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失真:投资者视角与经营者视角_会计论文

会计信息失真:投资者视角与经营者视角_会计论文

会计信息失真:投资者视角与经营者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经营者论文,会计信息论文,投资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引起了立法机关、政府、投资者、社会公众以及会计界人士的强烈关注,在一定意义上已经超越了会计范畴而演变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基于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利益差别、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以及所谓的“面子”问题,不同的人对会计信息失真的看法殊异。因此,调查不同对象对会计信息失真的看法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借助问卷调查的方式,尝试分析我国证券市场中基金管理人与公司经理人观点的差异,藉此思考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视角差异

什么是会计信息失真?简单地说,就是会计信息没有反映经济真实。企业的经济真实是企业客观存在的经济事项及其状况。不管会计上如何反映经济事项,这个经济真实总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的一切活动,包括生产、销售、融投资决策等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对企业经济真实的可靠反映上。因此,有人指出,“对会计核算在理论上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如实反映经济活动的真相”(葛家澍、黄世忠,1999)。当会计没有达到这个目标的时候,就出现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这种看法迎合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而备受推崇。

但是,将会计定位在完全反映经济真实,对会计及会计职责而言显然是过高要求,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会计师的责任。会计的基本前提如货币计量、会计分期、权责发生制等决定了会计在相当程度必须依赖估计和判断,并受制于会计存在的客观环境。要求会计完全反映经济真实是无法达到的,也是不切合实际的。在职业会计师看来,如果会计师根据业务发生时的具体情况,按照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或其他法则的要求,进行了适当的会计处理,就不存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这种看法迎合了会计信息提供者的要求而倍受推崇。

前一种看法更加贴近投资者的利益,因为投资者注重的是会计信息对于投资决策的效用(结果理性)。后一种观点则更多地从经营者的角度看问题,着眼于会计师责任的解除(程序理性)。显然,上述两类观点存在着期望差异。现代会计致力于调和使用者与提供者之间的矛盾,缩小期望差异,在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之下尽可能地顾及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和要求,从而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就上市公司而言,它们在管理上面临的共同问题是,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投资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而且可能比非上市公司更为突出。投资者由于受资源、技能、经验等因素制约,往往不能获取充分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必要的监控手段,经营者就可能采用包括会计在内的所有手段来牟取自身的利益,利润操纵也就在所难免。同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与小股东、债权人与经营者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大股东可能为了转移利润、获取配股资源或其他目的,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进行操纵。另外,为了达到债务契约规定的财务比率标准,企业也可能会采用操纵利润的办法。正因为如此,研究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调查对象

一、以投资者为调查对象

我们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了会计信息用户对会计信息失真的看法。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存在多种用户,不同用户的目的不同,信息需求也不一样。但投资者作为企业风险的最终承担人,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企业的效益和前景与他们的利益也是休戚相关的,从而他们成为上市公司公开披露信息的最重要的用户。

按照利用信息的专业化程度的不同,可以将会计信息用户分为专业用户和非专业用户。专业用户主要包括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证券投资基金以及其他机构投资者,其中,证券投资基金拥有的资源以及市场影响力最大,并且有持续增长的趋势。专业用户拥有资金、信息、技术和分析能力等方面的相对优势,在会计信息市场中扮演着信息分析专家和信息传播者的双重角色。因此,我们认为调查专业用户的信息需要及其对信息失真的看法足以代表投资者的观点。截止问卷发放日,我国已有10家基金管理公司,他们管理着20个封闭式契约型证券投资基金,其管理的资产超过400亿元,成为专业用户中最大的用户群体。因而,我们把调查的重点放在基金管理人上。

1999年11月,在中国证监会举办的证券投资基金业务培训班上,我们以课题组的名义向所有参加培训班的学员发放了调查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并告知被调查对象问卷调查的结果将用于非官方的学术研究(以下简称《投资基金管理人调查》)。共计发放问卷64份,回收64份,回收率100%,全部为有效问卷。被调查者中,92%以上的人具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其中61%的人具有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而被调查者的教育背景中,60%为经济管理类,16%为理工类,8%为政法类,其他占16%。另外,调查对象中有16人曾经从事过会计职业,占25%。由于经济管理类的学生一般都要修读会计学教程,所以我们推测调查对象中具备会计基本知识者至少占60%。

