要特别强调“数学化能力”,这是数学能力的基础,它是反映人们在观察现实世界时,能否运用“数学的方法来分析研究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加以解决。近年来高考加大对应用题的考查,正是强调了对“数学化能力”的要求。当然这一问题不是靠这一段时间可以解决的,但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课本和手边材料,增加复习的力度。

2.2 考生应具备的能力

针对高考数学学科的能力要求,考生还应具备应考的能力,例如:

(1)转化化归能力 主要是抽象向具体,一般向特殊的转化,无限向有限的转化;难向易、繁向简的转化;空间向平面的转化;数学语言之间的转化等。

(2)数形结合能力 高考试题中,特别是选择题的解答,这种能力非常重要,考生要能从“形”中思考答案。

(3)逻辑划分能力 这是能力考查的重点之一,每年试题中均有体现,要使考生熟知讨论的对象及需要划分的全集;正确、合理地分类后,逐类讨论;归纳小结,得出结论。

(4)准确熟练运算能力 考生解题要目标准确、方法适当、有效,要有较强的数学记忆力,以保证熟练地运用概念和方法简捷迅速答题,并对结果的正确性有检验的能力。

(5)数学化能力 考生应对涉及实际运用的问题在阅读中找准各种量,能利用方程和函数等思想方法。建立起各种量之间的关系(建模),并能做出正确的解答和对解答结果进行必要的解释。

(6)良好的个性品质 考生在120分钟考试的时间内,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试题不急不燥,要有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

(7)较好的应试能力 考生在考试过程中,要会处理考试的技术性问题,如答题的计划性,顺序的调整,时间的利用,克服外界的干扰等。

3 处理好几种关系

(1)目标与实际 复习要根据考试说明制定计划,选准材料。确定目标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可任意拔高和拓宽知识,否则适得其反。

(2)精练与多练 “精”不等于“少”,必须精选试题,多加练习。

(3)陈题与新题 选题以能否达到目的为标准,“陈”不一定是“差”,“新”也不一定就是“好”。

(4)技巧与常规 解答要注意“通性”、“通法”、“通则”,不要热衷于解题技巧,高考不是数学竞赛。

(5)听懂与会用 防止学生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现象,教师讲题,要分析过程,让学生真正学会。

(6)测试与讲评 测试是检验会做的必要手段,不要只发讲义,不检查学生解答情况,要批改,要有针对性的讲评。

高考复习是在短时间内对中学阶段所学知识的全面回顾,并在回顾中提高运用水平和能力,所以高考复习有“温故而创新”的作用。但是能力的提高,不全是这段复习能够解决的,必须在整个教学阶段,注重知识、技能、方法等形成的过程,即使是解题,也应有形成解答方案和实现解题目标的过程,这是在教学中要切实下功夫解决的。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只要我们按照教学规律,付出了辛勤劳动,一定会收到满意的回报。

标签:;  ;  

重视基础训练加强能力培养--对高考后复习阶段教学的几点建议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