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学习方式 实现有效学习——“圆的认识”教学对比与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强调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这对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十年前(以下简称“前者”),笔者曾上过一节名为“圆的认识”的课,在教学比赛中还获得一等奖;十年后(以下简称“后者”)的今天,笔者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又一次上同样的课。我把十年前的教学实录与这次的教学实录进行了对比,发现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现摘取其中的三个片断作对比分析。
教学片断一:导入环节
[对比与反思]
我们该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笔者认为,这样的情境应该是生活化的,而且富有挑战性的。首先,要让学生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是否明确讨论的问题关系到每个学生能否积极投入。其次通过创设情境,唤起原有经验,让学生的智慧受到挑战。学生在面临挑战性任务时,往往会释放更多的能量,进行更加有效的学习。前者的情境,用甩动的小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从动态中感知圆;接着从已学的平面图形引入圆,有利于概念的分化。但是这种情境基本上从教材知识体系、从教师主观愿望出发的,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智力活动并没有受到应有的挑战。后者的套花游戏规则的重新设计,趋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他们从各自已有的知识背景与生活经验出发,迅速投入实际情境中,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角度,发现只要每人到花(圆心)的距离相等就行,自然形成站成圆形的观念,并且从直觉上解释为什么要站成圆形,这里蕴涵着圆的特征,为后继教学埋下了伏笔。这种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从而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片断二:圆的特征(内容见下表)
[对比与反思]
如何处理好主动探究与接受的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讲解、灌输为主的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实施开放性、探究性的教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这里,要处理好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探究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但以往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使得学习成了纯粹机械被动的过程。变革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合作等因素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变得更为有效、更具高质量。
在两次圆的特征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的处理方法折射出来的教学理念的差异。两次教学都力图体现探究和发现。前者,基本上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统一调控下的活动,从折纸找圆心,认识半径和直径,到发现直径和半径的特点,虽然学生也有发现和思考成分,但是教师主导的痕迹十分明显。在这样的设计中,问题的答案基本在教师的意料之中,学生不敢也不会越雷池半步。而后者,从圆心的揭示、半径的探究到直径的发展,教师恰当地把握了接受与探究、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关系。首先,从甩动小球的动态演示中形成问题:为什么小球不会跑到别的地方去?自然引出固定的一点即圆心。那么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的?学生从观察和画圆的体验中获得各自的看法,在交流中生成讨论“半径”的需要。其次,对“半径”的探究,充分相信学生,摈弃接受式的学习,合理组织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促进有效互动。第一层次,直接让学生判断图中哪条是半径,并且说明理由。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大都能判断,但是对理由的表述不甚明确。正是在这样或正确或错误的表述、辨析中,学生对半径的概念由模糊变清晰,概括定义水到渠成。第二层次,在圆形纸片上画半径。这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开放性,没有圆心怎么画?在合作讨论中学生找到不同的方法:有的重新用圆规试画,有的用对折再对折找到圆心,还有的对折后量出折痕的一半即半径。在这样开放性问题的探究中不仅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使之经历探究过程,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而且显示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思维。第三层次,在画半径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发现半径永远画不完,体验到半径有无数条。然后联系定义中的“到圆上任意一点”来进一步验证半径有无数条,半径都相等。“直径”概念和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的得出,更是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运用联想、类比、推理等方法合作完成建构。在整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确立了恰当的探究点:“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半径”“在圆纸片上画出圆的半径,有问题吗?”“在圆内还发现怎样的线段?”等三个主要问题。这是基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正确认识和恰当把握,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基础上,作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师作出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决策。正是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实现了探究过程的开放,也突出了师生间、生生间的多向交流与合作,为学生全面参与学习活动创造了更多的条件和机会。可见,只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经验的重要性,才能设计好探究活动,实现有效的探究和互动。
教学片断三:画圆(见下表)
[对比与反思]
学生需要经历怎样的学习过程?
数学学习并不是要模仿数学家发现或创造数学的过程,而应成为学生经历一个真正的“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体验“做数学”的过程。“做数学”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验操作、自主探索、猜想交流中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到:两者画圆安排顺序不同。前者安排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之后,而且一次性完成,这样安排符合知识的逻辑顺序,基础扎实,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缺少关注;后者则安排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在认识圆的特征之前,用圆规画任意圆,并认识生活中圆的画法。第二层次在认识圆的特征之后,画指定大小的圆。这样的安排基于学生的兴趣和做数学的理念。在课前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于画圆十分感兴趣,教学中何不利用学生的兴奋点?因此,课一开始就安排画圆。事实证明,学生画圆的体会十分深刻:有的学生一下子能画出一个漂亮的圆,有的学生初次画圆时手直颤抖,有的则用力不当,怎么也画不圆,有的竟转动纸来画……这比单纯地直接教师示范指导,学生的体验深刻得多。正是展示了学生尝试画圆的种种体会,学生才会体验到画圆不那么容易,才有画了一个漂亮的圆之后获得的成功感,才使课堂变得富有生机和充满活力。第二层次通过展示、交流画圆的过程,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不仅进一步巩固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熟练画圆的技能,而且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这样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和操作活动中,经历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从上述三个片断的对比分析中可见,教学行为的差异归根结底是教学理念的差异。小学数学教学要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树立为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其次要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面对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并能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经历学习数学的丰富生动的过程,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