调查对象中具有一年以上证券从业经验的占80%左右,所以我们认为调查对象对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是比较熟悉的。另据统计,超过17%的被调查者具有部门经理以上职位,大约30%的被调查者在基金管理公司中担任财务分析师和其他分析人员。结合前文分析,我们认为调查对象可以被看成比较成熟和理性的投资者代表,可以看成会计信息的专业用户。

二、以经营者为调查对象

1999年1月8日,《证券时报》刊登了该报与联合证券公司共同进行的问卷调查。调查主题是“上市公司利润包装”,调查对象是100家上市公司的经理人(以下简称《上市公司经理人调查》),其基本结论是利润包装危害巨大,但大多数上市公司经理人(77.78%)认为他们没有进行过利润包装(下文有详细论述)。

观点比较

一、经营者视角的观点

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会计研究及会计规范的重心发生了转移。在美国,“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初期的著作和论著在基本会计思想上的最重要的转变,是会计的目的从向管理当局和债权人提交财务信息,转变到向投资者提交财务信息”(亨德里克森,1976)。会计规范重心向投资者转移则发生在1960年代,其中受到了保护消费者利益思想的影响。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不过短短10年的历史,虽然会计研究的先行者们逐渐认识到了投资者利益的重要性,会计目的和会计信息质量等方面的研究逐渐强调会计信息的效用(结果理性)。但是,我国现有的会计管理体制和会计规范的重点似乎仍然偏重于提供会计信息的程序,侧重于如何进行恰当的会计处理,特别是通过制度和会计职业界的努力达成对会计处理的共识(程序理性),而没有一个用户价值导向的概念框架来指引会计准则的制定。显然,我国企业经营者在现行会计信息供求模式中仍占有主导的地位。因此,本文首先引用《上市公司经理人调查》的结果,研究经营者视角的关于会计信息失真的观点:

1.40.91%的上市公司经理人认为利润包装“值得做,要适度”;54.55%的上市公司经理人认为“不值得做,应抑制”。

2.上市公司募集权益性资本的欲望十分强烈,保持或重获配股资格是利润包装的最主要动机(支持率91.11%)。

3.利润包装的其他动因还有:改善公司在二级市场上的形象(支持率57.68%),防止连续亏损3年或者扭亏(支持率31.08%),提高配股价格(支持率31.03%)。

4.利润包装的手法:排列前三位的分别是关联交易(支持率55.56%),巧用会计政策(支持率44.44%),地方政府支持(支持率15.56%)。

5.如何防范利润包装行为:严格执行会计准则和制度,保持会计政策的稳定性(支持率82.22%),减少关联交易并制定合理的关联交易价格(支持率64.45%),及时清理坏账,减少坏账损失(支持率15.56%)。

6.贵公司是否进行过利润包装:从未进行过利润包装(支持率78.05%),上市时曾进行过利润包装(支持率19.51%),在年报中曾有过利润包装(2.44%),在中期报告中曾有过利润包装(支持率0)。

7.关于利润包装的危害:77.78%的上市公司经理人认为,过度利润包装将会使投资者失去对公司的信任;62.22%的经理人认为,过度利润包装将影响证券市场的稳定;44.44%的经理人认为过度利润包装是短视行为,将挤占今后的利润空间;37.78%的上市公司经理人认为过度的利润包装将扰乱宏观经济秩序,28.89%的经理人员认为过度利润包装有损企业形象。

上述调查分析的结果无疑提供了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侧面,即经营者视角。但是,以财务报告的提供者为调查对象,其研究结论自然有局限性。一种意见认为:上市公司经理人是内部人,他们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最为了解,最有发言权。另一种意见认为:最了解情况或者最有发言权的人不一定说真话,让对外财务报告的提供者来评价对外财务报告的质量,其结果是缺乏说服力的。对于研究者来说,“兼听”两方面的意见有利于得到更加合理的结论。所以,本文继续引用《投资基金管理人调查》的结果,研究投资者视角的关于会计信息失真的观点。

