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坪山区建筑工务署 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筑行业中装配式建筑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但预制装配式建筑在实际使用与发展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为了能够有效的解决相关问题,本文围绕预制装配式建筑发展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详细的探讨,分析了装配式建筑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成本、质量、产业链的问题为主,并通过分析提出预制装配式建筑发展问题的应对策略,以此为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预制装配式建筑;发展问题;应对策略
引言:自建国以来,为了促进我国发展,国家提出了“五年计划”的发展目标,在“一五”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工业厂房的建设,就涉及到了装配式建筑,当时只是进行尝试的使用。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实施,经济快速的发展,同时装配式建筑随之迅速发展,且国家对其发展问题较为重视,并给予其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且相关部门颁发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和《“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等,这成为近年来促进装配式建筑模式及建筑行业发展的伟大举措。由于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尚未成熟,其在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想要其得到健康的发展,必须对相关问题进行完善,以此为预制装配式建筑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装配式建筑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其能够有效的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减少劳动力的投入,但是,在现实发展中仍然有许多城市对其充满顾虑,同时,装备式建筑并未受到建筑单位的拥护,反而建筑单位对其缺乏积极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以下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一)预制装配式建筑存在较高的成本
就预制装配建筑而言,虽然其在建筑施工有着绝对的优势,但是预制装配式建筑仍然存在某些弊端,根据建筑行业使用预制装配建筑的实际情况来看,通常情况下其成本要高于传统建筑模式的成本,大概每平方高500元左右,通过对这一现象分析,找出了其成本过高的主要原因,首先,装配式建筑在实际施工时对相关构件的需求较高,且必须提高构件生产工艺水平才能提高建筑的整体质量,满足装配建设对构件的需求,但是能够生产出合格构件的工厂在我国的数量并不多,且工厂的分布过于分散,因此在实际施工时需要高额的运输费用将装配式的构件运输到施工现场,而且运输距离越远建筑成本就会越高[1]。其次,从建筑构件生产工厂的方面考虑,其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才可能完成工厂的建立,而在我国由于预制装配式的建筑规范及范围相比其他国家较小,因此对预制件的需求量比较低,由于这种原因,预制件的成本就会提升,所以建筑单位在进行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时,其造价就会随之提高。然后,在实施装配式建筑时通常会对预制件有严格的要求,因此预制件要保证具有模数化、部品化。这需要预制件工厂对其进行规模化生产,且在生产时要减少机械耗损、材料的使用和生产周期,这也是预制件生产的目标。但是,现代建筑的发展,其建筑造型的多样化与标准化模型形成了明显的冲突,在实际装配式建筑中,其需要较多的部品部件,而且还要保证两者之间的差异不能过大。然而,在实际施工中,建筑工程对于预制构件的需求有限,且要求构件的形状要具备多样化,这无形中增加了构件工厂的成本投入,这与现代建筑中提倡的节约资源的理念形成了矛盾。
(二)预制装配式建筑质量存在的顾虑
由于预制装配式建筑在我国还未做到全面的推广,仍有许多建筑单位对其心存疑虑,尤其是装配式建筑中的质量问题,建筑单位对其顾虑最大,因此许多建筑单位对装配式建筑的认可程度不高,其主要问题产生在设计、生产和施工等方面。就这三个方面做出简单的分析:
首先,我国缺乏对预制件的相关研究,在装配式建筑中预购件的相关技术不够完善,比如连接技术、现场现浇的连接技术等,其在实际施工中对施工起到的标准指导作用不够完善,另外,装配式建筑的设计难以与现场施工形成完美的配合,这对工程质量的提高造成了阻碍。然后,预购件的质量是装配式建筑质量的基础保障,如今对于预制件的质量控制体系不够完善,且其生产全是由工厂完成,建筑单位难以对预制件的质量进行控制。最后,就装配式施工及管理方面而言,其缺乏健全的施工和管理技术,且具有相关技术的单位较少。同时在施工中,工人对装配式施工不够了解,由此可见,在实际施工中,缺乏专业的施工队伍。
(三)尚未完善及成熟的预制装配式建筑产业链
在预制装配建筑行业中,建筑对象、利益相关的企业在风险承担和利益方面的连接不够完善,这也说明预制装配建筑的产业链难以形成企业之间相互影响的动态增值链。在预制装配式建筑中仍然采用传统建筑的相关流程,然而装配式建筑相较于传统建筑而言,其对个产业间的协调配合有着较高的要求,其主要体现在设计方面、预制件的生产制作、构件运输和现场装配,这些流程需要各单位之间紧密配合,形成一条完善的产业链。但是,就目前产业链而言,有能力有资质的相关单位较为缺乏,这不利于产业链的形成,基于此,装配式建筑的过程中各环节的协同性较低,所以工业化建造模式的转型遇到了难度。
二、针对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问题提出应对策略
(一)标准化的落实
图1:装配式建筑标准化模型
如图1所示:为了能够解决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问题,应该将标准化的相关内容贯彻落实到装配式建筑中,并形成完善的建筑体系,在建筑体系中要注重预制机构的尺寸,使其符合标准化的要求,同时对相关模数进行有效的把握,从而为设计单位提同正确的引导,使其在设计时能够依据相关的标准化进行预制件的设计[2]。另外,标准化的落实还能够为生产工厂提供有效的数据,使其严格按照构件尺寸要求进行批量生产,不仅要保证生产的效率,还要保证构件的质量,以此来降低构件生产的成本。从而使预制件符合装配建筑的要求,并对预制件规模化效应产生了促进作用,这也是预制件装配建筑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
