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开辟精神病康复管理新模式论文_邱燕

医养结合开辟精神病康复管理新模式论文_邱燕

四川省广汉巿精神病医院618300

医养结合,顾名思义就是将养老和医疗相结合,提高社会资源利用率。其中“医”指代医疗服务,具体包括疾病诊治、护理服务、健康检查、健康咨询、康复服务和临终关怀等;“养”指代养老服务,具体包括生活照顾、精神护理、文化活动服务等。医养结合的发展模式,将医疗、养老、康复、养生结合起来,帮助老年人健康愉快度过老年生活,是一种新型养老服务模式。我国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常见的模式包括合作模式(双向转诊,医养相邻)、内设模式(养中加医、医养并重)、转化模式(医转养)和输出模式(居家助医,上门服务)。

由于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老年病”常发,失能失智患者的治疗康复和看护问题也困扰着许多家庭,然后社会的现状是医疗与养老相互独立,在疗养院不方便就医,在医院却又不方便养老,一些患者需要不停地奔走于医院、家庭与养老院之间,这对社会和家庭都增加了经济、人力物力等方面的负担,所以医养结合模式逐渐兴起。

2016年6月,国家卫计委联合民政部发布了《关于确定第一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的通知》,同年9月发布《关于确定第二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的通知》,国家出具明确的政策支持,要将养老质量提高,进一步发展养老产业,大力推广医养结合。

许多老年人由于不可抗力的自然规律,会出现正常的生理性衰老,往往伴随着形态变化、生理功能减退、主要感觉器官功能减退,具体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觉能力消失,脑萎缩导致的记忆力减退,其中记忆力减退是老年精神病也就是常说的老年痴呆的主要表现之一,延缓老年痴呆的最有效途径就是“早发现、早治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不过“忽视”也是精神病的头号杀手,由于患者本身对自我健康状况和疾病没有认知能力,不会像有明显体征的患者会自行前往就医,而家人对精神和心理方面的疾病不了解,若是老人感冒发烧还知道看医生,可以老人出现语无伦次、丢三落四等精神异常行为却不认为是病态,这就导致了病情的延误,耽误了对精神疾病的治疗。

老年人的精神疾病是由于脑动脉硬化、脑缺血引起的脑萎缩,伴随着智力减退、精神障碍和精神障碍,常见的就是阿兹海默症和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老年精神病有难治愈、易反复、难护理的特点,超过90%的精神病人有躯体性的合并症,超过40%同时伴随三种以上疾病。所以治疗这一类精神疾病患者不仅要进行精神治疗,还要对身体上的疾病进行治疗,而且即使控制了疾病,这类患者一般的医院和养老院也不愿意或不敢收治。

所以在一些实施医养结合的机构开辟了精神病康复管理新模式,这些机构专门收住阿兹海默症、躁郁症等老年精神疾病患者,以护理失智老人为特色,提供专业的疾病诊治、护理服务、健康检查、健康咨询、康复服务、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和生活照顾、精神护理、文化活动服务等养老服务,解决了精神病人养老难的问题。

处于失智失能状态的老人们,在生活上需要精心的照顾和护理,同时还需要治疗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疾病,这对医护人员的技能水平要求极高,所以医护人员需要通过专业的培训取得合格证和从业资格证才能去照顾这些老人。

老年人自步入老龄直到离世可分为自主期、部分援助期、全面援助期、终末期这四个阶段,对于患有阿兹海默症等精神疾病的老人来说,他们的心理和生理机能进一步下降,需要更全面的治疗和护理,而且老年群体的患病率高于普通人群,更加依赖于医疗服务。

目前,精神卫生已经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和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中国患有阿兹海默症等老年精神疾病的老年患者达900万人,且每年新增患者大约为30万人。实施医养结合不仅可以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同时也能让这些患者得到更好的照顾。所以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治疗离不开社会、医院和家庭的努力。

论文作者:邱燕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7

标签:;  ;  ;  ;  ;  ;  ;  ;  

医养结合开辟精神病康复管理新模式论文_邱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