二、投资者视角观点

在针对投资基金管理人的问卷中,除了调查对象的个人资料外,我们共设计了10个方面的问题,有关调查结果归纳如下:

1.投资决策主要依据的信息渠道

调查显示,75%的被调查者主要依赖“公开信息”进行投资决策,11%的人主要依赖“非公开信息”进行投资决策(非公开信息并非专指内幕消息,还包括市场传闻、市场调研和公司调研得到的信息等),另有14%的人认为公开信息和非公开信息在其投资决策中都具有重要作用。这反映了:(1)我国上市公司公开信息是专业用户的主要信息渠道;(2)公开(会计)信息只是竞争性信息渠道的一种,会计要与其他信息渠道进行竞争。

2.会计信息对投资决策的重要性

认为重要的被调查者者占47%,认为比较重要的占47%,认为不重要的占6%。认为会计信息对投资决策具有重要性的调查对象不足一半,令会计界人士感到有点沮丧,可能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较差,未能满足专业用户的需求有关。但是认为“重要”和“比较重要”的调查对象达到94%,又令会计界人士感到一些欣慰,表明会计信息在专业用户的投资决策中依然有用。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般散户投资者“以公司业绩为选股依据的仅占31.7%”。

但是,会计信息失真似乎是绝对的,几乎所有被调查者都认为上市公司存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但对待会计信息失真的态度迥异。调查对象中有51.6%的人通过会计信息和非会计信息的对照来发现问题,46.8%的人能够发现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之处并将其调整后获取有用信息。看来,尽管存在信息失真,专业投资者仍在使用(或不得不使用)会计信息(这与非专业有根本区别),同时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应对之策。专业投资者的这种行为趋向对我们理解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设想:如果增加证券市场中的专业用户,是可以有效降低会计信息失真对证券市场的负面影响的。

3.关于会计信息失真的分布

就会计信息失真的分布,18.75%的调查对象认为多数公司的多数项目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这可能有点言过其实,不过也反映了投资者的一种不满情绪。将近68.35%的调查对象认为多数公司的个别项目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可能代表了投资者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主流看法;两项合计,总计有88%的调查对象认为多数上市公司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这虽然是被调查者的主观判断,可能并不代表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分布,但却反映了资本供应方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不信任程度。无疑,这将会提高资本需求方的融资成本。如果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普遍持不信任态度,那么会计信息失真的最终受害者将是上市公司本身。《上市公司经理人调查》也指出:“受调查的上市公司经理担心,在利润可以人为操纵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将最终失去投资人的有力支持,证券市场将会出现较大的动荡”。此外,用户对会计信息失真的不满,也会有损会计职业界的声誉和利益。

然而与上述调查结果相映成趣的是,《上市公司经理人调查》中有78%的经理人认为本公司从未进行过利润包装。形成如此巨大的反差的原因是复杂的,主要原因可能主要是二者的立场不同。投资者常常是按照会计信息的公允性来判断信息失真与否,这样,合法但不公允的信息也可能被看成不真实的信息。例如,公司经理可能将在法规以内的盈余管理行为和不及时的信息看成是真实的信息,但投资者却认为是不真实的。立场的差别反映了利益的不同,由此产生的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问题可能会长期存在,这进一步反映了“结果理性”与“程序理性”的观念差异。同时,上市公司经理人存在不说真话的利益动机和所谓的“面子”问题。

4.用户对会计信息披露有何不满

调查对象中有34%的人对会计信息缺乏可靠性最为不满,27%的人对会计信息缺乏及时性最为不满,8%的调查对象对会计信息缺乏前瞻性最为不满,31%的调查对象对会计信息缺乏有用性最为不满。如果将后三项归结为对会计信息相关性的不满,那么我们可以看到被调查者对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的不满(66%),远远超过了对会计信息缺乏可靠性的不满(34%)。

5.上市公司经理人操纵利润的动机(可复选)