随着我国对预制装配建筑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其建设试点也随之增加,而且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单位具备了装配式建筑的能力,同时,为了能够使我国装配式建筑相关技术及标准化的完善,其唯一的途径就是对该领域中的带头企业技术信息及建设信息进行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成本、质量得到良好的控制,同时对该领域中产业链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我国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尚未全面,而且在市场中还未形成良好的把控手段,因此为了解决装配式建筑的相关问题,应全面收集相关信息,所以,相关部门要建立完善信息收集平台,供建筑单位收集装配式建筑的信息,并对信息平台进一步完善,使其关于预制装配建筑的相关信息更加全面,如平台应该涵盖建筑信息的全面内容及构件的部位部件信息、施工方法等,以此为建筑单位装配式建筑的相关经验进行累积,促进装配式建筑的标准化。
(三)相关配套服务的完善
为了使装配式建筑更加全面的发展,不仅要对装配式建筑进行全面的技术研究,还要对其设计环节、生产环节、施工技术、管理技术以及配套服务进行严格的控制,以此来形成相关产业链的完善建设。并以此来形成装配式建筑一体化运行的模式,促进建筑效率与质量的提高,同时为工业化生产打好坚实的基础,并在保证产量的同时降低成本[3]。另外,为了使装配式建筑技术更加完善,可以建立专业的研究机构,加快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标准化研究,使其能够快速的投入到实际建设中,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要对预制装配式建筑进行细化及完善,使其逐渐符合该建筑工程的标准化体系,并以图形的方式为施工提供正确的引导。另外,可建立装配式建筑的培训机构,对该建筑过程中的构件生产、装配进行全面的培训,以此来形成装配建筑劳动及技术的配套服务。
结语:通过上文阐述,可以看出,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其需要对自身各方面进行提高,并有效的避免各问题的发生,从而促进装配式建筑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东宁,李宁,叶春龙.装配式建筑施工的挑战与应对策略研究[J].建筑技术,2018,49(S1):124-127.
[2]李泳辰.装配式背景下的模块化住宅设计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8.
[3]冯雪庭.装配式建筑外墙的精细化设计[D].东南大学,2018.
上接第486页
当室内温度过高时,电压会转换到1.2V,当室内温度适宜时,电压会转换到3.3V,当室内温度过低时,电压会转换到5V。
三、室内温度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由于Atmage8型号的单片机具有一个十分特别的功能,就是ID转换功能,因此可以将温度模拟量转换为数字形式,再经过滤波器处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模糊PID算法对输出的结果进行计算,最后再将单片机中输出的数字形式重新转换为温度模拟量,再对比用户设定的温度值,以此进行温度的精准控制。
(一)对温度信号进行模糊化处理
要想通过软件实现对室内温度的控制,需要对温度信号进行模糊化处理,是温度信号转化成数字形式,再将用户设定的温度值与变化率通过对比从而得出转换结果,进而获取温度输入值与输出值,再根据输入与输出的变量函数曲线设立模糊PID控制规则,最终实现对室内温度的智能控制[4]。
(二)设立模糊PID温度控制规则
模糊PID的温度控制规则是实现室内温度智能控制的重要因素,主要规则有以下三点。
1、偏差过大
如果数据的结果偏差过大就要使系统缩短响应时间,应在设置系统上限时选择较大参数,设置系统下限时选择较小参数,另设置一个参数为0。
2、偏差过小
如果偏差过小就需要系统进行温度调节,在设置参数时选择两个较大的参数,避免系统被信号干扰。
3、偏差大小适当
需要确保系统的响应速度一致,在设置参数时选择两个较小的参数,使温度控制更加精准。
四、室内温度智能控制系统设计的实现
要想有效实现对室内温度进行控制的目的就要将模糊PID温度控制规则应用于采用Atmage8型号的单片机的智能控制器中[5]。在物联网环境下,要想实现对室内温度的智能控制除了上述的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以外还要重视智能温度控制器的安装位置,要保证其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因为智能控制器在工作状态时可能会产生较高的温度,所以要远离室内的易燃物品,距离电视机也要超过1.5米以上。由于控制器需要通过信号的传输实现控制,所以也要远离对信号干扰较强的电力设备,避免控制器收到信号干扰而无法工作。
结语
在物联网环境下,通过对室内温度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可以有效实现对室内温度的精准控制,从而满足人们人体舒适度的需求,改善人们的室内生活环境。通过对室内温度智能控制系统的实现更快的推广与普及智能家居,使物联网的概念真正落到实处,从而推动建设更加现代化的社会体系。
参考文献:
[1]章嘉恒,叶茜,蒋仲欣.基于西门子S7-200smart的室内温度智能控制系统[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11):87-88.
[2]谢舰锋.物联网下室内温度智能控制系统优化设计[J].电子设计工程,2018,26(16):67-71.
[3]马顺.基于WI-Zig技术的人居室内温度智能感知与控制系统设计[J].电子世界,2018(05):5-7.
[4]邹炳福,陈海虹,郑瑜,訾建平,王昕.基于单片机的家庭室内温度智能控制系统[J].机械与电子,2011(07):40-42.
[5]张成挺,王文娟.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温度控制节能机房研究[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7,20(9):72-77.
论文作者:周桃红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4
标签:建筑论文; 预制件论文; 温度论文; 构件论文; 室内论文; 单位论文; 对其论文; 《建筑细部》2019年第1期论文;