调查结果表明,对“哄抬本公司股票市价”的支持率最高(占56%)。由于调查对象均为投资基金管理人,他们市场经验丰富,对该选项有比较深刻的感受。在职工股上市、配股预案出台前的会计期间,利润往往会有突然增长,以支撑比较高的股价。又如一些公司年报与中报亏损与扭亏往往交替出现等等,都与股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55%的调查对象指出“提高公司筹资能力”的动机。1999年以前,中国证监会规定:上市公司连续3年每年净资产收益率在10%以上方才具备申请增资配股的资格。统计结果表明,1996年起,净资产收益率位于10%——11%的上市公司占全部上市公司的比例逐年提高,至1998年,竟然达到28%。即使是上市公司的经理人对此也不予否认,“操纵利润是为了获得或保持配股资格”(《上市公司经理人调查》中的支持率达到91%)。

此外,调查对象对“经理人员谋取自身利益”的选项支持率较高(36%)。在专业用户看来,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经理人的约束机制的效果可能并不明显。少数基金管理人操纵利润可以“向市场传递公司成长性的信号”(22%),会计信息的信号作用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而国内上市公司适用所得税率一般为15%甚至更低,其平均水平远远低于国内其他企业(一般为33%),所以递延所得税费用并非利润操纵的主要动机,“递延所得税费用”的支持率仅占6%。

6.哪些类型的上市公司容易产生利润操纵的行为(可复选)

调查结果表明,对“净资产收益率略高于10%的上市公司容易产生利润操纵行为”支持率占首位(80%),对“连续两年亏损的公司容易产生利润操纵行为”的支持率占第二位(58%)。对“每股收益略高于零的上市公司容易产生利润操纵行为”的支持率居第三位(45%)。公司经理人还认为盈利突然巨幅增减的公司(34%)和主业不突出的公司(38%)也存在较大的操纵可能。此项调查结果与《上市公司经理人调查》的结果基本一致,被调查的上市公司经理人也认为:利润操纵的动机首先是为了获得或保持配股资格(支持率91%),其次是为了扭转或避免亏损(支持率44%)。这表明净资产收益率等于零和每股收益等于零确实是利润操纵的两个重要临界点,在这两个临界点附近的上市公司极易产生利润操纵的行为。当然,净资产收益率连续三年10%以上才能申请配股以及连续3年再亏损必须终止上市的硬性规定是否合理,也值得探讨。

7.哪类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容易发生会计信息失真(可复选)

在西方的审计研究中,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是衡量会计师执业质量的重要指标,因为大事务所要为他们的不名誉行为和过失行为付出更大的代价。本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证券市场中的专业用户也有着类似的看法:“由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市公司容易发生会计信息失真”这一选项获得了最高的支持率(61%)。事实上,近年来受到中国证监会和中注协处罚的大多是小型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发生变更的公司容易发生会计信息失真”也获得了较高的支持率(58%)。一个典型的案例是“琼民源”,该公司在1993-1996年四度更换会计师事务所,1997年因年度报告虚报巨额利润而被停牌。而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和中外合作会计师事务所则在专业用户中拥有较高的声誉。一方面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更多的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对会计信息失真敢于说“不”(参见李树华,1998);另一方面,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可能较高,使其有可能对上市公司作较为深入广泛的审计。专业用户对聘请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公司以及受聘会计师事务所发生变更的公司的这种不信任,会迫使上市公司经理人在选聘或变更会计师事务所时更加谨慎,这对防范会计信息失真具有积极的意义。

8.上市公司首次发行股票时的利润操纵

调查问及上市前的利润操纵是否比上市后更为严重时,调查对象中有67%的人认为“是”,30%的人认为“否”,3%的人认为“不一定”。在《上市公司经理人调查》中,“本公司在上市时曾经进行过利润包装”选项也获得了最高的支持率。

首次发行股票公司之利润操纵比其他上市公司更为严重,与我国以前的股票发行实行额度制有关。额度制对股票发行数量实施控制,在此项约束条件下,只有尽量提高每股发行价才能募集到更多的资本;而此前每股发行价又受到官方规定的发行市盈率的(15倍左右)限制。在此约束条件下,只有尽量提高每股盈利预测和每股收益,才能相应提高每股发行价。所以,股票发行的非市场化在某种程度上诱导了首次发行股票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我国资本市场中还存在“功能锁定”现象,投资者可能还无法将被操纵的利润与真实收益区别对待)。

9.招股说明书中盈利预测的可靠性

调查问及招股说明书中盈利预测的可靠性时,调查对象中认为可靠性高的占11%,认为可靠性一般的占45%,认为可靠性低的占41%,有3%的人未回答该问题。这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有关统计资料表明,1998年1月~1999年4月沪深证券交易所105家新上市公司中,实际盈利低于预测盈利10%以上的公司有18家,占总数的17%,其中有4家公司的实际盈利低于预测盈利的一半。实际盈利高于预测盈利10%以上的公司有27家,占总数的26%,其中有5家公司的实际盈利高于预测盈利的50%。难怪投资者要对会计信息的前瞻性发出抱怨。投资者看重相关性胜于可靠性,他们需要前瞻性的信息,但当前唯一强制披露的前瞻性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质疑赢利预测就难免了。

10.当发现上市公司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时的策略

调查结果表明,有33%的调查对象采取了消极的对策,还有53%的调查对象则会自行分析并作出调整(6%的基金管理人“征询专家意见后再作决定”,8%的被调查者“自己分析但不作调整”)。这反映了基金管理人成熟的一面。但是,无论采取什么策略,我们认为,投资者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总是理性的。正如前述,大多数投资者积极的调整策略无疑会减低会计信息失真的负面影响,但33%的投资者“不投资”的消极办法则是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惩罚。显然,会计信息失真的普遍存在,增加了使用者寻求真实信息的成本,提高了市场的交易费用,从而降低了市场的运行效率。如果信息失真的严重情况得不到有效治理,更多的人就会选择消极投资策略,最终将导致证券市场的发展受阻甚至停滞。《上市公司经理人调查》也认为,“过度的利润包装为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留下了相当隐患,甚至可能对金融市场造成相当大的冲击,过度的利润包装的危害巨大”。

述评与启示

1.我们似乎很难为会计信息失真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因为世界各国各学科领域的科学家至今尚未对信息的定义取得一致意见。会计信息失真,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其间,也必然带有不同利益集团的价值取向。会计信息一方面是精巧的会计机制的延伸,另一方面则是各种利益集团相互博弈的结果。同时,会计不过是各种竞争性信息渠道的一种。会计发展的动力在于不断地寻求改进,以满足不同的利益集团和信息需求者的信息要求。正是在此基础上,会计的重心从会计信息提供者转向了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信息真实与否的判断也更多地依赖于会计的结果是否合理。

为了进一步维护使用者的利益和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会计本身近年来一直寻求积极的改良和变革,如更大程度上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增加披露相关的信息等。但是,诚如前述,会计信息失真的背后却是各种利益集团的不同利益的矛盾。调和、解决这些矛盾是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非常重要的关键。

2.当前,中国新兴的资本市场中存在比较普遍的利润操纵行为和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几乎所有的专业用户都认为上市公司存在不同程度的会计信息失真,69%的人认为多数公司的个别会计项目存在信息失真。这些普遍存在的信息失真现象,大大增加了投资者寻求真实信息的成本,投资者还必须根据现有的资源和其他非会计信息对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作出调整。更严重的是,广泛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经影响到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在被调查对象中,有33%的人选择不投资会计信息失真的公司。调查显示,无论是专业的投资者还是公司的经理阶层,显然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具有深刻的认识。但投资者眼中的信息失真问题要比上市公司经理人的看法严重得多。

3.被调查的专业用户群体,秉承一种主要是“结果理性”的观念。在他们看来,不管会计规范如何,只要会计信息没有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真实,即使公司的会计处理符合会计制度的要求,这类会计信息也是失真的。而上市公司经理人则更多地从“程序理性”的角度思考问题。在他们看来,只要公司的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符合有关法规的要求,这种信息就可以看成是真实的,他们的会计责任就可以解除。例如,公司按照原来的会计制度提取的各项准备是不足以应付未来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这对投资者来说是信息扭曲了,但公司经理人却会认为这种会计处理符合会计制度的要求而不存在失真的责任后果。但是,如果存在这类会计规则而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就会增大政府有关部门的风险。也许正因为如此,有人强调有效的会计制度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但是,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会计信息对投资者决策的有用性必将会大大增加,因为“在资本市场发育十分成熟、并对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具有全面影响的情况下,比较而言,决策有用学派对会计目标的表述更为确当”(刘峰,1998),从而对会计规范的结果理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对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必然对我国现有的会计管理体制和准则制定的价值取向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

4.与会计信息缺乏可靠性相比,基金管理人对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更为不满。这种不满主要来自信息提供不及时和竞争性信息渠道的威胁,也来自会计信息缺乏前瞻性。即使是招股书中的盈利预测,投资者仍然对它的可靠性表示了疑虑。从实证研究的结果看,会计信息无疑是一种重要的信息,但是,会计信息对投资回报和股票价格的解释能力并不高。它只是无数信息渠道中的一种。会计要在资本市场中取得更加重要的地位,不仅要提高信息的可靠性(特别是不能提供虚假信息),更重要的是必须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前瞻性。这一点也是国际会计机构(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共识。

5.在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方面,基金管理人认为上市公司操纵本公司股票价格、取得配股资格和公司经理人谋取自身利益是信息失真的最主要原因。他们认为在公司的申请上市环节、公司处在“配股生命线”或出现连续亏损以及出现较大财务情况波动等情况下存在信息失真。而公司经理人则承认“保持或重获配股资格是利润包装的最主要动机”。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公司经理人不承认谋取自身利益去操纵利润的动机。但是,这仍然不能阻碍我们得到一个重要的结论,就是专业用户对上市公司经理人存在较为严重的不信任情绪。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由此可见一斑。

6.在防范会计信息失真方面,公司经理人强调,最重要的办法是严格执行会计准则和制度,保持会计政策的稳定性。这显然又是“程序理性”观念的延续。作为一种补充,他们也认为必须减少关联交易并制定合理的关联交易价格,同时及时清理坏账,减少坏账损失。在专业投资者看来,这种看法似乎并不可取。首先,他们崇尚的是“结果理性”观念,认为会计要及时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即使会计信息符合既定的会计规则,如果会计信息不能满足相关性的要求,他们也认为信息是不真实的。其次,他们要认真分析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并针对发现的会计信息失真作出调整或采取消极投资策略。再次,他们也希望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能够确保上市公司提供更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要求监管当局加大对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和变更会计师事务所行为的监管力度。“程序理性者”更注重政府和准则(或制度)制定机构在防范信息失真中的作用,“结果理性者”更强调资本市场和会计市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在当前我国会计管理体制下,程序理性的观念似乎占据上风。

7.尽管专业用户认为会计信息失真普遍存在,但是,绝大多数的专业用户仍然认为会计信息对投资决策“重要”或“比较重要”,仍然有相当多数的投资者依赖公开会计信息进行决策。这表明我国当前投资者可以利用的信息渠道实际上还很有限,会计信息仍然在各类竞争性的信息渠道中发挥着信息主渠道的作用。这对会计职业而言无疑是幸运的。但是,如果会计信息失真的局面继续发展下去,会计的竞争优势就会不断弱化甚至被取而代之。因此,我们面临着会计改革的强大压力。我们认为会计改革的关键在于强化市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自我约束机制。为此,必须积极培育理性的会计信息专业用户群体,强化会计中介机构特别是会计师事务所的自律和监管,并对会计法规和规则作适时调整;同时,应当完善现行会计管理体制,使之向有利于“结果理性”发展,向有利于保障投资者利益方向调整。

注释:

1.“所谓程序理性是指行为是适当考虑的结果,该行为就是程序理性的,因此,行为的程序理性取决于它的产生过程;而结果理性则是指在由既定的条件和限制所规定的范围内,当行为适于达成既定的目标时,它就是结果理性的……前者注重过程,后者注重结果。”见谢德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会计规则制定权合约安排:程序理性与结果理性的论说》,中国会计教授会论文(大连),1999。

2.转引自1999年8月20日《证券时报》第13版。

3.有关“功能锁定”现象的阐述,参见赵宇龙和王志台:《我国证券市场“功能锁定”现象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9.9。

标签:;  ;  ;  ;  ;  ;  ;  ;  

会计信息失真:投资者视角与经营者视角_会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